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天才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4

[精]天才读后感系列6篇。

怎么联系实际谈感受写好作品读后感?每个人都从作品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新的收获,以下内容为编辑整理的天才读后感。

天才读后感 篇1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的天才儿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一篇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我也是流着泪看完文章。父亲在殡仪馆给报社打电话,让写写他儿子的故事。也是这位父亲久埋心底的秘密吧。然后父亲口述,记者写下这篇文章,没想到会引起全网刷屏。读来真的令人激动,同时又感慨万千。

先看看作者写在文章前面的话:

“了解他们的故事,你会潸然泪下。这诚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洋溢着坚韧不拔的爱,无法被摧毁的爱。爱能催生出强大无比的'意志,能承受生活沉重的压力。只有父爱才能让一个父亲坚信自己的孩子,不放弃自己的孩子。这个承诺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永远、永远。

在命运面前,在不幸面前,一个家庭就像一艘漂泊的小船,劈波斩浪,沉浮与共。我们相信,这艘小船最终能在一个巨大的港湾找到容身之所,会有安定的生活。”

难道说真的好多天才都是这样的?都是身患各种疾病绝症,遭遇各种磨难,最后成就伟大事业?比如贝多芬,牛顿,梵高,海明威,霍金,乔布斯……多像司马迁《报任安书》里说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还像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者是《梅花三弄》里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都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这话一点不假。文中儿子金晓宇患有一种叫做躁狂抑郁症的病,这就是躁狂症和抑郁症的合体,叫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躁狂症发作时摔东西,砸东西,推倒东西,打人,狂躁不安,很吓人;抑郁症大家听说多了,网上了解也不少了,就是抑郁,情绪低落,想不开,经常有严重自杀倾向。你想啊,两种要命的疾病合二为一,这样的家庭,父母得多伤心,多心疼,得有多大心里负担,需要多大心里承受能力啊。所以说,文中的父母是最该令人感动,令人肃然起敬的父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如此,一对伟大的老派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金晓宇的父母也是平凡的父母。他们也曾彷徨无助,也曾伤心无奈。“儿子不想死了,我和他妈忽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不读书不上大学不工作不成家,我们都能接受——只要他活着。”看到没有,啥也不想了,只要孩子好好活着,一家人在一起就行。老伴确诊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接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躺了三年。老伴去世后,父亲的想法:“虽然她早就不认识我,早就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她还活着,知道我每天是为她、为儿子活着。她走了,我没有一丝一毫的解脱。我已经习惯她活着,习惯天天为她做事。”一家人早就习惯了都活着就好,相依为命,互相支撑,继续走下去。

再者说,摊上这样的孩子,一个家庭如何支撑下去,全靠父母啊。这要是在很多一般家庭,在广大农村地区,这孩子成不了气候,大概率早就被当成疯子,神经病之类常年处于小笼屋子,或者拴着铁链子。多少这样的例子啊。好点的也许常年在医院里待着。哪里会有这个天才儿子?

第三、又说到学习上大学,同学,圈子的事情。你看文中儿子,本来就很聪明,不发病时就努力学习英语日语德语啥的,经常去杭州图书馆看外文书籍。默默无闻的付出,点点滴滴的积累,好像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父母都有这样的基因,有这样的习惯。看到有一点好的蛛丝马迹,马上花一万多元给孩子买电脑,无条件支持孩子学习。所以家庭影响,文化熏陶很重要。

虽说儿子经过十年积累,足够优秀,具备足够的实力,但还是需要机会,机遇的。母亲是南京大学毕业的,自然应该是看出来了儿子已经具备了翻译的水平。所以趁同学聚会时说出来,投石问路。正好席间有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同学,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先让翻译一遍文章试试。这不就是机会来了。儿子有实力,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啊,这不就成就了天才翻译家?没有母亲这同学圈子,儿子这实力也体现不出来呀。或者是继续等待,也许还会有机会。

最后说下,这儿子真的是天才啊,好多读者评论,有专业读者说,看过他翻译的书,说他翻译真的厉害,好多是很专业的翻译,有的是跨行业的知识,这孩子都翻译的妥妥当当的,个别翻译甚至比原著还好看呢。

十年来,儿子一共翻译了22本书,有英文的,日文的,德文的,平均一年二本,算是高产翻译家了。

《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这是一个有血有泪的真实故事,我们感叹父爱的伟大,感叹母爱的伟大,感叹与残忍命运抗争的伟大奇迹。

父亲为有这样顽强又自强不息,勇于抗争命运的儿子,非常骄傲和自豪!父亲的爱刻骨铭心,儿子的自强不息同样刻骨铭心!一切都是因为彼此的奉献和爱铸就了不凡的“天才儿子”和“伟大父亲”。

也许,生活为他关上一扇门,同时又为他打开一扇窗。

努力,坚持,不放弃,老天自有安排吧。

天才读后感 篇2

书名对一部作品的影响真的很大,《我的天才女友》听到过很多次,一点儿看的欲望都没有,直到某天译文群很多人在讨论推荐。什么?那不勒斯四部曲?这真的不是甜腻腻的韩国言情小说么?不是的话我也要看!迅速去下了单(结果还是在电子设备上看完了,冻手冻脚的冬天,呵)

莉拉和埃莱娜的个性和大多数讲述友情的作品还蛮像的,一个是果敢乖张的天才,一个是努力招人喜爱的好学生。起初一直以为“天才女友”是指莉拉,生活在乱作一团黑暗中的她毫不费力就能达到埃莱娜和其他人攀不到的高岭,但是命运偏偏要把她拉回黑暗,留下埃莱娜独自前行。婚礼前,莉拉对埃莱娜说“但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想莉拉是羡慕埃莱娜的,埃莱娜平凡的之路才是她心之所向,看似人生赢家的她逃不过命运的轨迹,想自由又只能在小小的框内自由。为了逃避马尔切洛的追求就要接受斯特凡诺的爱情,看似活的潇洒不羁,却是让人心疼的小女孩啊。

“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知道,老师。”在那一刻,我更清楚什么是庶民,要比几年前奥利维耶罗老师问我时更加清楚。当孩子长成了少年,看清了现实,想象化为具象,是要多努力多隐忍才可以防止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最亲爱的人一起溃散啊。

天才读后感 篇3

《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1500字

本以为这是关于超常儿童智力开发的,一直没有买。最近才发现,这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视角看待母婴关系与成年后心理疾病的书。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作者瑞士的艾米丽米勒。

这本书介绍了超级敏感的孩子们,他们成年后善于倾听,富有同理心,很关心人,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却是困难的。他们对待别人或许很和蔼,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时可能十分苛刻。他们好像一直带着虚假的“自我”生活着,因为他们无法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连接上。这或许起因于他们的童年早期,父母是带着他们的期望看着这个孩子,而没有准备好接纳这个孩子的真实。孩子却是极端敏感的,当他们接收到养育者的神情和语调,他们很自然就发展出一套虚假的自我来应对父母,获得他们的爱。

书的第二章,从抑郁和妄自尊大两种情绪上,去分析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机会跟自己的母亲真实连接,从而不得不发展出一套机制来满足自己。也就是通过构建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获得周围人的称赞,或者靠外在来赢得掌声。因此他们的情绪在妄自尊大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之间摇摆,也就形成了两极情绪。

看了这本书,我不禁想起NLP课程上老师问我的一句话:你有什么特性是你家人不知道的吗?我睁大眼睛想了半天,无比震惊地摇摇头。那一刻,我的脑袋里浮现出一处被修剪得很整齐的灌木丛。我脑袋里关于自己的性格特征的评价,全是来自父母从小到大日常对我的各种评价。同时我也深深地了解,我的父母并不懂我。然而,那一刻我才清醒地认识到,何止是父母不懂我?我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我一直以为的“我”在哪里?

活了三十多年都是假相。我一直以为我是叛逆的,不听话的,同时也是温顺的,服从的。结果,我行为上会有不服从;精神上,我全盘接受了父母给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从来没有超越他们!我都没找到那个真正的“我”!我印象中的我,是父母用语言虚构出来的!那一刻我明白我孜孜不倦学习心理学的真正内在动力了。

然而我也是书中所描绘的极其敏感的人群,也就是最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的那种人。共情和移情能力很强,很容易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当我同学第一次给我指出来之前,我还以为人人都有这个本事。当我集中注意力时,我很容易猜出别人的想法,帮他把话说完,或者主动提供帮助。当然,幸亏我比较懒,有这样功能又勤快的人肯定累死了。所以我懒得管成人,而喜欢跟儿童打交道,不会累死。我这样的敏感,我猜一定是婴儿期获得非常好的照顾。

共情能力是母亲和婴儿早期互动时,母亲轻易捕捉到孩子需要,并且满足他。婴儿就很容易形成共情能力。我和我的孩子,这种心灵相通的默契也是一直存在,我还以为是本能。直到看到这本书上记录了一位母亲抱怨,我才知道,这也是早期我母亲的功劳。而早期我母亲对婴儿的这种敏感,自然又得益于她的母亲。一个没有在早期被很好对待的母亲,就很难形成与自己的孩子的自然互动。

动物实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除了恒河猴子的实验,二十只猴子被剥夺了母亲,长大后,有八只猴子虐待自己的猴崽子,七只猴子对自己的猴崽子视而不见,四只猴子杀死自己的幼崽,一只猴子很笨拙地抚养自己的孩子。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风雨哈佛路》也印证了精神分析的观点。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孩子,在母亲得艾滋病和精神分裂,父亲吸毒的家庭里成长。母亲去世,父亲被捕入狱后,外公只肯勉强接受她姐姐,不愿照顾她。于是她先跟着一个邻居老太太,后在街头流浪。她从垃圾堆捡来百科全书就认真阅读,并且在一个贫民区补习班流连不返,最后补习几个月,考上了哈佛大学。用家庭系统或者其它来解释这个现象很困难,为什么这个女孩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在那样混乱的家庭里不屈不挠,还是继续顽强地绽放着她的生命力。

电影末尾,这个女孩回忆起她早期的生活,母亲精神分裂没有发作时,一家人在草地上欢乐地笑着跑着。也许恰好在她生命早期,最需要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时候,她母亲的目光一直很温柔,充满了欣喜。那种看自己的宝贝的心情,也许是第一个孩子,她的姐姐没有感受到的。即使后来母亲发了疯似的抢生活费去吸毒,即使后来母亲病歪歪躺床上,她心里那个母亲,仍然是那个欣喜地看着她,像看着宝贝一样的母亲。

我们小时候活在母亲的目光中,大了,也许还活在小时候母亲看我们的眼神里。

天才读后感 篇4

内容简介:是《一岁就上常青藤》之后,更高年龄段的英才训练手段,让父母教育孩子,青中年自我提升!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一岁就上常青藤,从这本书知道薛涌老师的,这本书我很多朋友都在看,美国式的教育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啊。至于天才这本书,适用的人群更广了就,尤其是被生活磨搓得自信心快没了的人,看看这本书,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其实,每个人的能量都很巨大,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发掘自己能量的通道,我们没有成就,不是没有潜能,而是没有被发现而已。这......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薛涌相当于写了一个读书笔记,将国外关于天才教育方面的研究集成在一起。 这种集成报告,对于科普传播是非常有意义的。 薛涌这本书,还是缺少很多自己的思考。 天才,分创意和练习两个角度,薛涌的书,仅仅是从练习角度阐发,在创意方面,基本没有任何叙述。 这就导致,书中案例的音乐天才,仅仅是乐器表演大师,更......

天才读后感 篇5

那不勒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甚至不知道它是啥,却莫名地被吸引,读起来连贯上口又略带神秘色彩,让人想到中世纪的神秘女巫、吸血鬼。在渐渐揭开“那不勒斯”的神秘面纱后,我看到的是一个贫穷、混乱、破败、充满暴力、散发着腐朽却充满一种“活下去”的生机——对,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的那不勒斯。正如作者一样,讨厌她,忍不住地想逃离她,却又几度回到她的怀抱——就像一只风筝,那不勒斯手中握着的那根线,牵着那段最真实、支撑作者一生的友情。

洋洋洒洒的四部曲,从“我”的女友莉拉的“人间蒸发”开始,“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同时抹掉了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一切痕迹:衣服、鞋子、书、照片、电脑,甚至老式的电脑软盘,统统没有了。”不服输的“我”打开电脑就开始写——我们故事的所有细节,“这一次看谁能赢”。两位女性的不同的成长史以及她们之间的时而“塑料”,关键时刻却堪比“真金”的友情就这样被娓娓道来。

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作者描述了“我”与莉拉如何从童年认定彼此建立友谊,到青年时期各自的教育、爱情、婚姻。从小就表现出非凡天分的莉拉吸引着每一个人,相比而言,一直温顺乖巧的“我”虽然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却觉得始终在莉拉的影子下暗淡无光。莉拉是“不羁”的代表,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斗,

作者把“我”的感情表达得细腻而真实。

天才读后感 篇6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400字:

赶在上班前看完了《天才的编辑》这本书。传记一般都是历历在目的展现主人公一生中关于生活、工作的片段,其中责任、友谊、失落、遗憾、收获以及死亡是逃不开的话题。

本书也不例外。作者通过客观的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现了美国编辑麦克斯·铂金斯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说他平凡是因为他拒绝站在台前,他一生不变的原则:书永远属于作者。说他伟大是因为他是慧眼识人的伯乐,为了他的作者创作出符合他们才华的著作,铂金斯倾其所有的给与支持和创造性的建议。

作者为我们记叙了20世纪上半叶编辑的现场和中心,描写了编辑人与作者交流沟通的细节内幕,还原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杰作的诞生过程。

本书全面而又不过于琐碎地回顾了铂金斯完整的生命历程: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与冲突,与女性好友保持一生不逾矩的相互欣赏与爱慕。职业生涯中与F.S.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作者的交往。认真负责及其天才般的智慧使他最终成为出版社的中坚人物和出版圈名声斐然的业界传奇,最后在岁月的无情催逼和多年案头劳作中迈向迟暮之年,在不清醒中告别了人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