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9篇。
写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好的影视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观感体验,尤其是我们看完后,心里都会有许多感触。观后感是真情实感下的产物,不可弄虚作假,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电影的情节,在本文中读书笔记吧小编将分享一些与“《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相关的内容,谢谢关注希望我们可以成为您的好帮手!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1)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曾经有幸阅读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之一便是《拉贝日记》。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对人性、勇气和责任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拉贝日记》是由纳粹时代的德国妇女儿童救援协会创始人拉贝与他的妻子内娜共同记录的日记。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在中国南京的救援行动,以及对南京大屠杀的目击和记录。通过拉贝和内娜的双重视角,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当时南京的动荡和残酷。
这本书让我对拉贝和内娜的勇气和决心深感敬佩。在纳粹统治下,很多人被恐惧所笼罩,但拉贝夫妇却敢于站出来,为受难的中国人提供庇护和援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最危险的时刻留在南京,为无辜的人们筹集食物、衣物和医疗用品。他们不仅救助了许多儿童,还带领他们学习和生活,尽力让他们忘却战争的阴影。在困境中,拉贝和内娜的坚守和无私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人性的黑暗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人们的残忍和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被残忍地屠杀和虐待,而那些加害者则满足于他们的野蛮行径。这种人性的黑暗面让我感到震惊和痛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维护那些至善至美的价值观。
拉贝夫妇对于人类良知和责任的坚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不仅是救援者,更是见证者,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们希望通过这本日记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和反思。他们相信,真相是无法被掩盖的,他们的记录将为那些无辜者伸张正义。这种坚持和责任感让我深深地感动,激励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要有勇气去揭示真相,关注正义。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对人性、勇气和责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忽视并放任任何一种侵犯他人尊严和权益的行为。要学会关注他人,与他们携手去创建一个更加和谐、宽容和公正的世界。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更是的使命。
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一直将这种人性的关怀和责任感融入到我的工作中。我努力追求以真诚面对每一个人,用我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帮助他们,且始终坚守对真相和正义的坚持。我相信,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信念和追求。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2)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观电影《拉贝日记》有感
南京大学2011级第二党支部刘睿清
2014年12月13号,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医学院2011级第二党支部组织的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电影《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我之前确有耳闻,也粗略地草草看过,今天正值南京大**七十七周年纪念日,山川寂寥,举国同哀,在这样的氛围下再次**这部电影,我的思考和感触便与以往不同,更有一番不一样的色彩和意义了。
《拉贝日记》取材于德国人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以亲历者的角度再现了南京大**期间,身为西门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的拉贝先生带领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挽救二十万中国人的故事。拉贝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辛德勒是一位人道主义英雄,二战期间在纳粹的国的恐怖下拯救了1200名犹太人。
拉贝较之辛德勒,我个人以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应当说辛德勒是欧洲的“拉贝先生”。
作为一名早期参加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纳粹元老,拉贝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置身事外,早早地离开一片疮痍、危机四伏的南京城,但他没有这样做,如他所说“我无法忍受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被**”。拉贝先生是一位身材丰满、有血有肉的立体老人。一方面,他会因为工作失误而生中国员工的气,另一方面,他也会不愿意在南京生活多年,不愿意爱中国员工和他辛勤的事业。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德国商人在“利”与“义”的抉择上,“善”与“恶”的交锋中,拉贝毅然选择了“义”,选择了以自己的名誉、信仰甚至家庭来照亮人道主义的光辉,代表着人类“善”的光明一面勇敢的和没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一点非辛德勒所能及。
**《拉贝日记》,我对拉贝的认识随着影片的展开逐渐细化加深,对他的敬意也层层叠叠越筑越高。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不平凡的事,影片结尾许多被拉贝挽救的中国老百姓团团地围着他们的“活菩萨”——拉贝先生,像刚从恶魔那里逃出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人人的脸上是大难幸存后的欣然,是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的无限感激。
拉贝先生是一个非凡的小人物,在伟大的时代有着惊人的成就。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有唯物史观,要通过人物来反思历史,这也是我们党日活动的主要目的。2014年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确定南京大学**周年纪念日(12月13日)为全国公众纪念日。今天,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来到南京,在全国南京大学遇难者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他的演讲中,拉贝先生作为一名拯救了数十万中国民众的国际友人被提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将人道主义的光辉延续发扬,而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所遭受过的苦难。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人**、毫无尊严的东方睡狮,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曾翻看过《拉贝日记》的原著,它的扉页上十分痛心地写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现在并不承认在南京的暴行”,中国的译本将“日本**”改为“日本右翼分子”,这是考虑到中日两国的和平外交关系。巧妙的否认不会改变历史。历史不会被遗忘。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破坏和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行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我们还在路上。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3)
作为一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生阅读活动,其中包括了六年级学生读后感的撰写。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一篇学生的读后感,标题为《拉贝日记》观后感十六。通过阅读这篇读后感,我深感这个孩子在阅读、思考和写作能力方面的进步。
这篇读后感首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内容的详细和全面。在文章中,这位学生不仅描述了《拉贝日记》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还对书中的主要角色以及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个人的理解和观点,这位学生展示了对书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不仅如此,这篇读后感还包含了一些引用和解释书中的经典语句的部分。我非常欣赏学生对书中细节的把握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摩。
除了内容的丰富外,这篇读后感还展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文章中,学生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例如比喻、对比和夸张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学生还用了一些连词和过渡词来连接段落,使得文章在逻辑和结构上更加连贯。这种写作的成熟度和技巧性表明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篇读后感,我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学业成功都非常重要。
除了内容和写作能力的进步,这篇读后感还展示了学生对于书中主题的深刻思考。在读后感的结尾处,学生谈到了人性和责任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对不公正的事情选择保持沉默,以及如何能够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学生对书中故事的思考,还展示了他对于生命和价值观的探索。这种深刻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小编认为,这篇读后感展示了这位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思考能力方面的显著进步。他能够详细地描述书中的情节和角色,运用各种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对于书中主题进行了深刻思考。这些进步不仅展示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业发展,也证明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努力的体现。希望这样的进步能够继续激励学生们对于阅读的热爱和对于写作的投入,为他们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4)
《拉贝日记》讲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影片整片非常压抑,随着影片的深入,日军暴行的深入描写,观看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影片结束以后,心中仍然非常难受.给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最近的电影中(有关南京的)贝拉这个人物总是会出现。我想,或许南京城中幸存的那些百姓,就是贝拉所救的吧?历史书中所说的幸存者,都是贝拉所保护的吧?
拉贝,真的是中国人民应该敬仰,缅怀的一位国际友人。他经历了南京的屠杀的整个过程,用他的笔详细的记录了日军犹如禽兽的屠杀活动。据资料所说,拉贝回到德国之后,曾给希特勒发过电报,进行过演讲,将日记公开。但由于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所以,不允许谈及有关南京的事情。
拉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愿意帮助中国人,面对同盟国,从本质上来说是敌人的日本。他毫不退缩,甚至可以为了中国人民,死于日本脚下。他毫不畏惧死亡。对待家人,他付出了自己的爱,当朵拉所乘坐的船被击毁沉入大海的那个晚上,他默默流泪,望着朵拉微笑的照片神色黯淡。当他得知朵拉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激动的晕了过去!当他最终于朵拉团均的时候,他们相拥在一起……
在二战期间,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这其中也有意大利,德国,日本人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员想要统治世界,他们之中也有向往和平的人,像拉贝先生,像辛德勒先生,像那些日本人。他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它们都不愿意发生战争。只是由于他们的国籍,他们出生于纳粹国家呀……人的心是不能够受到国籍的控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身份证件,要想了解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内心。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5)
战争是霸权主义者的欲望和贪婪;战争是野心勃勃者的冷酷和残忍;战争是篡夺者的自私和残忍。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
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
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史和人们终将铭记那段血雨腥风的悲苦时期。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昨天还是看似风平浪静的今天,战争都依然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有人说,战争是为了让未来更加统一,但谁真正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代价?杀戮,无休止地杀戮,用鲜血洗净鲜血,用罪恶掩盖更大的罪恶。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话,人性被抹杀的干干净净。
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体,那些渴望和平的眼睛,那些绝望的呼喊被冰冷的炮火击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日本侵华,从伊朗战争到最近的叙利亚战争
宽恕,是战争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场战争都始于雄心壮志。冰冷的炮火,悲伤的哭声,没有良心的征服会带来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战争一直蔓延到今天,没有烽火台,却仍然针锋相对。笑脸后面是依颗不够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们对过去罪恶的沉迷。
战争留下的阴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永远不能忘记,永远用愧疚折磨着自己。沉溺于悲伤和仇恨,你无法控制它,直到有一天,内心的防线突然崩溃。
悲悯,是对每一个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颗心怀悲悯之心的人构建的伊甸园,鲜花和笑语会冲淡所有的罪恶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谅和宽恕,有爱的心成为了人们的良知,也希望遥远的明天永远像今天一样和平安宁。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6)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7)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法国作家拉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撰写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深入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类在严酷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人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深思。
这本日记中的主人公拉贝是法国籍的犹太人,他是一个具有良知和善良的人。他在中国的南京担任法国领事馆秘书期间,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南京的残暴行为。他忠诚地记录下了一切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包括几个月内数万名中国人的被杀,强奸和摧残,以及整个城市的被日本人屠杀的情景。面对这些残酷的景象,拉贝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毅然决然地和他的妻子一起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安全区,为无辜的中国人提供了庇护所。
通过阅读拉贝的日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困惑。他作为一个犹太人,也是一个法国公民,他既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又要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负责。他必须在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之间做出抉择。尽管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艰难的抉择,但他选择了同情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为自己的信仰而战斗,成为了这些被迫害者的保护神。
拉贝的善行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行动可能会带来危险和牺牲,但他依然坚定地做出了选择。他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伟大的人物如马丁·路德·金恩和圣雄甘地。他们也是在严酷的环境下,为了正义和真理而不顾一切地努力奋斗。拉贝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思考和心灵的变化,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和恐惧。他的勇气和信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读完《拉贝日记》,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本日记向我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表现出极大的残忍和自私,但他们也可以表现出伟大的勇气和慈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良和勇敢的人。我们可以选择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行动,而不只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拉贝日记》也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拉贝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依然存在着许多类似的冲突和不公平现象。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当前的人道主义危机,如战争、贫困和难民。我们应该从拉贝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去关注并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正如拉贝为中国百姓提供了庇护所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为他人的幸福和安全做出贡献。
《拉贝日记》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从黑暗中表现出的残忍和自私,到光明中呈现出的善良和勇气。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习拉贝的坚韧和勇气,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8)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
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本外国人写的日记能解释什么?这说明南京大十字军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证据。
由于影片内容的特殊性,在上映前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成为日本的禁播对象。可见,它对于历史描写的客观性具有相当的客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
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此时,我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还处在国共矛盾时期,在中国尚未遭受大规模侵略的背景下,内战还在继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如果不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将着眼大局,抛开个人恩怨得失,积极寻求合作,形成全国统一战线,我们怎能指望只关心自己利益的蒋介石打赢抗日战争呢?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用小米和步枪赢得解放战争,不仅是通过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9)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难民,拉贝毅然放弃了和妻子一起回家的机会。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他的头放在刀尖上,和中国人民一起生死。需要多少勇气。我相信这种勇气来自于拉比内心的善良。
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
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一个被遗忘和贫穷的环境中,拉贝于1950年在柏林去世。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
但我相信拉贝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报答中国人民。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在释放自己嗜血的天性和内心的渴望。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是的,也许有些日本人在战争初期就有良知,但随着刀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他们的心脏变得麻木,嗜血的因素也变得活跃起来。时至今日,一些日本军国主义仍在滚动,等待着泡沫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觊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只被屠宰在砧板上的羔羊,呼救而无法抵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并屹立于世界森林之中,就必须有一支足以自卫的国防力量。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方面用来自卫,另一方面用来吓唬别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
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决定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部分战争,无论大小,都是由争夺资源引起的。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世纪,或者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脆弱的国家,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国。即使后面有一堆金子,也于事无补。它不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他们放你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你抢劫他们,财富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贿赂。
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一个国家很难正常生存和发展,很难建设和改革,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内外环境中。
只有这样,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生才能得到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只能失去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被历史抛弃。
但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障必须依靠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
因此,保障国防力量,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和经济都必须加强,经济为国防提供基础,国防不提供经济支持。尽管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中国也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未来将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目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