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5-30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作品的读后感在哪里寻找模板?尤其是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书中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 把现实的所思所想明确写出,有关“《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是编辑精心整理的内容。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1

书中的大部分观点和我个人观点大体相似,有一些理论也给了我如雷灌顶的感觉,受益匪浅。但一些关于阿德勒的理论的解释不敢苟同。关于一些例子我觉得列举的并不恰当,十分片面,有为了理论而理论得嫌疑。

我觉得全书最大的漏洞就是完全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原因论和目的论是两种相互依存的理论,并不像书中写得那样“有我无他”的存在,如果阿德勒真如他所说的理论那样,心平气和的退出权力之争,那他又为什么和弗洛伊德决裂,还如此反对原因论呢?

书中一些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状态下的,就是双方的认知是相同的。但事实是,这种理想化就很难实现,比如关于亲子关系,在我做过的心理辅导的案例里,大部分的亲子关系不和都是父母的认知和孩子的认知差异过大,孩子想要做出改变,但父母不仅不支持,甚至打压,这样的情况下,不管孩子再怎么改变,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非常同意阿德勒说的亲人间保持距离的说法,希望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学习下。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自我,这我十分认同,但涉及他人时本书的理论就自相矛盾,并不十分的让我信服。

在一个缺乏自我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得不说,阿德勒很有勇气。如果非要让我说这本书说了什么,那就是做自己,少管闲事!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2

《被讨厌的勇气》第二讲听书笔记。讲者先po了一个案例,一个女人有强迫症,在一些不重要的事上追求完美,后来分析师发现她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孩子大了丈夫和她疏远,没有自己的爱好、朋友、生活目标,每天就是重复性的柴米油盐。

分析师问她如果没有这些症状,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她突然很茫然,分析师说这些症状似乎在保护着你的生活,如果这些症状消失了她会感到空虚。说白了就是没有工作事业,就没有让自己感到自身价值的东西,没有让自己专注于某件事的兴趣爱好,就完全无法独处,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精神上完全依附于孩子和丈夫,自我价值感也会很低。

她其实很自卑,也正因为这种生活模式让她感觉自卑。

一个孩子不喜欢他的数学老师,觉得老师严厉挑剔,他害怕面对老师的评判。但是如果他把老师当成是合作共同体而非对立面,就会改变他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老师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力拥有者,而只是帮助他上好大学的一个帮手。一个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或回避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你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受伤,而不是你真正想建立人际关系。

自卑的人会回避人际关系。

这点在恋爱里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宁可找比自己差的渣男,就是因为渣男主动,让女孩的自卑心理得到了缓解。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实质上是一种回避,作文害怕面对自己。一个人自卑的时候,就觉得他人会伤害自己,害怕别人的批评,在和他人的竞争和比较中体验到自己不够好的这种感觉。我们就没办法和别人建立合作共同体的关系。我们趋利避害想体验优越感回避自卑感,我们的自卑会让我们和他人一直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

亲子关系中,权力斗争很严重,孩子如果被剥夺了一切话语权,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就会产生对抗心理,你要我做的事我不做,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偏做,叛逆期过后会过渡到复仇期,用自己的失败来证明父母的失败。毁灭自己,如你所愿,有些孩子会封闭自己,另一些会自我放弃。自卑就是别人批评自己,自己的自信一下子就垮掉了,自卑的人害怕人际关系,潜意识里对他人是抵触的。超越自卑需要试错的勇气,先是给自己洗脑,我是对的,然后实践去验证,trial and error,越挫越勇才能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3

每天都在几个地方来回跑,心情一时不同一时,所以我会同时读两三本书,读了一半停下半个月去读完另一本书是常事,所以这本书我也不是一口气读完的。幸而篇幅并不长,但其蕴含的思想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

曾经有很多问题困惑着我。我该怎么看待我的不幸?我该怎么看待自己的人际关系?我对别人给予的建议和看法应该持怎么样的态度?我要不要得到人们的喜欢?这些问题我也问过很多人,可是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我一个坚定的答案,只是说“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可是好像都是“不行。”

最初我知道《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在女流的直播上,那时她正在讲阿德勒心理学的几本书。这个书名就因此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认识是“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现在,把看待事物的角度放回‘我’的心里。”

今天的社会,父母,身边的人,都在有意无意的向我们传递“要着眼未来”,“要像某人一样好”,“要被别人喜欢”这些观念。我本人也是深受这些想法的“毒害”。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一停下来就觉得自己在偷懒,会“辜负未来”。看到别人优秀时,总想像别人那么优秀,“成为他们”。当我尽管尽力了也没有把事情做好时,我会担心自己做出的“残次品”会不会让别人讨厌。

可是《被讨厌的勇气》用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告诉我:“不要这样”。《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不要在意过去,尤其是过去的不幸。过去不过是留在脑海里的残影。发生的事从来没有对或者错,应该感到不幸还是应该感到快乐,全都取决于我们现在,此时此刻对这件事的主观解读。

也从来没有如何如何的过去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就是此时此刻的我,正如只有此时此刻的我才能决定把眼睛看到哪个方向一样。或许是我在阅读时正处于观念的转变期,亦或许,真的是这本书真的改变了我。读到这些内容时,便停了下来,一个月后才重新继续读。

在这一个月中,我逐渐真正的看清自己内心的样子,仿佛自己行为正在和自己的内心逐渐步调一致。我开始有意识的停止对过去不幸的解读,开始把自己的眼睛从外界看自己变成从自己的心里望向外界。这种感觉是如此美妙。

一个月后我重新拾起《被讨厌的勇气》,一口气读完了。越接近读完的时候,我的眼光就越汇集在我自己的神身上。正如每一章的标题,“一切烦恼都来自人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除了自己的心以外都是“身外之物”,包括时间和空间。

我只活在我自己的心中,我没有必要按照世俗期待的那样飞黄腾达,扪心自问,这可能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活着,学习自己想学的;工作,是因为我想赚钱;坚持健身,是因为我享受每一次发力的酣畅淋漓。

他们有这般才华,我羡慕他们,但是我知道,我就是我,羡慕也不会让我成为他们,一时羡慕的事可能也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可能有人会说,“说得那么轻巧是因为你还年轻,等你背上几十年房贷了,你就知道什么叫生活疾苦,作文少年不知愁滋味!”

那就让我此时此刻以这种没有包袱的心里状态活下去,让说这些话的旁人“见鬼”去。我有被讨厌的勇气,因为只有我才能决定我此时此刻是什么样子。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4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对,是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靠自己。

很多人在抱怨的那个结果,其实是自己从一开始选择的。早干什么去了。不会正确归因,就大概率跳不出这场循环。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这个观点真的是恍然大悟啊,可以选择不愤怒,你偏偏选择了愤怒,这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吗,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情绪,你可以选择平静,别的处理方式,文中举的例子真棒,非常容易理解。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举个例子,出生农村,如果一直觉得农村不好,农村贫苦这是一种说法,造就自卑的你

出生农村,造就了独立自强自立的你,这是一种说法,造就乐观积极的你

这就看你选择你的诠释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定下的目标前进。

过去是过去了已经就是那样了,现在怎样你自己决定,此时此刻你选择愉悦还是烦躁看你选择,未来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自己都爱的人,那现在此时此刻你就用上身法,哪些品质你会爱,现在开始训练自己,保持稳定情绪,慢点说话等等。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也可以说改变的第二步是觉知,理解后才能觉知,觉知后才知道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及时修正。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接受了大学教育,我应该如何利用我的知识,让自己越来越好呢。

希腊语中“善”是有好处,“恶”是无好处

文中说人不会去干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比如有人去犯罪,他为啥选择这条路,他觉得是对他有好处的,并不是说犯罪这个结果对他有好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借用面包婶的感受,她说,如果我提出建设性意见,无毒无害有百利,对方第一反应就是摆出困难1234,立即打住,这种人带不动。不要白费力气。我要成为那个带得动的人。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突破舒适区来到挑战区太难了,太辛苦了,太累了,还是回到舒适区吧,这是大多数的选择,那些极少数人选择了迎难而上,我要成为那极少数人。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活在当下,过好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5

放弃竞争,这是一个很难让大家接受的命题。反驳的言论大概是——不和人竞争,我怎么进步?

可是你进步的途径真的只有与别人比较这一条吗?为什么你不能与你“理想的自己”比较?

之所以否定竞争,是因为竞争会导致我们把别人当成敌人,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岌岌可危,而人的烦恼几乎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男女对立,兄弟反目,亲子关系不和睦,都是因为其中一方把另一方当成了敌人,所以有了防备、猜疑和构陷,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当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想要快乐自在的人生,可以先建立两个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2.自立。

要实现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需要发自内心把大家当成伙伴而不是敌人。只有把别人当伙伴,才能做到理解别人种种行为的原因,才能共情,才能得到人际关系中的本可以得到的快乐。

要实现目标2(自立),需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们都有能力,而我们能力大小的差距,其实源于勇气。你没有勇气改变,没有勇气进步,没有勇气付出行动,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难题…是因为没有勇气,所以才依赖别人,才没办法自立。

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问题勇敢尝试去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这就是自立。

另一方面,关于长相方面的焦虑也是因为与人比较的结果。

假如你从未看过别人的脸,你会觉得自己长相丑陋吗?很多东西本身是没有标准的,就像长相,只要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是足够美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认为美丑有标准的话,试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一张标准的所谓美丽的脸,这张美丽的脸是否还会让你觉得美丽呢?

世界正是因为不同才多姿多彩,个体正是因为不同才无可替代。你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存在,这是值得你为之欣喜的结论。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6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所读的哲学书中最通俗易懂,最易操作实用的一本哲学书。全文作者岸见一郎参照《理想国》里面的“对话式”写法,通过一位“得道”哲人与一位“失意”青年的对话,像剥洋葱一样,让真理越辩越明,读来给人一种“如师在侧、如友在临”的感觉。

1.人最终都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是生活在客观的世界里,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但作者认为:世界是怎样,取决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人最终都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井水的长年恒温是18度左右,但是冬天喝夏天喝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井水冷暖不容否定,但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世界之所以灰暗,是因为我们带着墨镜在看这个世界,摘掉墨镜看世界,就会有刺眼的阳光,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戴上眼镜,所以改变自己需要“勇气”。

2.决定我们自己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常常认为人是很难改变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等就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他的性格。我是一个有诸多缺点且极不自信的一个人,此前一直认为这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是“过去”决定了我的“现在”。但作者考虑的却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一个闭门不出的人并不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他不敢外出,而是他先有了“不想外出”的目的而后才制造出了各种不安的`情绪。这个结论就好像一个大棒给了我当头一棒,以前为自己不能够更加优秀而找的千万种借口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关键之一就在于此刻的自己没有“改变”的勇气,自己想达到“目的”的动力不够。阿德勒说过这么一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3.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而解决烦恼的关键就是进行课题分离。我总是拼命寻求认可,希望自己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要求别人活成我们期待中的样子,无论是工作、交友、恋爱还是育儿,我们都在这个烦恼丛生的死胡同旋转,找不到出口在哪里。但作者却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课题分离”的设想,“希望自己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其实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没有活出“本真”的自我。“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活呢”。“课题分离”提倡的是我“怎么活”是我的课题,人家对我活法的评价或指点那是人家的课题,我们无需在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体察到“自由”。相对应的,我们期待别人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是对别人课题的干涉,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为人父母老是希望孩子们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逼迫他看书写字学特长,其实就是对孩子们自己课题的干涉,孩子们一旦没有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烦躁、郁闷,孩子们也会反抗、叛逆。孩子们活成什么样,这是他们的课题,为人父母只是给孩子们提供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无限制的干涉。“课题分离”同样可以适用在“婚恋”“工作”当中,我爱某个人,怎么去表达爱那是我的课题,而要不要接受我们的爱,那是别人的课题。工作怎么做,那是我的课题,对我工作如何评价,那是领导的课题。总之一句话“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花”。

我相信,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把“课题分离”做好,那么“乌托邦式”的美好社会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7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讲听书笔记。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指责别人,那么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建立人格的独立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小孩子会因为父母感情不合而学习表现差,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通过向内攻击来表达对别人的不满和愤怒。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是因为我们选择不改变小时候的行为模式,而小时候的行为完全是因为当时我们很小、很弱、无能为力,而长大后我们如果还是继续这样的行为,我们就选择成为弱者,而不是被迫成为弱者。

“按照精神动力学的解释的话,愤怒是因为我们内心感觉到无力和挫败,我们对他人有一个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用愤怒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个攻击。从客体关系来讲的话,就是我们对客体的一个攻击,就是我们在寻求着客体对我们的一种照顾,或者说一种回应。”实际上愤怒就是对他人的指望。

(其实这点我不是很认同阿德勒的观点,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纽带、关系和羁绊,如果一个人不指望任何人那么他就像《荒原狼》的主角那样离群索居,是反人性也是压抑的。我认为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要太依赖别人,不要太指望别人,也不要回避亲密关系,这样人的状态才是正常的。

昨天群里讨论出轨该不该原谅,我和晓姐都认为,人是因为软弱而非真爱才选择妥协不忠的感情。松哥就不认同。我觉得松哥好像代表了一种集体文化主义,作文像我之前听熊逸书院讲的,为什么有些奴才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因为身为奴才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问题怪主子就行。一个女人,丈夫不忠,她宁愿呆在不太满意的关系里,多半是因为她无法走出舒适圈。尽管这舒适圈并不让人舒服,但却是熟悉的。

一个女人不能离开一段不好的关系,是因为她过度依赖关系,并认为自己离开关系境遇会变得更糟糕。

尼采说过,人们对自由往往是向往的,同时又是充满着恐惧的。自由意味着不确定性,断开了之前的纽带,人要忍受孤独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不认为这种妥协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8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文中主要观点之一是学会课题的分离,如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从理性上分析,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再说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总是放大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陷入一种过度思考的情况。这里课题分离我只讲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9

读后收获挺大,思想又变了些,这就是好的,我一直在变化。

这本书所提倡的阿德勒心理我觉得对人追求幸福是有帮助的,这种思想相信目的论,否认原因论,很巧的是上一本书讲的就是原因论,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看来,人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阿德勒思想否定过去否定未来关注此刻,我认可关注此刻这个理念,未来我不知道,但我不否定过去,我的理念是过去你所有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你,而我又认可作者所说的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变化的,你不能改变只是你的勇气不够大,不要说是什么以往的经历塑造了你,这点没有错,但是你现在是自由的,是可以决定你自己的,当你意识到一切后,当你想改变后,你就是可以改变的,没有改变只是你的勇气,有所得可能就会有所失,想要改变或许你必然得牺牲一些,玩乐当然轻松,放纵当然简单虽然不幸福。

本书还提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觉得差不多,人际关系在其中占很大的比重,或许某方面理解的话全是。

自由就是被讨厌每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很大程度是不一样的,但人性我觉得是恒久不变,而人又经常会变化,比如这些天的我看到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感受,更新了生活的理念。所以你不可能去事事如别人所愿,那太累了,这样也就把你的幸福掌握到了别人的手上。当你能够做自己时,也必然会被人有所厌,而这时你表达的是你自我,你收获的也将是你志同道合之人,反过来讲如果你暴露了自我导致一些关系的破裂,也挺好。你控制不了别人的想法,对别人就像对自己一样理解吧

除了彼此相爱自愿为对方有所牺牲而最终导致正向作用致越发感到满足与爱,其他人是不值得的。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面,你去和所有人交流,我现在能够理解每个人,我当然没有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但我明白他们现在的果必然有着从前的因,我不觉得谁对谁错,但永远不要试图毁灭一个人。

这些天在变化,从前和家人和长辈不交流,我尊重他们,敬畏他们,没什么可说的。现在内心觉得人都是平等的,和他们平等的交流,像同龄人一样去了解他们。比起一些人,我没有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没有面临过他们所处的背景,但依旧平等,我接受新的,一直慢慢变化着。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可以改变的。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啊,有些人承担的就是比你多,世界是不公平的啊,一直有个意识不知怎么表达,大体意思是境随心转,一切情绪,想法都在于你看的角度,你只要不在意了也就放下了,尤其是情绪,一下子被情绪所左右,这几天愤怒前一想到目的论就能瞬间平复下来,挺有意思,不过有时愤怒是必不可少的,愤怒当然没必要,不过有时解决问题有效啊

写了这么多一部分是看此书的收获,此时的我确实需要这本书,一部分是一直以来的感谢。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10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量,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展开,深入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分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 篇11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堪比干旱遇甘霖,我本来经常会暗自和他人对比,总会通过对比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可想而知,用自己缺点与他人优点对比过度,假如没有优秀沉稳的心态真的会产生焦虑。

这本讨论阿德勒心理学的书初读起来,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自我主义,隔离了外界,宛如庄周逍遥人间,无忧无虑。随着深读反复读,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一回事。

文中大致的逻辑链:“一切烦恼都是源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其实老生常谈,别过度注重外界,追寻自我所在。

“认清人生课题归属问题”这里就比较分离化了,文中建议你搞清楚当前事对谁会有巨大作用,谁占主动,不可随意干预他人,只能合理引导。同时这里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群体,作者建议以“自我贡献感”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我认为这需要我们认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为前提)。

“合理看待过去,提高自己的视野”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过去不会回来,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创伤”存在而止步向前,一味地陷入内耗。反而应当更好的借助这个“过去”来为当下事创造更好的基础,乐观派做法。我们要以“目的论”来看待此前发生的事,事情会大不相同。

“追求甘于平凡的勇气,做好当前”平凡不等于普通,过度追求“不平凡”的人注定会被外界评价所累,可能为了活在他人眼中,做一些自己本来不愿意做的,有些事在认清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之后,步伐就会稳定,眼神也会变得坚定。只想做好当前事,因为过去不可回,未来不可预料,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如果要改变,应该从当前做起,起码不会在未来某一刻后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