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7-22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12篇。

经过仔细筛选“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相关的信息已被小编梳理归类,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会被作者的才华所震撼。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们都应该好好整理一下我们的收获和感想,怎样写作品读后感才能一眼抓住读者的眼球呢?相信您看完以后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1

读《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一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最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之后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应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明白什么是活着,他只明白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感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期望,于是他们也选取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见。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取了后退,之后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此刻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一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久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一天都期盼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应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能够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能够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能够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之后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情绪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阿!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期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2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题记

读这本书时,我不太习惯作者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煽情,文笔太朴素,语调冷淡,甚至于冰冷,以至于当悲剧和死亡接踵而至时,胸口像被闷锤重击,痛得喘不上气。

《活着》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为主,讲述了福贵——出身显赫的二世祖,由于赌博输光了家产,变成了彻彻底底的穷人,在此之后,又痛失亲人,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婿、孙子一个一个相继死去,有些是天灾,有些是人祸,有些是命中注定。最终,只有一个老人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是福贵在农妇们聊天时插嘴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经历生活的大起大落后总结的生活真谛,简单朴实的话,却含义深刻。福贵其实是民国时期纨绔子弟的缩影,他们愚昧,奢靡,放纵,最终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失去生存的空间,唯余苟延残喘活下去的意志。这似乎是宣告旧社会的破产,也在警醒荒淫放纵的人类。

虽然书中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但作者在描写这些死亡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贵从军队逃回家里,有庆上学念书,凤霞嫁给二喜,每次家人死去后会有新的生活希望带给福贵,死亡沉重,命运多舛,但终会多了些生的盼望。也正由于每一次新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再次陷入命运的玩笑,才显得生命的珍贵和命运的难以捉摸。

《活着》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福贵的命运仿佛像定好的结局般不可更改,在旁观者的视角里不断苦熬着,而作为他的一生故事中的主人,他又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生活着。末了哼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消失在视野中。活着的意志,是他唯一没有被夺走之物。

写文章要“小题大做”,这是写论文时老生常谈的一个建议或者说要求。其含义是要选取一个小的问题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剖析,而不是面面俱到这个问题写一下,那个细节提一下,在一两千字的文字里试图写出五六个乃至更多问题来。

我们对比“大题小做”来理解“小题大做”。比如我们读完《活着》写读后感,可以全面地对整体内容作全面介绍,把每一章节或者每一个具体故事情节都写一遍,然后简单写点自己的感悟——这可以说是“大题小做”。

相反,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点,比如说针对作者在自序里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如果针对这一句话,分析它的如下方面: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在小说里又是如何体现这个观点的?结合现实生活和你自己的体验来看,你觉得它对不对、好不好?进而对你有何启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每个问题又都写个一段话几段话,这样一来,就是针对作者的一个观点,来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剖析了——每一个问题或者每一个细节、观点都可以如是展开分析,此即“小题大做”。

理解了“小题大做”是什么,那么为什么要小题大做的问题也就好理解了:“小题大做”有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而又全面的分析、理解乃至拓展,做到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中分析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是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而评价其“怎么样”、“好不好”,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其现实启示,就是触类旁通、拓展认识了——这个过程也就是有条理地深入理解书的内容,并把书读“活”的过程。

一句话:通过这样读一本书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拓展理解它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找到其现实启示,我认为是“小题大做”的最主要意义。此外,对于新手写读后感而言,“小题大做”还有个现实意义是,既可以摆脱无话可写的局促,又可以避免漫无边际地不知如何下笔的茫然。

一方面,无话可写的时候,就把一个问题分解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多个问题去思考和找答案,每个问题回答一段话,就有四五段话了;读后感·另一方面,漫无边际不知如何下笔的时候,就在想到的多个问题中选出一个感触最深的来,然后再做上述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写作。

进一步而言,之所以可以这样去拓展理解和联系思考,根本原因在于万事万物之理本来就是相通的。正如禅语所说,“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万事万物之理都是相通的,而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是相通的。

而另一方面,想得宽了难免有离题的可能,但当你围绕一个小问题点去“小题大做”的时候,又能够让整个写作不至于太松散,而是逻辑严密地构成一个体系:以选定的小问题点为核心的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平常所谓散文写作的“形散神聚”。

理解了“小题大做”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怎么办”的问题也就好办了:基于上述看法,建议大家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多多地“小题大做”,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还要问“怎样小题大做”的话,就请参见其含义和现实意义。

要说“活着”这个问题,说尖锐也尖锐,说平和也是平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合适的时候重视它。我们是否考虑过自己为什么要活着,还是终日忙碌,盲目的过着日子,不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合理的定位,我想,这应该需要我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现在还无法下定论。活着,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对未来永不停止的追求,至于追求什么,怎么追求,就让简单真实的生活不断给予我答案吧。

肩头披着太阳撒下的细碎阳光,心中感受着太阳播下的温暖,种下属于我自己的希望,我愿如一个不倒翁,珍惜着生活对我的厚爱。仅此便幸福。

一部阒然文坛悲剧小说的发轫之作!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又不含晦涩;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却又斐然成章;没有糅合离奇的情节,却又跌宕有致。

倾心之作,收获了一个文字两滴泪的心灵振憾。纤悉的笔触,谱写了生命的悲歌和人生的另一中境界,“人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任何事物而活着”。

富贵,一个被上苍肆意玩弄的人。羸弱的身子,却有一颗钢铸的心灵。一双手亲自埋葬了自己三代六口人,没有墓碣。却写满了缠绵悱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没有逡巡不前。滴滴血泪挡不住他歧望远方的目光,是那般的坚苦卓绝,异样的坚毅刚强。

世事沧桑。让泪水去灌溉希望。

生命的余晷里,荏苒的时光中,“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放眼前方,文字血泪氤氲的人生之路旖旎一片!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真如作品序言所喻,人与他的命运本身,是一对与生俱来,随命而去的共同体,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说一生的命运,往往刻录的不仅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执着、诠释,同样是一段社会历史的烙印!有许多依然值得后人回味、记取和借鉴!

看完《活着》,我觉得很沉重,沉重中又有感动。而这不是某某大家,某某伟人带给我的,仅仅是由一个没有文化,平凡的老人所带给我的,我就象坐在旷野田头,听一位老人用他毕生的苦难、心酸和伤痛,叙述生命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本质首先就是活着,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面对生命的脆弱,依然相信生命的坚韧。他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了在我们看来无法承受的东西——年轻时的放荡使他输尽家产,沦落为贫农;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根本无法过上温饱生活;一生中又眼睁睁地看着家人或因生活或因意外一一离去,直到老来送走了小孙子,竟孤身一人活了下来……福贵承受着苦难,就像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重的拉力,但它没有断!从他的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我们怜惜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不能不为他最终的活着、为他不垮的生命而敬畏!老人以他对生命执着、坚韧,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内心的强大!相比之下,在当今生安泰社会、有着良好生命和医疗保障之下的我们,还有人去随意贱踏和伤害生命,这是何等的消极和无知,这无疑也衬托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对生命的轻视和内心的脆弱!值得深思。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种对生命的体会是如此极致和细腻,就张爱玲自身而言,这句话多少显得有些消极。如果和《活着》放在一起,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这样一幅场景:张爱玲站在游轮上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转过头“顾影自怜”。游轮后面,福贵坐在一条小破船里拼命划着桨,浪头一个接一个劈头盖脸地打过去,突然福贵的小船被冲垮了,在江水中挣扎的他连忙抱住块木头,沉浮……这想象有点夸张,但从某个角度说《活着》所传达的确实与张爱玲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成功和平庸。”也就是:生命永不言弃,活着才是王道!

近观中国近七十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国力还是民生,后三十多年的蒸蒸日上,我们有目共睹。但前面部分是怎样的呢?我们往往通过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件来认识这段历史,《活着》则从讲述者福贵的一生,更真切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的苦难历史。福贵生活在乡下,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看不到国家大局的变化。他们不是国家命运的掌控者,连旁观者也不是,就像舞台上被蒙住了眼的群众演员,对场景道具的变化浑然不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动作,被撞倒了,爬起来,弄伤了,叹口气继续表演。波及到福贵生活的场景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如果将如此坎坷的时代背景比喻成大江中汹涌的浪涛,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好比是乘着大江中的叶叶扁舟,接受着“大浪的洗礼”。大浪滔滔、沉浮由命!在命运的江水中,生死挣扎的人们是怎样活着的,这正是属于中国百姓的历史。昔日民族、社会的苦难,也成就了百姓生命的磨难!也正因为有如今的国泰民安,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3

无论发生什么事,活着,因为总有爱你的人,总有你牵挂的事。

主人公福贵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在我们这个年纪,现在担忧的无非是现在生活中的琐事罢了,不过是恋人朋友矛盾争吵离开分手,学习成绩工作不理想,别夸张了一点挫折,我们有吃有穿有钱花,没病没痛没灾祸,我们正是青春奋斗的年头,我们凭什么不快乐,我们凭什么整天怨天尤人,我们凭什么说别人幸运我们没他们好彩。其实活着很简单,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永远无条件支持我们,有那么几个闺蜜好友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正可以全心全意奋斗的时候,所以,别总是放大那些琐碎的小事,让他们占据了你生活中心,更应该把自己的心思更多的放在值得的事情上。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虽然不用总把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苦难跟别人比较,也没这个必要,可当你意志消沉,觉得活着真辛苦现在的日子不理想的时候,请别放弃,一旦放弃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意义了什么都不可能。勇敢活下去,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挺过来,已经是一种很勇敢的活着了。加油,正在挣扎正在纠结的人们,加油!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4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5

余华的这本《活着》被几个朋友推荐过了,不知道我是出于偏见还是什么,总觉得这本书大抵描写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这类书大多称之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个单纯喜欢读故事的人,喜欢情节迭起、迂回曲折,对这类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读书,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应该看看了,从下载下来到读完,两天时间,像着了迷似的,越读越被深深的打动,越是停不下来。

一个人的一生装进了一本仅仅几百页的书,没有对人物心理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的叙述。讲的人娓娓道来,平静的叙述,听的人心里却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吧!

福贵,又富又贵,多好的名字啊,这也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贵,可他的一生却是潦倒穷困、厄运相随。年少轻狂,仗着家里吃喝玩乐,等到输光家产,父母离世才幡然醒悟,但觉悟、改变并没有阻止厄运的脚步,在那个年代生活本就难以为继,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又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活着不是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对福贵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心经历太多苦难,已变得波澜不惊,看透人生的磨难,才豁然开朗,才能够平静的叙述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安静的度过人生的黄昏。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6

长久以来,余华的作品总是尖锐,毫不留情地敌对现实,如一把匕首,血淋淋地割开生活中最丑陋,最血腥的生命本相。终于在《活着》中有了转变,我们得以看到在生命既定的苦难中,一个人是怎样的击碎命运的定数,也看到了人性的温存与力量在一切苦难的暴风骤雨中,力挽狂澜,创造了“活着”的奇迹。

也许是余华看惯了潮湿、阴暗的角落,即便是在他转型后的作品《活着》中,作家还是不动声色的将人物推向一个又一个的灾难,然而与以往的作品不同,作家已经开始向读者“展示高尚,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所以在这部以苦难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了人性的力量与温情。也看到了在命运既定的困难中,是什么可以扭转乾坤,搅动起命运的旋窝,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一个拥有一百多亩沃田的地主家的独苗少爷,也许在浪迹于赌场妓院的少年福贵心中:他这一生是注定富贵的,一百多亩地,哪是那么容易花光的呢!所以他充分暴露了他的性之恶,忤逆父母,虐待妻子,极尽荒唐无耻、顽劣放荡之能势,结果却不知道命运注定他生在富贵家,却也注定他一生与厄运相伴,一切皆是定数。

虽然活着“是一个死亡的故事,但却不乏温情”,而这温情便是福贵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生离死别后仍会大彻大悟,而后通达乐观的活着的变数,不得不说,福贵有一个好老婆,那般逆来顺受,死心塌地,任劳任怨的家珍。当福贵浪荡于妓院赌场时,“她也只是在心里打鼓,从不说我什么”,就连福贵自己也坦白地承认“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到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是这种温情,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着生命之重而无怨无悔地活着。

知也未知的命这便是余华的命运观。正如他所说:“谁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生命其实是一个圈,走来走去也走不出这个圈,由生到死,这个是命运唯一可以掌控,而圆的直径,便是人的变数,即便命运又奈之何?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7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长总有遗憾,福贵像一剂清醒剂,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级或者每一根毛细血管,让我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

世人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_”,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极少的。世上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在于周围的世界接触周旋,明争暗斗,都有自己的挣扎,当你开始抱怨社会越来越不近人情,世界越来越冷漠之时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呢?你贪于安逸,贪欲享乐,才会在受到一点伤害时觉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活得离主流越来越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8

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为了快乐吗?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吗?但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价值的?一遍遍地追问自己,一遍遍地获得答案,可转眼间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后,又开始了追问、寻找答案、否定的循环。我就如同无头的苍蝇般,在思维的怪圈里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最近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蓦然间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顿时开窍了。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

其实,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快乐,也不是为了实现价值。活着,就是因为活着,仅此而已。就如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曾经富贵一时,又将家底败尽,经历过战争的慌乱,也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如此跌宕与惨痛的人生,福贵既没有表现出过分夸张的悲痛,也没有过分的乐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本身。福贵叙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余华用平实的语言叙述着福贵的叙述。偶尔也来几分幽默,冷冷的,让人想笑却也只是嘴角微微扬起而已。小说的结尾,老人福贵牵着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走在乡村泥泞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继续。

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我们,也许会面临很多诱惑,很多迷茫,很多选择。我们活着,可以庸庸碌碌,我们活着,也可以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活着。

不要再问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因为活着。抛开曾经的烦恼,不再纠缠自己的心灵,好好地活着。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9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感到了生命的伟大,读懂了活着的不易。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能活着是一种幸福。书中讲诉了福贵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等社会变革,饱经风霜,经历了各种生离死别,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留下一份对生命的沉重敬仰。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阔少爷,可是年轻不懂事,贪玩,爱赌爱嫖,被龙二设局骗光家产。败光家产后,妻子仍旧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奋发图强。谁知给生病的母亲抓药而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最后被共产党活俘,最后得钱回家。可是母亲没钱治病死了,唯一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被活活抽光了血死亡。当知道了县长是他的战友春生,想报仇都没有办法。他的女儿也因为生产而死在了同一个医院。女婿也因为工伤而死。本来想和孙子苦根相依为命,可是孙子却因为吃豆子被活活撑死 。

当我读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岁月的无声叹息,一种历史的印证。中国过去六十年代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发生在福贵身上,也许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缺衣少食,为了活命,为了挣一口饭吃而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但我懂得了活着的不易。

福贵为生病的母亲抓药却被无故抓去当壮丁,母亲无药病死,年幼的儿子又被活活抽光了血而死,女儿生产而死,女婿也因工伤而死,老婆家珍也过度操劳,没钱治病而死,孙子吃豆子被活活撑死,一切又一切的打击接踵而来,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叙述者血淋淋的轻描淡写,可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个家庭像福贵一般,又有多少条生命因此而逝去。活着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吧。

当好运来临的时候,我们微笑着坦然面对。当厄运来临时,我们也许会黯然神伤,但或许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悲剧总是出其不意,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但这就是活着的真谛吧。

有时我也会感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福贵被龙二设局骗光家产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扛换好的铜钱还债,让他明白钱来得不易。“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的老母亲这么说。亲情陪伴在他身边,就像是他身后的大山一般,支撑着他。只是命运待他如此不公,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没药治病死了。活着,一半是亲情支撑着他,福贵也因此下定决心开始改变。

福贵的爱情令人羡慕,家珍不论贫穷富贵始终陪伴着他。人们常能够说:“患难见真情。”我想这样的爱情也给福贵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吧。家珍当初大着肚子求福贵回家,不要再赌博,可是福贵对她拳打脚踢,没有丝毫怜惜之情。家珍一个人捂着肚子里他的儿子有庆,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随着狗吠声,呜呜的哭着回家。在福贵输光了家产的时候,家珍只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这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当家珍被他父亲接走又回来时,福贵心里才开始学会心疼孩子和家珍。家珍脱下漂亮的衣服换上粗布衣服,和他一起干农活,没有丝毫抱怨。在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家珍得了软骨病,但是仍然坚持去田里干活就算走不了只能躺在床上,她也坚持为孩子和福贵缝补衣服,丝毫不会闲着。

福贵与战友春生出生入死,一起经历了枪林弹雨,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生死之交。富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孙子苦根陪他经历了很多苦难的生活,可最后一个又一个相继离去。

亲情,友情,爱情,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人生就是让你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直面一次又一次死亡,但是仍旧不愿放弃活着的希望。就像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因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全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活着是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死亡认输。

活着,就是对死亡的一种抗争,一种沉默而最有力的打击,一种不服输的信念。

小说的结尾让我难忘,孤零零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消失,留下叙述者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想女人召唤者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者读者。”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10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我时常想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却冲击人的视听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灵,撞击思想,潜入意识。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盼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般刺目,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赌到最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 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望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

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留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留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11

通读全书阅读之后,为了更好的写出来,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电视剧《福贵》,电影《活着》的一些片段,和几篇读后感,全书虽然在平静的叙述,但是全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悲剧,从福贵败光家产气死他的.父亲,到他为了请医生而进城却被当壮丁抓走,因为贫穷把女儿送人,后来的儿子因献血被而死亡及后来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每个亲人的离去等,仅剩下福贵和老牛孤独的生活,活着的意义也是仅为活着。

但是换一种想法,福贵败光了家产,也没有了龙二的结局,抓去当壮丁,后来回到了家珍身边,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虽为贫穷,但有家珍的陪伴和温馨的家庭,不也是幸福的吗?活着,幸与不幸,又是如何定义呢?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限,《活着》给我的启示是,无论外界生活如何,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上帝在关了一扇门的同时,肯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面对不喜欢的外界环境,要做到既来之,而安之。从容面对,总会得到收获的,面对喜欢的外界环境,要保持谦卑之前,不要过于骄傲,我总是认为好运和坏运是1:1的,如何过于骄傲,会造报应的。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国民党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