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教案(范文五篇)。
掩耳盗铃的教案 篇1
《掩耳盗铃》是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中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当场被人发觉。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导入新颖,积累激趣。
导入我采取看图猜成语的方式进行,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二是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氛围。
2、激发写字兴趣,对写字指导不放弃。
本节课我重点讲解“盗”这个字。首先出示甲骨文的`“盗”,然后出示现代的“盗”,对比激发学生学习汉字、书写的汉字的兴趣。紧接着是写字指导,我想:只要坚持每课认真分析讲解几个汉字,学生的书写能力及书写水平一定会有提高的。
3、学习方法,一目了然。
正式学习寓言之前,我们先复习了学习寓言的方法,我想:只要方法学会了,那么学习任何寓言都会无师自通。
4、在课上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真正明理。
这篇寓言浅显易懂,但寓意如何提炼,是我思考的一个主要内容,告诉学生是肯定不行的,于是我就让学生给偷铃铛的人出招,想他怎么做就不被发现,在学生反驳之后,由学生自己感悟到这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只要做坏事,就一定会被发现。
5、查字典,学以致用。
当出现不认识的字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在拓展阅读时,有一个字学生不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亲自查字典寻找答案。我想:这样做,一是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二是培养了学生遇到生字查字典的好习惯。
6、课后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
课的结尾后,我出示了这则寓言的原文,我想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涵养。
不足之处:
1、读的少。
本课是语文课,读书读的较少。首先,本课实在不适合朗读,所以我就没有安排学生个别读书。在学完故事、明白道理后我安排了一次指导朗读,但是由于我忘了,也没有读成,所以感觉本课在读书上体现的不够。
2、注重口语训练,但没出效果。
在本课学完课文后,我安排了讲故事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讲得更好,我播放了《掩耳盗铃》的原文动画,并提出观看要求:看看偷钟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想法什么样,可以用到自己的故事中。我这样安排,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二是进行写作指导。虽然蒋澍讲得很好,但她只是按照课文的内容在讲故事。由于时间原因,我没有安排其他学生再讲,对学生失去了一次训练的机会。课后我就思索,如果看完动画,就让学生说一说描写偷钟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想法的词语,学生再讲故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意识地应用这些词语了。【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以上是我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的所思所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借,扬长避短,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掩耳盗铃的教案 篇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重难点
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资源
搜集一些广告语
预习
设计练读《边疆小夜曲》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读背《边疆小夜曲》。
(1)出示《边疆小夜曲》,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表情和手势。
(4)指名朗读,读出味儿,读出感情。
(5)学生练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2.指名说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明确什么是公益用语。
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学生读一读介绍什么是公益用语的话。
(3)教师略加讲解:公益用语通常是用来教育我们关注公共的利益,维护公共的利益。
(4)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5)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3.练习。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4.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讨论:同学们,你们去过祖国的边疆吗?边疆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听过小夜曲吗?
(2)指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情,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
2.反馈。
3.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引导学生回忆见过.听过的公益用语。
(3)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4)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鼓励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地进行宣传。
作业
设计1.背诵《边疆小夜曲》
2.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第进行宣传。
掩耳盗铃的教案 篇3
《掩耳盗铃》是语文S教第七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五句话,短小精悍,但却包含深刻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第二个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他们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而且通过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前后贯通。
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结合,品味感悟。同时,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改变句子的说法,句义不变及两个关联词的造句,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实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为主线,把本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演”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再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了课文,并积极进行排练。学生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要根据自身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掩耳盗铃的教案 篇4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教你学一招,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
教学前,教师应详细布置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道具、作品或展示的材料。教学时,要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或者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在激起大家学习本领的愿望之后,可以先进行示范交际。如,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或教师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学生明确交际目的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然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
最后,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习作】
先引导学生回忆回忆,再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学生说的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干农活;也可能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教师巡视,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好学的精神,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
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提示,并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清楚地告诉别人。提醒学生注意这次习作的要点:要说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本领,要写清楚自己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题目可以用我学会了,也可以自拟。
学生构思后进行自主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并巡视,以便做到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心中有数,然后选择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批阅习作之后,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习作,请习作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评析;再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习作,教师加以点评、鼓励。评析主要含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把学本领的过程写清楚了,有没有真情实感,用词是否准确。结合大家的评议结果,引导学生对各自的习作进行修改、誊抄。
【我的发现】
这个栏目中,有10组词语,每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的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组两个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左边词语里带点的字都是右边词语里带点的字的声旁。这是很多形声字的共同规律。学生在读词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个规律,并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如果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用带点的字扩词,以加深理解,巩固运用;或者让学生再写出一两组有相同规律的词,如,羊群海洋,弯曲海湾,青山清晨。
我会填,有三行词语。每一行分别带有结构助词的地得,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练习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在教学时,不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如定状结构、补语等,而更多地可以通过补充词语的形式,让学生在感知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补充的词语可以有:
光彩夺目的(焰火)(宝石)
清澈见底的(小溪)(池塘)(湖水)
弯弯曲曲地(流淌)(伸展)(流向远方)
和颜悦色地(说)(讲)(批评)(点点头)(看着我)
鲜花开得(很美)(正艳)(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
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慢)(像闪电一样)
其中,弯弯曲曲地()学生容易填错,很有可能填成类似弯弯曲曲地小河之类的短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出一两个正确的答案,让学生从正确的短语中了解地的用法。
如果学生感到补充词语有困难,或答案比较集中、打不开思路的话,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如,给出一幅相关的画面,或创设相关的语言情境。
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六个词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带的地得的补充词语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感知语言现象,丰富语言积累。
读读背背中所选的12个成语,都是有关读书、治学的,每行的四个成语,都有相同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并积累下来。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可以把这些成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如,哪个同学的神态可以用聚精会神这个词语来形容?哪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勤学好问的特点?你曾经有过废寝忘食的经历吗?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这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并积累下来。
【趣味语文】
这个栏目安排的内容是看图说成语,这是图画谜语的一种形式。阅读图画,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六个画面清晰易懂,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再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出谜底: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编制此类谜语,并开展大型猜谜活动。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可以由学生做成简单的画谜互问互猜。另外,这次猜出的谜底大多是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的成语,所以,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的成语。如,五彩缤纷,三头六臂,九牛一毛,千钧一发,万紫千红;大同小异,小巫见大巫,小心翼翼,大快人心,大风大浪,大吃一惊,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大失所望。
掩耳盗铃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习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