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围城的读后感700字精选

发表时间:2023-01-17

围城的读后感。

读书笔记吧栏目推荐你阅读“围城的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我们在读作品时,不能一带而过粗略的看需要仔细阅读。这时应该动笔开始撰写一份读后感,将有针对性的感想记录下来。你领会了写作品读后感的技巧吗?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围城的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的读后感【篇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

纵观整部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他无论是爱情,婚姻,事业,求学上都是坎坷的。他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个人的故事可谓是跌宕起伏。他被鲍小姐诱惑,不喜欢苏小姐却一直迟迟不敢直说。自己心仪的唐小姐,好不容易有了一段开心的日子,却被苏小姐从中作梗,而最后却娶了平凡的孙柔嘉。这些感情纠葛,每每都因自己的怯弱,不敢多言,言不由衷而使自己陷入困境。这是一座情感的围城,城中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多的是批判,讽刺。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言,批判当时的人顽固不化,崇洋;讽刺人性的虚伪,奸诈,虚荣;调侃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如:“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钱钟书先生用一个充满悲剧性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其实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

的确,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每个人,每件事都是组成这个围城的元素。你可以喜欢它,你也可以憎恶它。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逃不出的命运。生活的围城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拥有一个平常心,开心,精彩地度过每一天,这样就好。

围城的读后感【篇2】

今天第一次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前后后一共拖了很长时间。里面流传最久的一句话就是:“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一开始就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不是很能理解。读完后,才能大概理解。

曾经我朋友跟我说,她在高中的时候,她母亲不让她读《围城》,因为读了以后,会让人不想结婚。我当时还笑笑,现在真的笑不出来了。确实读完后,会让人对婚姻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而且《围城》也特别的真实,里面刻画的人物,在现实中还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赵辛楣对同学会的理解,方鸿渐家里妯娌之间的冷嘲热讽等等,一切都真实地存在着。

说一下我对方鸿渐这个人的认识,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带着封建社会家族特有的软弱。他想摆脱父亲的控制,却又不能。他不喜欢苏文纨,但是却不直接的拒绝,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达对一个人的喜欢,对唐晓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说,直到离开。对孙柔嘉的喜欢是被逼出来的,否则,他是不会承认的。

孙柔嘉和方鸿渐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孙柔嘉无法理解方家的传统规矩,方鸿渐不能忍受孙柔嘉的伯母。最后的结局,有些开放,又令人思考,像一个分岔路口,只要方鸿渐当时没有离家,上去好好跟孙柔嘉说,或许结局就不是这样。

最后感想:婚姻不要凑合。

围城的读后感【篇3】

下载这部电影以为和钱钟书的《围城》有关,最近看了两本杨绛先生的书,想扩展阅读一下钱老的《围城》。阴差阳错,这部电影《围城》只是同名而已。我并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但看完之后还是有些许话要说。

孩子成长的家庭至关重要,片中何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何云杰,小儿子叫何俊杰。哥哥是好学生,弟弟经常被人欺负,何爸根本不理会两个儿子,赛马没钱还找孩子要生活费。稚气未脱的弟弟,在学校受够欺负,在家挨父亲打。深夜无家可归。遇到了一群社会小团体。小团体的头头是个女孩,叫Panadoll。这个女孩是单亲家庭,有一个姐姐,她们和爸爸一起住。她们的父亲是禽兽不如的人,强暴了姐妹二人。Panadoll被强暴后怀孕了,还把孩子生了下来。我想这个女孩一定是被父亲强暴后才自暴自弃的。何俊杰加入了他们的团体,一伙人一起抢劫自家的金钱,吸毒品,卖毒品后来因为分钱不均、Panadoll在饮料里放了毒品让孩子喝了,Panadoll的姐姐就和她打了起来,Panadoll怪他的小弟不来帮忙,就矛头冲向所有人,Panadoll失控地扑向所有人,后被她姐姐打死,何俊杰就承担了这件事,说人是他杀的姐姐带着孩子开心地玩耍,背后被人打死,可怜的孩子哭着到处走,片尾是孩子提着塑料袋哭着往前走找妈妈,可怜的孩子,如果你知道你会来到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你一定不愿意来人世间吧。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们无从选择,是这个环境改变了优秀的孩子。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大人一定要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孩子是未来,是明天,是家长的复刻版。我们不需要花重金给孩子买名牌,买名贵的玩具,上贵族学校。作为家长,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有时候我总会想到自己当妈妈时的情景。我想那是的我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想法?不给孩子买名牌及一切高于普通物质的奢侈享受,我会带孩子去农村,去感受大自然,不会让孩子去上他不喜欢的奥数之类的补习班,会遵从孩子自己的想法,会和他一起学习成长,会给他讲故事,讲我知道的所有知识,会和他沟通,教会他要自立。不让他娇生惯养,让他养成学习的习惯。让他体验没有做过的事最重要的是沟通,我希望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去沟通。

围城的读后感【篇4】

《围城》是我看的第一部名著,兼第一篇长篇小说。那时(初中)只觉得作者语言运用可谓“随心所欲”,对人间百态的描写更称得上运筹帷幄。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会写出随意而不空洞、有趣却不浮夸、尖刻然不偏激的文章。而这样的作者,肯定是有一定境界的,其心不为外物左右。

再看《围城》,已是工作四年。文中语言嬉笑怒骂浑然天成自不必说,剧中人物却更让人感慨。中国人一直讲内心修为,我们现在讲要摆正心态。心态固然重要,但是人的能力、境遇以及凭能力而创造的境遇何尝不重要?方鸿渐如果不是不学无术也不会处处碰壁做一个“无用之人”;不如此,他也不会整天鸡毛蒜皮、牢骚满腹;更不必心气不顺,时常与老婆吵架,去应验那“围城”的咒语。你看那赵辛楣,同样是痛苦失恋——或者他被苏文纨抛弃远比方鸿渐的追求唐晓芙不成更加严重——毕竟赵辛楣追随了苏“二十年”!然而赵辛楣却并无大碍,一是因为他性格更为理性爽快,更重要的是,他才华能力出众、有一技之长、仕途畅顺的缘故。

正所谓“忙碌的蜜蜂没有时间去苦恼”,同样,经历顺境的人也没有必要去感伤。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岂能单纯依赖“心态”去一一化解?精神的愉悦是需要现实支撑的,苦中作乐终不是办法。心里幸福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虽然物质追求绝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图,但也绝不可庸常无为;人不能利欲熏心,同时也不必与世无争。“心态”是自己的精神,“追求”决定自己的物质;精神与物质相辅相成,共同化为“生活”,是为“人生”。毕竟庄子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达到的。

“围城”围的是心,而心外难以“无物”。积极奋斗、诚实争取,校正心态、胸能容物,人生的幸福,应该有资格去索取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