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参考]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范例

发表时间:2022-06-27

诗经二首。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参考]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范例”,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

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译文

黄帝采集首山的铜,铸造宝鼎于荆山之下,炼制仙丹,仙丹炼制成功了,黄帝和群臣后宫乘龙飞仙进入仙境。天上的彩云迷迷茫茫,变幻如海,找不到升仙的途径,让我们世间的凡人空自叹息。联想天宫中披着七彩霓裳羽衣的宫女一定貌美如花。真想乘风飞身而上,登上黄帝乘坐的鸾车,陪在黄帝旁边,一起遨游在青天之上,那种乐趣一定妙不可言。

注释

①黄帝,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群臣后宫上者七十余人皆乘龙升天。

②荆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附近。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③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深红色,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④太清,三清之一。道教徒谓元始天尊所化法身,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惟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⑤鸾车,神仙所乘之车。

⑥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

dsbj1.com编辑推荐

小编分享:王勃:《出境游山二首》之三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小编分享:王勃:《出境游山二首》之三”,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王勃《出境游山二首》原文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回镳凌翠壑,飞轸控青岑。

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

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

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范文收藏]怨词二首之一:唐诗之三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书笔记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范文收藏]怨词二首之一:唐诗之三》,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怨词二首之一

妾有罗衣裳,

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

秋来不堪著。

译:

我有一件绸缎的衣裳,那是秦王时候裁。

春天里常常舞动生风,如今秋天到来不能再穿上。

品:

女为悦已者容,不得求悦,正如士不得为用。

崔国辅,吴郡人。开元中,应县令举,授许昌令。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后坐事贬晋陵郡司马。诗一卷。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范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范文”,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精品]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怎么写


古语有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精品]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怎么写”,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把酒问东溟,潮從何代生。

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

堂堂云阵合,屹屹雪山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

踊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

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

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

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值得分享: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篇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值得分享: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篇二)”,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

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不知箭折弓何用,

兼恐唇亡齿亦枯。窅窅穷泉埋宝玉,駸駸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参考范文:李白:《劳劳亭》之三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参考范文:李白:《劳劳亭》之三”,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全文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写作背景

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确考,似为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宝八载)。“

范文示例: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季度范文精选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示例: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季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

钱唐作守不为轻,况是全家住翠屏。

名品久参卿士月,部封全属斗牛星。

仁君未报头先白,故老相看眼倍青。

最爱湖山清绝处,晚来云破雨初停。

西湖载客恣游從,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赏析之二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赏析之二”,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赏析

【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唐代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2)江:长江。

(3)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4)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6)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7)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8)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