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3-15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汇总9篇。

以下的纽约客的读书笔记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财富需要阅读来挖掘,你也许正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其文笔朴实无华,但却有着引人深思的故事。如果读书时只是囫囵吞枣,那么是写不出合格的读后感的。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1

云哥似乎一辈子都在找寻自己的寄托。从小寄人篱下,被当成负担的可怜人儿,只好自己学会懂事,按部就班的成长,超速长成然后再也不用寄人篱下给别人添麻烦。

可是肉体的自由不代表精神的解脱,在那样的家庭,处于那样的年代,喜欢同性这样的事情几乎是禁忌,禁忌只能封存,不能有丝毫的流露。可是人心啊,它不是密封瓶可以完全封存的,它是血肉之躯,它也会崩溃。

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家,那么流落成为别的国家的客也是理所当然的。一辈子找不到可以为之安放的地点,一辈子找不到自己的终点,堕落或者死亡,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求死很容易啊,尤其是身患绝症又毫无求生意志的人。

HIV和GAY,多么敏感的一个组合,尤其在大家对这两个概念都没有那么清楚的时候,普通人尚且一边厌恶一边逃离,可是当事人本身要如何逃离。作文或许白先生最终想要给云哥一个善终,终于让他遇到了能够安抚他灵魂的Dannyboy,是他一个人的Dannyboy。而云哥口中的韶华,或许也是作者的另一种善良,是能够让云哥安心讲述自己故事的可以以来的人,也是愿意虔诚的不带任何有色眼镜为云哥和他的Dannyboy祈祷的善良人。

而《Teafortwo》里直接把一群这样特殊的人放在了我们面前。他们也像所有普通人一样的邂逅,动情,生活。找不到自我认同的安哥幸运的遇到了罗先生,安抚了他那颗不能认同自己的心,可是安哥的死亡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他对罗先生的拯救。如果没有这场痛苦的死亡,他们两人的故事或许也会像大伟和东尼,仔仔、兰诺他们一样,被可怕的AIDS折磨的不成人形,直至各自凋零。

生活在纽约,但都不是纽约人。不敢随意置喙其他,只期待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Dannyboy,所有的人都可以有与自己一起唱Teafortwo的人,然后与那人一起,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这平凡而又幸福,普通但却满足的一生。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2

内容简介:霍默和兰利是一对兄弟,父母双亡。两人住在纽约第五大道高尚地段的一套豪宅中。弟弟霍默十多岁起双眼逐渐失明;哥哥兰利则在一战中为神经毒气所伤,回家后举止、思想异于常人。兰利怀有远大理想:总结人类生活所有经验,办一张可以永远阅读、准确叙述任何一天生活的终极报纸。为此他收集各种报纸,并进而扩展至各种物件:汽车,打字机,防毒面具,电视机,蜡烛……佣人们或走,或死。在繁华喧嚣的曼哈顿心脏地带,霍默和兰利成了自闭于世界的隐士。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依然通过出入这个封闭空间的各色人等,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二战中来此避难又被抓走的日裔美国人,敲诈勒索的警察,被仇敌追杀的黑帮老大,男女嬉皮士,还有藏在兄弟内心深处的那个女孩。故事的结尾令人心碎:“杰奎琳,我有多少天没有吃东西了。我好像听到过一声巨响,整栋房子都震了震。兰利在哪儿?我哥哥在哪儿?”

纽约兄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纽约兄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虚构小说。纽约两兄弟霍默和兰利在曼哈顿非常著名,曾经同时惊动过贼和警察。书的作者更是美国国宝级大师多克托罗,擅长编撰战争史诗的他,驾驭起小格局的小说来技巧也毫不逊色,仅仅看了开头几篇,我就能够感受福纳克小说奖得主的气场。 兰利是盲人,作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来应对失明的世界。声音,是......

纽约兄弟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本书有一个好的主题——“回忆”。那些不存在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可能没办法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是情感,这种人类最为廉价也最为宝贵的东西,却最是能够打动我们。“我对去世很久的父母的记忆已经严重地模糊了,他们的形象仿佛掉入了时间的深渊而变得越来越小,视觉上的细节也越来越少,好像时间变成了空间,形成了距离,那些过去的人物,即使是你的父母,都因为离得太远而无法辨认。他们被凝固在他们的时代中,与之有关的一切都一起消失了。我能记起一个相识不深的女孩,好像那个埃莉诺,但关于我的父母,举例说,他们曾说过的话,我却连一个字都不记得了。”我们也许没有失明,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这样的情感,我们也会在记忆中搜寻那些值得我们珍藏的影像,最后,日渐模糊与苍白。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3

一本新闻行业的民族志研究,呈现了业内巨头《纽约时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探索过程。

书以作者提出的三种新兴网络新闻价值观——即时、互动和参与作为基础,观察了《纽约时报》是如何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图存求变、革故鼎新的,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旧有的新闻体制与新闻工作方式、制作方式同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兴的新闻价值观及由此重构的新闻工作惯例、新闻实践,以及新闻记者的自我角色认知和新闻职责认知等产生了激烈的对抗和碰撞。

一方面要适应时代,技术革新,一方面又要不断面对和解决新旧新闻体系产生的矛盾与激化,《纽约时报》在网络版和纸质版之间力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平衡和融合之路,毕竟面对数字化时代变革,即便是如《纽约时报》这样的巨擘,也不得不审时度势,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片刻,如果不去努力适应和改变,就只能被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上了。

回头看看我国的报业纸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作为与之休戚相关的业内人士,我们所做的还不及《纽约时报》改革之万一。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4

内容简介:很多朋友说我拍下的纽约不像是他们看到的纽约。我有时候想,纽约自然有其固有的性格,只是我更多的是去感受人对它的影响,感受人们是怎么用梦想和创造力来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的,这让我举起相机的时候便有了一份生动。其实我们生活的每座城市都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只要有爱就看得到。

纽约倾城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纽约倾城》是一本独特的图册,或者说是一段独特的图像记忆。作者用镜头捕捉到的每一个瞬间,构成了一段用影像记录的日记。在这本日记里,能够更多感受到的不是城市的繁华、喧嚣,而是真切的生活。作者从她的角度向我们呈现了她眼中特别的纽约,这也是能让读者有所发现和受到感染的纽约。 相比书中纽约的风光建筑,看来我还......

纽约倾城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蔡澜称除了香港他最想生活的城市是纽约,因为“纽约是个有选择权的都市,只要有生活的智慧,就可以公平地活下去。”言下之意,纽约是一个各色人等杂处,锦衣玉食、不拘一格的都市,冒险家的乐园。而读《纽约倾城》不必考虑那么多,需要的只要是一点点儿,年轻。因为只有年轻才能够不顾一切地专注。 钱申申,一个在德州大学读完艺术硕士......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5

屠夫、酒保、理发师、酿酒师,这些都是相对来说非常传统的职业,除了酒保之外,已存在了百年,甚至千年,工业化前的社会就已存在,中外皆同。

在人们的印象里,这些职业的功能性很强,但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这些都是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被视为卑下,低等,难企及律师、教师、科研等职业所达到的社会认同高度;而且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可能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走父母的路,而希望儿女能够进阶到律师、教师、科研等这样的社会层次。

但有趣的是,时代正悄悄发生着变化。这本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可以酒保为典型例子来解释。

喜欢烈酒和鸡尾酒的人,不可能没有听说过DeathCo,其影响力不仅仅只在美国,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酒鬼心里。

DeathCo是美国精调鸡尾酒文化复兴与专业化的代表酒吧之一,虽然其开业时间听起来非常晚近,20xx年。但在1920年至2000年之间,酒水消费仍旧以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啤酒为主,精调鸡尾酒文化尚未成熟。

鸡尾酒曾经的黄金时代是1870年至知名的禁酒令实行的1920年,在那段时间里,“调酒术”得到了发展,“包括运用精确的度量单位、标准材料、现榨果汁、以及摇、搅与捣拌等各式调饮手法”(本书P47)。DeathCo复兴了这样的调酒文化,整体装修十分低调,甚至很难找到店门(就像过去的speakeasy),店内光线较为昏暗,爵士乐,烛光,为客人提供的是紧张都市生活里的放松、愉悦、舒适又私密独特的饮酒体验,力求材料新鲜、出品稳定、富有特色的酒谱,无不体现着精调鸡尾酒的“专业性”。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6

这就是纽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转)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怀特的随笔感兴趣,毕竟他不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而且怀特本人对随笔这种文体保持他一贯的坦诚:“如果把眼光瞄向诺贝尔奖或其它俗世荣耀,最好去写小说、诗歌或戏剧。”我认为他是对的,但同时相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或许也会看怀特的随笔,并为之发笑或深思。如他的随笔中提到那个对红皮蛋有偏见的英国佬时说:“各位不妨想想,英国人何故非得对美国作一番解说,才能心平气和?……但你很少见到美国人因为没能解说英国而坐立不安。”机智而俏皮,令对手莞尔,这种睿智的知识分子气质令我想起伍迪·艾伦——一位同样充满幽默感的老头子,我甚至在勾勒怀特的相貌时也接近伍迪·艾伦:银发,清瘦,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却充满温情。带着对生活琐碎细节的描述,依然能感觉怀特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生活经历和睿智的见解,他并不以为他比你高明,恰恰相反,他觉得你比他更了解一切,所以他从不刻意显示——懂得克制聪明,对写作者来讲,多么优秀而实用的品质。这部随笔集以怀特的一篇著名随笔《这就是纽约》而命名,他笔下的纽约是鲜活、蓬勃的,像流动的水,你只能体会其魅力,却看不清它的形貌,因为它永远都在变化中。“在这么一个浓缩的竞技场上,挤满了角斗士、布道者、企业家、演员、证券商和买卖人。它的西服翻领上浸润的味道,年深日久,洗也洗不掉,结果,不论你身在纽约何处,都免不了与伟大时代、辉煌事功、奇人、奇事、奇闻发生感应。”在这个永不谢幕的大舞台,不同种族、信仰和民族在这里碰撞和融合,每天都上演着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给人持续的兴奋。“纽约公民的宽容,不仅是天性,而且是必须。这座城市必须保持宽容,否则应付在仇恨、怨愤和偏执的辐射云中爆炸。”怀特的眼睛扫过这座城市,精准地发现它丰富而单纯的内核:“纽约郁积了种类种族问题,但引人瞩目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大家相安无事。”即使再读三遍,我仍然无法再现怀特笔下的纽约,那是任何……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7

两个“谪仙”是本书的开场故事,一开始看目录,还以为《谪仙怨》是《谪仙记》的后续故事,读完发现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其实是相同的“谪仙”。

我真的非常喜欢李彤,她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能让现在很多人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撕扯和深深地孤独。就如李彤的三个姐妹一直疑惑的那样,她那么漂亮,从来不缺男人,可是为什么不愿意安安稳稳的找个人嫁了。在我看来李彤这个美妙的仙子,在听到了父母的死讯时就已经夭折了。父母在,尚有归期,即便时局动荡,家国不安。可是父母在那样一个不安的环境里终究是湮没了。那么身在异国的她究竟算的了什么呢?她的美貌,她的骄傲,她的张扬,曾经让她盛名的一切,现在又凭什么呢?

美貌没有了资本,肉体变成了无根浮萍一般,只能在异国他乡的浪潮里起伏,仅剩的一点清高成全了她的死亡。而我们的蒙古公主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堕落凡尘之下呢,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浑浑噩噩的活成了夜场中的蒙古公主,一个变成了那跳落河中的一缕轻魂。究竟是谁得到了解脱呢,或许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的解脱吧。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8

内容简介:如果可以选择,我们会愿意永远像个孩子一样单纯无忧地过。而成长却总是猝然降临,让人不知所措。夏天的夜晚,正安心看书的查理被一场意外打断——远近闻名的坏小子贾斯珀竟来找他帮忙。这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查理既疑惑也兴奋。可他万万没想到,贾斯珀带他去的,是一片神秘隐蔽的丛林,林中空地的树上,吊着镇长女儿苍白布满伤痕的尸体……平静的日子戛然而止。错综迷离的真相一步步揭开,隐藏在小镇家家户户屋檐下的不堪秘密也逐渐显露。当一切被青涩的怒火无声点燃,纯真少年想要远走纽约的诺言,也已化为永恒的美好幻影。成长的艰辛终于让他们彻悟,勇敢就是怀揣重负继续前行。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故事很简单查理(我)被远近闻名的坏小子贾斯珀找到,他要查理帮忙。这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查理既疑惑也兴奋。只是怎么也想不到,斯珀带他穿过一片神秘隐蔽的丛林,最后到了一块空地上,林中空地,边上的那棵树上,吊着镇长那苍白的、布满伤痕的女儿劳拉……劳拉悬挂着,像一支熄灭的蜡烛。她死了。谁杀了劳拉? 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从此,查理就像不劳拉的鬼魂缠住了一样,永远得不到安宁。查理知道,肯定不是贾斯珀,他坏,很坏,但他没有杀人的胆。绝对没有。查理知道,在考利根,任何一家出了任何问题,首先要怪罪的就是贾斯珀;查理知道,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哪怕显然错在自己,父母必张嘴就问:“你是不是跟贾斯珀一起混了?”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如果你够幸运,你的成长会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对于一些不幸的孩子而言,真的可能在一夕之间就遭遇成长。这本书跟《麦田里的守望者》相比,当是各有千秋。麦田赢在那个个性的叛逆孩子,而这本视野更加宽,成长是一个主题,此外还涉及了种族问题、人性的黑暗等,但是绝对不会显得枯燥,因为它整个外衣是悬疑的,让人拿起放不下。反正我是一口气看完了。作者的语言也不乏幽默,情节设置真是称得上“鬼灵精怪”拉。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 篇9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由美国修辞学家韦恩·布斯于《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布斯在第六章“叙述类型”中,如此描述道:“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范式(即隐含作者的的范式)保持一致时,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布斯的定义之后,遭到了詹姆斯·费伦、查特曼和纽宁等人的挑战与修正。在其老师布斯的理论基础上,詹姆斯·费伦将不可靠叙述归结为三个叙述行为:报道、阐释和判断,并由此具体分划了三个不可靠叙述层面:叙述轴、感知轴和判断轴。

本文将采用詹姆斯·费伦的不可靠叙述理论,从叙述轴、感知轴和判断轴三个层面,对《谪仙记》中不可靠叙述的运用展开分析,并进而挖掘表层之下的潜在文本。

白先勇在《谪仙记》中,采用了第一人称(陈寅)的叙事方式,将叙事的焦点固定在主人公李彤身上。按照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谪仙记》运用的无疑是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手法。大凡使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文学作品,都会在感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主观偏差,也就是所谓的感知轴不可靠叙述,而《谪仙记》自然也不例外。

在《谪仙记》中,读者只能借助陈寅的眼睛来观察李彤的一举一动。陈寅的所听、所看、所想,被附加在李彤的人物形象中,转而被读者所认识。因此李彤的人物形象,必然已被叙事者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所浸透。比如在李彤与周大庆跳舞的桥段中,陈寅这样描述道:“李彤仰起头,垂着眼,眉头皱起,身子急切的左右摆动,好像一条受魔笛制住了的眼镜蛇……李彤指着她的胸口一叠声嚷着,她眼睛里射出来的光芒好像烧得发黑了一般。”在这一段描述中,叙述者多次运用负面乃至不祥的形容词来描写李彤的舞姿,其中包含了叙述者对李彤的担忧与主观判断。我们不妨在同一桥段中,对比在场的其他人物对李彤舞姿的评价:“几个乐师越敲越起劲……一曲舞罢,乐师们和别的舞客都朝李彤鼓掌喝彩起来”。在其他人物的评价中,我们看到了鼓掌与喝彩,而再不是负面的形容词。

同样地,在之后的周末宴会上,叙述者也展开了类似的负面叙述:“李彤半仰着面,头却差不多歪跌倒右肩上来了。她的两只手挂在扶手上,几根修长的手指好像脱了节一般,十分软疲的悬着。她那一袭绛红的长裙,差不多拖跌在地上,在灯光下,颜色陈暗,好像裹着一张褪了色的旧绒毯似的。……”这个桥段里,白先勇高明地把环境描写揉捏在人物描写之中,利用衰败凋零的环境及负面形容词,进一步表现在叙述者陈寅眼中,李彤睡姿背后所暗含的不祥征兆。

费伦在定义不可靠叙述的三种轴线时,只指出了三条轴之间的平行关系。然而笔者以为,在某些文本中,三条不可靠叙述轴还会产生因果关系,叙述者在感知轴上的感知偏差,往往会引发叙述轴的叙述偏差,并随之互纠缠,而《谪仙记》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在上述两个桥段中,叙述者对李彤的感知均掺杂了负面的主观认识,因而在叙述时,陈寅不由自主地将其带入,并产生了如下的描述:“身子急切的左右摆动,好像一条受魔笛制住了的眼镜蛇,不由己在痛苦的舞动着,舞得要解体了一般”。在这句描写中,前半句停留在叙述,似乎仅仅是对李彤舞姿的主观叙述;然而随着叙事轴的偏差逐渐转移至感知轴,原本负面的描写在后半句几乎演化为死亡的象征,尤其是“舞得要解体了一般”这一句,无疑是小说结尾李彤自杀的重要预兆之一。

在《谪仙记》中,由于叙述轴和感知轴产生双重偏差,并进而演变为不可靠叙述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以为,《谪仙记》中出现的叙事双重偏差,是白先勇在创作时所采用的高明技法。由于陈寅与李彤之间原本并不相识,两人生活的交集也仅仅只有小说中的四次会面。如何让一位旁观者通过几次事件,完整而有说服力得勾勒主人公李彤的生命轨迹,无疑是白先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为数不多的几次会面中,白先勇让叙述者陈寅多次观察李彤,并大量加入主观判断及描写,一方面利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优势,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增加读者的代入感;另一方面,他又刻意制造大量不可靠叙述,向读者传递信息。换言之,尽管读者已经意识到了陈寅的不可靠性,但却不会阻止其进一步发挥,因为这一不可靠性背后,实则包含了读者与作者共同认同的信息传递。

根据詹姆斯·费伦的理论,白先勇于陈寅所运用的不可靠叙述技法,正符合其对于“契约型不可靠叙述”的定义。而与契约型不可靠叙述的相反的,则是疏远型不可靠叙述,即拉大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事实上在《谪仙记》中,白先勇也大量运用了疏远型不可靠叙述。他通过充分利用内焦点叙事的灵活性,在文本中多次临时改变叙事角度,在读者尚未察觉时,便转用黄慧芬的视角进行叙事。在这些桥段中,白先勇便大量运用疏远型不可靠叙述,拉大黄慧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多次意识到黄慧芬在判断轴产生的不可靠叙述,并进而揭示李彤与“四强”之间的精神鸿沟,以及李彤难以与其沟通的困境。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对《谪仙记》中的疏远型不可靠叙述进行详细分析。但笔者需要指出的是,白先勇对于疏远型不可靠叙述的运用,实则构成了《谪仙记》隐藏在陈寅视角之下的潜文本。

由于白先勇在《谪仙记》的创作中通篇使用陈寅的视角来描绘所见所闻,因而文本在事件轴、感知轴与价值轴上均产生了偏差。其中,判断轴的偏差主要有黄慧芬转述产生,相关的疏远型不可靠叙述并非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而感知轴与叙述轴的偏差,则表现为陈寅对李彤形象的主观感知及李彤行为的主观叙述。白先勇巧妙地通过叙述者陈寅的“主观臆断”,在有限篇幅中,向读者传递了李彤的悲惨身世及其不可避免最终走向死亡的命运,可谓是不可靠叙述的经典范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