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集锦7篇)

发表时间:2023-01-01

孔子电影观后感。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集锦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1】

看完《孔子》我看到的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人到中年、人到晚年仍在奔波劳累,而非颐养天年,并非享受天伦之乐。他为了国家而非为了自己。我看到的她是一个爱国之人。他爱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厌恶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想靠自己的思想来挽救这个国家。

不过,在客观的'评价中,我认为孔子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是逐渐发展的,时代的潮流是逐渐进步的。单从孔子想恢复西周时里约制度,我就认为他是退步的。他一心只为了自己内心的政治信念忘了社会现实。

对孔子一生的评价中,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就是酸。出生时他的贵族家庭没落了。奔走于各国之间。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时,他被困住了。孔子在当时是不受重用的。可在死后成了万世师表。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在生前没有名没有望,可在死后,却名扬天下。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酸。名望,在死后有什么意思呢?只是单单的给他扣了一顶帽子,生前无所享受,死后孔子怎么会欣慰呢?只是后人为了孔子的成就。而表示慰藉而已。感谢孔子为我们留下这么持久思想渊源。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2】

《孔子》这部影片对春秋时代文化的再现首先在于官职名称。在影片中,春秋时期,王室或侯国中职位最重要者为卿士,是君主之辅佐,当时简称为卿。而在卿位者仍有具体官职,如在影片中,鲁的三桓,分别担任司徒、司马和司空,而因为当时鲁国实际政权掌握在三桓手里,即“陪臣执国政”,而孔子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因为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孔子的官职变化正是周礼的体现。

周礼还体现在“礼”“乐”的制度上。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如季孙斯父亲季平子死后,就由季平子的嫡长子季孙斯继承了父亲的一切,而等季孙斯死后,自然是由他的嫡长子季孙肥继承父业。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在器用的体现:天子之乐的时候,可以四面悬挂乐器演奏,诸侯只能三面悬挂乐器演奏;天子用玉磬,诸侯用石磐;而《孔子》中鲁国岁末大祭的时候的四面的器乐钟鼓正是春秋文化的再现。

在服饰上的体现则为深衣和胡服,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多穿短褐。如在影片的开头,孔子拜见鲁定公时所穿的正是中原地区的宽大式深衣。

影片中我觉得人物形象塑造得最生动的是颜回,当他坐在漫天黄沙之中等待孔夫子时,本就给人一种苍凉悲戚之感,而对着夫子他只含着泪说:“夫子是形,弟子是影,回,要跟夫子一起走。”得弟子如此,孔夫子也算一生无憾了。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3】

电影《孔子》观后感1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由于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因此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教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部电影讲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内有诸侯割据,周天子失去权威,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诸侯车间竟相称霸,战火连连,纷争不断,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他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他在鲁国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世间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最终年迈之时返回鲁国,在失意中离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们现在的21世纪具有很高的评价,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此,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

结合电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启示:

1、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才可能正确实施因材施教。

2、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从教育教学上要善于启发诱导。

4、从学生出发,用爱来温暖学生,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为教学奠定基础并储备内在动力。

5、提升自身的素质,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今日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象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象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象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象模象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象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昨天,我听母亲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母亲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影片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xx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他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他》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他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他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他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他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他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他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盘,让他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跟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跟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对于电视电影我向来比较迟钝,通常是某片都进入“后烂大街”阶段时,才突然想起找来看看,《阿凡达》更是到现在都没看成,郁闷~《孔子》也是如此。不废话了,下面说说观后感。

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足为奇。

看完之后,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观而言,服装、道具、礼仪,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都还行,至少没有“明冠周戴”。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没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会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演技虽不出色,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就内容而言,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但要说不足,却也一大箩筐。

首先,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其次是情节拼凑。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线,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统地讲学授道,并开始作《春秋》。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所谓学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而非《论语》。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孔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这与真实场景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无语。

再说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罢了,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还凑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并具有个人魅力。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根据史书评价,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例如子贡,比孔子小31岁,出身世家长袖善贾,风度翩翩能言善辩,曾任两国国相,出使多国,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结果片中,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例如颜回,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安贫乐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才29岁就白头,31岁病死,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又如子路,虽勇猛能万人敌,但对只比他大九岁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温文尔雅,片中却沦为有些莽撞的车夫。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戏份,你说突出就突出,编造就编造吧,可偏偏最经典最真实的台词又不说,就是那句孔子见到南子后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种不齿之事的话,老天爷会厌弃惩罚我的。)”。

据说,现在要拍的电视剧《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恋”,还要给他编排俩情敌出来。这都什么事啊?我就纳闷了,你说这些电影电视导演编剧,是不是离了男女关系就不会说话不会讲故事了啊?他们脑子里除了男女故事,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啊?

总的说来,《孔子》的服装、道具、个别人物的塑造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节讲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体人物的表现力度,则是意料中的浅薄、空洞和贫乏。

是啊,当导演和编剧都怀着近乎恶搞胡乱编造男女关系的态度时,又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过是一部与当前肤浅浮躁的社会心理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罢了。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 之前,我 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非常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 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 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 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是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扞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4】

我来到树下,一边帮忙收橘子一边问奶奶:奶奶,奶奶为什么几粒橘子的籽,能变出这么多的橘子;过了一会,轮到我表演了,我悄悄一看纸条,天呀。同桌的你,可爱的像坠入凡间的天使。嘴里不停地说:好、好;过年的时候我们家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在拖地的时候发现在我的床下有一支钢笔,正是不见了的那一支笔,看到这支钢笔,我真想对那个朋友说生对不起,是我误会你了,但是再也没有机会向他道歉了。

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达了出来。魏国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临近傍晚时,她坐在马车里被人用暗箭射死。临死前,她并没有非常伤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谈时的情景。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5】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6】

春秋时代,是个动乱的年代,可我们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个时候的奇葩,我对历史本来就是不太了解的,电影《孔子》无疑让我更加了解了史称为“春秋”时代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虽然都知道,一部电影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历史是现代的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再现的,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演员的尽情表演来推断当时的光景,却不能把它当作正在发生的事实,可仅仅这一个缩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层波澜,因为我崇拜他、敬爱他,想知道《论语》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从一些角度满足了我的憧憬。

刚开始有种错觉,觉得孔子有点太会装,一开始便受鲁国国君的各种重用,而他态度似傲慢似欢喜,不太懂他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毕竟伴君左右,危机四伏。可了解了当时的政局动乱后,我明白了,他只是想尽心尽力帮助国君,而鲁国国君几近是个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无不垂涎着君主的位子,虽说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他对国家的热爱慢慢推着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个高度上对抗敌人。

而看到当时几个国家的相处局面时,我并不感到担忧,只是为当时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们的雄心勃勃并未展现的淋漓尽致,按说历史上的他们都是残酷无比的,可是在电影中,只是通过极少的颠沛流离画面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吞并了哪个国家,只留给我们去想象,在这样动乱的时代,孔子依然坚守着他的梦。

电影中有很多感动我的场景,比如到了某国时,未进城门便被驱逐,孔子便坚持在城外的树林里授课,可依然受当地的居民的驱逐,孔子的弟子与百姓发生争执,树被砍倒时,孔子满脸的无奈与辛酸,正如南子说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话忘了,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孔子以礼治国的愿望无法实现时,他的痛苦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在漫天飞雪时,孔子及其弟子们从冰上过江时,冰裂了,一车的书卷倒入江中,颜回立时跳入江中捞书卷,来回几次后终于冻僵了,没有醒来,我看了后有种想责备孔子的心念,颜回是为了孔子,为了师父的梦,就这样永不再醒来,而孔子内心是会痛的,那么当时应该想办法不让颜回数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里叫着他的名字叫他回来,他应该懂得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不会听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着听闻了子路的死讯后,我真的无法理解孔子了,弟子们都是为了他一人的梦想,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对死去的弟子的无线牵挂与不舍真的没有改变孔子的以礼治国的方法么?至少我一直告诉自己,他的弟子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可有时觉得不值得,让自己活着帮助夫子不是更好么?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来扞卫自己的那份正义与爱呢?

没有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与行动,电影毕竟不是写实,虽然它努力地想要写实般让观众相信,我觉得那些演出来的真的不真实,不够,不充分,这个缩影只是孔子的明显的几个故事梗概,更多的无法呈现了,于是便有一种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这么多年,后来回到鲁国后,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呢?他的周游列国讲学并没有突出呈现,很多年在我看来好像只是瞬间的故事,我想了解细节及更多地故事,更多关于孔子思想活动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乃至现今都宝贵的东西,正如结尾时孔子自己说的,世人了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通过那部《论语》,世人不解他怀疑他一样是因为那部《论语》,每个人细细研究过《论语》的话,对孔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想,更多的是,人们对他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的伟大清晰透彻的事物观,人世观。

出生于鲁国的孔子,视鲁国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后来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时,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着离开颠沛流离的生活,往家赶去。孔子也许领会到了,自己的梦并不能通过他人来实现,尤其是弟子为了他永远地离开后,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课的方式推广礼治,而不能参与政事,此时的他心里依然是苦涩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现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而我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时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简短的名言以及对话,形象演说了一个个真理,老师带领着我们通过还原当时的场景,以及给出翻译后的涵义,让我对孔子这一伟大的形象产生了并不明显的崇拜,只是觉得他是古人中伟人之一,并无其他想法,随着成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再次领会到他们对话中的精髓时,我往往会感到震颤,或许他真的值得我们一生的探索与实践。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篇7】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时代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那个时代,用自己的努力使诸侯各国实现克己复礼。

影片从孔子挑战鲁国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讲起,孔子入仕为官推行周礼和仁政,当政的三桓当初启用孔子只是为了他们集团的利益,但随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付诸行动,动了他们的“奶酪”时,孔子以辞官离开鲁国收场。离开祖国,孔子还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在各诸侯国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治国理想,然而现实的残酷而使他四处碰壁。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政治主张和他爱国为民的思想。他率领众弟子奔走各诸侯国长达xx,广招门徒办学传播他的思想,以期他的弟子们入仕为官实现他的主张。影片结尾孔子晚年重返故乡,为鲁国教育效力。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之死。他们师徒冒着风雪架车行进中冰冻的河面上,冰面突然开裂,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危险,跳进刺骨的寒冷的河抢救落水的书籍,但自己却再没能上岸。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捍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高于生命的镌刻着儒家思想的信仰。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带给我震惊,令我钦佩。

子路之死也让我难以忘怀。他受命去卫国入仕,在保护主人反抗叛乱中被敌人杀害,临死时仍然不忘老师教诲“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用生命捍卫忠诚,用不屈的气节践行孔子之道: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用生命捍卫信仰。影片中还有诸多的围绕孔子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周润发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包含儒家思想的重要名句。孔子的形象通过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比上学时学《论语》时对孔子的印象更鲜活更形象。

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我想不仅是对孔子、对其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人如何干事和做学问的道理。今后希望国学兴趣小组开展更多的活动,让经典回归,让我们通过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心系天下的胸怀和为民立命的处世智慧,学以致用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