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28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8篇。

影视作品与书籍都是蕴含相当多知识的一种载体,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了收藏起来方便以后观看,我们要为此写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需要我们真正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不是直接空谈。我们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影片的观后感更好地记录下来呢?请你阅读读书笔记吧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青年马克思》观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1

《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描绘了26岁的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传奇相遇,以及二人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经过。影片还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探索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在当局的查禁和社会的阻力下探求真理,又是如何不畏权威、并扭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纲领地位。自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工人阶级也作为一个进步自觉的阶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认真,他不畏艰难,他胸怀崇高理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如果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身为当代新青年,我们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与期许,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新时代,我们新青年应该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前方尽管布满荆棘,但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仍然要学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寄去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早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2

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选取了一代伟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讲述了他如何为了底层穷苦人民的崛起而奋斗的,可以说看完之后一直鼓舞着我,给了我莫大的信念,如果不是亲眼看着马克思一路走来,相信我很难想象他身处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相比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好过千倍万倍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离不开他那本影响国家体系的巨著社会与共产体系的结晶。首先导演直击了劳苦人民的生活片段,不是生活在环境极其恶劣下,就是每天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委曲求全。而且对于贵族的人员,看不惯劳苦人民,动不动就是对他们乱打一通,就是在这各种分工不明确的机制下,底层人民每天都在叫苦连天,这也是导致底层人民联合起来抗击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看到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才坚持开创留于后世的巨著。作为一部人物的真实传记电影,剧情没有带有一丝夸张,高度的还原了马克思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情节。而剧中信念一词更是贯穿了全文,无论是马克思每一次深刻的演讲,还是他对于著作的不离不弃,信念总会在他心中不离不弃,让穷苦的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是他们不可磨灭的口号,也是人民崛起的号召声,所以这可能就是伟人身上不可磨灭的一种魂,这也是间接性的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信念的强大之力,让我的内心受到了不少的鼓舞,相信在工作上我更能全力前行。哲学家在于改变现状,但是该片只截取了1843年到1848年这段生活来叙述。从这段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到心系国家和人民的马克尔,无论做什么也都离不了燕妮的背后支持,,通过这部电影我深刻的认知到了爱情的伟大,燕妮和马克思正是给观众这种感觉,无论双方在多难的时候始终会紧紧的抓住对方的手。所以马克思和燕妮之间的情感更是让我觉得非常的羡慕,。改变现状一定要付出真实行动,并且无怨无悔的去在行动中风险一切,虽然马克思在创作这本历史巨著的时候也曾苦恼过,也曾对它充满了迷茫,最后仍然是和恩格斯想扶相持的走了过来。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3

我观看了一部电影――《青年马克思》它讲述伟人卡尔·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艰苦奋斗的经历。

首先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的青年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坚持不放弃,对事业、生活、朋友的热情,看准目标,砥砺前行,锲而不舍。其次这部电影十分真实,不是将马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坛,而且从一个近乎平凡人的视角去讲述了最朴实的马克思以及他和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

影片中的青年马克思积极奋斗,与资本主义势力对抗到底即使受到资本阶级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我想在我们中学生的学习中更需要这种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的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更可以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前方尽管布满荆棘,但我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斗争者。思想是他的武器,批评是他斗争的方式,“要么斗争,要么死亡”是他奉行一生的信条。但是他又不仅如此,他更是一个别有意义的斗争者。

他是一个坚定的斗争者。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他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解放全人类。为了这个目标,他从不向思想妥协。当马克思发现他所热爱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不合理后,他毅然放弃它,选择去成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也从不向现实妥协。当他发现自己的思想触犯了统治阶级意志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坚持自己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孔子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若按孔子的标准,马克思可确确实实是个“成人”了。

他是个荒诞的斗争者。身为“成人”的马克思固然让我们佩服,但正是他的这股不妥协的毅力使他成了一个荒诞的斗争者,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因为,他的敌人是整个时代。马克思再怎么有能耐也不过是个凡人。他那微薄的力量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就好像是一枚石子投入大海,泛起些许涟漪,然后无影无踪。因此马克思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荒诞的悲剧,他根本不可能成功。这样的马克思颇有点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巨人。神话中巨人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到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手中滑落,滚到山底。他便只好走下山底,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如此,日复一日,陷入了无止无息的苦役之中。

由此看来,马克思与西西弗斯的荒诞经历似乎是可笑、绝望、毫无意义的。可是真的就是这么悲观吗?法国哲学家加缪对此提出了其独特的思考。他对此指出,“西西弗斯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啊,一个充实的人生难道不就是一个足够有意义的人生了吗?马克思也是如此,他一生或许都在失败,但他都在践行着自己的目标,可以说,他是死而无憾的。不仅如此,马克思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沮丧,依然对荒诞奋起反抗,这本身就十分有意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写”的人。诚如加缪所言“反抗将自身价值给予了人生,贯彻人生的始终,回复人生的伟大。对眼光开阔的人而言,最美的景光莫过于智力与超过人的现实之间的搏斗。”

马克思的坚定、荒诞的斗争使他成为了一个别有意义的斗争者。其实,生活本身苦难无数也十分荒诞。我们每天努力学习,可成绩却不进还退;我们期望与朋友相聚,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聚后又要分离;我们追求快乐,可无论是怎样的礼物,怎样的狂欢,怎样的甜言蜜语,最终都会黯然失色,归于平淡。我们好像那只凭一己之力去阻挡马车的螳螂;好像追逐太阳的夸父;好像推巨石的西西弗斯......我们就这样被卷入了生活这一出无休止的荒诞悲剧中。这样看来从荒诞中走出来,成为伟人的马克思对于我们又有了新的意义。

马克思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在荒诞中成长的道路。那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同时并不沮丧与绝望,依然对荒诞奋起反抗。”

我们在认识到生活的荒诞与无奈的同时,要意识到我们还是自己的主人,是生活这出悲剧的主角。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荒诞,失去了“我们”都毫无意义。没有了“我们”的存在,一切的美好都灰飞烟灭。

正如加缪所说,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西西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也正因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是这出悲剧的主角,我们有选择这出悲剧的走向的权利。我们还有与荒谬斗争的机会。马克思和其他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在自己的荒诞悲剧中度过了一生。虽然最后所有人都以死亡为自己的剧本划上了句号,但是,因为不凡的斗争,马克思的剧本在随后又被无数人划上了无数的逗号,并成为了“人类历史”这场宏伟的悲剧中最闪耀的一段。

荒诞固然令人可怕又无奈,斗争也不见得会成功,但是,如果不斗争就永远都不可能成功,而斗争的人无论成功与否,其人生都必然是充实的,辉煌的,有意义的。因为“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他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满意足了。

所以,不要再悔恨自己徒劳无功;不要再害怕现实冷酷严峻;不要再担心未来充满荆棘。活在当下,只要让自己问心无愧,勇敢地向自己的追求奔跑,就是最大的成功。们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加油努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4

《青年马克思》立足于19世纪的欧洲,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电影再现了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他撰文抨击普鲁士国王导致报纸被迫停刊,随后,他带妻子迁居巴黎。在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德国同乡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除马克思、恩格斯之外,影片中的两个女性亦大放异彩。马克思的妻子燕妮既是一位社会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为获取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放弃优渥的资本主义家庭生活,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是无产阶级女性,贫穷没有限制她的想象,她心性通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想永垂不朽。观影现场寂静无声,同学们沉浸在影片中,陷入深深的思考,思索影片背后潜藏的思想和内蕴。

观看完影片后,党员“1+1”学习班的学员们意犹未尽,针对影片进行了热烈讨论。工商管理162班的顾海英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世界上任何友谊都无法比拟的。影片中,马克思身处社会危机四伏的德国。当时工人阶级受资本家的压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乌托邦思想、无政府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兴起客观上都是人民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而发出的诉求。卡尔·马克思从阶级出发,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眼界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揭露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学说,为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无愧为“千年思想家”。市场营销152班的廖楚楚提到,她中学时代就看过马克思在17岁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并深深地记住了马克思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他人而献身。”看了《青年马克思》,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同学们表示,我们现在大学生虽然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具有马克思的那种精神——一切从实践出发,解放思想。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也对得起马克思为我们谋求的幸福生活。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5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彻底改变当时的世界。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程。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青年马克思》不仅是一部有意义、有意味的电影,还是一部贴近人心灵、情感的剧情片。在肆掠的时代风云、有志青年的聚首抗争、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深深激荡着每位观影者的心灵。

通过观看电影《青年马克思》,帮助大家认真领会了青年马克思对事业、生活、朋友的热情,以及看准目标、坚持不懈,砥砺前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马克思的精神成为当下青年一代的榜样,鼓励社区青年及青年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推动社区发展贡献力量。虽不能作出多么伟大的事,但可以用激情“撸起袖子加油干”,用热情为群众提供服务,让辖区的居民群众到社区都切实感受到“福利温度”的热忱、温馨和幸福。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6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日,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太激进了,受到政府的抵压,最终《莱茵报》解散了。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本来并不喜欢做一位资本家,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发声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看完整部电影,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伟大而又平凡的评价。

马克思的伟大是逐步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实践中成熟起来的。最初的马克思就职于一家报社,结果因为马克思的直言,报社被封,马克思被驱逐,从普鲁士到法国再到英国。正是这一次次的驱逐,为其日后思想的形成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也正是马克思最为打动人的魅力所在。不怕困难,不惧危险,在一次又一次的阻挠挫折中仍然不放弃战斗的精神和姿态,不放弃对真理的探求和思索。他为谋求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心思始终如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十九大报告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学习马克思这种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始终如一的高贵品质,时刻把初心挂在心上,把使命记在心间,将初心坚持到最后,将使命完成到最好。

伟人也是人,也需要面对生活的琐碎。马克思的生活无疑是清贫的,清贫到连养育妻女都感觉到困难重重,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以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但马克思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那么爱他,能够为他放弃优越家庭环境的美丽燕妮做妻子,即便是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中依然与他相亲相爱,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真实的马克思有血有肉,不惧怕困难,更珍惜爱情,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马克思伟大而又平凡,我们虽然平凡,但可以向着伟大前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7

电影《青年马克思》在中国大陆地区公映。导演哈乌·佩克是著名海地籍导演,在纪录片与故事片两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拍摄这部影片,哈乌·佩克准备了十年时间,2017年作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影片上映。影片罕见地聚焦马克思的青葱岁月,艺术性地展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相遇、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最终完成《共产党宣言》并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传奇过程,生动刻画了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以及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人生道路。《青年马克思》在国内上映后引起强烈关注,取得良好的票房和口碑。影片中制作者的不少巧妙构思和艺术手法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比较难以察觉,但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实践,使得观众更顺利地进入故事,这或许会为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一些启示。

化繁为简

影片所展现的是马克思26岁到31岁在思想上实践上取得“双重飞跃”的关键5年,简洁生动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正是这五年的艰苦研究和革命实践,马克思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理论,同时也走上了工人运动领导者的位置,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纲领。

马克思年轻时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理论家和革命者,当时的欧洲正值阶级矛盾激化的时代,许多新的思潮也因此产生,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主张流派纷纭。影片要展现马克思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上的“双重成长”,难免要引入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如果完全精准复原史实拍成电影,很容易会让观众陷入每分钟都见到陌生配角的局面。拍摄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显然不能这样做。除此之外,展现一种思想的成长,从电影镜头语言的角度来讲也不容易。马克思的学术成就来自艰苦的思考和研究工作。而在电影里,若一直拍摄马克思伏案奋笔的画面,则很难产生对观众的吸引力。

于是,影片在整体符合史实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选取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理论上的对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蒲鲁东,另一个是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上的对手——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琳。通过马克思与这两个人的辩论,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变革,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新纲领,将国际工人运动带入新时代。而马克思离开德国到法国并与恩格斯见面,则由另一位线索人物——曾经的《莱茵报》主编卢格来完成。这与史实其实有出入,马克思并不是在找卢格“讨薪”时与恩格斯结识的。而影片这种“方便处理”,除了表现马克思革命生活的艰难之外,也增加了戏剧巧合,同时还避免了加入过多的配角人物。因此,把握了蒲鲁东、魏特琳和卢格这三个配角人物,观众基本上就可以看懂影片的核心矛盾。

就这样,影片从马克思与蒲鲁东、魏特琳见面,提出对他们的质疑开始,经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刻画,到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工人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胜利为终止,完整地表现出马克思及其《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和巨大价值。这种化繁为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手法,给影片以良好的故事基础。在影片的结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大会上的演讲得到了国际工人代表的一致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取代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工人代表普遍支持的纲领。魏特琳及其不切实际的空想社会主义行动纲领退出历史舞台,蒲鲁东也远离了工人运动。之后马克思在恩格斯和燕妮的支持下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海边交谈,提到他要完成《资本论》,在任重而道远的感情氛围下,昂扬又不失厚重地收束全片。

由小见深

对于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个人生涯的观众来说,影片在细节上也有不少让“深层次”观众会心一笑的时刻。譬如,一个是影片对恩格斯给马克思带来的帮助的刻画,另一个则是燕妮对马克思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持和贡献。

影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见如故,二人在巴黎的小酒馆里畅谈。电影除了用下国际象棋来表现两位年轻思想家的思想碰撞之外,还特别插入了恩格斯问马克思是否读过英国经济学家著作的情节。马克思表示愿意阅读,恩格斯继而问马克思是否能看英语,马克思表示自己可以很快学会。看到这里,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有心得的观众,肯定能意会导演的意图——马克思理论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并由此提出了改变生产关系是消灭剥削的唯一方法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提出了一套完善而科学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26岁的马克思在遇到恩格斯的时候,从恩格斯介绍的著作里得到了经济学方面的刺激。恩格斯同情受到严酷剥削的工人群体,他也与女工玛丽·白恩士相恋并共同为工人权益努力抗争。恩格斯对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也给了马克思实证的研究资料。这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在小酒馆的这一两句对话,实际上点出了恩格斯给马克思带来的理论营养,也为马克思片尾时提出写作鸿篇巨著《资本论》埋下了伏笔。

影片中还有一次描写马克思在比利时困居时,恩格斯给马克思一家提供了经济上的救助。这当然是为人所知的马恩之间的伟大友谊,而在这段剧情之前还有一处伏笔值得注意。马克思到邮局申请一份抄电报的工作,却因为字迹太过潦草而被拒之门外。在影片的结尾处,涉及马克思字迹潦草的情节再次出现。在恩格斯誊写马克思所著的《共产党宣言》草稿的时候,恩格斯认不出来马克思写了什么。这时燕妮接过草稿,准确地找到了应该衔接的段落。这一处安排颇为用心。对马克思和燕妮的感情有更多了解的观众,看到此处令人感动不已。马克思手稿字迹确实比较潦草,燕妮协助抄写、誊写,为马克思著作得以顺利出版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都知道燕妮是一个贵族家的大小姐,她陪伴马克思一生并不仅仅是“贫贱不能移”的忠贞爱情所致。在反动政府的禁言管制下,马克思和燕妮从德国辗转法国、比利时等地,生活坎坷不断,燕妮对马克思充满了信任和爱,在艰难岁月里与马克思风雨同舟。同时燕妮也是一位非常有学识、有胆识的知识女性。她对马克思的爱和帮助不局限于生活上的照顾,还有思想和精神上的坚定支持。影片所描写的这个辨认手稿的小桥段,指向了燕妮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对马克思的重要性,从侧面刻画了燕妮的形象,也展示出马克思和燕妮之间心有灵犀的情感关系。而灵魂伴侣对于观众而言,是真实而深沉的内心情感渴望,这对于观众而言是极富感染力的。注重人物之间关系的刻画并落实于人物之间微妙动人的细节中,也是这部电影更加亲近观众的重要原因。

正是上述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青年马克思》在一部电影的体量内,生动、简洁地展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当然,除了上述特点,《青年马克思》还有众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它尽量淡化影片的政治属性,而将重点落在对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生动真实的刻画上,拉近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伟人形象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普通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并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能够被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情怀志向所感动、所吸引,由此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关注,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认同,被他们的信念和勇气所感染与净化,备受鼓舞与教育。比如,影片对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富有质感的和高质量的艺术还原呈现,也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艺术认同感和时代代入感,从而对影片产生认同感。还有,影片中人物台词的中文译制配音也十分精彩,从夫妻间的柔情、朋友间的热情,到学术辩论的激情、革命者的豪情,在各种情境下都准确地拿捏分寸,展现出角色之间的思想碰撞,精准传达出人物的思想内涵,形成观众观影时的戏剧张力。

当然,影片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何鲜明不同展示得不够清楚。影片末尾在正义者同盟大会上,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演讲都提及了阶级斗争的必然和客观性,但因为前文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交代不够集中,所以观众可能还是不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的质的飞跃。这一点对于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的观众,也许不构成问题,但对于不太了解这一背景的观众来说,结尾带来的感动可能就会打些折扣。

自上映以来,《青年马克思》在国内的票房已突破两千万元人民币。在上映首月,保持了每周一百万元至四百万元的稳定高速增长。首个周末之后,在猫眼和淘票票购票平台上都取得了8.2分的高分口碑。上映一个月之后,在猫眼平台评分稳步上升至8.4分,淘票票评分上升至8.3分。这一现象本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而作为主旋律电影,该片不俗的艺术质量也是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可见,在电影观众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还是要从艺术质量入手,把艺术质量当作生命线。有了艺术质量作为根基,主旋律电影才会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口碑。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8

x月x日晚,学校组织收看电影《青年马克思》,电影让我们重温了马克思崇高理想追求和顽强不屈的人生历程,重现了1843-1848这五年,从《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相知,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一段青年时光。

在我们心目中,马克思一直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位冷峻深刻、凛然不可侵犯的思想家、革命家。电影让一个鲜活真实的马克思从书上走出来,呈现出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执著坚定的真实形象。电影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和情感,伟人离我们这么近,马克思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他是和我们大家一样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也有自己年轻时的叛逆和迷茫;伟人离我们这么远,他在年轻时就有为全人类解放追逐真理的坚定理想,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改变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青年干部,更要勇于做到:

永葆政治自信和定力。电影中的马克思有自己的方向,他要用理论去摧毁人们关于旧世界的认识,建立新世界的牢固地基,他要以阶级理论为武器,召唤工人阶级这个历史主体。影片一开始,马克思便批评《莱茵报》“都是一堆关于世界革命的胡话,一点也没有思想和纲领。”已经清晰可见他的追求,他对大量虚伪空洞的理论失望,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痛恨,如果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是怀揣“不合时宜”学说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此之后,他和青年告别,1846年前后,“马克思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而立之年的马克思彻底抛弃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投入到组建工人政党搞地下斗争的浪潮之中,“直接与建立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愿望实现,《共产党宣言》问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说坚定道路自信,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前进的指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我们党的最高理想。

始终把奋斗精神抗在肩上。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残酷现实世界,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影响来看,他们都曾经接受过那个时代给予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随处可见的压榨、剥削,以及广大劳动人民解放的呼声,他们立志想要改变这个社会,他们高起呐喊与反抗,并通过自己的英勇和孜孜不倦做到了,推动实现了从唯心到唯物,从革命到共产的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真谛,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担当者、奋斗者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敢于攻坚克难,努力把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需要、符合群众利益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厚植站稳人民立场的公仆情怀。影片中展现了马克思有着熬夜、饮酒、不爱收拾整理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马克思艰难找工作、恩格斯与父母产生纠纷、养家糊口的艰苦等很多麻烦事情,这一“普通人形象”,说明了这些所谓的伟大人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也就不过是普普通通、有爱有恨有怒、有血有肉的一般人罢了,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反而变得伟大了——在平凡人的生活里,他们活出了可以去安慰穷人、帮助他人和改变世界的不平凡生命。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俯首甘为孺子牛”仍然应被党员领导干部视为座右铭,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父老乡亲守护一方平安,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唯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有温度,生命才有厚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