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上册必修1《细胞的分化》教案(必备四篇)。
高一生物上册必修1《细胞的分化》教案 篇1
在细胞分化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感到非常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概念以后,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胞分化是否只发生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逐渐理解了细胞分化的特征和原因。
同时,我还借助课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全能性及其原因,并举例说明细胞全能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一生物上册必修1《细胞的分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细胞膜的制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2)细胞有什么功能?
(3)细胞结构有哪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高一生物上册必修1《细胞的分化》教案 篇3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利用多媒体图片,配套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串,希望把松散的教学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尽可能产生强烈的任务驱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认为这节课主要优点有:
1,问题设计逐层深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学习细胞分化概念以后,对细胞分化是否只发生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设及提问: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呢?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人的造血干细胞。那么,为什么概念里只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而不强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呢?引出由于个体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胚胎期,细胞分化方向最多分化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即达到顶峰,所以细胞分化的概念只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
又如,细胞分化的特点是持久性,不可逆转性。对此,设计问题提出: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可逆转吗?很自然过渡到斯图尔德实验,也顺理成章得出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这就是细胞全能性。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出:高度分化的动物或人的细胞有没有全能性呢?又提出科学家的研究:高度分化的细胞无全能性,只有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膜具有全能性的“克隆羊马莉”培育过程。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如,由有丝分裂意义导课强调分裂、分化遗传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引出分化的原因,在对二者进行比较,近一步说明二者都是发育的基础。再如,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肝细胞技术又为学生学习选3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打下基础。
3,举例能联系学生熟知的实际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例如,干细胞技术中利用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手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高一生物上册必修1《细胞的分化》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