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初中阶段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义、句法等。
2. 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3.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熟悉中考作文要求。
4. 帮助学生梳理考试策略,调整备考心态,迎接中考。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复习
1. 字音、字形
复习《现代汉语词典》中常考的易错音、形近字。
进行字音、字形辨析练习,强化记忆。
2. 词义辨析
复习常见成语、多义词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通过语境辨析词语的用法,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 句法知识
复习句子成分、句式变换、病句修改等知识点。
通过例句练习,巩固句法知识,提高辨析能力。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训练
1. 古诗文阅读
复习古诗文常考篇目,了解作者、背景、主题。
练习古诗文翻译、赏析和默写,提升古诗文鉴赏能力。
2. 现代文阅读
练习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理解题。
分析文章结构、主旨和作者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写作能力提升
1. 作文素材积累
引导学生积累各类作文素材,包括名人名言、事例、社会热点等。
练习素材的恰当运用,提高作文的丰富性和深度。
2. 作文技巧训练
讲解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强调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要点。
通过范文分析,学习优秀作文的构思和表达方法。
进行作文实战训练,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第四部分:考试策略与心态调整
1. 考试策略
分析中考语文试卷结构,明确各题型的分值和难易程度。
制定合理的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策略,确保高效完成试卷。
2. 心态调整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考,树立信心,减轻压力。
分享备考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梳理知识点,明确复习重点。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学习。
4. 实战模拟:进行中考语文试卷的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效果。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一份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并进行分析总结。
2. 收集并整理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为中考作文做准备。
3. 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与治国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本节课我们打算完成以下任务。(幻灯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多媒体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尝试模拟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多媒体配乐),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第四小节,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师生共同讽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回顾并掌握中考语文重点知识点。
2.加深学生对阅读理解、古文翻译及作文写作的技巧理解。
3.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4.增强学生中考应试信心。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点的系统复习。
2.阅读理解和古文翻译的技巧。
3.写作技巧和作文结构。
教学难点
如何高效地将知识点与解题技巧融合,并能在实际考题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中考历年真题集。
2.专项练习题。
3.教学PPT,包含知识点概要与例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与学生讨论中考语文的重要性及复习策略。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计划和目标。
二、基础知识复习(15分钟)
1.字词辨析:通过PPT快速回顾常考易错字词,并进行相关练习题。
2.成语及熟语的意义和用法:挑选高频考点进行讲解与练习。
3.句式结构分析:复习不同类型的句子成分,加强学生对复杂句式的理解能力。
三、阅读理解技巧讲解(15分钟)
1.提取主旨大意:如何通过略读快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2.细节理解:如何精确定位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3.推理判断:强化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四、古文翻译技巧(10分钟)
1.回顾古文常用词汇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2.分析古文句子结构,并练习翻译。
3.强调语境理解在古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五、写作技巧与作文结构(15分钟)
1.讲解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框架和技巧。
2.分析历年中考优秀作文,提炼写作亮点。
3.组织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练习,并进行即场点评。
六、历年真题演练(15分钟)
1.让学生尝试解答历年中考真题。
2.分析答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复习内容。
2.强调中考前的复习重点和方向。
3.鼓励学生保持积极心态,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布置作业
1.完成一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复习本节课内容,特别是自己掌握不牢固的部分。
3.阅读理解练习:选取35篇阅读理解文章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否涵盖了所有重要的中考语文考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哪些常见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改进?
下一步的复习计划应如何调整以提高效率?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①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
②学习欣赏神话传说。
③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②口语表达。
③想像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②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③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从放映《星球大战》影片片段导人活动,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科学探索热情。
二、故事大王比赛
①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②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
③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小组将部分参赛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三、自由辩论会
①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②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③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④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的小组的观点。
a、以小组合作情况、发言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寡评出一、二、三等奖。
b、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四、给未来人画像
①每组设计一幅未来人像,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
②每幅画要做简要说明,说明主要包括:
(1)外形设计理念;
(2)服饰搭配理念;
(3)人体结构的变化:如皮肤、肌肉、骨骼会有哪些改变……
③画像要求100cm×80cm,将画像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
④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⑤每人以“未来世界”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
五、成果展览
①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
②每小组将本次活动编辑的册子、资料、获奖奖状整理好,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
③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并为本组展区设计·作简要的解说。
④由评委组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
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关于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感受了古人丰富的想像力及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确培养和提高。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回顾并巩固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义、文学常识等。
2. 熟悉并掌握中考语文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技巧。
3. 通过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增强应试能力。
4.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复习习惯,培养自主复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中考语文的考点和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难点: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运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教学准备: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集
PPT或板书材料,展示中考考点和答题技巧
复习资料及练习题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回顾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强调中考的重要性。
2. 简要介绍中考语文的考试结构和题型。
二、基础知识复习(20分钟)
1. 字音、字形复习
PPT展示易错字音、字形,学生跟读并标注。
分组进行字音、字形竞赛,巩固记忆。
2. 词义辨析
通过例句对比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用法。
学生互相出题,解释词义。
3. 文学常识回顾
梳理初中所学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
小组合作,完成文学常识填空练习。
三、题型讲解与练习(30分钟)
1. 阅读理解题型
分析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
讲解答题技巧,如抓住中心思想、注意关键词等。
学生独立完成一篇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 文言文阅读题型
复习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句式。
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和题目特点。
学生尝试翻译文言文段落,并解答相关问题。
3. 写作题型
回顾各类写作题目的要求和特点。
讲解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限时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中考语文的复习方法和策略。
3.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剩余的真题练习和复习资料。
五、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后)
1. 布置中考语文真题集和复习资料的练习。
2. 要求学生自行总结易错题型和解题技巧。
3. 下节课前进行作业检查和反馈,针对普遍问题进行讲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意对难点和易错点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优化教案设计。
2024初中语文课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课前预习: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课堂练习: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