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5-13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10篇。

书籍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痕迹,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我们看完很多作品的感受肯定很不同,所以我们要把它们一一写下来。下面编辑为您呈上“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相关主题内容,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1)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我们总在为了孩子考虑的周周全全,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老师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因为老师是爱你的,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生磕磕碰碰,哪怕是小小的擦伤,我们都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相信这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与自由》这本书以后,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我们的这种心态,改变“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去多关注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做一个有心的人,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2)

《爱和自由》第二次刷完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去年孩子出生的时候买的这本书,看完就觉得很棒,我想要给孩子全然的爱和自由,但是讲到爱和自由,其实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样的爱和自由才是正确又符合孩子呢

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倾注所有的爱给他,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不会讲话的时候,有时候哭闹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他会讲话了,我们也会矛盾,语音吵架,或者孩子吃东西,偏偏要吃糖,他已经蛀牙了,这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事,这本书给我了答案,这本书讲了一些关于孩子内心的一些细腻情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爱和自由,也是有些规则的,规则不是限制孩子,而是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书中讲到一个人的完整性,从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其实大人也是一样,慢慢发展出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一些可爱行为,为什么饼干掰开就不吃了,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看着书本,看看身边的可爱的娃,好多事好像就有解释了。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出现情绪,告诉我们怎么处理方法

这本书的好多文字也很优美,看到有些地方,我就忍不住阅读起来,育儿育己,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也是离不开爱和自由,愿我们都拥有爱和自由,成为自己。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3)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4)

人类一见事物不复有疑就放弃思考,这个致命的倾向是他们所犯错误半数的原因。

一个专从教师或书本引得一切教训的人,纵使逃开了包围上来要使自己满足于生硬填塞的引诱,也总不会被迫去兼听双方,因而(甚至在思想家当中),也就远远不会常在兼知双方方面有所成就。

只要反对者在这题目上表现了任何强烈情感,把对方逼得很紧,使对方感到难于作答,那么,他在对方看来就是一个无节制的反对者。

其中最严重的一些是:似是而非地进行论证、对事实或论据予以压制、把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把反对方面的意见表述错误。

总之,对于每一个人,不论他自居于辩论的哪一个方面,只要在其声辩方式中或是缺乏公正或是表现出情绪上的恶意,执迷和不宽容,那就要予以谴责,但是却不可由其在问题上所选定的方面,纵使是与我们自己相反的方面,来推断出那些败德个人的自由必须约制在这样一个界限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人类的官能如觉知力、判断力、辨别感、智力活动、甚至道德取舍等等,只有在进行选择中才会得到运用。而凡因系习俗就照着办事的人则不作任何选择。

他所要求的一切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至于强迫他人走上那条道路的权力,那不仅与一切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相矛盾,而且对这个强者自己说来也足以使他腐化。

人类中的一般中材不仅在智力上是平庸的,就是在意向方面也很平庸:他们没有足够强烈的嗜好或愿望能使他们向往于做些什么不平常的事,因为他们也不能理解有那种嗜好或愿望的人,径把那种人划归野性难驯和不知节制的一类,而那又是他们素所鄙视的。(比如我的室友们似乎就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学习。我觉得她们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诶。)

进步精神并不总是等于自由精神,因为进步精神会企图以进步之事强加于并不情愿的人民。

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除在一些私人联系很强的事情上外,任何他人对于他的.福祉所怀有的关切,和他自己所怀有的关切比较起来,都是微薄而肤浅的。

有很多人把他们所厌恶的任何行为看作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愤恨它好像它对于他们的情感是一种暴行。

并且不论这事实看来怎样可怪,它到底在世人的普通观念和习俗中有其解释,那就是说,世人既教导女人把结婚看作一件必要的事,那便不难理解许多女人就会宁愿为诸妻之一,聊胜于不得为妻。

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个人被允许割让他的自由,这不叫自由。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5)

自由多元主义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我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了解美国实践政治理性的书,关键原因就是自由多元主义的理论是实践理论,即已经在现实中铺陈的理论,或者说是对于一种生活或政治状貌的整体概括,我认为更有一定的说服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根基。当然这也是美国实践哲学与法国、德国等哲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别。他至少杜绝了空谈,尽量避免形而上的思索和幻想。自由主义在当代的美国还是一股不少的洋流,它已经深埋于根深蒂固的生活根系中,而且已经在公民生活、民主活动、教育理念和行为指南中广泛地应用和渗透,已经成为美国整个社会公认的“政治运行”法则。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实践人物,他并不是学院派“空谈”理论家,而是对政治局势、社会运行、文化规则、道德价值等具有很深的学术和生活实践的经验积累,所以这导致他能够用更多的实践话语对“自由多元主义”进行解译。自由多元主义在作者的思想中突出表现在“政治的中立和有限”“价值的多元和合法”“法律的规约性和广泛性”等诸多方面(这些是我个人的看法)。对政治的看法,他反对“全能”“极权”政治,他提出如何避免政治对公民社会生活的极端渗透干涉和影响,他保留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中个人价值观的普遍合理性,使政治、个人和社会之间以一种“宽容”来弥合各种价值观之间的抗争和矛盾。在这里面,调解的手段,是“宽容”,作者多次提到这个概念。我想作为一种“态度”,处理人类之间的一种合理的态度,对于自由多元观点之间的冲突,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未尚不是一种良好的渠道。但是,显然作者还是未能看透整个事情的本质。那就是资本主义与自由多元主义之间的藕断丝连的瓜葛。多元主义的政治主张,保证了公民所谓的“自我权利”的正当性,对他们的权利采取了一种合理尊重的态度,但实际上,对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他并没有真正揭橥于世。他始终沉湎于资本主义自由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丰盛和多彩,企图通过承认价值多元和降低身份来弥合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6)

翻开《自由风筝》,十四岁的作者变得叛逆,认为家里什么都不好。他的两位同病相怜的伙伴怂恿他离家出走,他同意了。在走的前一天下午,他去了长风公园,看明德叔放风筝,不知怎么搞的龙图腾风筝挂在了树枝上,他就把风筝线剪断了,明德叔带他看了风筝的下场,他醒悟了,不再离家出走了,而他的伙伴却走了。最后落了个很惨的下场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这根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也许,你离开家会得到自由,但那只是昙花一现,一会就没了。再者说,他们带的钱又不多,几天就花完了,花完后干什么呢?打工?他们才十几岁,没人会找他们干活的。没有工作,没有钱,怎么办?他们为了吃饭、生活,一定会另辟蹊径,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是断了线的风筝最后的下场被一根线拉住,肯定非常痛苦在看到风筝时,有人会想。但他们想过么,风筝线就像是风筝的家人,没有了它风筝会怎样?跌落到臭水沟,永远飞不起来?摔倒地上,粉身碎骨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那个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因为有了这根线,我们才能够飞得起来,因为有了这根线,我们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妥飞得踏实。要明白,家人的唠叨是为了牵住自己,不让自己有下坠或是远走高飞的倾向,风筝总是向往着无边的天空,风筝也想叛逆,也想自由自在,但它终究明白没有线,没有人牵着它,它是飞不起来的。

我就如风筝,我需要那根牵着我的线!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7)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8)

儿童还没有足以表达思维和逻辑的语言能力,他是用什么来跟父母交流的呢?用生命中的情绪感觉心灵来和成人产生连接。你的孩子不用听你说什么,他直接可以感觉到你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常常是你自己都不会察觉到的潜意识。

--这倒是真的,小朋友目光犀利,或许是不会隐藏,别人都不点破的事情,他们非要明确给你指出来。这也说明能够实话实说是最好了,省时高效。

做到完整的成长,是儿童可以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的大脑运行可能比较缓慢,但是他的这种思维缓慢,就像是一条精神的长河,在生活的海洋上缓缓流动,他们一直在思考,“一吹哨子,狗就吃饭”的条件反射,并不适于孩子。

有些小孩被认为很聪明,小时候脑子反应快,但是长大以后,学习和创造力并不好,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他看上去不那么机灵,可能是傻呆呆的,那正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他在启动他的思维机器。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都还没有到达可以用说来解决问题的问题的时候,说不出来,所以他用哭来解决。

儿童的内在是一个有秩序的存在,我们应该协助孩子借助外在的有序力量,逐渐形成自己大脑内在的秩序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对自家娃的观察,确实发现,不要忽视小孩子的行为逻辑性,人家就是慢了点。但是做每件事都是有源头有去处的,其实比很多无厘头的大人要更有逻辑性。只不过不太会表达,思考过程比较久,所以想要和他们好好沟通,耐心,观察都是有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谁不能独立,谁都谈不上自由,或许我们不懂教育,但是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有发展的权力,你能使他自由,由自由自知,走向独立。

对于孩子来说掌握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诗词表达属于成人的世界,孩子可能不理解,知道这一点的人不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的。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9)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

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脑的?

爱和自由的读书笔记(篇10)

要实现财务自由并不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财务状况。思考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状况?你的现在的状态都是你过去思维和行为的结果。你要对自己的生活和财务状态全权负责。如果你勇于承担责任,那么你就能在7年内变得富有。要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你一定要发生五个层次的变化:第一层次:你意识到自己对现状感到不满意;第二层次: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你意识到,仅仅只是采取行动远远不够。第三层次:学到的技巧对你起到了一定的帮助;第四层次:在你与自身和他人打交道时,仔细思考一下你的世界观;第五层次:通过改变对自身的认知,我们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在这过程中,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在这段漫漫旅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勇气,碰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

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1年内能做到的事情,也低估了自己10年内能做到的事情。——吉姆·罗恩《雄心的力量》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变得富有?

这个世界穷人还是占大多数,穷人之所以贫穷是有原因的。穷人都有一些共性,他们坚持的一些原则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

穷人对财富没有明确定义;

穷人的财富目标摇摆否定;

穷人从不将财富看成绝对的必需品;

穷人做不到坚持到底;

穷人不去承担责任;

穷人不准备付出110%的努力;

穷人缺少一个好的教练;

穷人只关注自己的劣势;

比赛是消极防御还是主动进攻,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丹尼尔·S·佩纳《论融资》

你关于金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为财富而做的最好的准备工作,就是学习对金钱感觉自如。你拥有多少信仰,它们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信仰有多强烈。读后感·大多数人对财务富足持有的消极情感,比对财务自由持有的积极情感还要强烈。你要让你潜意识里认同金钱是美好的事物,让你积极情感战胜你的消极情感,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改变你的信仰就是改变你的人生。

一个人当前所处的境况,是他自身信仰的准确反映。——安东尼·罗宾斯《力量原则》

这本书在讲真正理财的概念之前,先阐述了一些基本原则,前面五章的篇幅都是在讲原则。这些原则读起来跟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第六单到第十四章,才真正讲理财的实用指南。我们下次再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