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鲁迅杂文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5

鲁迅杂文读后感7篇。

读书笔记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鲁迅杂文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修炼,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获得感悟之后。写读后感要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分析,并写出自己的见解。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1

《热风》:这是鲁迅写于19xx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坟》:这是鲁迅写于19xx年至1925年的一本论文的杂文集,1927年在厦门时出版。作者说将有关文章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三闲集》:这是鲁迅1927年在上海所写的杂文集。此集是战友误解的记录,当时创造社的人说鲁迅“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拈过来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鲁迅1930年到1931年写的杂文。当时国民反动派攻击鲁迅的“拿苏联卢布”,还编《文艺贰臣传》。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者的“忠臣”,确有“二心”,对自己出身的阶级也“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因而取名为《二心集》。

《华盖集》:这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杂文集。“华盖”是星名,星相家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好运,俗人交华盖运就会被罩住,碰钉子。该集的一些短文是冲破重重阻挠才发表出来的,集名表现了对反动当局的愤懑之情。

《而已集》:此集收鲁迅1927年在广州有上海所写的杂感。“而已”属文言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面对敌人的血腥暴行,鲁迅说:“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2

鲁迅先生是位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有志于当一名医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头时麻木的表情时,他放弃从医,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以文学的形式改变他们的精神。

初中时,学过他的《闰土》,小说则与杂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情节看的明白,却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会的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泼,变成中年的疏远陌生。友情逐渐被扼杀,是很残酷的。

鲁迅的杂文集里处处可以看到他批判统治者的封闭守旧,禁锢人民的思想。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把国家比作密不透风的铁笼,人民则是快要闷死却浑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则是叫愚民起来的人。鲁迅不是首个要改革的人,但他却坚持与xx言论作坚持不懈的斗争。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末期,外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而中国政府却无动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条约,却还不打开国门。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记载着他对当时的社会动态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长与对社会看法的转变,与朋友的谈天等等。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才使这么看过鲁迅文章的人民醒悟过来,为新革命砌好了几块垫脚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坚强的个性,执着唤起人民清醒的觉悟。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也体现在字里行间,否则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与悲哀了。

现在读读他的杂文,也不尽能读出它的全部韵味,有时可能还不太理解他的隐喻意与批判点,所谓一个时代培养一辈人。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层含义还得多多阅读几遍。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3

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国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评击,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就是鲁迅。

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也可以说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与心血在此创作中。翻开《鲁迅杂文选》,认识到爱国的伟大文学家最受争议的一面。

初读鲁迅的杂文,读到的也许是对它的不理解,但渐渐的发现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的是鲁迅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杂文被称之为“讽刺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从中看出,他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足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点格外突出,达到讽刺目的。

鲁 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以及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效果,让人读起来,不禁为之一笑,就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头一击。”

讽刺艺术之三则是比喻。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点,但并不是完全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这些比喻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讽刺意味,有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作用。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对方的话来攻击对方,找出对方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来讽刺对方。

乍看杂文,分成了许多小标题。第一篇的《热风》是第一本杂文集;第二篇《华盖集》作者将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忾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敌人的藐视和嘲弄;《坟》则是一种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达他对敌人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的决心;而《三闲集》可看出鲁迅先生明确批判立场和针锋相对的批判作风;《二心集》则表明了自己对统治者怀有“二心”,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伪自由书》以时事短评为主,这是运用反语;《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辑入《花边文学》里的杂感,全部是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短评,是鲁迅对于社会批评的进一步开拓;《且介亭杂文》表达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的愤慨和帝国主义丑陋行径的不满;最后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对其作品的态度。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鲁迅通过杂文这把锋利的“剑”来反映他的思想和实现他的革命目的。他的杂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同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东西”。

杂文给的启示数不胜数,读完鲁迅先生的杂文似乎看透了中国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一句:杂文一点儿也不杂,而是完美的思想统一!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4

刚开始接触他的杂文时,觉得过于生涩,很多地方只是莞尔失笑或蓦感蕴蓄,并未曾体会其深刻意义蕴涵的辛酸和眼泪、痛苦和悲愤。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鲁迅杂文题材太过繁琐,读后也便会产生不同情感。就单说说《论辩的魂灵》一篇吧。

这篇文章不拘成法,敢于创新立异、独辟蹊径。全篇大部分模拟社会上的某种谬论,加以比列,不着一语,而丑态尽露。

鲁迅常说:我所住的并非人间,那些反对改革者在他看来都是鬼魅,他们反对新思想,攻击改革的奇谈怪论都是鬼画符。

虽然不过一团糟,但帖在壁上看起来,却随时现出各样的文字,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缄。祖传老年中年青年逻辑扶战灭洋必胜妙法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赦。这种讽刺是冷峻的,隽智的。作者用嘲谑、俏皮、含而不露的语言,把能暴露被揭露者的丑态的、具有戏剧性的情节表述出来,使其刻露而尽相。通过讽刺,撕掉他们庄严的假面,抹去那引人发笑的油彩,露出他们可鄙的灵魂。它不象辛辣锋利的讽刺那样,而是一种俏皮、隽永、含蓄,有蕴味的讽刺。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字里行间,我们能隐约发现鲁迅每一篇文章时的心态都是不同的。

杂文,顾名思义,是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鲁迅杂文集》这本书收集了鲁迅的部分杂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人格和鲜明个性。杂文虽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鲁迅的手里,杂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潜力才充分表现出来。在艺术形式上,鲁迅的杂文擅长分析,以其高度严密的论证,总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针见血地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因此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同时,鲁迅杂文特别擅长使用讽刺手法,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给予辛辣的讽刺,使其文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强敌于死命。鲁迅经常运用典故或自己创造的故事,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对于文明,它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对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文明,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等都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批判;深刻地暴露并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对国民卑怯保守的病态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对于社会,它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都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与此同时,对于统治者的压迫以及文化界同仁的污蔑攻击,鲁迅也不惜用杂文对他们进行毫不留情的讽刺。

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仿佛看到了他本人正在对社会、事物做一个评判。文章详细的学出了作者的内心思想及观点。我忽然也理解了许多,更多的思考像泉水般涌现出来,读了鲁迅的文章真是能让人豁达。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漫长而快乐的暑假里,我读了感动的让人痛哭流涕的让《生命充满爱》,悲伤而又要懂得珍惜的《闪着泪光的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爱和珍惜,同时努力的去付出爱,这样才能使我们成长的脚步更踏实。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他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犀利深刻而又灵活诙谐,被誉为直指各种反动势力心脏的“匕首和投枪。”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小说《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这篇小说是以狂人的十三则日记的片段连缀而成。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人,患者对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并且不由自主的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神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时时刻刻全神贯注于“吃人,”觉得别人要吃他,于是便惶惶然,不可终日。让我明白如果读书,有知识,就不会被封建思想俘虏,纵容丑陋的欲望,不会使人生充满不和谐。

杂文《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是篇有趣的文章。它议了爬,又议了比爬更高一级的撞。就像英语中的比较级。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用一种方法去做某件事失败了,但不要灰心丧气,可以再试着用别的办法去做,两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成功为止!到那时,再回过头去看看你走过的路是否值得?我想那时,你一定会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散文《野草》感人至深。文章大意是一棵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的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任人践踏、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人们的斗志。雪莱的一句话:诗人是这个社会没有被承认的立法者。鲁迅的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虽然揭露的社会是黑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内心酸苦与无奈。

所以,和谐人生,读书起步。

鲁迅的文章好比一面镜子,既照亮了历史,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它让人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责任感。鲁迅曾给自己作过最准确的评价:“横眉冷多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如今要做的就是多读鲁迅,多读他的文章,多读中国。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7

读《鲁迅杂文精选》,我没有潜心研究鲁迅写杂文的艺术手法,而是被鲁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浓烈郁勃、无拘无束、实话实说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写什么,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真。这是唤醒旧中国正昏昏沉睡的文学志士的良药,是把掩盖真相的敌人与糊涂的旧中国消灭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铜镜子时,他还能发现当时封建保守的旧思想,揭示旧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虚心学习外国文化。

他是一个激情派的作家,同时他又是十分严肃严谨的,他的思想是深邃无比的。在《玩偶之家》这个话剧给人的震撼背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娜拉走后怎样》明确地指出一颗觉醒的心并无力改变女人玩偶一样的地位,只有要求经济权才是关键;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讽刺中国人'奴才式的破坏'与“盗寇式的破坏”(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继续颇满无奈地嘲笑了一种“合群、爱国的自大”(随感录三十八)。鲁迅永远把公众看来是平常事的另外陈腐、病态、丑恶、龌龊的一面无情地展示出来。他用深邃的思想当指南针,永远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写道:“‘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是深得捣鬼正脉的。”(捣鬼心传)鲁迅从来对他人得讽刺都是不羞不恼、不以为然、安然面对。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这些他人对自己的讽刺,流畅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点小戏谑,这也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风格。鲁迅写杂文不精雕细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我们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闪光灵魂。

在无尽的黑暗中,总会有一丝光明,而光明终将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来。鲁迅便是新中国作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烧壮大的起点。鲁迅的精神可能已经成为“中国魂”了。虽不曾、却可能还有像鲁迅这样的人把中国人民带进更远更高的文明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