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我知道的风俗(模板五篇)。
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篇1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篇2
你知道茂名有什么美食吗?不知道?那就让我给你介绍几款美食吧。逢年过节,大家都喜欢上酒店或酒楼吃团年饭,虽然味道不错,但总少了一点家的味道,所以不如听我介绍,自己在家做,让家人们也尝尝真正的美味佳肴。
第一道菜:金玉满堂。这名字听起来够喜庆的吧?其实材料非常的简单,主要是地瓜、芋头和少量的金丝枣。将地瓜去皮后削成元宝状,洗净备用;然后将芋头也去皮,削成海螺一样,当然,不一定非得和海螺一模一样,有点类似就行了,洗净备用。将糖加水慢慢地熬成浓糖水,把地瓜和芋头放进同煮15分钟,将碟子摆上桔皮和金丝枣,把煮好的.地瓜和芋头乘进碟里,一碟香甜可口的金玉满堂就完成了。怎么样?简单吧?
第二道菜叫特色脆皮鸡。光听菜名就知道主材料是鸡了。配料也简单,主要是糖、醋、料酒、生粉名少许。首先将鸡卤熟,然后将糖、醋、酒生粉和成酱料,把这些酱料抹在鸡皮上,再把鸡晾干。花生油放锅里烧到七八成热,然后不停地把油浇进鸡膛里,鸡膛变色后再把油淋鸡身上,直至把鸡烧成金色或红色,一只香气迷人的特色脆皮鸡就大功告成了。这个鸡的特点是颜色鲜艳,皮脆肉香。
美食是尝不完的,只要你用心,一点萝卜也可能变成一碟美餐哦。
童年记忆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范文 1
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件件、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记忆,见证着我的.点滴成长。
记得我刚上学前班的时候,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妈妈买回来一袋又红又大的樱桃。我一看到那红彤彤的大樱桃,口水就流得不停,催着妈妈赶快洗,洗完后,妈妈把樱桃放进果盘里,我端起果盘便狼吞虎咽、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不一会儿,一大盘樱桃就被我消灭干净了。
第二天,我又来到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忽然,我眼前一亮,我发现了一个个红红的、尖尖的东西,我上下打量它,顿时欣喜若狂:樱桃红红的那么美味,我想这个东西应该比樱桃还要好吃吧!正想着,就随手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妈呀!这是什么呀?辣死我了!”我边吐边用手往嘴里扇风。
唉!我这次是买了教训了,因为贪吃,辣得我睁不开眼睛,泪花在眼眶里直打转。我飞快地跑到客厅,端起一杯温开水,咕嘟咕嘟,几大口就喝完了,“啊,终于不辣了!”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惹得妈妈哭笑不得。妈妈轻轻指着我的额头说:“你这个小馋猫!”
啊!五彩缤纷的童年,你永远在我的记忆中。
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篇3
我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食吧。我是一名客家人,客家美食有很多,如酿豆腐、酿苦瓜、盐焗鸡等等。
客家地区最有名的美食是酿豆腐。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时,酿豆腐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相信很多人都吃过酿豆腐,但是,如果不是在客家地区,恐怕很难能够吃上正宗的酿豆腐。人们在城市餐厅里点的酿豆腐往往是不正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随便把肉馅塞进豆腐里。这样就吃不出香脆的味道。因为酿豆腐是非常讲究手艺的,而且消耗的时间也比较长。来说说酿豆腐的过程吧。
首先,要把一块方形的豆腐分成两小块。接着还要准备好肉馅。肉馅通常由五花肉、香菇、葱等组成。把这些材料放进一个盘子里不断搅和,最终才能形成像样的肉馅。豆腐、肉馅都准备好了,接着才是重头戏。用筷子把豆腐挖一个坑,然后把肉馅夹进豆腐坑里。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还真不容易。用力过大会把豆腐坑弄穿,肉馅也就掉了。太过温柔的话,不仅很难把肉馅塞进去,而且又浪费时间。所以说,酿豆腐这道手艺是非常有讲究的。别看它麻烦,正宗的酿豆腐可好吃了。这绝对算得上是我家乡的特色美食。
当然,除了酿豆腐,酿苦瓜和盐焗鸡也很有名。比起酿豆腐,酿苦瓜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通常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吃酿苦瓜。至于盐焗鸡,在老家算不上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但正宗的盐焗鸡还是非常爽口的。
吃过这么多的美食,慢慢地,我发现:美食不仅仅是菜肴,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篇4
一枝红杏沾春雨,两贴春联喷墨香。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习俗,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
扫尘。“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 ”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还要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已到”它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守岁。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着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汗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访亲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一支红杏沾春雨,两贴春联喷墨香。今后,我要努力学习,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扬名海外,发扬光大。
普通话三分钟命题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篇5
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饭,就和妈妈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对联;家中有两副对联,一副贴屋门上,则另一幅帖街门上。
我们说干就干,我和妈妈拿着椅子和胶带,放好位置用胶带固定好对联,将对联贴好以后;我们就要打扫屋子了,妈妈负责屋顶和墙壁的干净,而我负责擦桌和扫地;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因为爸爸在忙着挂灯笼,我认真的把桌擦得干干净净,妈妈更是夸张,她把我们的家打扫的一尘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张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里的水可真凉呀,把我的手冻的直发抖,可是我并没有退缩,继续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才把家里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们都会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觉。直到过新年的早上,噼里啪啦的炮声响了起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之中。我出门一看,真是满是“红花”红满地呀。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