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石头记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21

石头记观后感1000字合集7篇。

随着世界不断变化,总有优秀的影片进入我们的视线中,每个人看完电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观后感要循序渐进地写,将评论与感受合二为一,写作品名观后感真的较难吗?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石头记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石头记观后感(篇1)

读三毛的《石头记》一直为一种艺术的痴狂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三毛用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用自己的丰满的艺术张力,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千年寂寞的石头光彩夺目的艺术生命。三毛就犹如神奇古老的魔法师,可以看穿石头内心隐藏的秘密,读懂他们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姿态的再现和复活的渴求,于是,她用神奇的手,成就了它们。当一个个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欢快的呈现出生命最具美感的姿态时,它们的灵魂也与三毛的灵魂融为了一体。

在品读的过程中,不觉走进去的我,彷佛看见了那些闪耀着性灵之光的石头,看见了那块三毛最爱的有着梦幻般美丽的伊甸园的石头,看见了那份神秘的美丽,看见了那些洁白的飞鸟,看见了树下赤裸而坐的两个幸福的人儿,还看见了这两个幸福的人的漂亮的脸孔,那是英俊的荷西和美丽的三毛。三毛用艺术的翅膀在梦幻天堂里自由的飞翔,最终选择在这块石头上寄托自己的梦想。这块梦幻之石是三毛的最爱,因为它完美的演绎了三毛心中想往的伊甸园,属于她和荷西的伊甸园。

也许,幸福到了极致,艺术也会开出美丽的奇葩。这朵朵梦幻的艺术之花,开在这一块块普通的鹅卵石上,也开在三毛的生命里。它们见证了一个才情女子一段生命中最巅峰的时期。卓越的艺术天分,幸福的婚姻,专注的美丽,让三毛的灵感充盈饱满,让三毛的想象神奇而美丽,让三毛的文字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来。

石头记观后感(篇2)

谁家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

常说,世间之书,大都评得,唯有两本书评不得,一本《传习录》,一本《石头记》。前者太小,但见天地;后者太大,却如暗夜穿针,反需要十分的精细力气。

三纲一目之下,关于红楼梦各种解读早已珠玉成帘,我也不太敢多呈砖瓦,鱼目萤火。红颜胜人多薄命,花落无语怨东风。且暂另辟它径,看看万艳同悲下的谜题——薛宝琴与大观园的点滴滋味。

才貌双绝的薛宝琴并没有入十二钗,更无判词,是《石头记》的一大伏线,引人遐思。

为何宝琴急于出嫁到京待婚呢?是什么原因让薛家如此“掉价”,竟要送女儿上门?宝琴上京的目的是与梅家完婚,这在红楼女儿中绝无仅有——如黛玉、如熙凤、如宝钗,她们的出场都和贾家有关,这是否意味著宝琴将不是大观园中人物?“不在梅边在柳边”,宝琴的结局,是否和柳湘莲大有关系?

看遍大观园的千红万艳丽,再来看薛宝琴,恰有一种“谁家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之感觉。对于曹公而言,不太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既然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则其必大有深意。博学广闻、雍容华贵,她有着媲美林黛玉的才情,却不似黛玉的清峻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大气凛然;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高傲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虽然宝琴在第四十九回才偏偏来迟,但她的出场是大有文章的:

探究:宝琴是贾王史薛败落的见证者

宝琴的经历和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宝琴填过一阕《西江月》柳絮词:

“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体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相比宝钗的渐入佳境、黛玉的缠绵凄婉、湘云的乐观洒脱(——当局者迷),对于个人和家族的不幸,宝琴却只是几笔轻描淡写,旁观者清地预兆了贾家的衰亡景象,为四大家族的衰败献上挽歌。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贾家和薛家可谓唇亡齿寒,“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也是宝琴人在局中身不由己的哀鸣。

再看“芦雪亭争联即景诗”:“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富贵不可一世);烹茶水渐沸”,“月窟翻银浪,”(危机重重);“不雨亦潇潇。”(尘归尘,土归土了)。

只可惜,一出场便先声夺人、大放光彩的宝琴,后面却渐尔渺渺,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似乎结局最为圆满。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先扬后抑——宝琴命运的前后反差

从书中可见,后来薛家的人都避讳讲宝琴的婚事。字里行间,其婚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为何?

第一种可能是梅家毁亲,贾薛两家一损俱损,当薛家家道中落,陷入政治漩涡,薛家的女儿自然也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婚事才会一拖再拖——当然,这只是猜测。

也许,不得判词的宝琴,将会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宝琴——抱琴(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一览众山小——暗香夜行的独行者

以花喻女儿,是曹公惯用手法。宝钗是牡丹,黛玉和晴雯为芙蓉,海棠暗合湘云等。如宝琴,则必然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了。(出场处,雪中与梅同行,便可见端倪)

《石头记》中,宝琴是比较有独立个体的特色的,这是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将这种独立的个体意识,抒发的酣畅淋漓。

《赤壁怀古》悲天悯人,笑看凡尘;《交趾怀古》上善若水,与世无争;《钟山怀古》讽刺了沉迷功名利禄的万千书生;《广陵怀古》则对帝王将相冷眼旁观。最后的五首,更是充满了对女儿的赞叹,以及对世俗伦理的不屑一顾。这种超脱于世的格局与气场,整部书中绝无仅有,更不是宝黛钗可与之比拟的。

只可惜,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女性,囿于时代,始终难以释放其独特的济世抱负,终归还是土归土,尘归尘。这既是宝琴个人的生不逢时,也是整部《石头记》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宝琴的精神层次超越了十二钗,冠绝大观园,但终归是敌不住命运的戏弄。千娇百媚清香来,绿黛红颜两相合。终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石头记观后感(篇3)

在此之前,也读了几次红楼,那时候只是因为红楼梦四大名著的名头,但究竟也没有仔细的读完过。前两年,在百家讲坛听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又对红楼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大的兴趣,那时候才知道红楼有这么多的版本和值得探讨交流的地方。刘心武先生讲红楼梦,他的观点很多人不认同,但我听起来很有意思,也有几分道理,他也说研究红楼,多岐为贵,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研究的动力吧。

这次终于通读了一遍脂砚斋评的红楼梦,对红楼梦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总以为红楼梦写的就是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李代桃僵的爱情故事,现在看来,红楼梦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写的也不仅仅是爱情,而是通过一个视角,写出来一个大家族的方方面面,从烈火烹油到逐渐衰落,写出来大户人家的龌蹉不堪事和强撑场面的难处,也写出来盛极必衰的大规律,也更有儿女情长并勾心斗角的小事。我最佩服曹公的就是他的种种暗示和草蛇灰线式的伏笔,简直不可想象,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识过。

后四十回是不是曹公所做,各有争论,周汝昌先生考证是108回,曹雪芹写完了的,刘心武也采用了这个说法。但对于我来说,这八十回已经领教了曹公的大手笔大智慧,后四十回,就是下本书的事了

石头记观后感(篇4)

癸酉本显然受到很大的争议。通读此本我也在真本伪作之间犹疑不决,有时感觉是真本有时又觉得是伪作。心里当然希望这是真本,只是此本很多描写和情节确实太粗糙了,有的情节几乎唐突到毫无铺垫,而且还有很多令人怀疑的纰漏。然而整体而言此本非常贴切前八十回的批语和伏线了。闭上眼让整本书的轮廓在脑子里过一遍的话是很自洽的。而且此本有很多令人不得不赞叹的情节在里面。影射明末的家亡血史也确乎有很多支持的地方。里面的诗词感觉也是有一定水准的。如果是伪作,作者水平已经很高了。我看有个评论特别提到发布者是初中学历,不知何意。但是此本有些地方的语言却又很粗糙。一种说得过去的解释可能就是这是吴未经精修的初稿加上发布者等人的修改和凭记忆自己增添了很多细节,并一些不实的谎言。吴做了初稿,曹家尤其是曹雪芹对这份手稿进行了深入的精修,这是整合全书可以说得过去的解释。这本身也并非空穴来风,是正文里面提到的。而曹家或许增添了自家经历的一些事实到创作中也未可知。所以说此本使百年红学大厦轰然倒塌感觉太夸大了。新闻记者总是喜欢这样抓人眼球。

我想还应该考虑到的一点是红楼梦从接近八十回才开始收网,这意味着只剩下二十八回的笔墨来交代一百来人的结局,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平均每回要死四个人。非巨大的变故使很多人在一回中死去不能实现这个目的。这本身也很容易导致情节的过分跳跃。从这方面看,初稿很粗糙又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二十八回确实太血腥和凄惨了,令人不忍卒读。美好被碾成了粉末给人看。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在心里有一个完美的宝玉黛玉宝钗形象,但那原本就不现实,因为彼时都是年幼的孩子,等他们长大了,经历了试探,方才流露真实人性中的恶。此本的人物变化虽然粗糙,甚至瞠目,确是符合真实的人性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茫茫大地真干净。真干净,这才是红楼梦真实的结局。

假作真时真亦假,客观来讲,此本很值得一看。是真本伪作,列为看官就自己决定了,至少我不认同很多人讲的它显然是一部伪作,或者只有傻子才把它当做真本。

石头记观后感(篇5)

文学史本就是由不确定因素、主观因素交互构成的复杂现象,正如作者在《瓠落的文学史》中提及一种量子论研究方法,即没有固定的文本,没有可靠的源头,只有一部充满了变化和再解读的历史,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把某一文学现象做单一化、碎片化的理解,而要打破司空见惯的研究方法,培养历史感和历史想象力,思考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文学史多大程度上是被时代和批评者所过滤的,虽然这样很难,但这也正提供了解读文学经典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以不同于东方的传统美学观和价值观按照时代的顺序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新鲜的观点,我确实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差异为文学研究注入的新鲜血液,虽然也存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西方的话语不大理解的现象,但是诸如《左传》中的叙事内驱力(包括天命、人的性格、人的意志),《史记》中自残成就抑或泄露身份,外在表征受内在意向的支配等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两套话语系统的博弈(一套是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诉求等,另一套则是不自觉地受到骈体文自动化的拉拽),《桃花扇》中真实历史背景的框架下的“表演”以及人物在担任所赋予的社会角色中“表演的表演”性质,都给了我启示。

最后一篇是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被重新定义,传统文化成为彰显民族国家独特身份的手段和拒绝融入全球文化系统的一种抵抗模式,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命运的思考。

石头记观后感(篇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甲戌石头记校本《导论》中关于脂砚斋为女子的一点修正意见前日读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xx年第7版),导论第12节《还脂砚斋以本来面目》(页58-63)中认为,脂砚斋是与曹雪芹同辈的一位异性女子。在谈及脂砚“在批语中经常下意识流露女性口吻之处”时,引用了一条批语:“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邓先生于此下又云:“这个‘老货’之称,亦是专指女性而言的(《红楼梦》中不乏其例)”(页61-62)。可见,邓先生在这里将脂砚斋断为女子的主要证据是曹雪芹将脂砚“比作钗、黛”。辅助证据是脂砚以“专指女性而言”的“老货”自喻。但“老货”一词非专指女子。下举数证言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更辰校本》(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xx年第4版)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贾珍亦称乌庄头为“老货”:“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页765)。《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0月版),第三册,第五十三回中,贾珍对乌庄头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人民文学版百二十回《红楼梦》此回此处文字亦同上举二则)。又,《初刻拍案惊奇》卷30:王翁、王母道:“某今日家内设斋,落末有个远方僧来投斋,说是小娘子指引他的。某家做此功德,并不曾对人说,不知小娘子如何知道?故来问一声,并无甚么别故。”卢母见说,道:“这等打甚么紧,老身去叫他出来。”就走去敲门,叫女儿,女儿坚不肯出……女子在房内回言道:“我自不愿见这两个老货也没甚么罪过。”亦以“老货”指称王翁、王母二人。可见“老货”亦可指称男子。自然不能仅凭此条孤证即推翻脂砚斋为女子之说。况且上引那条脂批,从语气上玩味,作者必与雪芹亲厚狎昵。将之视……

石头记观后感(篇7)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三毛,因为那时总觉得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一丝与自己相似的情绪,可以去不尽地幻想与回味。原以为现在的我不会再迷恋她,因为自己似乎已经不会把梦幻和真实的生活搅混在一起了。然而当我重读《石头记》时,却有些惊讶地发现曾在自己心中徘徊荡漾的那种莫名的情感又再一次被掀起,而思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就觉得该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三毛到港口去看船,无意间发觉一家小店竟然在卖画好的鹅卵石,样子美丽非凡。三毛看了很喜欢,就一连去买了好几颗。后来她索性去捡石头回家来自己画。有一次她到海边捡石头,差一点被海浪吞噬去。她说:“我不知不觉的一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画石的热情里,除了不得已的家事和出门,所有的时候都交给了石头,不吃不睡不说话,这无比的快乐,只有痴心专情的人才能了解。……”

三毛画了很多,也丢掉很多,最后剩下十一块她自己最喜欢的石头,连拿出来给人家看都不舍得。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这十一块石头都失去了。根据三毛自己所说,这十一块石头里面,包括“一个流泪的瘦小五,一个环着荆棘的爱神,一整座绕着小河的杏花村,还有那个一直在叫救命的微笑小女孩”。看起来,这些石头的确是很可爱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三毛发觉连其中的一块,都不再属于她的时候,她激动得“一直冲,一直冲,直到了海边,冲进礁石缝里,扑在一块大黑石头上惊天动地的哭了起来,哭了很久很久,没了气力,这才转过身,对着大海坐了下来。”

一般人,会有三毛这样的举动吗?

不,不会,即便有的话,也很少很少。她的那种清新脱俗,那种对生命的诚挚与热爱,是一般人很难拥有的。人们在这个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城市里,每天就象是品茶一样不停地回味着痛苦与不快。浪漫?真挚的情感?似乎是上上个世纪末童话里才有的序曲。也很少有人会象三毛一样率直,善交,那样的富有同情心。她用那双温暖的双手写出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文章,给你引路,指点寻找快乐的方向。“她告诉朝阳把人们的希望驮在背上,让人们一眼就能看见;她把色彩涂满整个生活,将灿烂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用真情的网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让人们不再寂寞。”

记得原先的我也曾因为看多了三毛的书,脑子里面便做起痴人说梦的古怪念头,幻想着有一个很爱自己的人喜欢环游世界,时不时从大沙漠寄拉一块骆驼的骨头,或者在某个群岛的海边弄来一个风蚀的贝壳。等到今天想想,发现那幻想早已被越来越复杂的的生活和现实变成了泡泡——就象爱迪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一样。而今天重读她的文章,心中却平添了更多的感动。似乎又闻到空气中那曾经熟悉的气味,那是自由;指尖与天边伸来的那双手相接触,摩擦出的火花,是创造;听见那牵着音符的手一起跳跃出来的,是欢乐;而那围绕在我周围的温度,是体贴。给我这一切的,还是那个曾令我感动得欲哭无泪的三毛。我仍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给我这种舒畅感觉的女子竟会轻生。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她在给我答案,让在悲哀与烦闷中的我找到解药——可以聆听到快乐的真谛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便更加细致地从那细腻的语言中体察她的内心。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那种灵动的色彩,如一只活泼的小麋鹿,在字里行间中奔跑跳跃着,有的时候,只是希冀——如果自己今后也有这样美丽的思绪该有多好……

有过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喜欢三毛,他们在她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种感觉,就象到了天涯异域,磨砺生光,沙漠里也有奇葩。她在“浪漫的流浪”以外,那一份对人性的悲悯,对生活真义的认知,以及对婚姻的洒脱(不是随便)。譬如她说: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欢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削掉他的。谁说一个丈夫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时才可以快乐?听听看,有多少妻子是这样洒脱的?

她也是那样一个平凡的女人,她虽不落地,却也生了根,她变成了一个女子,能烤蛋糕,能洗衣服,能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行宫,能把石头绘上最美丽的图画。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最动人的斑斓的古褐色。她既有女人的自私和贪心,又有作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及独特的理念,还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更有让我为她折服的特殊魅力:平实生活中见真情。她与丈夫相处的默契,与友人交往的快乐,那赤脚踩在鹅卵石上,迎风看海的风度与气质令我惊叹:她是这世界上第一个与生活建立友谊的人。

说起三毛,就象说起自己曾有的一段回忆,太太了解她,因为曾经是如此地迷恋她。也许以后亦会如此。不再是单单沉迷于那无尽的幻想。而是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品位她的语言,品位着她对生命的那份诚挚……她把自己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

又一次从书柜的角落中抽出了曾经最最珍爱的她的散文集,发现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必悲哀或是感伤……

三毛永远都是最最真实的,虽然现在她已消失……

猜你喜欢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