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铁道英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9

《铁道英雄》观后感1000字。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电影中的精彩情节,总是能让人回味无穷,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导演编辑想要表达的主题立意,真实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撰写呢?想要一篇好文章建议您去读“《铁道英雄》观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1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伴随着天王刘德华先生充满深情和敬意的动人演绎,我的眼眶充满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今年红色传奇经典电影中的匠心之作,《铁道英雄》给人太多的惊喜,像是一壶老酒,入口烈,力道足,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铁道英雄》,取材于抗战时期的鲁南铁道大队,以真实为背景,用小人物诠释传奇,张涵予与范伟的同场飙戏更是让人直呼过瘾。不得不说,《铁道英雄》是一部细腻的电影——灰暗的冷色调增强了影片的质感,也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导演对于细节的刻画更是做到了极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都还原出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沧桑:墙上的铁钥匙,老王的提手灯,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真实地感受到了那个艰苦岁月的一草一木。除此之外,演员对角色的塑造也让人赞不绝口,毕竟一部电影是否优秀,首先得看剧中的人物是否立得住。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范伟饰演的“老王”。

比起剧中其他的角色,老王这个人物最为复杂:为了获取情报,他不得不对日寇点头哈腰,阿谀谄媚;为了麻痹敌人,他宁愿遭受同胞的谩骂。皑皑白雪,呼啸而过的火车,车站里的老王显得异常孤独,他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只有在列车上烧煤的少年。每当老王得到好玩意,都会留给那个烧煤的傻小子,一把花生,一个苹果,老王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少年。“臭小子,叫声爹。”老王这句充满戏谑的调侃,隐藏着他最后的一抹温柔。影片中最让人落泪的片段,无疑是老王炸车的那场戏。在明知自身早已暴露的情况下,老王还是将情报送了出去。为了让组织上的同志有时间准备,老王引爆了他唯一的一颗手雷,从手雷拔梢的近景特写,到引爆后那嘴角的微微一笑,短短的十几秒钟,范伟便将老王骨血中的民族大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为国为民,死得其所。

小人物改变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在《铁道英雄》中,决定胜负的不只是英雄,同样还有普通人的勇敢。那个负责添煤的少年在片中的笔墨并不多,但他却完整地贯穿了整体的故事——在一开始面对老王的调侃,他表现出的是羞涩和逃避;当老王在临死之前,把珍爱的小刀递到他的手中之时,少年完成了心理的蜕变,在影片的最后时刻,敌人即将发动火车逃离之时,他将铁棍毅然决然地插入到了日寇的身躯之中。

《铁道英雄》的上线不是为了激发民族仇恨,也不是为了盲目爱国,而是希望我们的后辈,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惨痛的过去。要牢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前辈们的牺牲之上的。那些惨痛的民族记忆,只因为当时的我们太过弱小,可如今不一样了,再也没有人敢轻视中华民族,没有人再敢侵略、践踏我们的尊严。这些都是先辈们用血和泪一点一点地把丢失的民族自尊捡起来,拼起来的。如今,我们可以仰望蓝天,骄傲地对先辈说,我们终于强大了,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我们可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辈,终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每一朵花骨朵,都可以开出娇艳的花,因为灌溉他们的是先辈的热血,滋养他们的是先辈们永远不会磨灭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弹起心爱的土琵琶,再继续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2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铁道英雄》再一次地把我的视线拉向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段永远让国人铭记在心的历史就像梦魇一样,每每看到这样体裁的电影都会让我伤心、难过与悲恸。

日寇的凶残、贪婪对我中华民族的凌辱、蹂躏、侵略罄竹难书。从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东三省,接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掀开日军全面侵华,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后共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伤惨重,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其中死亡1800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残酷杀害的中国同胞达30万人以上。这组数字过于冰冷,冰冷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幕,使人类文明的耻辱,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即便再多的影视也难以呈现,这也是我们今天看这部片子的意义所在。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当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更多的是让我们从历史上得到一些启示。日军的残暴对我赤裸裸的凌辱、侵略与赶尽杀绝,固然可恨,但有两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汲取:一是当时我们太落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禁锢了国人的思想也封锁了科技交流沟通的渠道,当我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时,国门之外特别是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治维新之后,他们抓住了发展的良好契机,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发展壮大了自己,早已对我垂涎三尺找准机会伺机而动,于是我们成了他们最艳羡的侵略目标。我们资源充沛,既有丰富的矿藏、又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而且我们的国力不济,于是他们就开始大肆侵略,用较小的代价换回巨额的财富。

自古至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被人类演绎得出神入化,即便进入十九世纪。日本国土面积小、物产匮乏,而自己的近邻中国就成了侵略的首选,再加上我们当时国力衰微,工业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稍带点科技含量的我们更是望尘莫及,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抵抗日军的侵略我们的确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3

老剧翻拍贵在出新

以当下的眼光来看,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应该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超级文本”。自诞生以来,影视、戏剧、小人书等各种形式的改编层出不穷,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当下,如何另辟蹊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这部经典?刚刚上映的电影《铁道英雄》就是一次不错的尝试,虽然票房较《长津湖》等热片尚有差距,但为老剧翻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山东枣庄可以说是一座铁道上的城市,在它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中,煤炭、铁道和火车一直相依相随。但真正使其名扬天下的还是因为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6年的黑白故事影片——《铁道游击队》。“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了动人的歌谣……”那动人的旋律穿越时空,弹拨起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土琵琶”。

不过,看完电影《铁道英雄》,感觉这并不是老版《铁道游击队》的翻拍,而是一个新的故事。虽然保留了铁道大队刺杀日寇、劫取物资、助力抗日大业的基本故事框架,但却挖掘出铁路工人这个不同的英雄群体,在人物和故事上都重新做了架构。实际上,这段根植于严肃考证、翔实史料之上的传奇故事,来源于集编导于一身的杨枫历时5年对“八路军115师鲁南铁道大队”英雄事迹的重新挖掘、精心打磨,并添加了隐蔽战线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时代流行因素。特别是片中教导员在冰冷的窗户上,用手画出一个清晰可见的“党徽”,并带领众人宣读入党誓词的桥段,非常新颖,极具创意,也一语双关地隐喻着寒冬即将过去,当前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张涵予、范伟在片中一张一弛地对飚演技,是《铁道英雄》中最大的看点,也是最亮的燃点。其实,剧本中的铁道大队队长“老洪”和火车站卧底“老王”,就是杨枫根据张涵予、范伟的表演风格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相比张涵予驾轻就熟的“硬汉”形象,范伟一改以往夸张、滑稽的搞笑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最不像英雄”的英雄形象。从委曲求全地向日本人作出各种谄媚之笑到“逢人就掏花生”的卑微讨好,从自知同志即将遭到伏击却又无法告知时的焦急悲伤到识破汉奸跟踪并顺手锄奸时的淋漓快意,从几次三番地让安子“叫爹”的市井温情到明知必死却怒斥日寇的大义凛然,范伟将不同时段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铁道游击队》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年代经过一次次成功的影视改编,常播常新,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超级文本”效应,更因它蕴含着永不退色的革命理想主义光彩和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威武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是红色经典的永恒内核,也是进行改编再创作的精神依循。正如刘德华在《铁道英雄》片尾主题曲《又弹起心爱的土琵琶》中唱的那样:

“一首歌,多悠长/传几代心膛/回声里,遥相望/英雄好儿郎……”

上面就是网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铁道英雄》观后感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4

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肆虐横行的鲁南地区,临城枣庄英勇的“铁道队”穿铁轨、扒火车,截取武器和物资,用胆识和智慧与敌人斗争到底,殊死捍卫国家,为抗战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铁道英雄》是根据发生在1935年-1945年间,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队”队员的真实事迹改编,最大限度的还原“铁道队”的英雄故事。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间,中国一半国土被日本侵略者践踏,超3500万同胞伤亡……旧时山河破碎,同胞逝去之殇不能忘。“血泪成就历史,热血曾洒沙场”记住的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记住的是那些为胜利勇敢抗战的革命先烈。

面对疯狂肆虐的日本侵略者,无数中华有志之士勇敢站出来保卫祖国,隶属于八路军第一一师的鲁南铁道队亦是其中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他们以铁道和火车为主要阵地,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屡建奇功,电影《铁道英雄》便是在他们故事基础上全新创作而成。

电影里的雪从头下到尾,漫天的大雪给残酷现实带来一丝浪漫,肃杀和悬疑氛围拉满,张涵予、范伟两位影帝的演绎十分出色。张涵予在影片中饰演老洪,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形象,令人想到了《独行杀手》中的阿兰·德龙,即使内心有这波澜壮阔的起伏,从外部看来,却总是被包裹在黑衣和檐帽之中,沉默寡言,冷静凝重。范伟出彩的演绎甚至超越了《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丁务源。没有儿女情长,只有战友情谊、对侵略者的恨、对人民的爱、对崇高信仰的追求。

当那首经典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响起时,诠释了本片向经典作品和抗日先烈的致敬,虽然电影的形式一直在进步,但一代代观众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则是永远不变的。从紧张严肃的电影,到紧张严肃的现实,形式依然严峻,英雄步履不停。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5

电影《铁道英雄》根据发生在1935年-1945年间,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鲁南铁道队”抗战英雄的真实事迹改编,将于2021年国庆正式上映。

“鲁南铁道队”是抗战时期活跃在鲁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他们面对压迫,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为了更好的展现这支在枪火中前行的队伍,电影《铁道英雄》在筹备时,导演杨枫便长途跋涉,多次参观铁道相关博物馆和查证相关资料,同时采访相关人员了解队员们日常细节。影片在美术方面则有着独特的创新,将依据历史资料为蓝本,结合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工业风格,还原一个工业气质厚重的旧时代工业小城画卷,给大家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电影《铁道英雄》故事围绕着“运输生命线”火车展开,有一群人,面对侵略者的压迫他们没有选择沉默下去,而是选择挺身而出,正面硬“刚”。在这群人中,老洪(张涵予饰)沉着冷静,运筹帷幄间行动果决,飞扒火车来去自如;老王(范伟饰)行走在敌人内部,暗流涌动中传递出情报;“枪械达人”亓顺(魏晨饰)血气方刚,百步之外面对敌人手起枪落弹无虚发;卫生员庄妍(周也饰)柔中带刚,她用瘦弱的身躯担负起救援重任;游击队员林栋(俞灏明饰)匍匐在车顶身手矫健。他们一次次瓦解敌人的诡计,一次次破坏敌人的行动,一次次摧毁敌人的阵地。

电影希望借此用全新方式重塑这群平凡英雄。“硬菜,就得硬着吃”代表了他们“强硬”的反击态度,面对拷打问询毫不畏缩“刚硬”回复“讲你奶奶个腿”。跳火车、雪中卧轨、正面狙击,戒备森严的城中炸毁目标则展露了他们惊人的英勇作战能力。此外,他们的身份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他们都是在车站、在货场、在车间工作的普通平民,他们从群众中来,毅然选择为保卫国家而战,也为保护自己而战。

被问及出演《铁道英雄》的感受时,张涵予坦言作为演员能够出演这部电影是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梦。范伟则表露这个故事一直鼓励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能够出演这个电影感到十分自豪。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将这一事迹再次搬上大银幕是对抗战精神的一种纪念,也是一种传承,希望这种不惧危险,抗击敌人的精神能永远流传下去。   

《铁道英雄》观后感 篇6

不得不说再一次受到深深地教育,影片《铁道英雄》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临城一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地下武装力量抗日救国的故事,临城枣庄英勇的“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捍卫家园的故事。本片是根据发生在1935年-1945年间,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队”队员的真实事迹改编。影片中各个角色的扮演,非常值得品味。张涵予老师展现的是硬汉本色,很帅气。范伟老师临危不乱,善于伪装,是一位笑面卧底,他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让我十分敬佩。魏晨扮演武器专家,他的出现是志气方刚,而且是枪已上膛,精准出击,百步穿杨,一打一个准。

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倍受感动:①在列车上的入党宣誓②范伟老师饰演的老王与小石头的“另类”父子情③老洪与老王牺牲时的情景。体现了敌人的凶残与险恶,正是因为敌人“魔高一尺”才更加深刻刻画了“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在如此艰苦危险的情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勇气与智慧,而森博之饰演的藤原,作为敌方首脑,在计谋方面和铁道英雄打的有来有回不相上下,甚至有机会生擒老洪,敲山震虎,散布假消息,观察老王行动推断对方下一步行动,每一个镜头都充分的体现出他缜密的思维能力,给故事的紧张感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每一个人物都在尽自己所能地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和奋斗,一幕幕都是经典,每个人物都是灵魂或许他们就只是平凡的,可一群看似平凡的人在一起就会不平凡,就会拧成一股绳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而这份能量,足以抵挡所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