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汇集二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篇1
王勃《九日》原文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九日》赏析前两句,只说重阳节有菊花,为下两句引出喜欢喝酒喜欢菊花的陶渊明作一个铺垫。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喜欢菊花,住宅前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他嗜酒,饮必醉,“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为古代文人所欣赏。“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犹如菊花般品格的赞叹。
作者王勃介绍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篇2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 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WwW.DSBJ1.COM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从小学习大家都听说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好像也在教育我们,做一个人要有气节和立场。但实际上,陶渊明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气节而不折腰。
在两晋时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根本无力进入权力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权统治结构。而陶渊明一族虽不是王、谢这样的大士族,但是曾祖父毕竟当过晋朝的大司马,地位还是要高于一般的寒门出身。
在这种情况下,在出任彭泽县令前陶渊明因为仕途不顺曾有过隐居和出仕的反复。而对于一个“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来说去作一个小县令着实是很委屈了。在这种本就感觉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又有一个比他门第还要差的.督邮来检查工作,而县吏又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就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所以,陶渊明虽不乏气节,但是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陶渊明对于门第出身的重视;二、陶渊明对于这份工作的不认可。所以,大家以后再看到这个典故可以多一份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