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1500字合集7篇

发表时间:2022-12-12

教育智慧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吧主题阅读推荐:“教育智慧读书笔记”。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读书笔记吧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1)

wwW.dsbj1.cOM

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成为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会对子女产生两种心理影响,首先影响到子女成就动机的高低;其次,这种成就动机又会因为父母的态度和期望而得到强化或者抑制,从而影响到子女整个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学会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比如邻居、媒体宣传人物等,给孩子讲述这些优秀榜样的故事,让儿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真是大有学问,和孩子的相处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女儿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往往隐藏着她真实的期待、烦恼或者忧虑。对孩子的成长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充分认识到孩子在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绝不能盲目地、急功近利地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关键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不仅仅要成为父母,更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为她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乐于给孩子善意的评价,发现、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宽容孩子的失败,使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父亲的规则构成了他的养育方式,影响着你的日常行为、伴侣的选择以及事业上的每一件事情。

父亲最重要的角色是“制定规则者”。孩子必须从父亲那里学会事情如何进行、生命自然的局限在哪里。

——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

坚持快乐的育儿方法:

和谐是前提,幽默是法宝;

要威不要怒,避免大压小;

规矩不能少,正面管教好;

表扬讲技巧,惩罚也需要;

言传很有效,身教最重要。

在日常处理孩子麻烦的问题上,可尝试以下做法:如果孩子不想刷牙,可以对他(她)说你忘了刷牙的步骤,让他(她)当老师示范给你看。如果孩子不讲卫生,邋里邋遢,可以将计就计,让他(她)监督大家的卫生习惯。如果孩子喜欢读书,可以让他(她)当家庭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保护书。如果孩子总是死缠烂打而影响你干家务,可以让他(她)当领导,提醒你不许偷懒。如果孩子挑食,可以请他(她)当膳食专家,负责为全家人制定健康食谱。

生活是五味俱全的,各种滋味早晚都得尝到。太在乎成功和表扬的人往往接受不了失败。

有的时候,大人给孩子讲的一些道理、做的一些示范,就像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已被播撒在孩子的意识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在意识深处。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什么效果,然而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这些种子正在意识的土壤里慢慢地生根、发芽。条件一旦成熟,就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最终表现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伴随孩子终身。因此,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讲的一些道理不要期望马上获得反馈,不要苛求孩子马上认同并服从,这是有违孩子好动、叛逆的天性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因此,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将正确的观点传递给孩子,并且时常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强化这些观点对他的影响,等到一定时候,孩子就会用他的实际行动给你一个积极的反馈。

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教授将育儿焦虑的源头更多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的身上。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未来的人生道路,孩子可以在成长中选择,在选择中成长。

刚生出来的孩子好比一块干干静静的海绵,你给她吸的是墨水,她吐出来的肯定是墨水;你给她吸的是污水,她吐出来的肯定也是污水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家长不要急于直接代替孩子解决,而是应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那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真正爱孩子,就该试着松开你的手,别再为他做那么多。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2)

爱书第一步:

喜欢这本书源于它的书名——《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暗想:读了这本书,多少将提高我的教育智慧。今后,我将利用这点小智慧、小聪明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誓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迎合了我“懒人教育”的心理,便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爱书第二步:

接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前言。阅读这本书是从前言开始的,前言中介绍了米小七老师所著的《“阿Q案例”可休矣》。看完之后,心灵深处被它重重一击,惊醒之余不禁为它拍手叫好。曾几何时,我也迷茫于他人描绘的“阿Q案例”中,羡慕他们用“神来之笔”转化一个又一个差生。于是乎,竞相模仿,却也迷茫:为何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取得彻底的成功呢?米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答案:写一两篇成功的案例是很简单的,然而要真正地教育好就算是一个学生都是很难的,其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但不论如何,我想我们首先要敢于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承认,然后才有可能去克服、去解决。而且,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

爱书第三步:

最爱书中的100个案例,这些案例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着看着,不禁咧嘴一笑:有得意;也有自嘲。总会发现:咦!这句话我不是也说过吗?这个方法我不是也用过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它能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心里,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常犯而不自知的错误及一些疑难杂症,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可用性强。

比如,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

我曾经也是这“很多老师”中的一员,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我大多是把他叫过来,请他把事情经过复述一遍,再让他分析:在这件事情上,他哪儿做对了,又错在哪儿?当学生能“认错服软”,表示以后不再犯了,便自认为教育成功。其实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犯的大多错误,在犯错之前就明知道这是错误的。如果只承认了不对,不知原因何在,不知以后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认错又有多大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多思考、多研究、多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3)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4)

教育从生产开始,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逻辑演进。近代社会科学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学派的兴起,那种追求终极目的教育思维方式才开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变。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有机整合,但我国的教育还在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思维方式中彷徨不定,踌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教育即过程。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的和智慧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多元目标的均衡达成。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略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活动不过是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无非是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有爱心的爱国者的地方。应从现实出发、珍视过程、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活动既是智慧生成的过程、事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丰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而以前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纯粹客体。这样的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奴隶,考分的骄子,成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次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素质,评价学校的质量,由高考状元来诱导受教育者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将受教育者异化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应试教育不但成为经济的工具、文化的工具,还沦为光宗耀祖的工具、谋生吃饭的工具。狭隘的目标教育,往往把目标设置的非常伟大、非常高尚,却严重背离了生活现实和教育现实,游离于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过程之外,这样的目标教育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真、名实背离。学生往往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成为口是心非的社会“阴阳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做起,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的生活条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长,教育的过程是完全的生活过程。学生实践生活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内化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活在当下,珍视当下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确立、践行“真、善、美”的生活观,追求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家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以促进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养社会与生活中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长。倘若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那么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会处于一种无垠状态。因此,我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生活经历,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将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教育视为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内在的结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应该的样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5)

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一本书—《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一线班主任教师好的育人方法。书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优秀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这些案例和故事虽各不相同,却从不同角度透露出一个爱字。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老师便是挚爱他们的夜空,让他们都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养学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那么,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开的绚丽花朵。”

书中谈到“身教胜于言教”。这一观点我特别认同,并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书中还说到“学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老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实证明,老师高高在上只能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转换角色,就会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是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些学生甚至把在家长面前模仿老师讲课、发火等当成一种游戏。由此,我想到加里宁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我首先遵守纪律;要求学生关爱他人,我首先关爱他人;要求学生值日时积极肯干,我就带头干在前面。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是白血病患儿(化名冬),休学治病后转入我班。在冬进入我班的前几天,我专门召开了班会,向同学介绍了冬的病情,许多同学伤心地流出了眼泪,我和同学们共同规定了铁的纪律:任何同学不准提冬生病的事,任何同学都要主动和冬交朋友并且保护他。冬初次和同学见面那天,我拉着他的手走进教师,全班同学笑容满面的鼓掌欢迎,并向他致欢迎辞。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发现他累了,就让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下;每次病假回来后,耐心地给他补课;冬做完化疗在家修养时,我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到家里探望。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他,有的打电话陪他聊天,有的照了一些搞笑的大头贴送给他,让他开心,有的和家长一起带着礼物去冬的家里看望他等等。这件事让我看到,老师的爱似乎是有魔力的,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给学生播下爱的种子,使学生成为爱的天使和传播者。记得一年级刚入学时,学生缺乏自理能力,经常发生一些状况,女生头发散了,我就给她扎上漂亮的鞭子;男生腿摔破了,我就给他擦上药水并且安慰他;有的学生饿了,我就给他买一个面包吃;有的学生肚子疼,我就给他揉肚子。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有的说:“您是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有的说:“您是像朋友一样的老师。”我觉得这是孩子们对我的最高评价,我很欣慰。每当周五放学前,我都要对学生们说:“祝同学们有一个愉快的周末!”孩子们就会张开笑脸纷纷回应“祝老师做一个好梦!”“祝老师周末愉快!”等,时间久了,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我的做法,每逢节假日放学前,我都会收到孩子们变着花样的祝福。我觉得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并不难,关键在于老师的榜样作用。我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写中国字”,那么,我每一次板书都力求工整美观;我要求学生物放有序,所以,我的讲台和办公桌总是收拾的干净、整洁。我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学生,他们效仿着我学会了爱。听到我用沙哑的声音讲课,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药店买含片送给我;看到我风湿病犯了还抱着胳膊坚持上课,一些孩子给我送来风湿膏,还让自己的家长到处打听治病的方子。

学生就像镜子,反射出老师的影子。只有老师的言谈举止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美,影子才会美。“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手段。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6)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一书。书中有大家熟悉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窦桂梅、杨瑞清等名师的智慧魏书生老师的智慧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让班级事事有人做,没有人没事做,没有事没人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平常学习生活中,帮助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下放权力给学生。自己则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李希贵的教育智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李镇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不同的教育人生和共同的教育情怀,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读此书感慨颇深,我的读后感言是:一本好书如同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人食欲倍增,回味无穷。

感悟之一:树立理想。读几位教育家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忠诚实践,都是令人佩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以为:“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感悟之二:亲近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于亲近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不是那种表面上蹲下来说话,李老师强调:蹲下来说话,你的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作姿态而已。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感悟之三:坚持积累。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魏书生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记日记。魏老师认为: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更大。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能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总而言之,《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给我以无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崭新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心中,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篇7)

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一好书,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所著,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本书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的教育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读完全书,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我想: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它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经验积累,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读了此书,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是真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根本的意义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决定一切。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而老师也受到学生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我深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道:“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那么,你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读了此书,让我从我书上得到的启示有很多:

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学生在校内跌伤了,老师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二、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

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

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