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逆境的读后感700字系列

发表时间:2023-01-13

逆境的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逆境的读后感700字系列”,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逆境的读后感【篇1】

我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顺便买来牛皮纸把封面包好,好好地放在床头柜的书架上,偶尔拿出来看一下,看好便用书签夹好。直到今年暑假,我才粗略地看完一遍,妈妈说:好书要细嚼慢咽,才能领悟真谛。我又重新完完整整、从头到尾地细细品味了一番,这本书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我,令我爱不释手

油麻地的草房子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那里有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花;那里生活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清纯又善良的纸月;那里还见证了孩子们刻骨铭心、苦痛的成长经历。

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杜小康了,富有他拥有令人羡慕的旧自行车,不幸的是他家破产了,可他并没有被生活所吓倒,艰难的生活,渐渐地让他脱去稚嫩的外衣,经过生活的洗礼,慢慢地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男子汉。和桑桑互帮互助,你鼓励我,我鼓励你。我的爸爸妈妈因为各种原因离婚了,想想永远要跟妈妈分开住,我一万个舍不得,整天魂不守舍、愁眉苦脸。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决不能低头、退缩,想想那些生活比我们跟艰难的人、条件更艰苦的人,也许你就会豁然开朗。正如诗人陆游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完《草房子》,我久久地咀嚼、回味,豆大的泪珠情不自禁地落下了。我爱现在的幸福生活,更爱油麻地的草房子,那里有难忘的小学生活;那里有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纯真的友情;那里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逆境的读后感【篇2】

作者/王欣怡

读了《鲁滨逊飘流记》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使我懂得了逆境中求生,不能惧怕困难,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挑战困难。

他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鲁宾逊,他是一个坚毅,不畏困难,理智豁达的人。他不屑安逸的生活,倾心出海,三番两次地抛开小康之家,出海闯天下。他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以后,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他在海外冒险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他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艰辛历程。他在逆境中历练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业。

当年,毛泽东等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凭着在逆境中顽强不屈的精神,吃草皮,啃树根,再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都坚持了。徐悲鸿,一个杰出的画家。他最擅长画马,奔马图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这样高超的画技并非几日就能炼成,它凝聚了徐悲鸿的青春、热血和汗水。熬过了那段逆境中的时光,徐悲鸿终于成了一代伟大的画家。海伦·凯勒是一个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人。在残酷的逆境中,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逆境中求生,坚持不懈,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而我,像一枝温室花朵,遇到小小的困难,便会停滞不前。那是在一次暑假,老师布置了每天一页的练字。我想了想:不就只有一页吗?作业不多。可是转眼间,一本暑假作业做完了,可是那本被我搁在一旁的练字本,却是迟迟不见动手。每次我想写时,没耐心,怕麻烦,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我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现在,看完了《鲁滨逊飘流记》,我懂得了人要在逆境中求生,坚持不懈,才会走向成功。

《鲁滨逊飘流记》给了我有益的启迪,相信在日后人生的航程中,我会像这本书中的鲁宾逊一样,勇往直前。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二(15)班

指导教师:薛汉忠

逆境的读后感【篇3】

逆境与勇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00字:

逆境是每一个人都会遇见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涅磐重生。——题记

她出生时健康美丽,却于一岁七个月时被病魔夺去听和看的能力,她,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海伦·凯勒。

设想一番,倘若你身陷绝境,你会怎么做?是怨天尤人,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萎靡不振,丧失生活的信心?这些做法除了加重你的负担,增强你的痛苦外别无所用!即便你再抱怨,再失落,都以事无补!面对逆境,垂头丧气的是懦夫;只有鼓起勇气,重拾信心,才是人生赢家!

海伦·凯勒告诉我们,不要逃避艰险,躲避困境,以求得人生路上的一帆风顺。如果你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如果你能于泰山崩塌之时仍面不改色,又何惧困难重重?

如果逆境是一片黑暗,那么勇气就是一缕光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缕缕光芒为何不可照亮黑暗?

逆境的读后感【篇4】

初读《曾国藩》,目前只看了第一张对其一生的五次耻辱的故事

第一次: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二次:“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

第三次: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第四次:在长沙“打脱牙和吞血”

第五次: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这五个耻辱的故事大概总结了曾国藩一生的重要经历,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准确的说在为父守孝的三年里,曾国藩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圆融了。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是靠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子中升发来的。这是曾国藩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所以他的圆融是以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比,其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历经千折百磨之后,曾国藩的初心并无任何变化。他的志向仍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再认为通过雷霆手段能迅速达到目的。然而他相信通过浸润之功,目将月就,还是会实现这个理想的。他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风气,可以由一两个有权有位有德之人提倡,就可以由上而下,由此及彼,带动天下人皆向义向善。“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他的计划是从自己做起,浸润周围,培养出一批正人君子,占据要津,通过这些人逐渐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上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因此曾国藩在做官的同时,还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用来育人,对自己的属下亲信进行道德学问方面的培养,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