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月度读后感精选《真相与错觉》读后感1500字

发表时间:2022-07-06

关于错觉读后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读后感精选《真相与错觉》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1500字:今天说一说内在自我意识,全书重实践甚于理论,因此作者先从阻碍形成内在自我意识的四大愚见说起,最后谈了正确构造内在自我意识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四大愚见呢?dsBJ1.CoM

1.通过种种方法,我们能理解自身潜意识

2.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是有益的

3.经常写日记是件好事

4.经常自我反省是件好事

首先,作者谈了众人对弗洛伊德的误解。按作者所说,其实弗洛伊德的精神解析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很多按照他的方法治疗的病人并没有得到好转。所以,作者得出结论说,那是因为潜意识其实是锁着门的地下室,不是我们可以探寻了解的对象。

弗洛伊德的理论我只是浅浅读过,我也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是就像现在兴起的对“原生家庭”的追讨一样,应该都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解释,希望能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但是我感觉,错的也许并不是理论,而仅仅只是行为。追寻没有错,但是追寻的目的不是甩锅,而是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发现“原生家庭”导致的问题,不是去指责爸妈就完了的,而是要找到办法,疗愈自己,并且跨过障碍向前走。所以,追寻潜意识,也要立足现在,勇敢前行。或者像作者建议的,干脆别去碰潜意识这个大黑洞,我们就接纳承认现在的自己,然后变得更好。

其次,说到问“为什么”不如问“什么”,这确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我经常这样问自己。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再次发现这不是问“为什么”的问题,也是关乎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如果是在欣赏接纳自己的基础上,问“为什么”只是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而不是指责批评自己的因由,这就不会阻碍自我意识的形成了。也就是作者说的,要问“什么”,不带情绪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

再次,关于写日记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一样的,过多的自省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建立,要更多地进行表达性写作,客观一点。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于快乐时刻的描述反而会减少我们对快乐的感受,这非常细微的一点说明了作者这本书真的是基于大量的调查和实践,她非常尊重事实,耐心细致地对待细节,才发现了这一点。那关于这一点,我也有老祖宗的一句话相送,就是“难得糊涂”。享受现在,难得糊涂,抓大放小,得过且过。哈哈。

最后,过于频繁的自我反省会导致有害的自我反刍。也就是脑子里一遍遍回放自己的错误行为,不可自拔。针对这种问题,其实只要告诉自己,你在别人心中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就好了。你还在那里不停反刍自己的错误呢,别人早就去想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你又不是孔方兄,不值得别人朝朝暮暮地惦记。

最后,回过来看这四大愚见,我们可以看到形成自我意识的重点是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客观平和地评价自己,不后悔,不抱怨,警惕过度自省和自我反刍。

最后,谈到如何构造内在自我意识,作者提到了正念。结合我自身的感受,是要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留出平和内观的时间。

说起来很简单,比如你晨起喝一杯水,从水入口的时候开始,你就要细细体会水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体会它流过口腔,舌头,喉咙,食管,到达胃部的过程。或者你花五分钟观察自己的呼吸,体会到气体如何进入鼻腔,通过喉咙,到达肺部,然后又是如何呼出来的。

这个简单的练习有利于得到平静祥和的内心,察觉自我的存在,内观自我的存在,有非常奇妙地抚平人心的力量。

当然你尽可以利用你自己的方式,但是目的就在于训练这种内观自我的行为,情绪平和地观测自我的过程,最后达到接纳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目的。

dsbj1.com延伸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六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这个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读书笔记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篇一)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Jim邮给我的20岁生日礼物。Jim,就是跟你们提过的小明,哈工大的,做留白忆明信片时经“头头”介绍托他帮我P图,正经见面则是大半年后一起去泰山了。

题外话,我这个人有个毛病,许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对爱看书的男孩子都非常好奇,女孩子则敬而远之......小明刚好在好奇之列,和他关系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大家都单身。也许是时间年龄问题,不得不说,相比高中,我更喜欢大学里的自己,更真实,更自我,更自由,更自在,也更快乐......呐,扯了这么多...

至少现在看来,这是我在大学里为数不多的友谊里很珍贵的一份了。所以看到Jim在明信片里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我眼里这是对友谊的最高认可,割双眼皮前后两三天,肿着眼睛,断断续续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

与其说是读后感,其实只是从和Jim的聊天记录里粘过来自己写的一部分罢了。等着聊天记录被删不如投个稿一存。书封页上写着“令人心碎的作品”,以为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看到最后,happyending,真好,要不眼泪该止不住了。

开始看以前,以为写的是年轻人间的情感纠葛,然后看着故事在跨世纪的画卷上缓缓展开,才忽然真实的感觉到感情是一辈子的竟可以如此漫长的一件事。不觉得前半生没在一起而遗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能从书里感受到男女主的成长,对爱情的理解逐渐变化,从依附于人,到逐渐能够掌握自己的一生,对传统观念的挣脱。

女主跟随父亲重回这个城市,并开始打理家事在集市上穿梭,后来碰见男主的那段描写印象很深,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充满幻想的小姑娘变得现实投入生活的变化,所以当他再见到有些木讷甚至邋遢的男主时,一时幻灭,断然拒绝。

贵族医生一开始大概因为合适而心动追求后来在船上将要彼此拥有时才产生了爱情,女主过上了令人羡慕和尊敬的生活,婚姻稳定和谐。这漫长的几十年间,爱情一定是有过的,至少在蜜月旅行期间吧,但更多的大概是后来习惯彼此长久陪伴的亲情,所以医生去世以后,会感觉到空荡,女主和丈夫已然是彼此的习惯,书里好像并没有描写她精神的幸福,与丈夫本就不属于一个阶层,思想上的高度契可能比较难吧,何况医生真的很在乎声誉的一个人,他自己也曾说“婚姻该有的不是幸福,是稳定”。

只对书里女主见到男主时有小鹿乱撞的情节有印象,哪怕到耄耋之年也会面红耳赤,就像年少青涩年纪模糊的又真切的感情,也许那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

感觉男主的痛苦和想逃避痛苦的心态,使得他心里有些扭曲,而由下半身支配的一段段风流韵事,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看的是《金瓶梅,对待其他人的感情,“只索取不愿付出”,大概因为对女主的感情倾其所有的付出,读书笔记·之后再也不愿重蹈覆辙,好在他有个睿智的母亲,自己喜欢读书又爱思考,处理不论感情还是生活都历练得越来越稳重,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女主,并坚持下去,不像盖茨比为了年少时认定的上流社会并不不值得他爱的人枉送了性命。

“船”感觉有非同寻常戏剧性的意义,男女主都在船上失贞,最后又决定在船上共度一生。

书里最让我心痛的是男主的最后一个情人,14岁的女孩阿利美亚,对她来讲像《洛丽塔》《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那种忘年却畸形的恋爱,爱的同样是祖父辈的人,可对方却不爱他,最后又因此断送了前程和性命,成为别人爱情的牺牲品,真的是可惜。

故事结局让我想起了,《何以笙箫默》男女主辗转7年,一个不娶一个不嫁,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言情剧更不切实际更唯美一些,书让我的爱情观跟着摇摆,女主和医生让我觉得似乎合适真的很不错,就像长大以后相亲结婚,毕竟好多人都是如此,婚姻稳定,“前半生择其所爱,后半生爱其所择”,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的,忠诚是必须也是基础...男主和医生的风流在我的道德观里是不可原谅的,渣男标签,但了解其一生经历之后,似乎又可以理解,给我有一种出轨也应该被原谅的错觉,大概是那句“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请原谅现在的我”,所以以后看人还是不要太轻易就认定他是什么样的人比较好。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篇二)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当时觉得不感兴趣,一直没有读。

为什么这周突然想聊这本书?

因为偶然看到“十点阅读”的一个课程:每天花30分钟跟着行业大咖听一本书,从2020年01.01-2020年12.31,一共365本,坚持在社群打卡。

仔细想想,自己读一本书至少要花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一年下来,真正读懂的书屈指可数,所以想尝试一下听老师讲解的方式读书。

于是就买下了这个课程,当作是2020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啦。

话题有点跑偏了,总之就是这周听了大师讲解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后,就特别吸引我。

所以决定本期和大家聊聊这本书,并分享书中写到的几种爱情方式和可能性。

初识的爱情

爱情和霍乱一样,一旦入侵只能沦陷。

男主的名字是弗洛蒂诺·阿里萨【阿萨】,女主叫费尔明娜·达萨【明娜】。

阿萨是当地有名的船主的私生子,不爱说话,总是带着一副眼镜,非常消瘦,给人一种很可怜的感觉。女主是有钱人家的女儿,就读于当地的贵族学校,高傲且美丽。

一次偶然,阿萨见到了明娜,便一见钟情。

于是他开始不厌其烦的向明娜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在明娜来往的路上假装看书,只为了创造与女神相遇的机会,给明娜疯狂写情书。

时间一久,阿萨引起了明娜的好奇心,然后两人开始通过写信互相了解,关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亲密。

不久,明娜也深深的爱上了阿萨,于是他们陷入了热恋之中,开始每天互相写信给对方。

在通信两年之后,阿萨在信中向明娜求婚了。明娜回道:“我同意结婚,只要你保证不逼我吃茄子。

这一切都看似美好又顺利。

可当阿萨本人出现在明娜眼前时,她失望极了,因为身旁站着的的这个男人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明娜瞬间决定要和他结束这段交往了四年的恋情。

原来一直以来明娜爱的并不是阿萨,而是这么多年来通信中自己幻想出来的那个人。

这其实特别像刚陷入爱情中的我们,容易把爱情和对方想象的太美好,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觉得他全身都会发光,压根没有任何缺点。

但当现实来临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爱的只不过是自己想象中的他。

幻想的爱情美过于现实,但终将破灭。

分裂的爱情

在很多男人的世界里,性与爱是分离的。

当阿萨得知明娜结婚后,悲痛欲绝。他一边疯狂的去找各种情人“在肉体上”与她们融合一体,一边“在心里”又死心塌地的爱着明娜。

他认为自己只是在肉体上对明娜不忠,并不影响自己在心灵上爱着明娜。

这就好比一个人对你说:“我的心里都是你,但这并不影响我和别的女人约会。”

他的爱情是分裂的,他认为:爱是爱,性是性。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爱与性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我觉得这就是胡扯。你会认同性和爱是分离的这种观点吗?我相信,大多数女生是不可能认同的。

虽然阿萨也保持着与女人相处的界限,那就是不和她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结婚。

但那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迎接明娜的到来。

即使阿萨的这种爱情观颠覆了我的认知能力,不过我觉得既然作者能够将这种爱情描述出来,那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是有心存这种理念的男人的。

存在即合理。

虚假的爱情

貌似幸福婚姻的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女人不为人知的心酸。

和阿萨分手之后,明娜嫁给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医生【比诺医生】。

比诺医生并不是真的爱明娜,只是觉得娶了这样一位高傲又美丽的妻子可以满足他的虚荣心。

而明娜愿意嫁给比诺医生是因为他可以向她提供一些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

于是,这两个人就假借着爱情的名义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婚后的明娜每天都像生活在牢笼里,面对婆婆的指责,丈夫的出轨,她什么也没做,只是对一切逆来顺受。

无论内心怎么煎熬,在外人面前她永远会展现出一副幸福的模样,让所有人都误认为他们是幸福美满的一对。

这样的爱情实在太虚假,让人无法接受,但不管怎样这是明娜的处理方式。

有人看清了婚姻的真实面目,愤然离去,但也有人会用自己的方式退让或隐忍,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是选择的不同。

如果爱情还需要假装,那我宁可不要。

忠贞的爱情

用半辈子的坚守,赢得一生一世的相守。

明娜的丈夫在82岁时因为爬到芒果树上抓鹦鹉摔倒去世了。

在比诺医生去世的当天晚上,阿萨出现了。

他向明娜重申了他爱的宣言:“费尔明娜,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你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

面对突然出现的阿萨,明娜刚开始是避而远之的。

但是通过阿萨的努力和坚持,她被感动了,他们又重新在一起了,这时明娜已经72岁,阿萨78岁。

在生命的暮年,阿萨和明娜再次相逢。虽然他们告别了年少时的热烈,但两颗爱的心依然为爱跳动着。

后来,两人一起踏上了旅行的轮船,阿萨为了两人的世界不被打扰,身为航运公司董事长的他命令船长在船上插一面只有在霍乱发生时才插的黄旗。

当船长问男主:我们要这样在海上走多久时,男主的答案是:“一生一世。”

读到这里,我又觉得男主是一个很痴情的人,能够坚持喜欢一个人长达半个多世纪。

结局让我相信:“所有爱情始终是爱情,不会因为生活在一起太久而变化,它只会在距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爱得越发浓烈。

结语

用5个字来总结这本书就是:“写尽了爱情”。

看完之后,虽说不能让我对爱情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至少让我见识到了这世间千奇百怪的爱情形式。

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相信我,打开它,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篇三)

肉体之爱与灵魂之爱,只知索取的爱和只知付出的爱,前者与后者可以是互相独立的事件,也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对象,但大多数时候,两者无法互相取代。

即,肉体之爱无法替代灵魂之爱。

肉体之爱自然不是唯一的,他对费尔明娜的爱居然一次都没被他那622个情人取代。

不过,灵魂之爱也同样不是唯一的——在得知那个女学生自杀的消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哭地心如刀绞。因为他,爱那个女生,爱她本身,爱她的肉体,也爱她的灵魂。

可,灵魂之爱其实也无法完全抹杀肉体之爱。

即使已经和费尔明娜在一起,他还是想起了他第一次发生关系的那个女人——那个不记得脸,连名字也可能是假的的,那个女人。

但,肉体之爱与肉体之爱之间,是可以替代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这辈子睡了622个人。只是到终于看清无法用肉体之爱替代灵魂之爱时,才放弃了结识新的情人的做法。

最终,灵魂之爱与灵魂之爱之间,却无法轻易替代。

虽然他对那个女学生也有着发自内心的灵魂之爱,但比起他坚持了五十多年的爱情事业,还是选择坚持完成后者。

女学生为什么要自杀呢?并不简单因为她被抛弃了,而是她无意间发现了他的打字机——知晓了那段他心底的秘密,他对费尔明娜坚持到底的灵魂之爱成了女学生的绝望死海。

爱情本质上是利他的,这是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因为惊人地无私,所以毋容置疑地伟大。虽然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从来没有和莱昂娜.卡西亚妮发生过关系,但,她完完全全是他的女人。因为——她是为了他奉献了一生的女人,为了帮助他取得胜利,而默默帮他扫清障碍,却从未要求回报。她不需要回报,她已经做了她最想做的事。

人人都说,只要活得够久,就能学会"爱自己"。歌德却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借长者的口,批判了这种观点。当你长大了,一定会有人来告诉你,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偏偏要告诉你,只会爱自己的人,自以为自己已经变强大了,其实只不过失去了那份勇气——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勇气。

这份勇气,可以战胜情敌,可以战胜衰老,也可以战胜死亡。

这份勇气,值得获得一句惊叹——

"生命跟死亡相比,前者才是无限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篇四)

《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近似于霍乱般无缘无故、疯狂错乱、不可名状的爱情。

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诶,不行啊,孩子还是无法克服被作业支配的焦虑,555先码一下,等我写完作业再来更。

算了,我回来了,无心学习,还是来唠嗑吧。

男主喜欢上女主,是惊鸿一瞥。

我见过你,我爱上你。

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灵魂。

于是他疯狂地给女主写情书,热情恳切、矢志不渝。

女主终于被打动了,她爱上了书信中的男主。

这时候,他爱上的她,是从肉体到灵魂的完整的她;而她爱上的他,只是存在于她幻觉中的他。

当他们第一次见面,爱情的幻梦就此破碎。

男主因太紧张而出现类似霍乱的状态,而女主,在瞥见男主的那一瞬间,就对自己这段朦胧的初恋宣告了死刑。

他,原来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没有那么玉树临风,潇洒倜傥,反而显得笨拙呆板,浑身散发着一种狂乱而危险的气息。

类似于今天的大型网友奔现车祸现场。

二、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女主关上了初恋的门,却打开了婚姻的窗。

她和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实人结婚了,

医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有安全感的职业了吧。

男主给女主的变心找过很多理由,姑妈阻拦、社会压力、对自己不满意,但是他永远不会明白,女主只是在那一瞬间,突然长大了。

突然意识到狂热至极的感性爱情是一种不可控的因素,它太激烈,足以摧毁人世间的一切秩序。

而她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略显单调贫瘠的灵魂无法承受得起这份狂热,突然明白了,支撑生活正常运行的东西,不是爱情,而是稳定。

于是她嫁给了一个各方面都符合社会期待的人。

她选择了在婚姻中培养爱情,或者哪怕没有爱情,也要过上稳定、有秩序感的生活。

这里不得不佩服女主的聪明、果敢和毅力。

我一直觉得,爱情就是一种幻觉,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男女主真的在一起了,那么她们将很快落入平庸的俗套之中,根本不可能产生如此惊世骇俗的故事。

男主肯定很快就会厌倦,他会发现原来自己那么热烈爱着的一个人,竟然是如此的普通,她有这么多的缺点。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消磨中,男女主的爱情根本持续不了多久就会枯萎。

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在选择结婚对象这件事上,女主做得很对。

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整个故事的起源,就来自女主的觉醒,以及她对男主的抛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以后的故事都将不复存在。

女主的拒绝,使她成为了男主心中永恒的白月光,他得不到她,便企图在其他女子身上寻找慰藉。

他前前后后共与六百多个女子上床,用远超出自身需求的肉体之爱的满足来对抗精神之爱的虚无。

他带着对女主的执念活了一辈子,始终没有找到可以寄存这份爱的合适女子。

在这样放纵、堕落的生活里,他不断思考、修正自己对于爱的认识。

他无疑是一个深情的人,对女主而言;

他也是一个无情的人,对所有曾对他产生过感情,或被他玩弄过感情的人而言。

我其实一直无比疑惑,为什么他在睡了那么多女人之后,在肉体已经如此不纯洁之后,还能信誓旦旦地认为,他的精神依然是纯洁的,他对女主的爱依然纤尘不染?

这样的爱,放在小说里让人觉得很浪漫;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估计只会让人感到恐怖吧。

我还是坚持,如果没有“得不到”,就不会有这样的爱,人性本来如此。

多少人曾在深夜里怀念过那个自己深深爱过却无法得到的人,但是他们也只是怀念而已。

该过的生活照样过,该结的婚照样结。

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正在于此。

小说的主人公敢于对抗世俗,追求自我,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只能埋没理想,蝇营狗苟。

为了弥补内心深处的缺憾,于是我们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了小说主人公身上,借着他们的爱恨情仇、跌宕起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四、诚知此恨人人有

也许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跟女主和医生一样吧。跟随着世俗的标准,一步一步,过上那种平淡安稳,无可指摘的生活。

从年少夫妻的浓情蜜意,逐渐过渡到左手摸右手的亲情模式,再到互相怨恨却互相迁就的无奈,与跃跃欲试想寻找新刺激的负罪感。

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在一对夫妻共同生活过的千千万万个日夜里,彼此都曾经有过无数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彼此都曾经渴望过亲密无间的结合,与对方的身体和灵魂同时融为一体,但在无数次试探、放弃、怀疑、绝望之后,终于残忍地发现:

每个人都只能是他自己。

合为一体的尝试注定失败。

能够互相尊重、包容、体谅,便已是最大的仁慈。

医生弥留之际对女主说他一直深爱着她。

在我看来,他爱的不是女主,而是他自己,是和女主共同生活过千万个日夜的他自己。

所以,女主和医生的爱告诉我们什么?

也许是,在婚姻里面,爱是最不可靠的东西。

唯有尊重与包容,才是相安无事的法宝。

五、当你老了

丈夫死了,头发白了,初恋来了。

女主真的好幸福。

被丈夫保护了一辈子,被男主爱了一辈子。

但是在花好月圆的美好大结局之外,我们读者究竟能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呢?

看这本书的那一天阴雨绵绵,我在图书馆负一楼熬完了一天的光阴,合上书的那一刻,突然涌起一种不可明状的冲动:

我要跟别人分享一下这本书。

于是拨了前男友的电话,七嘴八舌地把这本书讲给他听。

他听完很义愤填膺地说了一句:这男主不就是个渣男吗?睡了六百多个女人,还说自己纯洁地爱着女主,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不可能?”

“因为男生不可能对上过床的女人没有一点感情。”

“那就是说不爱的女人你是不会跟她发生关系的,对吗?”

“这个,不一定,万一人家强迫我呢,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你会爱上她吗?”

“不知道。但至少,会有一点怜惜之情吧。”

综上,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篇五)

如果不是担心通宵阅读严重影响健康,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我想能用一个晚上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与《百年孤独》不同,这本书的写法确乎是现实主义手法,题材又是爱情,加之作者超强的文字功底和翻译者较高的翻译水平,阅读这本书确实毫不费劲,文字直接就从眼里钻进脑子里,闯进心灵。概言之,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也是工作以来可以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少数几本书之一。

不过读完之后,却异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心灵的震撼,只是口中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难道这就是作者让我们品尝的其所谓的“一生一世”的爱情的况味?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

的确他做到了,这本书如同烹饪大师精心制作的一道爱情大杂烩,让我们品尝各式各样爱的况味,这种各式各样的爱穿插于一段如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中,沿途的花花草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不及欣赏更谈不上品味。好在虽歧路众多却始终不偏离主干道:初恋、失恋、单恋,漫长的等待最终迎来了黄昏暮情,似乎所有的菜肴都是为了这最后端上来的主食而准备,旨在让这所谓“一生一世”的爱恋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只可惜等到这主食端上来,我的胃已经被陆续填进去的各式菜肴填得满满的,无论这主食是多么诱人,却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夹进口里细细咀嚼,只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吸引和阅读的惯性,或许潜意识里还是不想扫作者的兴。

这本书让我稍稍有些感动的还是医生对妻子的爱,尤其是新婚初夜的那种耐心的等待,一步步地引导。或许是我的内心总是渴望一些灿烂光明的东西吧。其他的爱,尤其是纠缠一辈子的那种伺机而动的单恋,让我感觉很压抑,很阴郁,很变态。那不是爱,而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自我满足。阿里萨绝对不是一个爱情的守护神,而是一个爱情的野心家。他像一个影子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追逐着爱情的生香活态却以他的自私与阴郁玷污了纯碎的爱情。当然私生子的.出身和初恋的失败令人同情,单恋和暗恋的压抑需要寻找发泄的突破口,这都可以让人原谅,但是黄昏暮情中的情却让人怀疑,幸福的获得不是靠情的动人而只是靠心思与技巧。

打字机打出的恰如其分的商函式信件又怎么能让人产生爱的想象,精心挑选的白玫瑰规避了爱的含义,这时候他对她的追求已经没有了热烈和真挚的爱而只是费劲心思想得到而已,与其说他是追求者不如说是一个阴谋家,乘虚而入,费劲心思,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得到了她,相隔半个世纪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且两人在行为上和心灵上似乎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她不用任何表示,他都能猜出她的心思,这暮年晚情看起来温馨而幸福。但即使是两个老人看似温馨的黄昏恋也无法感动我,看穿了,说白了,不过是一种彼此需求的满足。更深层次地探讨,这不像是作者所言的“老式的幸福的爱情”,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政治家的一次高明的外交,我甚至怀疑,作为一位主张“介入”,声称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政治行为的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会不会只是一个别有企图的政治托词。

说实在的,这个精心虚构的三角恋故事,还不如真实发生的林徽因、金岳霖和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感情让人心灵震撼并得以净化。黄昏暮情因精心布局而感觉过于造作不够自然,还不如我爷爷奶奶一辈子平平淡淡的感情让我觉得真挚而亲切。“一生一世”几个字作为此书的结束也让我觉得有些仓促而草率。我不喜欢那种阴郁而压抑的暗恋单恋和费尽心思历尽曲折而最终获得的爱。我认为:爱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琐屑逐渐消磨至平淡随着生命的日渐衰老最后变成彼此的相互依赖。因此,从内心里我是希望作者能够安排女主角在丈夫死后面对初恋情人的追求毅然而然地拒绝,守寡至死。就如同看《红楼梦》时希望贾宝玉在掀开盖头发觉新娘不是林黛玉时毅然决然地冲出家门去庙里做和尚一般。以后的情节发展是我不想看到的。续作不过是狗尾续貂,继续编故事感觉就有些勉强与牵强。

虽然马尔克斯自称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虽然这部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评价它光芒闪耀、令人心碎,但我不觉得这是大师的成功之作,光怪陆离而非光芒闪耀,读之让人压抑而不是令人心碎。虽然他的烹饪技巧让我觉得能一口吞下他精心制作的爱情大餐,但是我却觉得这道爱情大餐过于丰盛和庞杂,五味俱全却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滋味,让人难以消化,还不如淡而无味的白米粥和山间涓涓流淌的小溪流让人心旷神怡耳清目明继而回味无穷。我想如果书中不出现三角恋而是以医生和女主角的爱情婚姻故事展开情节,或许更能打动我。真正的爱情其实不需要引起强烈的心灵震撼,而是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字(篇六)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当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的时候,才会感觉出这本书的厚实、宏伟和气象万千。

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

“永生永世!他说。”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月度读后感精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月度读后感精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寒假期间,我读到了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小说描写了苏格兰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只鲨鱼的肚子里发现了两年前因海事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哈里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漂流瓶。他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队去寻找,可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一直很歧视,竟拒绝了爵士的请求。格里那凡爵士依然组织了一支小型旅行队,亲自带队去完成寻找格兰特船长的任务。他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沿着南纬37度线穿越了南美洲的高山和草原,横贯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都化险为夷了。

小说中,最令我敬畏的是格里那凡爵士无比坚强的毅力和他那克服困难的勇气。我在学习弹钢琴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挫折。以前弹八度的时候,手总是因为太小的缘故而够不着。自那天起,我每天都多做许多和弦来训练自己。先是六度,手刚刚好够得着,再是七度,勉勉强强够得着,但有些吃力了。我一次又一次用我那可怜的小手来够七度和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自己,现在,我的双手经过岁月的磨练变得愈加灵活了。

练习钢琴的困难不仅仅是技巧上的提升,更有心理上的磨练。每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在黑白琴键上弹奏哈农、巴赫、车尔尼等钢琴大师的作品时,就觉得心烦意乱,因为我觉得他们的乐曲很枯燥乏味。但我深深明白:每跨越一步,都在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意志。许多人都在学弹钢琴,但他们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因为在一次比赛或一次考级中落选或失败,而放弃之前所积累的努力和心血,他们便不再拼搏,不再奋斗。而我一定要怀着必胜的信念,只有凭着坚强不屈的毅力和韧劲坚持了下来的人,才是人生竞技场上的强者!。

每当我在钢琴上弹奏出优美动人的旋律时,我便想起格里那凡爵士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勇气,他将引领我走向成功!

月度读后感精选丑小鸭读后感范本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月度读后感精选丑小鸭读后感范本”,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近读了安徒生爷爷的《丑小鸭》,读完之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深深的感动,并且还有丑小鸭那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努力就能成功的哲理。

丑小鸭一生下来就长得特别丑陋,它一点儿都不像别的小鸭,那么可爱,那么活泼!所有的朋友都嘲笑、排挤它,最后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它,看不起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这只可怜的小鸭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在寒冷的冬天里,丑小鸭受尽了折磨。可是后来它却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飞上蓝天,成了一只美丽的、与众不同的能够在蓝天空中自由遨翔的白天鹅!

读完《丑小鸭》的故事,我终于明白,原来立逆境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只要不被挫折击倒,自信自强,最后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我不禁感叹道,如果我们都能像丑小鸭那样该多好呀!我总是被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所压垮,经过几次小小的'挫折就气馁。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才考70多分,是最少的一次。回到家里,妈妈狠如鱼得水地打了我一顿,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感到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自从读了《丑小鸭》以后,我知道了无伦做什么事情,受到再多挫折只要不灰心,不丧气,鼓起勇气,努力去实现,就一定能成功!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我考出了好成绩。

虽然现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我们就把它当作磨练意志,培育斗志的利器吧!越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越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弃,不要挫折击倒,只要努力拼博,坚强自信,终有一天,我一定会像丑小鸭一样,飞上蓝天,成为一只高贵的白天鹅!

月度读后感精选我们仨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月度读后感精选我们仨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在那之前,我并未重视亲情;在那之后,我领悟到亲情的暖。《我们仨》——触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最引深思的——第二部。详细地描写着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一个历历如真的梦境。古驿道上,“我”每天来来往往,去看锺书,梦到阿圆。地势时起时伏的驿道、道两旁古老的老杨柳,见证着“我”连接起锺书、阿圆,联系一个家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虚幻中透着现实,再看又变为虚幻。瞬间离别,日久渐离,哪个更难受?杨绛把三人分离幻化成一个虚构境,细细写着三人每天的变化,写着日渐分离的每天。我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一家温情,却也透着悲凉;“我们仨失散了”,那一天天的变化,实在让人心疼与悲伤。我深思。我从没想过亲人分离,也没受过那种悲伤,以致于对亲情的漠视和与父母交流的排斥。应该好好看重和珍惜了,几千年中华传承着的——亲情。

最感触的——第三部。写了“我”与锺书相识、相知、一起留学、同甘共苦和最后的离散。字字句句,每一个标点,都透露着一种家庭的温情。当今社会,一家三口很多,但又有几家能过得像他们家一样和谐又有趣呢?他们俩去英国牛津求学,每天充实地读书、散步“探险”,同甜同苦,倒也充满生活情趣,过得有滋有味。对女儿钱瑗的疼爱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父女情深,让人生羡。“三反”“反右”“双反”“上山下乡”“文革”,解放后一件一件苦难接连起来,却使他们仨更加团结,更加相亲。“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仨一生坎坷,却亲情如涓,长留永念。反观现在的家庭、现在的亲情,大多数不是因为手机和网络淡漠了亲情,就是因一点艰苦、一些琐事便争吵起来。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改观。

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大部分人似乎都忘却了,把亲情贬至第二、甚至第三位。在《我们仨》阅读旅途中,那深埋着的亲情竟被杨绛叙述的温情中唤起了。早该被唤起的。如今,我们应该把渗透到血液中的亲情与实际生活相融,好好地孝敬父母,珍爱亲情,让家成为我们温暖的港湾,只有小家的温暖才能汇成大家的和谐,让和谐拧成一股暖流,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书看完后,又待思考结束。我松开手,放下手机,又抛却网络;我慢慢踱到客厅。柔和的灯光下,父母似比前几日又苍老了一些。我过去坐在他们之间,一同聊天,一同欢笑。那一刻,亲情的柔软便从心底溢出来,潺潺流于我们仨之间,又重流回心间。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亲情——世界上最柔软的感情。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几口终有散时。可在散前,请好好珍惜那亲情如涓,让亲情长留永念,一家和谐。

读后感精选: 《麦克白》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精选: 《麦克白》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麦克白》被列为沙翁四大悲剧之一。在看《麦克白》的时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带着探询到底哪里体现悲剧的成分。或许,事先对沙翁的所谓的悲剧期望过高,看完后,了无悲痛怜惜的情绪。是我麻木了呢?还是没有体会到《麦克白》的悲剧成分。于是乎,看完后并没有立马写此剧的读后感。而是在空闲的时间里想想故事情节,想想沙翁笔下的主人公麦克白是如何成为悲剧的主角的。

即使是现在的我,还没深切感受到悲剧,或者悲剧的思想。那么,便让我在对《麦克白》的些许感悟以及边写边想的过程,来好好体会其为何能够成为悲剧,还是沙翁笔下四大悲剧之一。

请允许我以带找寻悲剧色彩为线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麦克白。

首先,《麦克白》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作为男主人公的麦克白是苏格兰军中的一名大将。在大败叛徒的归途中,听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被封为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应验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为了的预言——未来的君王,而起了歹心,并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合谋把苏格兰的国王邓肯刺杀于麦克白的城堡里,并稼祸给守卫国王的两名近身侍卫。当国王被谋杀的消息传到人们的耳中的时候,麦克白以诚挚的愤怒杀死了那两名冤枉的侍卫。在国王被刺杀的元凶还没找到的时候,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以及道纳本为了自身安全分别逃亡英格兰和爱尔兰。不明真相的苏格兰贵族们,却给他两兄弟以谋杀国王的嫌疑定论。不久,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麦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价地杀害了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班柯同行的儿子弗里恩斯借着夜色成功套离了暗杀。

不久,麦克白的所干所为得以败露,引起贵族们的内部意见不一。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苏格兰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道纳本以及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连同英国军中大将西华德和其子小西华德带领一万精兵征讨麦克白。最终以麦克白夫人自杀,麦克白首级被取而拉下帷幕。

月度读后感精选《秘密花园》读后感之一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月度读后感精选《秘密花园》读后感之一”,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叫《秘密花园》的书。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一场可怕的瘟疫使10岁的小玛丽成了孤儿,不得不被送往画眉庄园。画眉庄园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有被锁了10年的花园,有被秘密藏在房间里的小男孩。而玛丽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她发现被埋掉的花园钥匙和被隐藏起来的园门,也发现了那个被藏起来的小男孩,她的表哥克林。玛丽、克林、和荒野上长大的男孩一起,唤醒了沉睡10年的古老花园。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乐观,积极,微笑,才会使我们有精神,也只有有精神,我们才会拥有健康。病痛,往往只有在我们心里。心里有病,才是最折磨人的。

[读后感必备] 拿破仑传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读后感必备] 拿破仑传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今天读了一段拿破仑的传记,不长,只有几页。好像我上大学那时曾借过一本比较全的拿破仑的传记,不过时间隔得长了,也有点记不起了。从历史上学到一点关于拿破仑的介绍,就一直对他有种好像是崇拜,然后又陆续听了一些他的名言,故事等,越发对这个人敬仰起来。拿破仑出身于科西嘉,借法国大革命之机,走上了历史舞台,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推行拿破仑法典,同欧洲封建势力组成的反法联盟进行了数次战斗,并成功地打退了前五次反法联盟。虽然最终因为进攻俄国失败,以及后来的滑铁卢一战大败,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在我心中他始终是一位英雄,一位不屈的奋斗者。

我们好像一直有传统,以成败论英雄,比如我们会去讨论为什么刘邦比项羽强,为什么诸葛亮为什么未能如愿一统天下,为什么只记得金牌获奖者,为什么把目光只盯在成功者身上。说实话,就是拿破仑自己最后在回顾自己一生时也说:“人们不会记得我取得了多少战争的胜利,一场滑铁卢就足以让人们改变对我的看法,人们只会在乎最终的结果,不会关注过程。”

不过,英雄毕竟是英雄,哪怕最终失败,但是人们还是会记得他,记得一篇报道,在比利时滑铁卢还立着拿破仑的铜像,在自已的国土上为一个战败的敌人立像,世上还会再有第二人吗?“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仑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雨果的话说得很精僻。

拿破仑虽有其残忍、暴戾乃至卑劣的一面,但仍不失为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将军、真正的英雄。在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虽然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是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气概以及他的影响远远地压倒了他的对手,从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想起了他的奋斗的一生,想起了他勤奋的一生,想起了他光辉的一生,努力吧,以英雄为榜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开拓一片自己的天空,岁月的长河中写下无悔的一页,拼搏的足迹里流下汗水和泪水!

热门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贝多芬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音乐家、作曲家。他最有成就的作品是《英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出征歌》……

我第一次看到《名人传》贝多芬传时,我真为贝多芬坎坷的命运而伤感。因为贝多芬年轻时就不幸患上了耳疾,渐渐的就什么也听不见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依然用激情来创作他的每一部作品,仔细斟酌乐曲里的每一个旋律,以至歌曲里没有一个错误的音符。

当我听到他创作的钢琴鸣奏曲——《命运》时,立刻被它扣人心弦的旋律所打动。因为从中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起伏错落,好作品!还有它很符合当时的情况,贝多芬当时贫疾交加,身患耳聋,在无声的世界里创作的作品还能如此具有狂热和激情,真是难得啊!

读了贝多芬传,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命运的坎坷。他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贝多芬这种顽强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读后感] 兔子坡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推荐读后感] 兔子坡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最近我读了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素写的经典佳作《兔子坡》。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住在兔子坡上的小动物们听说新居民要来了所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动物们聪明、勇敢、有礼貌,我非常喜欢它们。

兔子坡的小动物们希望来的新居民是勤劳、大方的农民,因为它们生活困难,吃的东西很少。当新居民到来后,虽然小动物们开始对新居民产生了许多误会,但在新居民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保护和帮助了它们后,使小动物们完全信任了这家新居民。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小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有喜怒哀乐,在谁受到欺负时,它们会报复,但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它们也能知错就改。它们会分享,能互相帮助,互敬互爱,热爱生活。我想它们只是不能说话,无法表达,我们要像新居民一家那样尊重和爱护小动物们,真心换真心,生活更美好!

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动物们都生活的幸福、快乐!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集锦(7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在阅读作者伍绮诗写的无声告白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无声告白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是读书笔记吧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一)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

然后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来才觉得,其实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一样,对有些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这种东西一旦碰触,就无法回头。

我总是说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就像一根线,一旦出生就种植在了你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绊住你。当然,这种牵绊有可能是极其幸福的,比如我认识的两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们的人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而《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对于我的朋友那样的女性来说,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温馨开启。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二)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承受到从长辈那里来的压力,然后心里暗自发誓,等到我成为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

但是,当我们真正变成了父母,当孩子一次次的带给我们惊喜之后,就渐渐的开始觉得我的孩子一定是与别的孩子不同的,他一定还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这种欲望,会毁了我们,也毁了孩子。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交往是感情上的交往,感情上的交往需要及时的沟通,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亲人在为什么而开心,在为什么而痛苦,我们如何与他们一起开心并解决他们的痛苦。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美好的幻想蒙蔽了双眼,一味的索取和指责。

希望我们了解的亲人是他们真正的样子。

希望我们的爱一直围绕着孩子们,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必为了满足我们的意愿而活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沉痛的失去过之后,谁都会开始患得患失,会担心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但是家人这种存在,是不管你犯了什么错误,都会无条件的爱你,都不会离你而去。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信仰,不要恐惧;家人,是不用给出明天的承诺,却让人坚信,每一个明天他们都会在自己的身边。

在故事的开始大家就错了,詹姆斯困在自己的自卑中,所以一直觉得妻子嫁给他之后肯定有一天会后悔;玛丽琳则是因为看到了孤独终老的母亲,下定决心要追逐梦想,却在梦想破碎后将这一切梦想加到了女儿丽迪亚身上;内斯知道家里人的精力都放在丽迪亚身上,虽然他会做丽迪亚的精神支柱,但是却在父母的无视中,想方设法的逃离,甚至抛弃丽迪亚;而丽迪亚因为在小的时候妈妈曾经离开过自己一阵子,所以发誓如果妈妈回来了,那她一定会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她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一直在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她怕母亲离开自己,也怕她的哥哥内斯离开自己,她对家人的爱,都变成了害怕失去的不安,直到她再无力承受;而最小的孩子汉娜,默默的游走在这个家边缘,不被任何人关注,却深深的爱着这个家,她了解每一个亲人,用她强大的爱,最后将所有人的错误一点点的带回了正确的轨道。他们一家人还需要慢慢的了解,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是,幸好,他们不会再做错了。

经营好一个家庭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沟通时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措辞;不要沉浸在个人的自卑中,而误解身边人的心意;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和亲人身上;要认真的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潜在的特点,当然,一切的一切都应该从沟通做起。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三)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已经看完,这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开篇的一句:迪莉娅死了让人们不禁产生许多疑问:迪莉娅是谁?她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家庭教育题材的一本书,有人说读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觉得很遗憾。迪莉娅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她就这样走了,因为他们为她规划好的美好的未来还没实现,与其说是迪莉娅的未来,不如说是她父母的期盼。母亲盼望着迪莉娅做一个出色的医生,因为她年轻时就与众不同,热爱化学,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结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给迪莉娅灌输以后要成为医生的思想,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迪莉娅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妈妈给她提出新的目标时,她都只有一句话:好的,妈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迪莉娅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毫无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对她的无限钟爱,只是这钟爱让她喘不过气来。作为美籍华裔的迪莉娅父亲:托马斯,虽然小时候成绩优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学,并差点成为那里的教授,但是内心里他是孤独的,因为种族肤色的不同,从小到大遭到许多的歧视和排挤,而他对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别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娅有更多的朋友,参加更多的活动,仿佛那样他与他们就并无差异。但是他忽略了去关心孩子内心的世界,忘记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结果只会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娅踏入那条湖的好像是她内心深处的声音,当湖水蔓延开来的时候,她好像真的解脱了,没有考试,没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没有同学讶异的眼神,那一刻她觉得很幸福!迪莉娅没有朋友,是的,一个也没有,虽然每天她的父亲都会为她经常与朋友联系而倍感欣慰,事实上每次的电话都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已,她编织谎言欺骗他,然而,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是父母的重压让迪莉娅踏上了通往天国的阶梯,她终于得到了解脱,没有期望的眼神,也没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虽然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来自父母,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以后他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父母强行的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明智的。不仅自己累,孩子更累。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要他做什么。虽说父母的初衷或许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一厢情愿的好,只会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让孩子觉得压抑。毕竟孩子开心快乐才最重要,不是吗?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四)

终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本书不愧夺得20xx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故事编巧妙细致,用词精准。内容吸引读者强烈地追求下文。直至揭示事件真相。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故事以16岁的女孩子——花季少女莉迪亚死亡为开篇,层层剥离莉迪亚的死因为线索。最终道出了父母“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令人心情沉重。

莉迪亚是家里的大女儿,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对她生活上关怀备至。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使莉迪亚承受巨大的压力,直到有一天,她无法承受而自杀死去。

莉迪亚的父亲——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他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后代,从小被排挤和孤立,自觉低人一等。最大的理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而他又将这一切传递给了他的下一代身上。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与众不同。她的梦想和生活无法完美统一。玛丽琳的痛苦也是无比真实的,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却又过着不是她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不辞而别去外地求学以完成自己出人投地的梦想

当玛丽琳因怀孕第三个孩子而不得己回家的时候,全家人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变得小心翼翼,尤其莉迪亚,容忍并接受母亲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她担心自己哪怕一点微小的错误会让母亲再次离开。每到节日母亲送给她的礼物是各种书籍以及一个听诊器,莉迪亚内心虽然不喜欢还是违心地假装高兴接受了。她利用暑假由母亲安排学习代数,报名旁听大学的生物课,星期一、三、五都有,整个夏天忙个不停。无论母亲对她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她的回答总是“是的,是的,是的”。 莉迪亚——她是全家的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的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一样荒唐。但是她的成绩在下滑,物理不及格,大学生物听不懂。父亲渴望她广交朋友,母亲想让她成为一名医生,她都无力做到,内心感到绝望和崩溃。

更让莉迪亚失望的是哥哥内斯即将离家去哈佛上大学,因为哥哥原本能理解她,也是她最坚定的依靠,她无法想象没有哥哥的日子。孤立无援的她,没有勇气去面对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同伴,没有朋友的学校生活。逃离,唯有逃离,才能摆脱这一切!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独自一人来到家附近的码头的小船上,小船漫无目的漂呀漂,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摆脱重负,于是翻身跨出小船,从此沉入永远无法回归的水底。

看完《无声告白》一书后,有两点值得思考:

1、作为母亲的马丽琳对于女儿莉迪亚的学习情况没能和老师、家长、丈夫以及女儿本人有过任何沟通。对孩子成绩下滑以及晚回家撒谎说在校学习等等听之任之,没有对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及时了解掌握。自我封闭而一意孤行,只知道不停地加压,以至于孩子不堪重负。

2、马丽琳有关自身几件重大事件的处理上不理智,缺少规划且性格偏执。一因未婚先孕大学肆业,影响了日后的就业与个人发展;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顾及两个幼小的孩子不辞而别,给孩子造成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三对待3个孩子不能一视同仁,出现严重的偏颇。

其实每个人都难免存在认知上的误区,甚至盲区,每个人都很难走出自我的局限。那么及时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和反思就显得极有必要。

所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成长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五)

一个追求特立独行想做医生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在美国长大不合群的中国男子组合家庭。他们彼此艳羡,男子羡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惧;女子羡慕男子的特立独行。这样的结合似乎很合理,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家庭,女子放弃了医学梦,最终把所有的梦想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男子则想让女儿变得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异化,被忽略这也是他曾没有得到过的。然而她们的女儿并不喜欢医学成为干练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性格有点孤僻的小女生。接下来,她承受了太多,终于因为“极度”关注走向毁灭。

父母以为很爱我们,给我们所有,结果发现却只是他们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开心,结果发现自己不开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都是普通的人,不必为充当缓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载过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来你恍如救世主,试想当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亲的背后她隐藏了多少悲哀与孤独,却仍要以光辉的和亲使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千古吟诵,而不知她背负了多少光辉使命的压力。但还是值的肯定:她伟大,她隐忍。一个让人敬佩又怜惜的女子。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声音,不必去伪装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倘若他们的女儿是一个会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那么她也许不会走向绝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孤独者,不必自怜自艾。有句众所周知的话:你的孤独虽败尤荣。“认清自己的孤独,才能倘开心扉,才不会被孤独本身所困扰。不用逃避,不用掩藏,这样就是你,或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这是我想对莉迪亚说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你觉得快乐那就对了,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我不说庄子的虚无主义,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得由你自己选。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六)

暑假刚刚放假不久,无意中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大学生必看书的推荐文章。里面一本名叫无声告白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主题是关于自我的,这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作者是在美华裔、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本书是其耗时六年写就的长篇处女作。

书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头,以终为始,刚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悬疑的推理小说,可是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混合家庭中的悲伤故事。死者莉迪亚是家中老二,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个哥哥叫内斯,即将到哈佛上学,有个妹妹叫汉娜,是个不受宠的可怜小姑娘。然而,莉迪亚死了。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成绩不错,父母寄予厚望,是什么让她在深夜选择了走向湖面,并最终死在那里?

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这句话已是代表了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这句话引起的共鸣应当也是本书畅销的最主要原因吧。蒋方舟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献媚。”无比正确。一句夸奖,一次和谐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至于想当科学家,画家,也不过是从小听大人说多了,就记住了,鬼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东西。

人天生都是要被认同的。被家人父母社会,或者自己。即使一时短暂的叛逆也不过是想要某一瞬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说白了还是因为一种广义上的虚荣心。这种被认同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越来与具体。比如,我想成为一个小范围的网红;我要创业,赚钱;我要成名;我要做一个酷的人,让别人都羡慕我,这是认同,是虚荣心的一种结果。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担了过多自己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因为天生的与众不同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不同种族的眼睛,所以最大的希望是能够与众相同进而少一些卑微;因为兴趣爱好的大部分性别属性自信并骄傲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渴望挣脱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双方父母对自己以及对方的不明确导致了孩子们感知不到爱的力量,而爱却是可以给人最大的自信,却也给了人最大的压力,哥哥内斯和小妹妹汉娜对比莉迪亚感觉少得到了太多的爱,莉迪亚又因为承载着父母的自身缺乏和盼望得到了太多她承受不来的“爱”。

摆脱他人的期待不那么简单,我想她还是没有足够勇气,所以她沉入湖底。而不是从容的将小船靠岸,大方的回到家,不需要害怕吵醒任何一个人,如果有人醒着,那么正好。她就告诉她们一切。

告诉妈妈,我不想当医生,我只是爱你。

告诉爸爸,我会拥有真正懂我的朋友。或许不需要那么多。

告诉内斯,我会想你的。

告诉汉娜,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我爱你。

我们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别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让自己欢喜,真实的日子只与自己有关。也许吧,人越成长会越来越多的思考活着的问题。一方面这是因为成长,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人活得并不尽如己意。有时,别人眼里的你棒极了,但或许你就是觉得糟透了,甚至没有什么比这更糟!自我的价值从来不是看他人的期待来实现的

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戚、朋友,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我们表现着,为了让那些好听的话,温柔的笑容再持久点,我们拼命去碰他们的心思,去做他们会开心的事,去想都不想的走他们认为是对的那条路。

我们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评价,在这过程中,有时对于别人的要求和请求,尽管自己不喜欢,不愿意,但还是会答应。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就算拒绝了,又怕别人会不高兴。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而答应。年少时,我们不觉得!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周遭一团和谐,姥姥疼舅舅爱,来个人老妈就会把你往人前拽,那种骄傲、自豪和环绕感会让你感到满足。

但人终究是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想法,会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的分辨和选择,包括对各种事物的价值观。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恋人、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我们慢慢发现那么多的选择时刻,不是只要别人高兴,自己就什么都ok的!我们不是木偶,如果所做的事情根本不能让自己再感到满足、快乐、有希望,有未来,那何谈有意义的活着呢?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启动、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倒车……所以千万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亲友。自己的路自己走,哪怕是错的,也绝不会后悔。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篇七)

故事围绕莉迪亚的失踪展开,莉迪亚是家庭主妇玛丽琳的大女儿。

玛丽琳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喜欢做家务的家庭妇女,父亲在玛丽琳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家,但母亲从来都是顺从命运的,她是那么的平和,甘于平庸。这让玛丽琳从小在心里就有了决不想成为母亲这样的人的想法。表现在玛丽琳不跟其他小女孩一样喜欢上家政课,她喜欢上手工课,在玛丽琳眼里她不能理解母亲每次做完一件小小家务活的那种成就感,她觉得这种成就感是莫须有的。而她不甘平常的心态也让她喜欢上了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教授,并且在下课后主动亲吻了教授并与之发生性关系。这倒也符合母亲的想法,母亲一直觉得女孩就应该早点嫁人,安安分分的待在家里。

可没想到的是在结婚的当天,母亲却说了心里话,她觉得玛丽琳不应该嫁给教授詹姆斯,因为詹姆斯不是一个白人,他有着中国血脉。这让母亲觉得她以后的家庭会适应不了这个遍地都是白人的环境,他们的家族会不合群,也因为这件事情,玛丽琳和母亲决裂了。

玛丽琳和詹姆斯结婚是出于爱情,玛丽琳无疑是勇敢的,她是一个敢于追逐爱情追逐梦想的人,所以她会在大学主修了只有一个女生的物理学科,在发现有了詹姆斯的孩子以后,果断的告知母亲并中断学业,想着以后再把课程修完。

可在玛丽琳以为自己能够很快的回归学习,她却在生活里逐渐快变成了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一方面是她舍不得孩子,一方面是詹姆斯作为一个不是白人和男人的自尊,他不同意玛丽琳出去找工作或者重新去学习,他觉得自己能够照顾好这个家庭,不需要玛丽琳去赚钱,但玛丽琳哪里是一个心里定得住的女人,最后她在刺激下还是选择离开了这个家庭,去继续自己的学业。

而最后她由于怀孕和思念又重返家庭时,这个家的每个人心里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丈夫詹姆斯本就由于从小家境贫穷和不是白人所遭受到的歧视让他终其一生都想要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而白人妻子玛丽琳的主动接近和最后嫁给了自己让他获得了肯定。可在肯定的同时他心里也是害怕的,他内心一直以来都是自卑的,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他害怕妻子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其实是配不上她的。这一切在妻子回来以后他更加的害怕,她觉得妻子可能并不爱他了,他在心里觉得他并不值得被爱。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会出轨的本质原因,他想报复妻子,报复自己的幻想中的妻子对他的瞧不起,其实妻子玛丽琳从来就没有看不起他,所以人啊,终其一生还是绕不出自己画的边框。

而大女儿无疑是很有责任感的一个小女孩,这从她最后的自杀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内心是深深恐惧这个家的破裂,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让这个家一直凝聚在一起不要散,而协助她完成这个心愿的就是自己的哥哥内斯。

在玛丽琳归来以后她明白自己的梦想幻灭了,她明白她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大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她希望女儿能成为她梦想中的女人,所以她会为女儿制定很多的学习计划,她无节制的干涉女儿的生活,就像操纵机器人一般的操纵着她。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母亲真的很残忍,但是却并不是这样的,每一次玛丽琳让莉迪亚去学新东西的时候总是会问她是不是她自己很想学。我们不知道如果当莉迪亚回答不想的时候母亲会怎么做,因为在文中,每一次莉迪亚的回答都是我特别乐意去做,因为懂事并且有责任感的莉迪亚始终坚信自己这样做会让家庭更加的和睦,母亲有对她的期望就不会离开这个家,那么这个家就永远都是和平的。而且她还有一个倾吐的对象那就是哥哥内斯,只是内斯并不像妹妹一样希望家庭和睦,在他心里自己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想像妹妹一样为别人而活,他不想去做出这样的善意却又对自己残忍的牺牲。也许由于他在这个家本来也不受重视的原因吧,因为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妹妹莉迪亚的身上,而对自己的成就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内斯后来为什么会想逃离这个家庭并且开始不配合妹妹的原因吧。内斯和妹妹是两个极端,一个为自己而活,哪怕父亲会把自己喜欢的航天的书籍撕掉自己还是会偷偷的藏在枕头下学习,哪怕大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重视,但自己最后还是通过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

内斯或许才是作者认可的,不可否认妹妹莉迪亚是一个有责任,爱别人的人,可是莉迪亚却是最终造成悲剧的主角,她到死前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她把这个家庭的快乐当成了自己的信仰。最后当她发现自己的成绩根本就不能支撑父母的期望,自己一直以为所维护的家庭和睦却让自己发现了父亲出轨助理路易莎,最后哥哥也否定她的做法,他的世界慢慢的坍塌了。

这些是她从小一直维护到大的,可最后她发现这幸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后她迷茫了,她开始学会了反抗,可是这种反抗其实也不是在为自己而活,她想通过和叛逆的杰克发生性关系来反抗自己的哥哥还有一直希望她乖巧懂事的父亲和希望她能当上医学生的母亲。但最后当她发现杰克是喜欢自己的哥哥的,她明白她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活着的理由,她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所以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说如果再活一次她会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不想再像过去那样恐惧的活着。

我想这本书作者想向我们表达的就是人应该把希望和信仰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吧,我们不应该去为谁而活着,人都应该先要为自己而活着,创造快乐的源泉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否则当有一天你寄托的东西坍塌了,你也就毁灭了,就像不曾活过一样。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摧毁的信仰和力量。

月度读后感精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其一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月度读后感精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其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首先,斯朱兰真的很不讨喜,尽管是书中的主角,主角光环也无法阻止大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厌恶,甚至鄙视。我一路看来,觉得他在他的40岁左右时突然就放弃幸福美满的生活,抛妻弃子,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画画这种行径真的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追求理想与家庭并不冲突。很多天才他们拥有超高的天赋,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但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有时候,是来自家庭的爱与责任才成就了伟大。但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斯朱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思想境界已不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所能企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也就是看完后杠两句,自己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憋。但只庆幸的是,他的画终名垂千古。

再有,文中那个烂好人德克让我挺气愤的。他就是那种善良到无下限就算斯朱兰言语侮辱他,内心鄙视他,夺他妻子,霸占他画室等等,还有他妻子对他的背叛与残忍……这种种让旁人看起来都感到愤怒的事他居然能做到完全可以忍受,我不懂他图个什么。他让我觉得可恨又可怜。始终觉得,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本书的想法还有的话以后再补充吧。书还是挺好看的,特别佩服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