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12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突然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之后。此时可以写篇读后感阐述下所阅读的内容以及阅读过后的一些感悟,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1)

一直喜欢看有关二战的电影,特别喜欢看打德军的二战片,说不出理由的喜欢,几乎我看过的每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都没有让我失望。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八岁男孩布鲁诺视角去看战争,简而言之,这是个很好的故事,是个会让人痛心、催泪的故事。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和视觉。看完影片,一股恶寒爬上心头,让人压抑的难受,令人窒息。八岁男主布鲁诺母亲的怜悯和两个小孩子纯洁的友情(两位小演员演得非常棒),小孩子的天真与纳粹军官凶残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部影片都没有直接去拍摄战争,却更能让人体会到纳粹军官的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和凶残,更加震撼人心。

为了不剧透,我只写一点有关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在一个人的童年,父母教育孩子,尽力去保护孩子的童真,少一点理性,这点是对的。为了保护这份童真,父母甚至是用了欺骗和虚假的手段,如电影里的男主角的父母,把犹太人的集中营说成农场,为了纳粹的政治宣传需要,拍的集中营里幸福生活的模样,被八岁的男主好奇偷看了,八岁的男主真的相信了他父亲是在为了让全世界人民幸福快乐生活而努力工作……给自己的孩子人为营造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也许真的没有错,让自己的孩子的童年远离残酷的现实,把现实虚构成美好,很多二战电影都这样拍的,而且都拍得很棒!然而……

一个是战争中的童真,另一个是童真眼里的战争。

真相和理性,应该从几岁开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值得复习的电影。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人,换上条纹睡衣,人与人就没有区别了。这场战争犹太人是悲剧的主角,而战争的残酷,对于普通德国百姓,依然是悲剧的人生。

看完电影,更加珍惜和平!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2)

一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八岁,叫布鲁诺。

一个生活在如牢笼般集中营的孩子—也是八岁,叫希姆尔。

两个身份迥然不同的人,因缘巧合之下,命运竟奇迹般交集了。他羡慕他的自由(布鲁诺纯真的以为希姆尔是自由的),他羡慕他不是犹太人。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希姆尔是个犹太人,生活在集中营,没有人身自由,只能选择与大人们一起干活。他吃不饱,只能穿带有标志性的衣服—条纹睡衣。其实他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至少有一个令他自豪的爸爸。

布鲁诺生活在一个纳粹军官家庭,生活优越,向往和同龄孩子的游戏和友谊,是一个爱探险,向往快乐的纯净孩子。他曾经天真的问过父母,为什么烟囱里会有难闻的浓烟,为什么“农民”要穿条纹的衣服,为什么穿条纹睡衣的老人不见了,没人告诉他正确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了一次“冒险”,遇到了希姆尔。他庆幸又有了新朋友,孰不知他美好的人生就要踏上终点,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

尽管布鲁诺出卖过希姆尔一次,但事后两个纯洁的孩子依然和好如初。当希姆尔为了寻找他的父亲时,布鲁诺毫不犹豫地换上了条纹服,跟希姆尔一起爬进了集中营。在寻找时,他们被发现了。士兵哄骗他们要他们洗澡,这两个八岁的孩子信以为真。在黑色的毒气扑面而来时,他们在害怕、在颤抖,但他们两个人的小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相安慰。门外堆满了那些所谓的条纹睡衣,有布鲁诺的,有希姆尔的,有……

他们只有八岁,在这罪恶的地方,让不懂世事的他们提前离开了人世。临死前布鲁诺睁着那宝石蓝般的大眼睛,看上上面,胆怯、迷茫、害怕,让他与他紧紧相握。可悲的是,直到最后一刻,布鲁诺还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做一个游戏,最后留下无助的母亲和绝望的父亲。

看到一半时,我曾想到二三十年后两人相见重温旧情的情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一个孩子,在他还未开始用理性去思考世界之前,就被无情地夺走了生命;我更没想到的是这残忍的导演还没让这小男孩吃面包就死了。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他们不应是战争的牺牲品,他们都有一个家。家里有爱着他们的人,也有他们爱着的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3)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中德国集中营中的情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质朴的文字呈现了过去历史上这一段黑暗的历史过程,没有道德上的批判,仅有两个孩子的真诚对话与友情,以童书的方式完满了一段残酷的历史。那些杀戮和令人难以直视的鲜血,在孩子的眼中被折射的是如此光陆怪离和有趣,但越是如此越是让人痛苦得难以遏制。

布鲁诺的父亲是一名纳粹军官,奉命作为司令官接管一处犹太集中营。于是举家搬迁到了离集中营不远的郊区居住。在此他发现离家不远处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的人全部穿着蓝色条纹的睡衣。

布鲁诺很快就厌倦了小小的庭院并发现了一条秘密通道,它通向原野,却被犹太集中营的铁丝网垄断。在铁网的另一端,他遇到同样是8岁的男孩什姆儿,一个犹太人,穿着蓝色条纹的睡衣。

起初布鲁诺以为蓝色条纹的睡衣是用以游戏的服装,他对铁网里的世界好奇,对什姆儿感到好奇,他天天来到这个铁网跟前与他的朋友会面,有时带着美味的食物,有时带着心爱的足球。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好朋友。

而日常平静的生活是虚假的,年轻英俊的副官,会突然对犹太人大发雷霆,和蔼可亲的父亲,制定了屠杀犹太人的毒气计划,曾经被布鲁诺认为是乐园的农场,只是一网之隔的人间地狱——甚至不属于人间。那个曾经是医生的剥土豆的犹太老人,最后死在士兵的拳打脚踢之下,只是因为打撒了酒。美丽的妈妈面对丈夫如怪物般残忍的时候,那样痛苦和歇斯底里的叫喊,她知道那是罪恶。

布鲁诺并不知晓这黑暗的一面,他以为他的父亲有善待这些犹太人。他为了帮助什姆儿寻找爷爷而换上了条纹睡衣溜进了地狱,正是一个雷雨天气,一群犹太人,包括布鲁诺和什姆儿,被驱赶到了一处房间,被命令脱光了衣服,这时,有人乐观的说,别担心,只是洗洗澡而已。布鲁诺也单纯地认为,这是避雨。然而再也没有人从那个房间走出来。布鲁诺的父母终于发现了秘道,循迹找到了集中营,父亲看到的是毒气室作业的结束,发出一声绝望地呼唤,母亲在外面撕心裂肺地痛哭起来……

当两个男孩握紧彼此的手,安然待在毒气室的时候,我的心中暗暗流动着感动和伤怀。他们面对整个世界的单纯和外面的黑暗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围墙铁丝外的妈妈和姐姐跪在地上哭,司令官父亲无能为力地呆滞着。毒气室里永远消失了单纯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们。

我突然意识到和平是多美丽的一个字眼,原本世界就应该如两个男孩间的友谊那么简单。不论是文化差异还是种族隔阂,都阻止不了人们交流和进步。但当战争的枪口指向无辜的人们时,不论是怎样的血统还是多么被推崇的种族崇拜都比不过那一件条纹睡衣,结果都是鲜血淋漓。它将毫不留情地阻隔人类交流、进步,人性在他面前不堪一击!

和平,多么美好的字眼,更够给天底下所有渴望幸福或正在享受幸福的人以福泽。希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能带予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追求,种族、宗教的差异不再引起战争与屠杀、硝烟与血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灵魂能够得到救赎。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4)

这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影片一开始,醒目的希特勒标志和一大批军官气势汹汹地押着犹太人,迅速和小主人公布鲁诺自由自在玩飞机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我知道,战争会猝不及防地夺去孩子的快乐。

而在小主人公要离开柏林的那个聚会上,他的父亲对他的奶奶说:“母亲,请你小心,在公共场所口无遮拦会惹来麻烦的!”我知道,这是个不孝的父亲,邪恶的士兵。

当布鲁诺来到他们的乡下的新房子的时候,铁网制的大门,灰色的墙壁,许多的军人,每一处都暗藏杀机。我知道,这里不是个好地方。

布鲁诺百无聊赖,竟透过窗户观察到“条纹睡衣”的一些奇怪的人。当他父亲知道后,立刻把那个窗户给封了。布鲁诺实在没有别的乐趣,只好自己想尽办法找乐子:和自己下棋,看冒险书,造秋千……有一次,他荡秋千时甚至摔了下来,好心的帕维尔救了他,并帮他包扎伤口。他知道了,帕维尔是犹太人,以前是个实习医生,现在是个仆人,专门削土豆。

布鲁诺的爸爸为了不耽误布鲁诺学业,请了个家教,家教命令他看《德国三日》。可布鲁诺没兴趣,在秋千上看了几页就跑到后院探险,由此遇见了犹太小孩希姆尔,他也穿着“条纹睡衣”,布鲁诺和他交上朋友。后来有好几次,他闲得无聊,就来找这个新朋友。

有一次,布鲁诺问希姆尔为什么被关了进去,希姆尔说自己是犹太人。这时,布鲁诺犹豫了,因为他有那么一点点知道犹太人是自己国家的敌人,因为那个家教说过:“犹太人在诋毁我们,煽动我们的敌人,犹太人试图通过书籍使我们堕落,嘲笑我们的文学和音乐,无论如何,他们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为的就是使我们的国家崩溃。”“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犹太人是好人,那你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犹太人的目的是统治全人类,犹太人无法创造,只会破坏,他们是我们文化的敌人。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因为他们而贫穷。”到底是交这个朋友还是不交?最后,他选择了交。同时,在这个所谓信仰的影响下,他姐姐丢弃了自己心爱的娃娃,成长为了一个“战士”,在房间里贴满纳粹的海报。

当那位年轻的中尉无意中向布鲁诺的母亲透露了集中营的事情,她觉得丈夫太残忍。她去质问丈夫,丈夫却对她说这是关系国家的强盛,全家人的性命,这是机密。而在布鲁诺爷爷的来临之际,那位年轻的中尉透露出自己的父亲是“叛国贼”,布鲁诺爸爸正愁没地方教训中尉,中尉这么一说,正中下怀,辞掉中尉。

此后,布鲁诺爸爸见妻子还是精神不振,唉声叹气,并且经常用言语讽刺自己,他考虑到这对孩子的影响,决定把他们送到海德堡的姑姑家。

布鲁诺一想到从此无法再见到这位最好的新朋友,他感到非常绝望,于是又去找希姆尔。希姆尔同时也告诉他一个坏消息——父亲失踪三天了。

布鲁诺发誓利用最后的时间为他找到父亲。于是他穿上了一件希姆尔拿来的条纹睡衣,拿来铁锹,在铁丝网下挖了一个很大的洞,钻了进去。就在这时,天空开始飘出了乌云,再然后是一阵闷雷。不言而喻,最可怕的结果就要来了。布鲁诺和希姆尔在找希姆尔父亲的时候,被众人拥进了“洗澡间”——毒气室,在“洗澡间”里,布鲁诺和希姆尔握紧对方的手,他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也许外面的大雨一停就能回家了。然而抬起头时,毒气室屋顶的小洞里,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

当父亲最终寻到那间空空如也的牢房时,只有一遍遍绝望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布鲁诺”“布鲁诺”“布鲁诺”……与此同时,母亲跪倒在冰冷的铁丝网前,捧着布鲁诺的衣服,失声痛哭……

镜头静静地,久久地对着布鲁诺最后走入的那扇门,门外堆满了那些所谓的“条纹睡衣”……

战争!战争!战争!

我们总是在说人类要反思,我们总是在说战争里受伤害的是无辜的平民。我们总说战争是在灭绝人性,我们总说战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却像个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多少无辜的人们在战争的阴霾下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在xx年2月4日,正当中国人沉浸于春节气氛中时,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却为了一座神庙的归属爆发长达4小时的交火,造成泰柬两万多人伤亡,此后双方又相继爆发多次交火,泰国且已于6日单方面关闭了边界……

战争,你有结束的那一天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5)

影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自始至终没有提及集中营,但观众不难看出,影片中的农场映射的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因为只有奥斯维辛集中营才有焚尸炉)所谓的条纹睡衣,就是纳粹分子给犹太人穿上的囚服;布鲁诺闻到的难闻气味,其实是焚尸炉大烟囱中的散发出来的。父亲请来的家庭教师,也充当着纳粹用来宣传种族优劣论煽动民族复仇情绪的工具。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影片用孩子童真的眼睛,替我们见证了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结尾部分无数脱光衣服的犹太人,在毒气室挤在一起等待杀戮,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震撼!影片的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毫不避讳的说,我为布鲁诺的死惋惜,甚至强于希姆尔。布鲁诺那双湛蓝的眼睛清澈无比,没有掺杂任何成人世界的是非恩怨,在这双眼睛里,成人的杀戮是多么不可思议。影片的结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坐在椅子上,我的眼角湿润了

人类没有种族优劣,放在道德的天平上来衡量,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固然不可饶恕,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杀害的犹太人不少于600万!然而二战后德国两位总理先后跪倒在波兰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谢罪,德国民众也从不回避这段历史,德国中小学生参观反法西斯纪念场所甚至成为他们的历史必修课,比起战后日本人试图掩盖历史的做法,前者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影片的拍摄,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揭开重重伤疤,我们直面历史,反思历史。应该承认,战争一旦伤及无辜平民,它便更多的显示丑陋和狰狞的一面,此时,任何标榜为了国家利益和人类幸福的战争,都赤裸裸地显示出它的欺骗性、残酷性,也都让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所鄙视和唾弃!

谨以此文,为战争中死难的无辜平民默哀,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祈福!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6)

周末看了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豆瓣评分还挺高,有8。9分。电影看完内心其实起了不小波澜,久久不能释怀。

看电影名字我一点也没看出来其实这是一个通过文艺的手法来描写战争残忍的影片。通过孩子的天真善良纯粹友谊的刻画,反讽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战争的残酷。电影讲述了8岁的主人公布鲁诺跟随自己的爸爸—德国高级军官,搬家到集中营附近的新家后的故事。小布鲁诺是一个爱探险的小男孩,不知道集中营和战争为何,在父亲的谎言中,甚至认为集中营是个很让他向往的农场。过程中和集中营同岁的小男孩成为好朋友,最后换上他理解的睡衣进入集中营,手牵手一同被推搡着推进了集中营最恐怖的地方……整部影片前面部分其实还比较平淡,最后那几分钟才进入高潮部分。最后那一刻在内心还蛮希望主人公被父母找到可以免于噩运,但其实其他一同被推进貌似焚烧室的那么多犹太人,又何尝是应该死的呢?他们也都是无辜的,只不过因为是犹太民族而已。

两个善良的小男孩,在那样的战争背景下,最终都没能没什么好的结果或下场。看起来其实挺悲哀的.一件事情,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到最后死亡两个小男孩也并不知道战争和真相的丑陋。手牵着手一同面对未知的恐惧,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也还是单纯而美好的。我们亦常常会怀念童年,其实也是怀念童年的单纯美好。成年人的世界,在谎言和利益的影响下,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我们都能始终保持善良,不要变成最后连自己都会讨厌的那种人。

这个故事最后主人公布鲁诺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声在我的心里亦久久挥之不去。妈妈其实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并不知道丈夫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丈夫的所作所为最终惩罚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某种意义上感觉其实也是有一些因果循环的意思。当然小男孩的死谁都不愿意看到,但真是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这种屠杀,主人公父亲担任集中营管理者的这些因,得到了最后这令人无法接受的果。

正如佛教中所说,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7)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有一位叫布鲁诺的小男孩,他生活优渥,与父母、姐姐及好朋友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柏林的小镇上,布鲁诺的爸爸是一名德国军官,他被派往乡下执行任务,快乐又宁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乱了。

布鲁诺跟随家人来到这个被他称为“农场”的地方,在这里他没有朋友,与姐姐没有共同语言,又讨厌家教教的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而且他还被限制外出,他内心感到非常孤单。他喜欢探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家后门与外界的通道,他寻找机会翻过窗户走向了劳动营外的铁网。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穿着条纹“睡衣”的犹太男孩希姆尔。他们隔着铁网聊天、下棋,他经常带给希姆尔一些美食,他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天真的布鲁诺认为劳动营是个美好有趣的地方,他甚至羡慕希姆尔能在劳动营里自由地“玩耍”,而他只能在家上无聊的历史课。为了帮希姆尔找到爸爸,布鲁诺换上条纹“睡衣”,钻过铁网下的地洞,跟随希姆尔来到劳动营内“探险”。当父母发现他失踪时,他已经被赶进了毒气室,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认为这是一场游戏。

也许,在布鲁诺和希姆尔的眼中,没有囚服,只有条纹“睡衣”;没有劳动营,只有好玩的能玩探险游戏的农场。这是一部我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的电影,因为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无法释怀。影片从头到尾平缓柔和,结局却让人感到悲伤沉重。

中国有一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布鲁诺的爸爸残杀了许多犹太人,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战争是残酷的,唯有和平才是如此珍贵!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8)

电影开始之前有一段话: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约翰-贝泽曼)。刚开始我不是很明白这句话,但是从主人公布鲁诺的所听,所嗅、所看的故事里,我认识了那个世界,黑暗的世界:惨无人道地迫害布鲁诺爸爸口中“他们根本算不上人”的无辜的犹太人,最后也终将把自己的孩子埋葬在了黑暗里。生命终止于无知的童年,以为被关进毒气室只是避雨和洗澡,其实挺好,毕竟不用体验以后更加黑暗的世界。

这部真实再现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的电影长度只有90多分钟,远远短于《辛德勒的名单》。但是它远远比后者更触动我的神经,也许只是因为我刚被现实从对童年的依依不舍中分离出来,所以对布鲁诺“嘟嘟嘟”跑着探险这个世界的行为极为有兴趣?从柏林街上与里奥等伙伴“嘟嘟嘟”跑着,像小鸟、像飞机,到森林里奔跑着见“敌人”小伙伴希姆尔,布鲁诺短暂的童年一直在奔跑中,穿越的表面或为繁华的大街、或为绿意盎然的树林,背地里却是血雨腥风,与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有得一比。

电影前面部分的演绎已经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布鲁诺和伙伴们奔跑过休闲的柏林广场,也跑过了搜查、押解犹太人的军车,破败的受压迫的犹太人生存场景和布鲁诺家里的装修是强烈的对比,可是故事最后,失亲爱的儿子的他们家其实和扔满条纹衣服的“牢房”并无差异。布鲁诺的奶奶最有先见之明:“打小我就给你做各式各样的戏服,你那时就很喜欢盛装出场。所以你现在也觉得高人一等,对吗”?只可惜拉尔夫“作为一名士兵”,他的人生便不是关于选择,而是关乎责任。担起了对国家的责任,却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名父亲,他的言行都被他的孩子看在眼里,如同他长成了他的“父亲”。在庆祝晚会上,奶奶娜塔莉哽咽着与阁楼上往下望的两个孙辈挥手告别,预示着故事里她也含恨身亡。离开柏林的家的早晨,布鲁诺和伙伴玩游戏,有他假死的一幕,只是没想到,他的生命也很快终止。

布鲁诺的生命终止于童年,因为友情,这两点足以支撑我对人性继续怀有信心,毕竟因为他的懦弱,不承认友情而让希姆尔挨打这件事真的很让我失望。本来已经预料到他和希姆尔并不能找到希姆尔的爸爸,只是没有料到他们会被投进毒气室,留下遗憾。不过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止于错落着条纹衣服的毒气室外厅,由明便暗,其实已经是导演给观众的赏赐。

故事里不得不提的是布鲁诺的妈妈艾尔莎,她由一位仰慕自己的丈夫变成婆婆娜塔莉式的母亲、妻子,过程那么让人痛心。拉尔夫曾经对他母亲说过一句话:在公开场合说不合时宜的话,会给你带来“trouble”。只是这个恼人的名词带给他人的同时也带给了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表现上最鲜明的就是艾尔莎。一直到离开柏林之前,她脸上的笑容是那么迷人、靓丽,可是到了她本以为是美好生活的乡下,她的笑容只有在听布鲁诺说“I told a lie, I didn’t bring a history book but an adventure one”才再次打动我。其余场景里,她的愤怒、无奈、痛哭流涕逼得我好想和她一起嚎叫和动手,多希望她能一直在秋千上飘荡着,就到永远,没有丧子之痛,没有对丈夫的怀疑之痛。

电影的电影里,犹太人集中营仿佛是世界上最安详快乐的地方,但是现实里只有“迫害”。集权者高高在上,耀武扬威,鞭、皮靴打在犹太人的身上,其实他们自己的人性也在这样的战斗里被击落了。谁才是真正的“连人都算不上”?很明显的答案。

我们的国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多少历史被掩盖,多少迫害被忘记?我们悲哀得都没有勇气为无辜的人拍一部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辛德勒的名单》类似的电影,只能躲在角落或嘲笑、或羡慕他人的勇气。沉默地活着,迷茫地活着。借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便是:这个世界会好吗?

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更在每个人的行动里。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篇9)

影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葱郁的树林和严密的铁网,秋千和推车,蓝天和浓烟……我想布鲁诺这样天真烂漫的小孩到最后都没有发现,其实他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存在。

德意志国家产生了很多令人尊敬的哲学家,甚至是现在的德意志高考题目更多的倾向于哲学上的思考。这是一个理性的国家,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充满思考和理性的国家会实行灭绝犹太人的政策呢?

我们也自称是知书达理的大国,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生命为什么在某一个时刻真的变的如草芥?而人性为什么轻而易举的被淹没在震天响的口号当中?

我想,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因,也不是国家机器的几句口号的原因,更多的是大家都习惯了去接受别人认为正确的东西,也许你刚开始不认同,可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正确的,去习惯刚开始不认同的种种谬论。然后打着各种鲜艳的旗帜,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这大约就是集体暴力形成的诸多条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我们面对道德体系和人性基本认识的时候,沉默,然后是接受,接着是参与,最后产生荣耀感。

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让我们睡得着觉的理由,给了我们一个貌似是无比神圣的幌子。然后我们就可以正义凌然的去做各种忘记自己本心的事情。

而反观里面的犹太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麻木的接受。也许他们也觉得自己真的危害了德意志,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真的是荒谬的。这是为什么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想大多数人在面临如此选择的时候,都会像影片中那样,走在无声的灭亡路上。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的悲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当你面对不正确的事物没有勇敢站出来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是!!!观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