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岗仁波齐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10

岗仁波齐观后感精选(5篇)。

优秀作品让我们受益匪浅,看完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我们的内心总会久久无法平静。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观后感要因数材料,概括文章内容。我们为您精心挑选并整理了与“岗仁波齐观后感”相关的文章,请在收藏夹中添加本网页的链接以备日后使用!

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1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xx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xx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xx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xx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2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范文一《岗仁波齐》,我不知道他人是出于带着对**的好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去看的这场电影,而我纯粹是为了怀念,无关信仰……

一部近乎记录片的电影,本色演员出演,没有旁白,没有过多的配乐,唯一的配乐可以说是他们一起诵经或者是唱歌,没有过多被刻意安排的情节,没有故意被设立的桥段,平平淡淡、不神话,不渲染,纯粹得就像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爷爷给你讲一段陈年往事,一切都是那么朴实。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无非就是说导演在消费藏民的信仰,另一种声音则是夸赞这部电影是用心之作,其实这些评价也许在导演眼里都不算什么,我们不是他,不懂他,自然不能妄言。我看到豆瓣上一个短评恰如其分的回击了所有的声音,这个影评是这样写的:“对不了解**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愚昧的电影。

对了解**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新奇的电影。对喜欢**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振奋的电影。对**人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日常的电影。

”其实事实就是这样简单,我是一个喜欢**的人,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就是一个听故事的人,听导演讲朝圣故事的人,走过影片里的路,看过影片里的风景,一处处,一幕幕,历历在目,感觉自己又回到了**。

电影情节简单却深入人心,也许突然的某个画面就会让你想要流泪。从出村第一磕开始,木板合击的声音,甚是响亮,让人为之一震;小女孩扎扎跟家人打**时的那种笑也很是感染人;在遇到水时,大家齐**服从水中磕过去的场景,我从他们脸上看到的依然是喜悦;孩子生了,就背着孩子一起磕;车坏了,丢了车头拉着车身就走,男人们拉车走前面,女人们在后面磕头,走过一段距离,男人们还要回到起点再磕;途中休息,遇到磕头的人,邀请一起喝茶,送糌粑;没钱到阿里了,就去打工赚钱……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坦然。

人生没有路。两千公里朝圣的每一步都被计算在内。芒康-左贡-邦达-然乌-林芝-米拉山口-拉萨-冈仁波齐,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每一寸都是用自己的身体量出来的。这条路也是我过去常走的路。我很高兴能说出电影里这些地方的名字。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不是他们的信仰有多深,而是他们的朴素和信任。陌生人可以请你坐下喝茶,邀请你在家做客,把羊皮送给即将前进的小女孩。他们还可以告诉你发生交通事故时车里有病人,你可以说你可以先去。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经历,所以这次我很容易被感动。

一次我们去徒步,担心带的食物不够,就找了个类似小卖部的地方准备再买点东西,结果,那位藏民不但把他仅有的几包方便面给了我们,还给了一袋糌粑,却怎么都不肯收我们给的钱,我们便把带的一瓶马奶酒送给他,但他还是不肯收,最终在我们的坚持下,他才收下。当时正是青稞收获的季节。路过一片青稞地时,藏族群众正坐在路边休息。他们看到我们的聚会来了,就叫我们喝酥油茶休息。也许在他们眼里,这只是几杯普通的酥油茶,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份浓浓的友谊和一颗温暖的心。

看了这部电影,我只想通过银幕带回当年的记忆。去岗仁堡的记忆,风景如画的记忆,谈笑的记忆,岗仁堡下磕头许愿的记忆

有关于**的记忆,存于心!

和**的约定,一直在!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范文二在一个最缺乏信仰的年代来讲信仰,要么被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要么会激起争论,形成截然相反的观点。导演选择纪录片来表现一种对人的信仰,力求客观真实。信仰越深,就越鲁莽。冈仁波齐的信念是善良、爱心和奉献。影片中,一个婴儿在朝圣途中出生,母亲产后不休息,一路与婴儿磕头,继续朝圣;一个老人死在圣山脚下,*圣山,在众神面前回归自然。

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巨大力量,支持他们不顾一切,包含肉体痛苦、亲人安危、财产损失甚至个体生命。

1300公里,一年磕头禁欲主义,只为洗去内心的罪恶,给亲人带来平安,给今生来世带来平安。从物质者的角度看,他们是贫乏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朝圣的路上不生产劳动,不学***,只有消耗而无创造,他们是错误的;而从精神的世界看待,他们富有,他们智慧,他们传播善良和爱,鼓励坚持,他们带来的东西远远大于物质创造。也许,岗仁波齐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思想,它们需要自己的充分品味。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范文三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正是这11名普通的藏族群众,在圣山上朝圣一年,叩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在路上得到一位老人的帮助。他们自己开拖拉机帮助老人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进入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发放仪式上,25辆东方红大中型轮式拖车交付藏族群众。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然后,他从怀里掏出一条白色的哈达,弯下腰,恭敬地把它交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3

喜马拉雅行禅里,行禅这个词是禅宗所用的,在密乘的修炼中,习惯叫做转山、转塔、绕佛、朝圣,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转山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所谓的目的地,所谓的终点,我们的起点就是我们的终点。我们的行走不为路上的风景,不是为了去往一个新奇陌生的地方,我们唯一要做的,竭尽全力要做的是回到我们的起点,就是我们回归生命的修炼。

神山是象征,象征着某位佛或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我们所行走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们内心的清净,在这个清净的世界中,我们最后看到的不是外在的佛,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圆满的佛性。

现在这个时代,人走的时间越来越少,坐的时间越来越久,必然压抑的情绪越来越多。行禅是一个力量,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的人,带着觉察去感受身体,觉察自己,将心毫无修饰地放在自己的行动上,自己的行走上。当我们心理压抑,情绪不佳,尤其是怒火和怨恨难以平息的时候,行禅是完美的化解之法。这种千年万年所传的古朴的修炼,如果用在生活里面,绝对是个力量的源泉。它不只是锻炼身体,它产生的力量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力量。

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4

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5

观后感《岗仁波齐》


《岗仁波齐》是一部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导演和摄影师共同合作完成的纪录片。影片以高原地区的岗仁波齐山为背景,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藏民的生活。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被其中所呈现的壮丽景色、深厚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深深打动。


这部纪录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岗仁波齐山的壮丽景色。片中绚丽多彩的日出和日落,庞大而雄伟的山峰和广袤的草原,以及清澈的湖泊和奔腾的河流,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镜头下的岗仁波齐山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每一帧都让人沉浸其中。观看这些美丽的景色,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的美。


这部纪录片还向观众展示了岗仁波齐山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片中的藏民们穿着传统的服饰,他们手持佛珠,跪拜祈祷。他们念经、舞蹈,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坚守展露无遗。这些文化元素使得岗仁波齐山区充满了神秘和魅力,让人不禁产生了对这一地区的向往和探索欲望。观看这些文化的展示,让我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让我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片中的藏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依靠自然提供的资源生活,他们尊重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它。与此同时,他们通过信仰和宗教的力量,与自然创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纽带。这种和谐的关系引起了我的深深共鸣,让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思考。


观看《岗仁波齐》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一地区的兴趣。通过这部影片,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我也更加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明白了我们应该如何与之和谐共处。这部纪录片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大自然的致敬。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保护和欣赏自然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的美妙与宁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