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林徽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1

林徽因读后感1000字模板10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徽因读后感1000字模板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林徽因读后感【篇1】

她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纯净而美好,白莲一样的女子。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让这么多杰出的男子仰慕,于是毅然买了《林徽因传》,读后犹如喝了一杯茶,久久回味,立马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喜欢林徽因的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林徽因读后感【篇2】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时会说看那个女生长得多么好看,如果朋友说长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会开玩笑的说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实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拥有着让别人羡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好的家世,好的教养,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诗意的才情还有许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业。

一个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的,林徽因有一个优秀的父亲还有一个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爱的母亲,所以她的童年应该是不那么快乐的,从小便学会了在母亲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做一个懂事聪慧的女儿,所以她应该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比同龄人成熟的要强的人。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她对待爱情那么的理智,她的一生为什么顺利的没有太多的涂涂改改。她的要强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上,病痛也无法让她停下脚步,参与国徽的设计更是无限的荣耀,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难不被人喜欢的。她既是诗人也是建筑师,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筑事业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写的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我觉得这是她和张爱玲、三毛、萧红她们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是优于她们的地方,她不仅会写作,她还有自己热爱并执着的事业。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为她写的挽联,写得多么的适合她,多么的美,正对着她的诗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读后感【篇3】

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林徽因传读后感。——题记

“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样才华横溢,独立于世间,但我想如她那样,用爱浇灌梦想,用一生追求梦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将站在梦想之路上,洒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静里,活在诗意中,也终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读后感【篇4】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读后感【篇5】

徐志摩,浪漫而充满无限想象的改革派诗人,追求灵魂的高度自由,崇尚人性的自我意识,不断用自己的行为冲击着自认为传统封建的社会形态,从他不顾已有家室去追求林徽因,到后来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就离婚再娶陆小曼可以看出,他用诗人的浪漫去追求情感和人生的自由,虽无担当,却也过成了他自己心中的样子。至于爱情,自始至终,他最爱的那个人依旧是徽因,从其日记中可看出——“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金岳霖,理性而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他与徽因的感情始于对文学艺术的共同志趣,那种深层次灵魂上的交流获得了彼此的芳心,以至于婚后的徽因对思成说出了“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的言论,可见其在徽因心中的地位,而当思成表达出了“我尊重徽因的情感自由”后,理性而具有绅士风度的金岳霖立刻抽身而退,他爱林徽因,因她爱上了她的家庭和她所爱的人,并用终生未娶去证明自己的这份感情,相较于徐志摩,他无疑是更幸福的那一个,可以一生以挚友的身份常伴徽因左右。金岳霖这种钟情于别人妻子的感情或许会被人认为是一种不合道德规范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却传达出超越一般道德规范的美好。

梁思成,豁达而充满才气的建筑研究学者,他对中国的建筑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事业上一丝不苟,生活上豁达开朗而又细致入微,他包容,幽默,贴心,在生活上给徽因提供舒适的环境,面对徐志摩和金岳霖,一场对作为丈夫的他来说至为尴尬的感情波澜,被他的真诚和博爱所化解。他对林徽因的尊重和珍爱使他不忍让徽因在感情上受一点委屈,他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使他赢得了朋友们永远的敬重,他的胸襟情怀使他生活中的夫妻之爱和朋友之情都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徽因发自内心地说——“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我仍然会选择现在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砥砺,他们的美好人格和他们所钟爱的事业在互相辉映中熠熠闪亮。

林徽因,在文学界,美术界,建筑界都颇有建树的一代才女,超高的个人魅力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慕,无论是在安稳舒适的留学生涯还是充满战乱的婚后生活,她总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为身边的人带去爱和美。徐志摩出现在了她的青春时期,梁思成伴她一生,金岳霖在她婚后始终不渝,所以她是幸福的,有三个挚爱她的人伴她度过一生。做为挚友,她关心和理解徐志摩和金岳霖;做为妻子,她用自己的才华帮助梁思成设计了中国国徽和中国纪念碑,并用一生的时光以艺术的角度为梁思成的建筑研究带去了巨大的帮助,回归生活,她是一名称职的朋友和妻子。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对于爱美爱艺术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林徽因来说,51岁告别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遗憾,她在自己的生命中释放了所有的爱和热情。

很早就听说了他们四个人之间的爱情,今朝读来依旧让人深思。两句话与诸君共勉:一生会爱很多人,愿能坦然接受生活。

林徽因读后感【篇6】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不知道是何许的感觉,只知道美美的,带有诗一般的韵味,就像林徽因,总是给人以清洁、美好的感觉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应该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可以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可以再续。但是谁又能知道,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可以记得或者会忘记!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剑桥之上,两个生来就带着诗意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擦出火花,这或许早就注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自己尴尬,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软弱,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摆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阴影的时候,她断然的选择了离开,没有告别,就像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离开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懂她后来徐绝情的与张幼仪离了婚,本以为这样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与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骄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样,在浪漫的爱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

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即使后来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他心里也永远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林徽因沮丧的说,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他用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感情的事我们总是说不清楚,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羡慕林徽因传奇的一生,感动金岳霖的痴情。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或许真的是有缘分这一说,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林徽因读后感【篇7】

关于林徽因,早有耳闻,因为徐志摩,也因为金岳霖,但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片段里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是一位诗人,是一个能让那么多优秀男人为之倾倒的女神,在我印象中,她应该是个柔弱的美女,一个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才女,如今看来,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对她的认识缺失了最大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她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在书中我了解的不仅仅是林徽因,还有林徽因身边的那些文人学士,还有她营造出的那份亲近、优雅、自由的氛围。

林徽因与梁思成能在一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两家是世交,父辈都是政界名流,又是儒雅旷达的文人名士,两人的出身教养、情趣都十分相似,交往中互生好感也是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在中学时代随父赴欧洲之行,使她对欧洲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她坚定了之后留学的方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梁思成的选择,梁思成在与林徽因交往之前对建筑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概念,在中国,建筑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手艺,没有哪家的名门之后会考虑学习这门手艺,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长子,子承父业是理所应当,出国学习政治、历史、社会学、文学、哲学之类好象才是正道,但他偏偏选择去美国学习建筑,这完全是对林徽因爱屋及乌的一种表现,因为爱一个人而爱她所喜欢的东西,虽说有点盲目,却又是何等的浪漫,而正是这份浪漫成就了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从中也可以看出林徽因对梁思成的影响有多大。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梁启超,关于梁启超我知道的仅是来自于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但却不知他对子女的关心与教育却是如此细致通达,他一方面希望孩子们接受西方教育,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自由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恐孩子们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至于每个假期专门为子女亲自授课,梁思成的国文功底就是在他父亲的授受下具备起来的。梁启超一方面对孩子们的思想学业循循善诱,另一方面也十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梁思成选择与林徽因一起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没有一声反对,相反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梁家后人,怎会不出人才?另外,从他对孩子们的一封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生活情感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也是无微不至的,生活中他是一位慈父,有时很难让人把他与那个与封建帝制进行冒死斗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联系起来。

作为名门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做学问上却没问半点公子小姐的随意与娇气,他们用了15年时间走遍中国的15个省,二百多个县,二千余处古建筑,而这15年是他们生活最优裕的一段时光,他们却为了他们喜欢的一切,风餐露宿,奔走在穷乡僻壤,没了交通靠走,没了住宿就在山间露营,伴随他们的是粗劣的粮食、泥泞的小路、肮脏的小店里的跳蚤这些怎么与那个优雅的新月派女诗人联系起来,怎么与梁启超的长公子联系起来?而恰恰是这两位用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畏的献身精神梳理出了中国各时期的建筑体系,勾勒出了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他们乐观地面对着种种艰辛,在工作上对每一处古建筑的勘察测量可谓是一丝不苟,娇弱的林徽因也学会了攀爬梯子,帮梁思成一起测量记录,而梁思成不惧危险,攀梁爬柱,用人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测绘下中国辉煌的建筑历史,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让现代的人汗颜哪!

梁思成留美期间,确立了以中国建筑发展史为自己研究的方向。而他为这付出了的努力与经历的艰辛,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哪怕是在抗战时期的那段颠沛流离连生活都快没有着落的日子里,都从没有间断过,而林徽因是梁思成的最忠实最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梁思成的成就中一半来自于林徽因,无论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文资料的翻译、草图的绘制、论文着作的修改润色,都有林徽因的全程参与,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病床上渡过的,但她并不闲着,而是支撑起虚弱的病体,在病床上帮梁思成完成了诸多研究。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用她对梁思成的爱、对古建筑的爱为中国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对中国建筑界的伉俪,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实在让人钦佩万分,如若现在的众多研究有其万一的实干精神,中国的社会现状也许会是另一种境况,中国的教育也许也多了一份实在。对于两位,我抬头默默仰望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刻苦与严谨,他们的品行也为人称道,儿子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没录取,而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在清华建筑系,梁思成是系主任,后来他们说想都没想过破格录取梁从诫,而如今的社会,应该是想都不用想一定会录取,是吧!

林徽因到底是一个怎样女子?梁思成与金岳霖都说她是个特别的人,思维很活跃,儿子梁从诫说:在现代中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在写给朱家骅(时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信中对林徽因的评价是: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这是多高的评价啊!一个能让徐志摩倾慕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让金岳霖牵挂一生的女人,一个在沐浴更衣后,穿上白绸睡袍,焚香一柱,面对一池荷叶,在清风中吟诗作赋的女人,又能在恶劣环境下坚持考察研究的女人,在我看来除了特别也真的没有其他恰当的词汇能全面的形容她。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纠葛,梁思成是知道的,林徽因没有向梁思成隐瞒,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是在梁思成之前,是林家的否定及林徽因的态度终止了这段感情,但徐志摩与梁林二人一直是朋友,是梁家的座上客。关于金岳霖,是林徽因主动告诉梁思成的,她苦恼她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就象一个小妹妹请哥哥拿注意,而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也是豁达的,他痛苦万分,但他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老金,那他会祝愿他们永远幸福。这是怎样的一种爱,爱到宁愿自己痛苦也不愿自己所爱的人痛苦,也正是这种爱让金岳霖断然退出,他认为梁思成是真正爱林徽因的。在这件事中,林徽因是个诚实的人,她对她的感情不隐瞒不欺骗,金岳霖是位君子,说到做到,而梁思成则是位彻彻底底的绅士,就是这样的人格让这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金岳霖也长期与梁家毗邻而居,正是这样的人格让梁家客厅里的朋友始终络绎不绝,这里不乏有胡适、张奚若等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也有费正清、费慰梅等外国友人,在梁家客厅里,言论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也是自由的。

如果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厚重给人以负荷使命的承担,轻灵给人以飘逸变化的美感;厚重的意蕴展示了深沉恢弘、高贵纯正的境界,轻灵的律动表达了超脱束缚、飞升向上的愿望。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惟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我想张清平的这段话是对梁林二人最好的阐释。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我们还能寻觅出第二个如此特别的女人吗?

林徽因读后感【篇8】

一个作者,除运用文学的能力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剑,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出现活力真诚,他的作品才会充实伟大,不受题材或文字的影响,而能持久普遍的动人。

读着张清平的《林徽因传》,感觉这部传记犹如论文一般,作者严谨的把引用的出处详细注明,又不露痕迹的和全书和谐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像是一个朋友在倾诉着自己老朋友的事情一样,娓娓道来。使得不仅林徽因,还有她身边的亲人,朋友们都鲜活的展现出来。在读这书之前,对林先生的认识很浅,就大概知道她是几位能称得上先生的伟大的女性之一。更多的是一些报刊,网络上关于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些大师们的传说。读过这部传记,可以看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吟诗绘画,博古通今,中西兼容”的建筑大师林先生。那些情感纠葛在她不平凡的生命长河中只是偶尔溅起的水花。她情感奔放来源于那热爱生命,崇尚自由,极具理想主义,对艺术无悔追求的心性。但同时又能够坚守住传统的理性,选择了志同道合更加适合自己的梁思成做为一生的伴侣,追求共同的事业,双双成为开创和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的一对巨匠。他们才思相通,患难与共。早年间一同游学美国,寻访欧洲,将先进的建筑学理念和实证研究引入中国,然后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中国建筑学的研究和发展,创立中国建筑最初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自己为中国的建筑倾其所有,而且,为中国建筑的延续和传承,培养接班人,也不遗余力。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国难,家贫,疾病等残酷的现实并没能将他们击败,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品格和乐观豁达的态度夜以继日的坚守着他们的学术梦想,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先生只有短暂的51年的人间寿命,但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先生必将被很多人敬仰和缅怀。

加上作者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关于历史,建筑,艺术各方面的知识。细细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

林徽因读后感【篇9】

之前并没有认真读过林徽因的传记,而她的种种,流传在民间,被人们反复咀嚼的似乎是她的各种风花雪月。出身名门,容姿艳丽,有不少的情感纠葛,有更多的浪漫情怀。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才女,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被过度消费,印象当中甚至于被贴上了类似娱乐明星,社交名媛的标签。

而作为传记类文章,能抛开作者的个人情感,让这样一个叙述的对象,真正的存活在尘世间,更是难得可贵的一种态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离我们似乎很远,但是又感觉离我们很近的林徽因,她拥有好的出身,拥有不少的社会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同样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毅力。能在异国灿烂芬芳,也能在回国后清苦的学术研究中,努力操持生活的苦计。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有她的情怀,有她的“窗内”世界,却也能在被抛入“窗外”的泥泞时,坚强跋涉。她是多么真实的一个存在啊,她才华横溢,似乎可以飘扬在天上,但是她又低调内敛,鲜活地徜徉在人间。她也有缺陷,也有被人不喜接纳的一部分,但是通过作者相对比较客观的陈述,我们似乎更能相信,一代“女神”,在这个世界里,她那么畅快地走过。

林徽因读后感【篇10】

她如一位仙子,从一片清池中走出,婷婷袅袅,步履翩然。经历了分分合合,经历了炮火喧天,经历了颠簸,经历了动乱。当她回到她所来的那个世界里时,她依然清丽,依然温柔,依然美好。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间仙娥,好一位贤妻良母,好一位建筑名家。一个女子,若是生得美丽,并不稀奇;若是天资聪颖,也不可贵;若是贤良淑德,算不得惊天动地;若是坚韧有余,也最多得人敬佩。而她,却集世间所有光华于一身,这怎能令人不为之惊叹,不为之动心?

多少人为她动心,却只敢远观,不知如何靠近;多少人为她倾心,却一见她面,便自觉低了几等。即使她不曾流露出半分高傲,半分冷漠,仍让人不由心生敬意;即使她不曾扭捏羞涩,故作娇弱,仍让人对她爱怜有加。

无论何时见她,她总是大方的、端庄的、自然的。她的眼神中,始终是那种淡定,又不时藏着点调皮。她的出现,为多少陋室华宇增添了光彩,为多少古板人物增添了灵性。难怪梁思成爱了她一生,守了她一世,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她的离去,令世间多少人叹惜,又令多少人悲戚。然而她还是走了,就那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她的名字永远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记在了中国建筑史册里,永远被后人缅怀和爱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