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的故事(汇编十二篇)_取长补短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4-07-19取长补短的故事(汇编十二篇)。
一)取长补短的故事
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这个人人都追求的目标,其实在《论语》中早有记载。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总结出许多颇有影响的哲理警句,对我们学习、成长很有帮助。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告诉我们:几个人在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并且加以改正。
我们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并从中受益。
小学班上有位见多识广的男生,我们一窍不通的问题,对于他来说却是小菜一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每当从他的座位走过,看到他桌上都是课本,而桌下却是成堆的课外图书。于是,我立马就行动起来,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投资在了购买图书上,不仅成绩提高了不少,见识也多了。
班上几位尖子生,虽然平时很少见到他们拿着书本阅读,但是学习效率却很高,并且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都要细心钻研一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是多么的重要!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不仅要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还要将积累的知识进行一番整理,要勤学更要巧学。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熠熠闪光的地方,但是亮点是不同的,也许你擅长的,别人不及你,但是同样的,别人的优点也是我们身上所欠缺的。只有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假如我们每天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聚沙成塔,之后的进步一定是显而易见的,正所谓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从别人身上看到我们自己所欠缺的,将自己的缺点转化成优点,取长补短!
二)取长补短的故事
在公路上汽车总是速度超群,把其他车都甩在了身后,而自行车,却慢悠悠地在大街小巷里自由自在地穿梭着,好像很悠闲。作文
有一天,汽车得意洋洋地对自行车说:喂,自行车,你怎么开得那么慢呀?就像一只乌龟你怎么还有脸出来呀!自行车谦虚地说:尊敬的汽车先生,我们的速度的确不能跟您比,但是我们自行车很环保,还帮助人们锻炼身体呢!汽车听了,觉得他说的还挺有道理,可是很不服气,气呼呼地走开了。从此,每次汽车遇到了自行车都会嘲笑他一番,汽车自言自语:这些自行车怎么可以跟我相提并论呢?我才是道路的主角!
一次,汽车送小人去上学,经过超市停车场时,道路两旁停满了车,他怎么也开不过去,他急得团团转,小主人更是着急,因为迟到是要被罚站的。这时自行车刚好经过,他二话不说,就让小主人坐到后坐上,飞快地向学校骑去,到了学校小主人夸奖自行车说:今天可多亏了自行车,不然我就要被罚了。
当汽车再遇到自行车时,他羞愧万分,他对自行车说:上次是我错了,我不应该贬低你们抬高自己。自行车说: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应该取长补短。
从此,自行车和汽车就和睦相处。
三)取长补短的故事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四)取长补短的故事
这是我编给同学们的故事,名叫“取长补短”。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小猴和梅花鹿在公园里说自己的本领大。小猴说:“我会爬树,而且爬得很快!”
梅花鹿说:“我会跑,而且跑得很快!”
后来,小猴和梅花鹿发起争吵。小猴和梅花鹿决定用比赛来一决高下。刚要开始的时候,大象来了。大象用鼻子指着河对岸树上的果子说:“你们谁先摘到这果子,就是谁的本领大。”比赛开始了。梅花鹿首先跑到了河对岸,但它不会爬树。小猴跑到河边,但它不会过河。这时候,梅花鹿跑回河边,说:“小猴,你骑上我,我来帮助你过河。”小猴说:“谢谢你!”
梅花鹿把猴子送到河对岸,猴子就立刻爬树,摘到了果子。梅花鹿再帮小猴送回河边,小猴把果子交给了大象。大象说:“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有长处,而别人只有短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后来,小猴和梅花鹿互相道歉,改正坏毛病。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了吗?
五)取长补短的故事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qǔ cháng bǔ duǎn
[成语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典故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六)取长补短的故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是人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要去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而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而笑话人家。
记得我上学前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改掉了马虎这个不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我终生收益。
那是我的同桌小红。她长着乌黑的头发,梳着长长的辫子,圆圆的脸蛋衬托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当他笑的时候,脸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小红想喝水,她拿出杯子,把脸憋得红红也没有拧开,于是,她求我帮他拧开。我瞅了她一眼:心想,一个小丫头片子,连个杯子都拧不开,真笨!接着,打了铃,是上珠心算课。我可是一个马虎的人,干什么事总是丢三落四,所以别人给我扣上了一顶“马虎”的小帽子。这次,我忘带了铅笔,平时我和小刚是好哥们,所以我向身后的小刚借,小刚不借给我,弄了我个大红脸。我心想:真小气!小红用胳膊轻轻碰了我一下,并主动的递上了一只削得尖尖的铅笔,我接过笔,惭愧的低下了头。我这才知道,人并不是完美的。就像小红,虽然力气小,但她有爱心、热情、爱帮助其他同学……
通过这件事让我知道,人一生下来,并不是完美的,要通过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优点变多,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观察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七)取长补短的故事
今天上作文课,名字叫“和同学比一比”,比什么呢?向老师一打听,才知道,哦,原来是比身体、比成语呀!成语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呀!我心中暗自高兴。
首先,比身体。我和同桌杨帆比较高矮,他稍稍比我矮一点,我悄悄地采访了他没我高的原因?原来他比较挑食,只吃菜不吃饭,才造成长得没我高。而我呢,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跟着爸爸跑步,锻炼身体,大概是这个原因吧,所以我长得高高的、腿也长长的,不过,我还得坚持锻炼,这样,才能把我那瘦瘦的`身体,锻炼得稍微结实点。所以,第一场比赛我赢了!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成语。这可是我的强项,不过,要在2分钟之内写那么多的成语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的写字速度又很慢,可谓是难上加难,我得找些简单的成语写写。随着哈老师喊到:“预备——开始”!教室里便鸦雀无声,气氛十分紧张。我立即拿起笔,拔开笔套,把早就想好的成语“一五一十”写在本子上,接着,一大串的成语像小鱼吐泡泡一样,涌现在我的脑海中。可是,当我写完“目不转睛”这个成语后,脑子里便一片空白,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只小兔在跳,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比不过同桌。还好,这脑袋还算中用,又想出来了几个,“停,把笔放下”。哈老师喊道。老师让我们同桌相互数一下,看谁写的最多,我的同桌帮我数了后,说:“你写了13个“。接着,哈老师又让我们报自己写了多少个成语。我和另外几位同学排行第二,朱韵清写了17个得了第一。
我以后一定要提高写字速度,争取下次得第一名!
八)取长补短的故事
梅雪争春,究竟哪个美?其实是无法加以评论的。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是那样洁白无瑕,“凌寒独自开”的梅却给人以淡雅的清香,它们以各自的特长共同装点了冬季的大自然。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各显千秋,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有人以自己的长处自诩,而对别人的短处加以嘲笑,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却不可以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的,却不可有意掩饰。唯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