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朗读者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6

朗读者读后感700字。

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朗读者读后感,看了这本作品后,让我的心仿佛在因啜泣而颤抖。这时应该动笔开始撰写一份读后感,将有针对性的感想记录下来,到底如何写好一篇全面的读后感呢?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朗读者读后感(篇1)

你为什么要朗读——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几个月前在精读《朗读者》的原书,有些许感想。

好几个月之前就观看了《朗读者》节目,之后,又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去书店买了《朗读者》原著回家看,一开始只是走马观花,但经过我的细细品味,发现有很多妙处。

比同于电视节目,书本的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是一本让人们去读书的书,是一本讲读书的书。《朗读者》中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还有一些人们读这些书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感染着我们,并以此鼓励大家去阅读更多的书本,去精读更多的书籍。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读书吗?”也许部分人没有过高的思想意识。有的人说为了高考,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家长,读后感.为了老师。其实,我想说的读书不是上学读的书,归根结底,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许,这句话,你们听别人说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传犹太人用蜂蜜涂抹在书上让孩子添,人们从小时候开始读书,上学之后还是读书,毕业之后继续读书一直把书带入晚年。书本是知识的容具,书籍是人们进步的阶梯。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书,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看书了。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修改了中小学教材,出台了《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朗读者》用最正直朴实的文字让你读书,留下自己内心的感想。因为,你是为自己读书。

所以,发下手机,拾起脚边的书香,细细品味,让书本陪伴你,这就是朗读的初衷。

朗读者读后感(篇2)

有些节目很热闹,让人娱乐和放松,这样的节目很多;

有些节目很安静,让人思考和改变,这样的节目很少;

《朗读者》无疑属于后者。

这个节目能让人重拾对文字的热情。也许对于阅读量大的人来说,节目中的文学或者朗读文本还是显得很碎片。但是对于不再习惯读书,极少被文字感动的很多现代人来说,这可能比北上广地铁扔书活动更能真正激发大家重新去读书。节目试图用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文字传递情感和描绘生活状态,这里面有没被生活消磨的中年人的热烈爱情,有没被衰老打败的耄耋老人的工作热情,没有被忘记的普普通通却又最为珍贵的亲情。阅读文字可以一次一次的去重温这些生活中的美好。

这个节目也许可以开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生活中“朗读“这件事情似乎不是一种常态,更多见于父母给小朋友读书或者讲故事,长大之后就极少有这种体验了。节目中的”朗读”更像是一种告白或是沟通,是我对你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如果我们也在生活中尝试一下,将各自低头玩手机的时间用来给对方读一篇好的文章,一段好的文字,也许会”读“出很多该说却总是不好意思说出的话,也许能激发更多亲密的交流。

最后再说一点不足——情绪太满。节目每一个嘉宾的故事和文字都将观众情绪调动到最高,长长的一整期看下来就会觉得有些累。不必一味的输出感动,有趣、思辨、畅快都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那么朗读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呢?

无论如何,节目没有跟随节目市场中所谓“综艺感”、“娱乐性”等等,而是为广大观众添加一个新口味,就这一点也值得推荐。

朗读者读后感(篇3)

央视在诗词大会后又推出“朗读者”节目,我看的这一期节目中朗读的作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歌词,甚至是柳传志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发言,有一个朗读者讲述自己故事的时间远大于其朗读的时间,节目组及观众所关注的重点并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诵技巧,而是朗读者与作品间的情感关联。

同一本书,不同基因、不同经历的人所体会的是不同的。张爱玲八岁时便能读出红楼梦的续书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而我等十八岁读红楼都没有自己的对结局的理解,纵使有天分差异,张爱玲儿时的家庭环境或许也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的经历,将她自己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与之发生了情感共鸣。可以说,一个人对某部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这个人本身。

一个人对作品的选择,也可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十七、八女郎,定是要持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吗?我有位朋友,恰是十七、八女郎,却偏好毛主席的诗词,穷尽她的朗诵技巧,也不能表现出我心目中主席诗词的雄浑壮阔,但我却能从她的选择中,感受到她对豪情万丈的向往。无国界医生选择的鲍勃·迪伦的歌词,浪漫的花园主选择的朱生豪情书,在他们选择将这一作品带到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已经向我们表明了什么才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朗读者”这一节目透过朗读看到了发声的人,而我们若是迷失了自我,或许也不妨在朗读与阅读中,见自己。

朗读者读后感(篇4)

只是第一集,已被董卿兰心蕙质的魅力,出口成章的才华深深折服。当她开始讲话,我的每一丝心弦都在颤动。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春晚她介绍百岁张玉华老兵时,她的一字一句,仿佛让我处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场景中,感受着那血腥残暴的杀戮,透人脊骨的悲凉。朗读者有了董卿,似文化这片花朵有了开放的土壤,文字开始有了寄托。

第一集以遇见为题,《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和乔懵懂的遇见;红楼梦中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似曾相识的遇见;杨绛与钱钟书改变一生的遇见。或许有些人只是生命中匆匆的一瞥,却成为生命的唯一;或许某句话只是某一瞬间偶然听到,却成为生命中燃烧不息的火焰。

蒋励是我在高中时期就非常关注的无国界医生,最初的认识是在《看天下》,那篇文章我一次看了三遍,无法想象一个可以拥有和平稳定生活的女医生,愿意放弃一切,去承受战争的.残酷,面对生命的消逝。震惊却又震撼,是医生本能的驱使,还是对生命的殷切期盼,当时的我许下一个愿,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是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罢了。

诗文的背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濮存昕的故事告诉我们——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记住,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不要以为事不关己;柳传志对儿子的祝福,对儿子的在乎,流露在眼睛,流淌在心房;周小林和段洁的爱情故事似梦似幻,花园的美没不过人间烟火;张梓琳送给女儿的话也想送给大家——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能睡到自然醒;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近百岁高龄的许渊冲教授,情动之处红了眼眶,只是一句话,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身为大学生的自己看到最后,不自觉跟许爷爷红了眼眶,感觉自己疏忽了文化,又疏忽了生活。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不同的人生,近百的金世元、许渊冲爷爷,都在乐观豁达得努力活出自己无限的价值,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过好每一天呢?有理想但不理想化,希望我们都能把握好每一个时刻,今天会比昨天多一点点欢喜,又比明天少一点点欢喜。

朗读者读后感(篇5)

提到麦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他笔下的谍战世界,对他的个人生活却知之甚少。在上周末播出的《朗读者》中,他首次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初二时,麦恩突然封闭了起来,整整3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离开一步,与他的交流也少得可怜。“语言冲突几乎是只要交流就会发生,你无法想象这房门一关就是3年,上千个日子都没打开过。你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而且他绝对不允许你以任何方式进他的房间,否则他肯定会离家出走。”

这样的境地下,麦家陷入了困境。他曾无数次反思,儿子的青春期为什么会这么“作”、这么叛逆?他甚至检讨,会不会是自己的基因出了问题?“我觉得至少有三分之一孩子的青春期都是难过的,这是一个生命现象,某种意义上说,我的青春期一点也不比我的孩子好过。”麦家清晰地记得,他也是从14岁零8个月开始,连续17年没有和父亲说话,“去参军也是为了避开他,写信回家都只写‘母亲,你好’,从来不提父亲。”

为了不重演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麦家选择陪伴孩子。为了让孩子继续受教育,他和妻子想了不少方法,“我们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麦家,还是算了。”有一阵子,麦家还自掏腰包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希望儿子能和同龄人在一起,但还是以失败告终。“陪伴他,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