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鲁仲连邹阳列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7-08

鲁仲连邹阳列传读后感精选。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鲁仲连邹阳列传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鲁仲连邹阳列传读后感

《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传记,作者是司马迁。列传中描写了鲁仲连和邹阳两位人物,他们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鲁仲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而君主只是人民的工具。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并积极传播这些真理和智慧。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WwW.NnS88.CoM 活动范文吧】

邹阳是鲁仲连的好友,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主张“礼乐治国”,认为国家应该以礼仪和音乐来维持和谐。他还提出了“以义制利”的思想,认为不应该追求利益,而应该追求正义。邹阳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司马迁生动地描写了鲁仲连和邹阳的生活和思想,他们的故事中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忠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也可以感受到人类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

dsbj1.com编辑推荐

精选火烧连营读后感精选


我们能够在阅读当中学会悟道,作品是作者写的,他惜墨如金,文笔篇幅虽不长,内容却是相当出色洗链。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来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感,关于作品的读后感,该如何去写作呢?经过搜索和整理,编辑为大家呈上火烧连营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1

在三国中,很多人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或显赫一时,或踌躇满志,达到人生和事业的鼎盛时期。然而,又因为一些小事,在小河里翻船,最后一败涂地,令人惋惜!

其中《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以及气候等问题,被东吴的军事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这一节篇章后,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就为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如此冲动,多么令人感到不值啊!蜀国在此战之前的实力可谓雄厚,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但由于刘备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脑,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却损失了更多。征战沙场多年的刘备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此,蜀国便因小失大,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薄弱的一国。

这不禁让我想到曾几何时在国内保健品行业夺目耀眼的三株集团,正是因为要赌气打赢“常德事件”的官司,结果因小失大,使企业一蹶不振。它的破产无疑是细节错误引发灭顶之灾的最好例证之一:湖南省常德市78岁的老汉陈伯顺曾经是“三株口服液”的消费者,19XX年9月,陈伯顺的家属认定他是喝了三株口服液才导致死亡,并于同年12月向法院起诉,经过历时一年的调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三株公司胜诉。而在这一年中,“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人命”的新闻被20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公众对三株口服液的诸多怀疑,甚至是对其产生了排斥的心理。所以,尽管三株胜诉,但是三株公司没落的悲剧却已经无法避免了。19XX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接近2个亿,而在事件发生后的1998年4月,三株口服液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一审判决后,三株正式员工从15万人减为2万人,直接损失40多亿元,最后不得已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事实上,这本是一个可以“大事化小”的危机事件,三株曾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事情开始的时候,原告曾直接找到三株公司,要求其赔偿20万元,可三株公司拒绝了对方的赔偿要求,选择对簿公堂。结果三株集团赢了官司却赔掉了整个公司。

这些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切勿因小失大,冲动用事。处事应保有镇定,谨慎的原则,有些事情一旦做过,也许便永无翻身之地了!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2

本章讲的是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一路势如破竹,危急之时,年轻的将领陆逊利用刘备的懈怠,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刘备在关兴、张苞和赵云等人的掩护下才逃生。最终刘备在白帝城病死。

仔细想,我们就会发现刘备这样做其实很不明智。他仅仅为了报他弟弟的仇而险些失去性命。而且刘备百战百胜,杀了他的所有仇人,也应当满足了,而刘备却偏要杀了孙权。再者说,即使他打败了陆逊,灭了吴国,又会怎么样呢?一定是百姓生灵涂炭,刘备也不被那么信任,而且损失惨重,曹操也会趁虚而入,把蜀国灭掉的。所以刘备没有适可而止,作战时不够谨慎,轻视陆逊,是个严重的错误。

不过,孙权的损伤也是很惨重的。刘备险些灭了吴国。在整个战场上,吴国损失数员大将。比如甘宁、吕蒙、潘璋等。如果孙权当时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荆州而杀死关羽,而从大局来考虑的话,也就没有后面一系列的灾祸,孙刘两家也就不会两败俱伤。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做事一定要从大局来考率,不能因为片面或是一时激动而冲昏了头脑。二、后生可畏,不要轻视年轻人。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3

一个钉子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这些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使我获得这个启示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这个故事。

关羽张飞二人相继被东吴陷害,于是刘备想起了当初三人桃园结义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勃然大怒,不听孔明与子龙的劝告,带领全蜀势力——整整七十五万精兵伐吴。刘皇叔没听孔明的计谋,扎城七百里连营,却被东吴陆逊打得落流水,七十万大军一下子化为乌有。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那一天,我与一个朋友坐在一起,因为有急事我们两个办同一件事,所以我们两个几乎是一跃而起。一不小心,我们两个全摔倒了。我们都认为是对方害的自己摔倒。于是便答应从此挥剑断情。当时我还觉得十分恰当,可现在后悔不已,因小失大,丢了一个朋友。

丢了一个钉子,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缺了一个战士;缺了一个战士,散了一个军队,散了一个军队,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4

我读了《火烧连营》之后,被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之交的义气感动了。

当刘备得知关羽和张飞的死讯后,顿如晴天劈雳。刘备为了替自己的兄弟关羽和张飞报仇,竟然不顾诸葛亮及众位大臣的劝阻,更重要的是刘备这次虽75万大军长驱直入,可西川留守兵力太少了,大部分的精兵强将都被刘备调去攻击东吴了。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防御魏国的偷袭。一但刘备大军攻击东吴的话,曹魏很可能出兵攻击成都,到时候,刘备就腹背受敌了。

刘备为什么要冒着亡国的风险攻击东吴呢?正因他的两个好兄弟都惨死于东吴之手。刘备发兵前,许下誓言:不灭东吴,誓不为人。

刘备75万大军和东吴仅5万大军相遇了。刘备本以为稳操胜卷,正因自己的兵马比敌方兵马多出好几十倍。可刘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竟会输给一个从没领过兵,打过仗的白面书生陆迅。

刘备和陆迅交战时,刘备势如破竹,一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可决战的时候,刘备疏忽大意,把营安在一齐,致使陆迅有机可乘,来了个火烧连营。刘备差一点被烧死,最后,被部下护送到了白帝城,刘备最终忧郁而死。

读完之后,我被刘备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打动了。刘备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情愿不好国家,不好荣华宝贵。这也证明了刘、关、张三兄弟的友情啊!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5

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使之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得更多更多……

屈原列传读后感1500字精选


以下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有关“屈原列传读后感”的主题内容。读书不仅让我们获得乐趣,还能增添我们的光彩和才干。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深有感触并想将这些感悟写下来。实际上,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我们的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2】

《屈原列传》与贤人政治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成功政治家的要素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3】

悲愤与惋惜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叹和惋惜,端午时节,更让我们追忆古人。虽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样雄才伟略,但自强自立,爱家爱国之心,更应从我做起。回首昨天,我们应问心无愧;面对今天,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必将斗志高昂!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4】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光的阴暗已撒满世界角落,随波逐流的种子已经在人心深处萌发。

而屈原呢?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长长的历史通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的才华,然而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最终,为独行于世,不忘初心,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绝随波逐流。

而伯夷叔齐二人也是这样,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连微于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是圣人,率领天下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唯独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忠实信仰。

在众人苟且偷生时,岳飞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在与金求和时,岳飞坚决反对,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后,作文高宗为了与金和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初心,对自己生命负责。

而在现代,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时,鲁迅以笔为剑,斩除旧思想的荆棘,直指社会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巨龙从梦中唤醒,他在混乱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见渔翁,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流露在言谈之中,当时怀王身边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来不及思考就被一双手推进看不见的轨道,多数人在这里随波逐流,平凡地走过一生,而那些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人,会随着岁月轮转,成为人们心中的闪光点。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5】

放假以来,一直在读《史记》。近日,读到了《屈原贾生列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两位国家重臣、名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级别的高官,同时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一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另一个就是东汉文帝朝的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太子太傅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也有表述为散文学家)贾谊。

关于这两个人,很多年前就接触过他们的一些作品,如屈原的《国殇》《离骚》,贾谊的《过秦论》等,但从来没把这两个人往一起联系过。因为前一个生活在战国末期,后一个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两人相差一百三四十岁,而且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另一个是散文家,所以感觉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几天读到《史记》中的这一部分,发现司马迁居然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列传,颇感费解怎么会把他们俩放到一起呢?于是查一查是否有人对此有过论述,可惜没有找到,便凭着个人认识进行一些浅薄的论证,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两个人都是大知识分子,都做过太傅,都曾经位高权重。

屈原被司马迁描述成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是楚国的大夫,我理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同时左徒还是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从这段描写看,屈原博闻,而且善于治乱辞令,还负责图议国事号令应对诸侯。可以看出屈原负责国家公安司法外交商议国事发布命令等,在楚国怀王时期他真是学识最渊博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位置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重臣。

贾谊被司马迁描述成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博士就是在朝中侍候在皇帝身边、随时准备接受帝王咨询问题的官员。还有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梁怀王虽然没有立为太子,但从班固在《汉书》记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可见,汉文帝对这个小儿子是很偏爱的,如不是梁王坠马早亡,历史会怎样书写还真就难说了。贾谊能先做皇帝博士,后入选太傅,可见贾谊不仅是通晓诸子百家的少年才俊,而且也曾经是很受汉文帝的信任和重用的,是皇帝的智囊团中的重量级人物。

二、这两个人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

屈原为楚国能在七国中称雄争霸,不被强秦所灭,治国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保障民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致力于改革和法制建设。

贾谊在汉文帝朝中央政府工作期间,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其实也是致力于变法,改良治国制度。

三、两个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

两人都由被重用到受到排挤、没有同志知音,最终被弄臣陷害失宠而流放,而且都流放到了长沙。屈原流放了十多年后听到颖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写下了有名的《怀沙赋》,然后怀石投江而死,这成了他生命的绝笔。贾谊流放到长沙后,路过屈原投江的地方,触景生情,写下了着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三年后被召回国都,不久因梁怀王坠马而亡,便郁郁而终,这也成为生命的绝唱。

司马迁正是读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才对屈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联想到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自己因言获罪、惨遭宫刑生不如死的人生遭遇,感觉和他们二人非常相似,便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尤其在屈原的描写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司马迁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读《屈原贾生列传》后,在司马迁把屈原与贾谊放一起列传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6】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7】

秀才与帝王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刘景光

余学史记,每读到屈原贾生列传处,常掩卷沉思,喟然长叹!今以秀才与帝王为题,试辩之。

一、秀才与帝王的传记同等重要

秀才与帝王是一对君臣关系。秀才要利用帝王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帝王则要利用秀才的才干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人是生而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王与秀才,虽则社会地位不同,尊卑不同,但是传记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传记,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全部个人的传记,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有眼光的社会学家建议人人写自传,每个人的传记,公之于众都是对社会的贡献。有人说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史记》人物中,司马迁不只记述了帝王将相,更是把眼光投向了秀才: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学生,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均是司马迁立传记述的对象。他不以血统尊卑和爵位高低为转移,而是侧重於那些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对于"能有所长"的佞幸;"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乃至刺客、隐士、医卜、日者等,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生存自由、人权平等,这是近三百年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对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的司马迁来说,能够对秀才与平民如此重视,不惜笔墨为他们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生命轨迹

屈原、贾谊、司马迁都是盖世英才。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开创楚辞,贾谊开汉赋之先,司马迁开创史记,在他们个人短暂的生命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屈原两次遭流放,贾谊两次被逐出京都,司马迁两度系狱。有鉴于此,司马迁将屈原、贾谊的事迹合为一传,并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之树碑,为之抒怀,也可以说,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通过为屈原、贾生立传,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与愤满。

我在阅读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自序及部分相关材料之后,觉得他们三人的命运遭际虽然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却有着极大的区别,现就从秀才与帝王的关系角度作一比较。

楚怀王与屈原是一对悲情君臣。屈原出身贵族,与楚怀王同宗,从血缘关系上本就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屈原聪慧有才,史记上称赞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所以很受楚怀王器重。虽然他的官职是左徒,可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比宰相还宰相。在这一时期,楚怀王表现出了一个作为明君的王者风范,从内政到外交,君臣齐心合力使楚国一度欣欣向荣,国富兵强,六国合纵抗秦,公推楚国为合纵长,楚怀王一时都有点诸侯盟主的味道了。可是,屈原辅佐楚怀王兴图楚国霸业的宏大理想遭遇到强大的阻力,在内政上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外交上损害了秦国的利益。这对君臣在这两股强大势力的联手打击下,他们的悲剧命运就悄然降临了。之所以说楚怀王与屈原是一对悲情君臣,是因为纵观楚怀王与屈原的整个交往,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楚国强盛称霸;有着共同的对立面——外部的强秦与内部的腐朽势力。屈原一生对楚怀王忠心耿耿,楚怀王一生对屈原也有割舍不下的情怀。且按下他们君臣前期密切合作,取得初步成果不表,就是在屈原遭谗被疏之后,楚怀王被秦国张仪欺骗损兵失地,他反省一下,马上起用屈原使齐,重修齐楚之盟。只可叹楚怀王头脑简单不长记性,他本来有一次雪耻的机会,便是秦国为了拉拢楚国攻打齐国,提出让地求和,楚怀王回答:"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可张仪二次来楚后,楚怀王竟经不住靳尚与宠妃郑袖的说情,又把张仪放跑了。屈原回问楚王,"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楚怀王对屈原意见的重视。这对君臣的悲剧情节还在向前发展。在楚国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怀王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打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左右为难,"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屈原将怀王的安危时时挂在心上,他坚决劝阻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他说:"奈何绝秦欢。"怀王又一次辜负了屈原,而听了他的小儿子的话。这是他们君臣的最后一面,这是一次死亡之旅。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秦昭王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这时怀王才后悔没有听屈原的话,可是已经晚了。怀王拒绝割地,却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最终气恨交加,病死在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以子兰为令尹。而楚国人民都因为子兰劝怀王西行对子兰十分不满,屈原也想为楚怀王的死讨个说法,于是趁着怀王灵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这使他遭到更沉重的打击,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洞庭湖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消息传到江南,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追随楚怀王而去,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贾谊乃一时名士,史记载他"年十八,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吴廷尉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即位不久,求贤访良,河南守吴公的政绩很好,"治平为天下第一",文帝特召为廷尉。吴公又向帝竭力推荐贾谊,说他"博通书藉,可备资询。"文帝乃复召贾谊为博士。这对君臣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贾谊一到京师,果然不同凡响。在朝班中,论年令,贾谊最小;论能力,贾谊最强。皇帝每让讨论一项诏令,只要贾谊一发言,其他人都觉得无话可说了。大家都认为他们的能力赶不上贾谊,所以贾谊甚得文帝喜爱,被破格提拔,传言中有一日连升三级的说法可见文帝对贾谊的欣赏程度。

就像屈原受楚怀王重用遭到腐朽贵族的谗言陷害一样,贾谊为汉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同样受到了朝中老臣绛(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冯敬之属的打击与迫害。他们趁汉文帝提议让贾谊任公卿之位的机会,联合起来向文帝发难,说贾谊年纪轻轻,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他所做的努力都是想独揽大权,扰乱朝纲。文帝迫于权臣压力,不得已忍痛割爱,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绛、灌之属乃何等人物,他们是随高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汉文帝刘恒的皇帝宝座也主要依懒绛、灌们从诸吕手中夺回权力。但令史家叹息的是:"随(何)、陆(贾)无武,绛、灌无文。"绛、灌是英明的军事将领,在开国辟疆、捍卫皇权方面功劳盖世,可是他们治国乏术,并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之所以说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是因为汉文帝与楚怀王不同,他有主见,并不全为权臣所左右,虽然他出于无奈,把贾谊贬出了京师,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贾谊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他仍是将贾谊的建议逐步采纳,付诸实施。宋朝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诗赞贾谊云: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对于贾谊作出了很高的也是正确的评价。表面上看,绛灌们阻拦了贾谊晋升的步伐,把他挡在了朝阁之外,可实质上,汉文帝在施政过程中,总是采用贾诒的主张,"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绛灌们爵位虽高,但他们的"言"被"废用",并没有给文帝治国提出什么有益的帮助,只好被劝退,回家养老去了。相反,贾谊虽然没有当上三公九卿,可文帝在内政外交上遇到麻烦时(内部淮南王北济王叛乱,外部匈奴侵扰),他却专门下旨召回贾谊,商讨对策。这便是有名的宣室夜对的故事。李商隐有诗赞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饶有趣味的是,贾谊不是在上朝之时(办公时间)谨见皇帝,而是在文帝祭祀神灵祈求福祉时被接待,这就很有些私密的味道。并不摆天子龙威的尊严,而是像老朋友会面一样随意亲切,君臣二人促膝密谈,从眼下的鬼神之事切入,逐渐地进入商讨国计民生的主题。史记载"贾生因具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故事:贾谊全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不仅提出了应该怎么办,而且陈述了为什么要这么办。说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半夜三更,过程中文帝竟然不由自主地向贾生靠拢,极近亲昵之状。会谈结束后,文帝很有感慨地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特聘贾谊为梁怀王太傅。须知梁王乃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通过梁王这层关系贾谊与文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贾谊实际上成了汉文帝的高级幕僚与智囊人物,有点类似于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关系。

宣室夜对之后,贾谊向朝庭上了《陈政事疏》,也就是历史上常常论及的《治安策》。我个人认为,贾谊受汉文帝宣室召见,谈话是即兴而发,内容却极其广泛,会谈之后,贾生感觉事关重大,便慎密思考,梳理成文,形成《治安策》,向朝庭献出。所以说,治安策也如后来的隆中对一样,是贾谊根椐皇帝的提问,对国内外局势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对事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或者说,它也是贾谊与汉文帝会谈的一份备忘录。

遗憾的是,这对君臣的合作才正式起步,贾谊所悉心教导的(也是他十分钟爱的)梁王在驰往京城的途中坠马而死,让贾谊悲伤自责不已,而过早地消融了自己的生命。所幸的是,汉文帝及后来的景帝即使在贾谊死后,也依然坚持推行贾谊所倡导的重本抑末、加强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邦势力的政治路线。文、景二帝都能崇尚贤才,任用精通历法的张苍为丞相,以治军谨严著称的周亚夫为全国军队的统帅,任用贾谊遗志的继承者晁错为御史大夫,励精图治,使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一个空前鼎盛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司马迁与汉武帝是一对强强对抗的君臣。汉武帝雄才大略,傲视天下;司马迁承袭史官,洞察古今。两强相遇,互不相让。汉武帝要用强权使司马迁屈从,司马迁要以史官的责任对社会对历史负责,这样一来,司马迁与汉武帝就成为冤家对头了。

青少年时代的司马迁,与屈原贾谊的生命轨迹类似,顺风顺水。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的各种活动都与汉武帝所推行的各项政策密切相关,在这强化中央集权、抗击外来侵扰、并且走向世界的伟大时代,司马迁在学习、漫游活动中走完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又在步入中年后,顺利入仕,参加了汉武帝直接指挥的统一事业,在他正式成为史官之前,他已经成熟了。

公元前1xx,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这是他成为以学术著作和思想影响社会的治学者的开始。他对担任这个职务曾是相当满意的,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阅读和整理各种史料。由于太史令兼天官之职,汉武帝外出祭祀天地的各种典礼仪式还必须由他来筹划,所以司马迁在任太史令至受宫刑这十年间,他是十分繁忙的。而且这期间,在公元前1xx,他又倡议修改历法的工作,为尽到职责,司马迁主持了太初改历的重要活动。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竭力为汉武帝服务,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汉武帝也非常赏识司马迁的才能,常常在接见外宾时把司马迁这样的学者当做自己的资本向外炫耀。

司马迁与屈原贾谊遭遇所不同的是,屈原贾谊当红时,受到了同僚的嫉妒、打击和排挤,而司马迁作为太史令的官职,不治民,不参政,所以他与汉武帝属下的文武群臣并无直接的利害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可是,站在司马迁对面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好大喜功、专横跋扈的封建帝王,他思想理论界推行唯我独尊的政策,要不断提高作为皇帝的个人权利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他那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也在不断加强,他那急于为自己树碑立传,宣扬自己功威满天下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于是他开始注意史官修史,希望史官歌功颂德,把自己吹捧成"圣人"、"明君",成为可以与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王、武王等历史上的光辉榜样并驾齐驱者。然而,他遇到的史官是司马迁,他的意图一时很难贯彻。司马迁自认为有"世典周史"的光荣家世,又有父子相承的史学事业,对史学的功能和史官的责任看得很重,而不能完全听凭统治者摆布。况且,司马迁是天才的思想家,他"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他从小就有造反精神,他要"察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有藐视一切的霸气,他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所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深刻的思考与冷静的评判。这样以来,他与汉武帝强强相撞,势必矛盾重重,日积月累,他的悲惨结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三、《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春秋笔法

鲁迅先生给《史记》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离骚》是屈原放逐之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屈原在《离骚》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认识。那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是不是也注入了他本人的人生体验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本文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点出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末差,历史人物楚怀王的真实形像也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昏庸,只所以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概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春秋笔法,让楚怀王替汉武帝背了黑锅而已。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评议: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这段议论,铿锵有声,酣畅淋漓,激情膨湃,一泻而下。初次一看,是在批评楚怀王不辨忠奸,不明事理,自酿人祸,忠臣受害,自食其果。可是,仔细一回味,不对呀!楚怀王中奸被骗到秦国后,他没有做出丧权辱国的事,他表现出了一个大国国君的风范,宁死也不签卖国条约。在楚怀王的本传《楚世家》中,明明写着楚怀王的遗体运回楚国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历史真像是楚怀王在本国人气很旺,全国民众都为楚怀王的死节悲痛哀悼,楚怀王的葬礼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国葬。就是在诸侯各国,也都因为楚怀王的死节一事而义愤填膺,重新合纵,于次年多国联合起来向秦发兵。同样出于司马迁之笔,怎么到这儿就变成了"为天下笑"呢?很显然,司马迁在这里表达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汉武帝是当朝天子,他有许多批评汉武帝的话不便明说,便借着楚怀王说事,表面上是在抨击楚怀王昏庸,实质上是刺向汉武帝的利刃。在司马迁的眼中,汉武帝是和秦始皇差不多一样的昏君暴君,而且,作为先知的思想家,他已明察出西汉王朝的诸多弊端,予感到不可避免的颓势。所以,这段议论,是司马迁在胸中压抑已久对汉武帝的愤满怨气怒气的大喷发,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昏庸无道的揭露与鞭笞。楚怀王替汉武帝背了黑锅。

(这是一篇学习心得,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黄新亚先生所著《司马迁评传》中的许多成果。自己初学《史记》,谬误之处难免,恳望读者诸君指正。)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9】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10】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精讲》一书,受到了很大启发,其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一文,给我的触动最大,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壮烈牺牲。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但是,合上书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当故国沦陷之时,向那滚滚汨罗江水纵身一跃,了却残生,当真是最好的选择么?在重新阅读过《史记》和《史记精讲》中的相关章节后,我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为:当自己的国家深受外敌蹂躏之时,我辈青年当拍案而起、跳将出来,拼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奋斗,哪怕马革裹尸,血染沙场,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丧失信心与勇气,独自徘徊于江湖一隅,毫无意义的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话虽这样说,屈原的做法却仍值得后代永远尊敬,我认为: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特别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大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所以,让我们暂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聆听一下汨罗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伟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入的对话吧!

屈原列传读后感【篇11】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2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3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4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5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火烧连营读后感6篇


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的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作品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引起很多读者的思想共鸣。写读后感时,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火烧连营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1

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使之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2

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使之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得更多更多……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3

盛夏的一个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大地上的一切,仿佛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照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我不敢出门,躲在家里,吃着冰淇淋,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三国演义》。没想到,一读就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我俨然成了一个小三国迷啦!

世界名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没错,多看书能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多看书能扩大我们的知识储备;多看书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多看看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目前,我最喜欢的书便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也是我读过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了,其中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身临其境,深受启发。《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孙权杀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张飞和关羽,心生悲痛,于是就一口气率领带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由于气候问题,东吴的军师陆逊看年营四周有风,如果放火苗就能顺势一个一个把连营烧完,陆逊安排小兵每隔一个放一把火苗,最后连营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了。读完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皇帝刘备为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拼了命向东吴发起进攻。显而易见,这三兄弟之间可谓情深义重啊!刘备心中明知冒着极大的风险,一声令下派七十五万大军出击东吴,为了给两兄弟报仇,最终以惨败告终,多么令人唏嘘啊!

本来蜀国军粮十分充足、兵多将广、实力非常强悍,文友卧虎藏龙,完全能统一天下。但是由于皇帝刘备太冲动,不善于思考,也丝毫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怒气冲冲地攻打东吴,明知胜算较小,结果却把更多更多的士兵的性命都给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皇帝刘备居然被一个小国打败,这其中的教训多么惨痛啊!这对蜀国和皇帝刘备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自从蜀国和东吴那一仗之后,蜀国便因小失大,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令人惋惜!蜀国这一仗打得太冲动,未经深思熟虑,最后败给了对方。所以这警示我们,骄兵必败,做任何事都不能冲动,都要学会思考、冷静分析,因为冲动则会因小失大。

读了《火烧连营》,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自己也犯过因小失大的错误。由于星期一早上要升国旗,语文老师匆匆忙忙地报完了听写,这次听写报的速度较快,我对其中一个词语不是很确定,因我的虚荣心作祟,心想我一定要拿到满分,这样我就能在老师那儿获得精美的小礼品,于是我就偷偷瞟了一眼我同桌的听写本,结果被慧光如炬的老师发现了!我跟老师四目相对的那一秒钟,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回事情闹大了。老师严肃地让我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做学问,要诚实!班级所有同学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当时真想找一个地洞钻下去,我感到异常后悔、无地自容。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抹不去,在那一刻,我失去了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从那以后我对学习再也没有动过歪心思了。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切记要深思熟虑,要再三衡量,切不可冲动,不能因小失大。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4

一个钉子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这些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使我获得这个启示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这个故事。

关羽张飞二人相继被东吴陷害,于是刘备想起了当初三人桃园结义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勃然大怒,不听孔明与子龙的劝告,带领全蜀势力——整整七十五万精兵伐吴。刘皇叔没听孔明的计谋,扎城七百里连营,却被东吴陆逊打得落流水,七十万大军一下子化为乌有。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那一天,我与一个朋友坐在一起,因为有急事我们两个办同一件事,所以我们两个几乎是一跃而起。一不小心,我们两个全摔倒了。我们都认为是对方害的自己摔倒。于是便答应从此挥剑断情。当时我还觉得十分恰当,可现在后悔不已,因小失大,丢了一个朋友。

丢了一个钉子,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缺了一个战士;缺了一个战士,散了一个军队,散了一个军队,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5

在三国中,很多人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或显赫一时,或踌躇满志,达到人生和事业的鼎盛时期。然而,又因为一些小事,在小河里翻船,最后一败涂地,令人惋惜!

其中《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以及气候等问题,被东吴的军事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这一节篇章后,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就为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如此冲动,多么令人感到不值啊!蜀国在此战之前的实力可谓雄厚,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但由于刘备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脑,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却损失了更多。征战沙场多年的刘备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此,蜀国便因小失大,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薄弱的一国。

这不禁让我想到曾几何时在国内保健品行业夺目耀眼的三株集团,正是因为要赌气打赢“常德事件”的官司,结果因小失大,使企业一蹶不振。它的破产无疑是细节错误引发灭顶之灾的最好例证之一:湖南省常德市78岁的老汉陈伯顺曾经是“三株口服液”的消费者,19XX年9月,陈伯顺的家属认定他是喝了三株口服液才导致死亡,并于同年12月向法院起诉,经过历时一年的调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三株公司胜诉。而在这一年中,“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人命”的新闻被20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公众对三株口服液的诸多怀疑,甚至是对其产生了排斥的心理。所以,尽管三株胜诉,但是三株公司没落的悲剧却已经无法避免了。19XX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接近2个亿,而在事件发生后的1998年4月,三株口服液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一审判决后,三株正式员工从15万人减为2万人,直接损失40多亿元,最后不得已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事实上,这本是一个可以“大事化小”的危机事件,三株曾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事情开始的时候,原告曾直接找到三株公司,要求其赔偿20万元,可三株公司拒绝了对方的赔偿要求,选择对簿公堂。结果三株集团赢了官司却赔掉了整个公司。

这些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切勿因小失大,冲动用事。处事应保有镇定,谨慎的原则,有些事情一旦做过,也许便永无翻身之地了!

火烧连营读后感 篇6

怕秋吹雪落双燕,破景重归醉双眼。

鸟儿成双飞梢头,惊看冰霜我满天。

眼临地面,黄土一片;灿灿阳光,照在藕前。本是独霸西南,却又遭在现世身前,殇啊,无言……传神,改写一部历史,让诸葛瞑眼——幻想。

——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非常气恼,决定率领七十五万兵马讨伐孙权,替兄弟报仇。

孙权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大将陆逊兵前迎战。陆逊命令手下将士坚守关口,无论怎么也不出战。

这样,呆了几天,刘备有些看不起陆逊,正好天气又炎热,便把兵士人马转移到山林茂盛的地方扎营。(营寨共有四十多座,长七百公里)

这样,营扎好了,一个谋士便把新营寨的地图给孔明送去了。

孔明看过后,长叹一声:“七十多万大军的性命都被葬送了。”说着,掉下了眼泪。正好眼泪掉在了他的羽扇上,突然间,羽扇活了,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鹤。孔明和士兵们正傻着,白鹤开口了:“我本乃秋霸坐下的金鹤,因受你之感动,特受秋霸之命,赐你这杯“化星露”。只要喝了,便化作无数个自己,但切记,只能一人喝,并且只能管用一个时辰。”说完,白鹤就消失了,孔明的手中拿着一杯“水”。于是,孔明马上叫来赵云,让他喝了“化星露”。刹那间,赵云变成了无数个,飞到天空,向孙权飘去。

正好陆逊那面准备好了,刚要出门,忽见无数个赵云在门口,便带兵杀去。赵云英勇向前,很快杀死了小兵,向总部冲去……很快,很快,陆逊牺牲了。望着满天的云影,黑夜披上一层荆棘。

硝烟笼罩气息,待序……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精选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再见了可鲁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1

《再见了,可鲁》是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作品,讲的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

1986年6月25日清晨,在东京杉并区的水户莲太太家的一个房间里,6岁的拉布拉多猎犬生下了五只小狗。狗妈妈名字叫“月馆”。在五只小狗中,有一只小公狗的左腹部有着一块儿黑色的印记。那个印记有点儿像海鸥飞翔时张开的羽毛,于是马上给这只小狗起名为“乔纳森”。它就是后来的可鲁。

在整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可鲁开始导盲犬训练的部分。

训练的第一天,可鲁就表现出“我不干”的情绪,还一个劲儿的往后退,并且非常顽固。多和田先生要记住每一只狗的性格与能力。早上一起床,他就会带着狗狗们去散步,通过多和田先生的耐心与细心以及对狗狗的爱,可鲁成为了一只优秀的导盲犬。可鲁最喜欢在自己完成任务后,多和田先生用手轻轻的拍打它的脸颊,这样它会很舒服,很开心。

一只不会说话的狗,用自己在人间的十二年时光,向世界讲述忠诚、信赖、永恒的爱。眨眼间,从东京传到台北,从日本传到韩国,从亚洲传到欧洲、美洲、大洋洲……温柔、诚恳的可鲁感动了全球。

在全球,导盲犬的工作就是为了盲人的走路安全,他们也把这份工作当成一种“游戏”来享受,并且向世界人证明了它们能够做到。可鲁就是其中的一员。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有爱,互相的理解和关爱,动物对人的忠诚……

再见了,可鲁!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2

《再见了可鲁》读后感1500字:这是一本精致的小书。暗黑色的发亮的封皮上,一只萌萌的毛茸茸的小狗,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趴在那里盯着你,让人觉得温柔又感伤。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小书。杂志编辑石黑谦吾撰文,摄影记者秋元良平摄影,还采访了小狗的“生父母”、“养父母”、“导师”和“搭档”,真实再现了导盲犬可鲁平凡而又动人的一生。

小狗可鲁生而平凡。它的妈妈是一只普通的拉布拉多家养犬,它是一胎5只小狗中的一个,在和兄弟姐妹的玩乐打闹中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光。可鲁的“生父母”水户太太有一个心愿,就是培养一只能够服务社会的导盲犬,于是挑选了性格较为沉稳的可鲁,想让它实现自己的心愿。

然而,培养一只导盲犬并非易事。相对而言,父母双方都是导盲犬的小狗,培养成为优秀导盲犬的概率要高一些,因此,从血统上而言,可鲁并没有优势,不是“种子选手”,只能作为候补被导盲犬训练师接收了下来。

按照培养计划,出生后两个月,可鲁就离开了“生父母”的家,到了选定的“寄养家庭”,和“养父母”一起生活到一岁,培养对人的信任和感情。仁井夫妇是一对有爱心又有经验的“养父母”,他们宽容地对待小狗的调皮捣蛋,带它熟悉自然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带它接触人类的社会环境,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依依惜别“养父母”,一岁的可鲁来到培训基地,开始了真正的训练生涯。刚开始的日子,可鲁表现一般,能力平平,甚至有些固执和随意。但是,训练师多和田先生并没有放弃对它的培养,因为“它身上散发着一种诚恳的光芒”。在训练师的循循善诱下,可鲁逐渐融入了训练集体,并用两年的不懈努力,学会了“寻找拐角、寻找台阶、躲避障碍物、判断性服从”等保障视力障碍者的基本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导盲犬。

渡边先生42岁时双目失明,行动受到了限制,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一开始对接受导盲犬的帮助十分抵触,甚至说“让我被狗牵着走,不如让我去死!”经不住家人和朋友的百般劝说,才勉强同意来到训练中心,挑选适合自己的搭档导盲犬。在共同训练的过程中,可鲁的忠诚和耐心逐渐融化了渡边先生心中的坚冰。可鲁陪着他到远方散步、登山,带他乘公交车上下班,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帮他扫除了心中的阴霾,让他找回了自信和快乐,一人一狗互相信赖,互相爱护,成为心灵相通的伙伴。

然而造化弄人。幸福的时光刚刚持续了两年,渡边先生被检查出患上了严重的肾衰竭。在频繁到医院透析治疗的日子里,可鲁默默地带领着他,静静地趴在床下陪伴着他;在渡边先生病重住进医院之后,可鲁回到训练中心待命,一等便是三年。渡边先生去世前的一个星期,仿佛有所预感,他要求从医院来到训练中心,看望一直牵挂在心的可鲁,两个伙伴一起缓缓地迈出了告别的步伐。

渡边先生去世时,可鲁已经7岁了,对于一只导盲犬来说已不再年轻,于是被安排当上了一只示范犬,在各个小学巡回表演,开展导盲犬的宣传推广。它的“养父母”仁井夫妇得知了可鲁的情况后,专门赶来探望可鲁,并将它收养在家中。可鲁11岁的时候正式退役了,在阔别xx的家中开始它安稳的老年生活,直到过完12岁生日,病重不治,在爱的陪伴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鲁的故事发生在1986至1998年,作者和摄影师跟踪拍摄xx,共耗时xx的时间完成出版了这本小书。该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还被拍成了电影,感动了一亿亚洲人。读完小书,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慨。数十张照片,平实的语言,娓娓诉说着小狗可鲁从出生到长大、从壮年到衰老的一生。呆萌的小奶狗、英姿勃勃的导盲犬、平静安详的暮年,定格在书中,冲击着人的心灵。小狗可鲁忠诚坦率、随性又安然,它感情真挚深厚,却又克制低调,勾起人心中最深沉、最温柔的情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一条狗的命运,如同人之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奋斗打拼,都要经历欢乐悲伤、生离死别。重要的是要认清生存的意义,努力实现一生的价值。生命或短暂或漫长,爱与责任,是永恒的主题。致敬,可鲁!致敬,每一个奋斗不息的生命!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3

《再见了,可鲁》这本书打动了亿万读者。书中记叙了导盲犬——可鲁一生的经历。

水户太太家的母狗月馆生了五只小狗,其中一只叫可鲁。几个月后,经过训练的可鲁当上了导盲犬,尽心尽力帮助了盲人十多年,它老了,最后被送回家度过晚年的岁月。

可鲁是多么的优秀啊,它的一生几乎都在帮助这个盲人,无怨无悔。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可我们真正能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又有多少人呢?一只狗都能为一个盲人做出这样大的贡献,想想自己,真的有些惭愧了。

当我读到水户太太对可鲁说道了天国的时候,一定要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时,我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可鲁的死,令我感到惋惜,一只导盲犬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合上书,我在想:妈妈工作的地方不也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吗,可鲁能为一个盲人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难道我就不能为妈妈的这些学生做些什么吗?起码在妈妈值班的时候我可以带上我爱吃的零食去分给他们一些,我还可以把我穿小了的衣服送给那些比我小的学生啊……可鲁的善良犹如那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那位盲人的心窝,让他在黑暗的人生路上不再害怕、不再孤独,给予了他一缕希望的光芒。

同学们,可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吗?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会让他们倍感温暖,也会令自己格外快乐。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4

我们班的同学在放寒假时买了一本书,叫《再见了,可鲁》,书中主要讲述了一只狗的一生。姚澜同学说那本书很好看,很感人,于是,我就向她借了这本书看。

这本《再见了,可鲁》是一个叫石黑谦吾的日本人写的,里边介绍了一条拉布拉多猎犬——“可鲁”的出生一直到死去。“可鲁”的母亲叫“月馆”,是一只家养犬,“可鲁”的父亲叫“马克”,是一只导盲犬。“月馆”一共生下了五只小狗,个头最大也最调皮的是“昂”。肥肥胖胖、不太爱动,却有点儿粗暴的是“北斗”。

唯一的一只小母狗娇小姐“潘多拉”有一身漂亮、整齐的像小图案似的毛。接下来就是最内向的“可鲁”了,那个可鲁,即使给它东西吃的时候,都会比别人慢半拍。五只小狗当中,最后生下来的那只叫“安得”,一看就知道它的性格和“可鲁”很相象,非常沉稳。“月馆”的主人——水户太太很想让“月馆”生下的五只小狗的一只成为导盲犬。

“可鲁”的左腹部有一块黑色的毛,拉布拉多猎犬的毛一般是纯黑色或黄色的单一色,几乎不会生出有混杂色的下一代,而“可鲁”的身上却有一块黑色的印记,那个印记有点像海鸥飞翔时张开的翅膀,给水户太太某种“也许是命中注定”的感觉,于是“可鲁”成为导盲犬所迈出的第一步,就在这一瞬间决定了……

看着书上由秋元良平拍摄的“可鲁”的照片,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世界有那么可爱的小狗吗?要是我也有一只,那该多好啊!

“可鲁”在水户家度过了幸福的幼儿时代;在仁井家尽情地显露了它的顽皮“小男孩”的天性;与多和田先生相遇,开始走上导盲犬之路;然后是时间虽然短暂,但每时每刻都守护着渡边先生的日子;再后来,可鲁完成了示范犬的使命,在仁井家,和“范德西”一同度过了最后的安稳岁月……

看完这本书时,我不禁泪流满面。“可鲁”是多么地忠诚啊!它以“导盲犬”的身份守护在渡边先生的那一章,是多么地让人感动啊!我永远都忘不了它,忘不了那个尽职的导盲犬——“可鲁”!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5

我读了《再见了,可鲁》,作者:[日]石黒谦吾,主要讲了:书里,数十张黑白照片,每一张都会令你对可鲁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喜爱。小时候的可鲁活泼可爱,成为导盲犬的可鲁让我们看到了他聪明、忠诚的一面。在渡边先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一步不离得静静地待在病床底下。不知道那时的他在想些什么呢。渡边先生死后,可鲁成为示范犬。在各个学校之间参与导盲犬宣传工作。好厉害,太厉害了!尽管受到各种称赞,但我认为可鲁是孤独的。他本应该待在渡边先生的身边,继续为他引路可鲁的晚年又回到了他生活了8个月的养父母的家里。尽管相隔xx之后的再见太过漫长,但时间并没有冲淡可鲁对于那里的记忆。任井夫妇、童年的玩伴、喜欢的散步路线他都清晰地记着。不过此时身处于同样环境下的可鲁不再像以往那样活泼可爱了,他或许是太辛苦了可鲁11岁生日那天,正是退役了。从此他不再是一只导盲犬了。可鲁由一只普通的拉不拉多犬成为了导盲犬,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他又恢复了他应有的身份。1998年四月,可鲁身体状况急速下降,并被告知可能患有癌症。或许可鲁不知道癌症的含义,但身体不适和即将来到的死亡他应该很清楚。12岁零5天的可鲁在养父母和好朋友范德西的祝福下,静静地走了。

小可,再见。

再见了,可鲁!

当我再次回顾那令人泪流满面的片段: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那么努力了。仁井太太用非常平静的口吻对可鲁说。可以了,你就慢慢休息吧。可鲁看了看仁井太太,然后又看了看仁井先生。到了天国以后,要清楚地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噢!仁井先生说完这句话,可鲁的瞳孔突然开始放大,然后后腿一伸,便停止了呼吸。下午4点16分,仁井太太轻轻地合上了可鲁的双眼。享年12岁零25天。可鲁露出像它小时候那副你在干什么的安稳表情,望着仁井夫妇的脸,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哭了好多次。每一只狗,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会为他身边的活着的人带来写什么。同样,他的消失,也会带着人们深深的感伤和不舍。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6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要保护动物,让我们珍惜生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珍惜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爱护美好的家园吧!

一只狗,12年,比作为人的我,还要有意义,他不仅是对主人忠诚,他是对全人类忠诚,作为一只导盲犬,它不仅克服了心理的障碍,还把他完成的如此出色,这是他的尽职敬业。看完这本书,很难让我不联想起那些为许多人服务,却不求更多利益回报的人。

我介绍身边的人看,他们也就只是把书上的图片看完了,却几乎不懂“一只狗的一生”这句话的意义。他们跟我说:“这很正常埃”

是啊,这只狗的如此尽职是正常的,并非难以见得,而人做出的尽职,就一定会被赞颂了,是很难得的——在人们眼里,狗几乎从一出生就同奴隶一样的忠诚了,但对于狗来说,那真的是一出生就有的感情么?——我读了这本书,终于看到了这只狗的内心、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十分喜欢宠物——但是,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不少人喜欢宠物吧!我也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包括我的家人也是如此的。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再见了,可鲁》。这本书写的是一只狗的一生。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石黑谦吾,书中所有照片的拍摄者是日本的秋元良平。《再见了,可鲁》这本书2001年出版后,短短8个月内即创下了13刷的惊人记录,以破竹之势销量超过百万。在韩国和我国台湾,该书甫一出版即成为超级畅销书。21世纪伊始,温柔、诚恳的可鲁就成为全亚洲人心中的最爱。

米兰·昆德拉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和平。”

单纯、信任、爱与关怀,可鲁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最深切的感动。

这本书中,写了:可鲁诞生、养父母及寄养生活、开始训练、导盲犬的生活、新的工作、再见了,可鲁等等许许多多有关可鲁的故事。

可鲁是一条拉布拉多猎犬,这种狗多是黑色或是淡淡的黄色的纯色猎犬,但这只狗身上却有一块纯黑色的如胎记般的十字型花纹图案,可以说是非常罕见。它马上就11岁了,是一条雄性导盲犬。可鲁离开主人,准备当导盲犬的时候,是在它出生只有43天的时候。

狗,是最通灵性的宠物,让我们携手,保护所有的动物!

读后感再见了可鲁 篇7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小狗,并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单纯与可爱。而是它有特别诚挚的性格,坦率、随性、闲适、安然、忠诚,以一生的机敏来帮助人,情感激烈,却又十分克制、忍耐、低调。

可鲁的一生,被人善意地记录了下来,当我拿到《再见了,可鲁》这本书的时候,马上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上面是一只趴着的拉布拉多犬,深黑色的背景。那样的眼神,那样的姿态,是那样的熟悉。我情不自禁地,轻轻地把手搭在它的鼻子上,刹时,似乎激起了心中的某个回忆。手心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真的有温温的,湿湿的呼吸,温暖了我的手。那眼睛在跟我诉说着它的一生。

书里说到,可鲁已经快不行了,也许是因为肺部受到压迫而感到呼吸困难,它频频示意要翻身,但是最终,它连发出示意的力气都没有了。 仁井太太摩挲着它的背部,用平静的口吻对它说: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那么努力了,可以了,你就慢慢的休息吧,到了天国以后,要准确地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噢!刚说完,可鲁就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人世,看到这里,我难过的哽咽,为了这可爱生命的陨落,为了一个我认为无比高尚的生灵。

米兰。昆德拉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才是最美好的。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篇1)

自从读了《皮皮鲁传》后,我有很大的感受。

《皮皮鲁传》这本书分为九个故事,分别是《皮皮鲁外传》、《皮皮鲁和童话节》、《红塔乐园》、《皮皮鲁日记》、《名画风波》、《梦中人》、《幻影号》、《闪电!闪电!》、《Z星球日记》,这些这些故事我不一一为大家介绍了,因为有一些故事讲地零七八碎,所以,我就只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喜欢的故事。

我喜欢的有《皮皮鲁和童话节》、《幻影号》。

我先为大家介绍《皮皮鲁和童话节》。《皮皮鲁和童话节》讲了皮皮鲁发挥想象为一年一度的童话节创造主题的故事。第一次童话节皮皮鲁创造了巧克力乐队,巧克力乐队是一群用巧克力做乐器的孩子《香喷喷交响乐》,会点在咪咪会场,当时的气氛是充满了快乐,演奏完后,还美不胜收,演奏完后大人们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演奏出这样的乐曲,这个巧克力乐团就是皮皮鲁建立的。怎么样?皮皮鲁富有想象力吧?这只是第一次童话节,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这几次童话节都是皮皮鲁创造的。

接着,我为大家讲述《幻影号》,幻影号讲的是皮皮鲁同幻影号汽车生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皮皮鲁用幻影号抓过坏人、救过同学,帮校队赢过球、维持过海湾战争。这些事件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维持海湾战争。在海湾战争里,皮皮鲁曾经因为救一个小女孩而是油田起火,这体现了皮皮鲁的善良。皮皮鲁还让多国联军和伊拉克军的约翰少校、哈里中校在幻影号里进行和平谈判,让他们停止战争,这体现了他的正义。

我相信,只要我们向皮皮鲁学习他那富有想象力、善良、正义的精神,而且每个人都做到,那么我们的世界明天将会更美好。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篇2)

《皮皮鲁传》是一本好看得不能再好看的书。它会经常像有魔力一样把我吸引住,我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

皮皮鲁是个聪明、勇敢又淘气的孩子。她有个妹妹叫鲁西西,这本书讲的是皮皮鲁和鲁西西在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皮皮鲁虽然挺机灵,但他很调皮,这样有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比如:坐着鞭炮上天,把地球之钟拨快后人们都转晕了,都到梦里去了。他只好再次上天,。当然,皮皮鲁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看见男生捉弄女生,就立刻想到自己以前欺负女孩子不对,就会上去阻止。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皮皮鲁和童话节。讲的是皮皮鲁生活在A城,A城孩子的作业特别多,大街上没有一个孩子,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出来玩。皮皮鲁就提议每年过一次童话节,让孩子们自己想点子玩,孩子们高兴极了。每年的童话节都五彩缤纷,有巧克力乐团、泡泡糖游行、吹牛大赛等等。大家在童话节上又唱又跳,比过生日都高兴!

《皮皮鲁传》真的非常吸引我,看书时总感觉我和皮皮鲁在共同地玩耍、游戏、经历困难。皮皮鲁和鲁西西也经常来我的梦里作客呢!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篇3)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哥哥皮皮鲁,是一个善良聪明而又淘气的孩子但本性很善良,妹妹鲁西西是一个聪明又善良而又比较自信的小女孩。他们俩有一对共同的朋友老鼠‘舒克和贝塔’,我看的刚好是这两个部节的故事。

书中皮皮鲁让我知道我们用的鼠标的由来,按照常规,电脑是金属类的,应该写“属标”,就因为皮皮鲁的作文,他写了好朋友“舒克和贝塔”的鼠,同老师起了争执,后来请来了“舒克和贝塔”用事实证明了老鼠会讲话,会人类的一切,并不是所有的老鼠都是坏的,聪明的“舒克和贝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属标就变成了鼠标。

大灰狼“罗克”是鲁西西的朋友,鲁西西救出了车祸的罗克,别人都不愿意救大灰狼,因为狼是一种冷血动物,专吃肉,因为鲁西西的善良,证明了狼也会成人类的朋友,鲁西西把他俩的故事发表了还得了奖呢。

皮皮鲁和鲁西西他们俩兄妹过着幸福神奇的生活,生活中勇于探险,经历不同的事情,友善对待别人,爱能感化一切,我要把郑渊洁爷爷写的关于他们的故事慢慢消化,向他们俩学习,让自己的童年更加丰富。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篇4)

最近,我读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书叫《皮皮鲁传》。这本书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写得四大名传之一。里面的故事很多如:皮皮鲁日记、皮皮鲁奇遇记、皮皮鲁和红桃老K.......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皮皮鲁和红桃老K了。

皮皮鲁和红桃老K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红桃老K进入了皮皮鲁的大脑,告诉他可以唤醒他所有的脑细胞,让他变成超级天才。皮皮鲁当然愿意。皮皮鲁的脑细胞全部被唤醒了,他做了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把电视机、桌子全部变成的宝贝等。后来各个领域请他关照的人越来越多,从此他就没有消停之日,皮皮鲁看着排队的人直抽凉气。这会他才体会到什么都会什么都行其实是不幸。

从这个故事看来:什么都会并不是天大的福气,脑细胞也需要休息。只有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才可以更好的生活。

《皮皮鲁传》里还有很多这样新奇的故事,我觉得很有趣,也很有道理。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篇5)

假期里,我开始了我的暑期阅读之旅,这次我又重温了一遍《皮皮鲁传》。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有活泼勇敢的皮皮鲁,还有善良可爱的鲁西西……我最喜欢的就是皮皮鲁了,因为他在地球一片混乱时拯救了人类。

这本书由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组成,我最喜欢其中的《红沙发音乐城》,这个故事讲述了鲁西西无意间发现了藏在红沙发里面的音乐城,后来皮皮鲁也知道了。音乐城的音乐家们告诉兄妹俩音乐可不能外传……可是被皮皮鲁一不小心传了出去,外面的人们都喜欢上了音乐城的音乐,可是全城的作曲家们却都被激怒了,因为他们的音乐都被比了下去,门票也都卖不出去了……皮皮鲁被作曲家们告上了法庭,最后皮皮鲁巧妙地与他们对话,通过他的智慧,最终让作曲家们无话可说。

皮皮鲁虽然是个调皮捣蛋鬼,但是他机灵勇敢又善良,他帮助过无家可归的女孩,他敢于面对恶势力,他敢于面对错误飞天修理“地球之钟”……我深深的被郑渊洁老师的这本书吸引了,接下去我要开始我的《鲁西西传》阅读之旅了。

皮皮鲁传读后感范文(篇6)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今年寒假,我看了皮皮鲁系列丛书,他是作家郑渊洁笔下的活灵活现的活泼、调皮但又惹人喜爱的一个小男孩。他还有一个十分可爱的、比她小一岁的妹妹,叫做鲁西西,但是,在皮皮鲁这个“调皮鬼”的传染下,也变得十分的淘气。在他们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神奇的、有意思的事情。

我每每看完一本《皮皮鲁传》,就欣喜万分,仿佛自己也跟着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异的旅行……当我看完了的时候,我开始了无限的遐想:假如我能去309暗室游一游该多好!假如我也能够和老师一起来一次“恐怖易位”该多好!假如我们教室也来一个隐形人该多好!假如我能结识舒克贝塔这两个忠诚的朋友该多好!假如我也能和病菌老大、罐头小人一起交朋友该多好!假如我也能拥有一辆活车该多好!假如……

在看到《红头发音乐城》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虽知道这是故事,并不是事实,可眼泪却止不住地往外流。但慢慢地看下去时,我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时,我不禁感叹道: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虽然这是小说,但我觉得,《皮皮鲁传》这一套系列丛书并不亚于那些作文书。这些书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并且,从一些稀奇古怪的、搞笑的故事中让我们明白一点点道理。尽管只有一点点,但是,如果每一个小故事中都隐藏着、包含着一点点小道理的话,那么,积少成多,也会给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启发、作用。

今年寒假,我虽然只读了这么一套系列丛书,但是,却令我受益匪浅。

月度读后感精选货殖列传读书心得范文网页版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月度读后感精选货殖列传读书心得范文网页版》,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它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本文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

文章一开头就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理想社会,老子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认为:这种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发展经济。

人是讲利益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你看,大家热热闹闹地、高高兴兴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离散为了什么?还不是实惠。你光空头政治行吗?农民种地,人们就有饭吃,工人做工,就会有生产日用品、矿山、铁路、高楼,商人经商,货物就流通

市场经济下,价格自动调节,比如,今年大蒜贵了,明年种蒜的就多,猪肉贱了,喂猪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贵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北方的劳动力稀少,劳力就开到北方,并没有人强迫和组织他们这样做,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文章还谈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在这里,司马迁虽然过分强调了财富对道德的影响,而他的见解也不无道理,有饭吃,生活幸福,出去做盗贼的就少,从小不教育,没能力抚养,不学好的可能性就大,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的需要,加以教育,宣传道德的榜样,社会就会长治久安。

文章据事论理,颇能服人;结构谨严,层次分明;语言精美,明快畅达,时而援引经典,时而征引民谣,雅俗并用,不仅论理性强,且亲切自然,活泼生动,故虽属说理文章,读来亦颇觉有味。

读后感火烧连营(通用9篇)


在读完作品后我的心理得到充实我们的知识得到扩充。写读后感可以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时间上存在的问题。那么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读书笔记吧编辑特地整理的“读后感火烧连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1】

在三国中,很多人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或显赫一时,或踌躇满志,达到人生和事业的鼎盛时期。然而,又因为一些小事,在小河里翻船,最后一败涂地,令人惋惜!

其中《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以及气候等问题,被东吴的军事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这一节篇章后,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就为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如此冲动,多么令人感到不值啊!蜀国在此战之前的实力可谓雄厚,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但由于刘备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脑,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却损失了更多。征战沙场多年的刘备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此,蜀国便因小失大,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薄弱的一国。

这不禁让我想到曾几何时在国内保健品行业夺目耀眼的XX集团,正是因为要赌气打赢“常德事件”的官司,结果因小失大,使企业一蹶不振。它的破产无疑是细节错误引发灭顶之灾的最好例证之一:

湖南省常德市78岁的老汉XX曾经是“XX口服液”的消费者,1996年9月,XX的家属认定他是喝了XX口服液才导致死亡,并于同年12月向法院起诉,经过历时一年的调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XX公司胜诉。而在这一年中,“XX口服液喝死一条人命”的新闻被20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公众对XX口服液的诸多怀疑,甚至是对其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所以,尽管XX胜诉,但是XX公司没落的悲剧却已经无法避免了。1997年XX口服液的销售额接近2个亿,而在事件发生后的1998年4月,XX口服液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一审判决后,XX正式员工从15万人减为2万人,直接损失40多亿元,最后不得已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事实上,这本是一个可以“大事化小”的危机事件,XX曾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事情开始的时候,原告曾直接找到XX公司,要求其赔偿20万元,可XX公司拒绝了对方的赔偿要求,选择对簿公堂。结果XX集团赢了官司却赔掉了整个公司。

这些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切勿因小失大,冲动用事。处事应保有镇定,谨慎的原则,有些事情一旦做过,也许便永无翻身之地了!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2】

在三国中,很多人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或显赫一时,或踌躇满志,达到人生和事业的鼎盛时期。然而,又因为一些小事,在小河里翻船,最后一败涂地,令人惋惜!

其中《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以及气候等问题,被东吴的军事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这一节篇章后,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就为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如此冲动,多么令人感到不值啊!蜀国在此战之前的实力可谓雄厚,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但由于刘备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脑,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却损失了更多。征战沙场多年的刘备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此,蜀国便因小失大,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薄弱的一国。

这不禁让我想到曾几何时在国内保健品行业夺目耀眼的三株集团,正是因为要赌气打赢“常德事件”的官司,结果因小失大,使企业一蹶不振。它的破产无疑是细节错误引发灭顶之灾的最好例证之一:湖南省常德市78岁的老汉陈伯顺曾经是“三株口服液”的消费者,19XX年9月,陈伯顺的家属认定他是喝了三株口服液才导致死亡,并于同年12月向法院起诉,经过历时一年的调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三株公司胜诉。而在这一年中,“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人命”的新闻被20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公众对三株口服液的诸多怀疑,甚至是对其产生了排斥的心理。所以,尽管三株胜诉,但是三株公司没落的悲剧却已经无法避免了。19XX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接近2个亿,而在事件发生后的1998年4月,三株口服液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一审判决后,三株正式员工从15万人减为2万人,直接损失40多亿元,最后不得已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事实上,这本是一个可以“大事化小”的危机事件,三株曾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事情开始的时候,原告曾直接找到三株公司,要求其赔偿20万元,可三株公司拒绝了对方的赔偿要求,选择对簿公堂。结果三株集团赢了官司却赔掉了整个公司。

这些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切勿因小失大,冲动用事。处事应保有镇定,谨慎的原则,有些事情一旦做过,也许便永无翻身之地了!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3】

“一盒、两盒。。。。。。十七盒、十八盒,终于集齐了!”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在做什么吗?告诉你们吧,今年春节燃放鞭炮时,我突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就是把十八个空的摔炮盒子和一些电焊条、烟幕弹组合起来,设计出一种很有趣的小实验,我把它命名为“火烧连营十八里”。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冬日下午,我带着刚刚准备好的材料飞奔下楼,找了一块儿空旷的平地,迫不及待地把它们一一摆放整齐。这些空炮盒子就像一座座小小的营房,迅速地被安扎在营地里。接下来就是安放“炸药”了,也就是把电焊条平均分布在每座“营房”里,使每座营房差不多都有十几根“炸药棒”。火烧连营读书笔记 随后再在每座“营房”里放入几枚烟幕弹,最后给“营房”之间搭上用电焊条做成的“桥梁”,哈,准备工作顺利完成了!我拿起一根电焊条,在爸爸的帮助下,小心的燃起了这根“导火线”,只听“咝—”的一声,“导火线”成功点着,并且迅速的向十八座营房冲了过去。“咝—咝—咝—”第一座营房很快就被引爆了,只见一股浓烟腾空而起。与此同时凶猛的“火龙”顺着“桥梁”又冲向了第二座、第三座。。。。。。“营房”,原本安静的营地顷刻间被笼罩在滚滚战火和浓烟之中。我还没来得及为精彩的战争欢呼时,突然,从“营房”中升起一股股紫色、蓝色、红色、绿色的烟雾来,而且还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炮声,原来是那些充当士兵的烟幕弹也被“战火”点燃了。

望着渐渐化为灰烬的“营房”和狼籍一片的营地,我不由地想起《三国演义》里陆逊火攻刘备大军的精彩战役,这真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朋友们,“火烧连营十八里”的“战役”很精彩吧,你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当然大家千万要注意安全哦!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4】

怕秋吹雪落双燕,破景重归醉双眼。

鸟儿成双飞梢头,惊看冰霜我满天。

眼临地面,黄土一片;灿灿阳光,照在藕前。本是独霸西南,却又遭在现世身前,殇啊,无言……传神,改写一部历史,让诸葛瞑眼——幻想。

——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非常气恼,决定率领七十五万兵马讨伐孙权,替兄弟报仇。

孙权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大将陆逊兵前迎战。陆逊命令手下将士坚守关口,无论怎么也不出战。

这样,呆了几天,刘备有些看不起陆逊,正好天气又炎热,便把兵士人马转移到山林茂盛的地方扎营。(营寨共有四十多座,长七百公里)

这样,营扎好了,一个谋士便把新营寨的地图给孔明送去了。

孔明看过后,长叹一声:“七十多万大军的性命都被葬送了。”说着,掉下了眼泪。正好眼泪掉在了他的羽扇上,突然间,羽扇活了,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鹤。孔明和士兵们正傻着,白鹤开口了:“我本乃秋霸坐下的金鹤,因受你之感动,特受秋霸之命,赐你这杯“化星露”。只要喝了,便化作无数个自己,但切记,只能一人喝,并且只能管用一个时辰。”说完,白鹤就消失了,孔明的手中拿着一杯“水”。于是,孔明马上叫来赵云,让他喝了“化星露”。刹那间,赵云变成了无数个,飞到天空,向孙权飘去。

正好陆逊那面准备好了,刚要出门,忽见无数个赵云在门口,便带兵杀去。赵云英勇向前,很快杀死了小兵,向总部冲去……很快,很快,陆逊牺牲了。望着满天的云影,黑夜披上一层荆棘。

硝烟笼罩气息,待序……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5】

一个钉子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这些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使我获得这个启示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这个故事。

关羽张飞二人相继被东吴陷害,于是刘备想起了当初三人桃园结义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勃然大怒,不听孔明与子龙的劝告,带领全蜀势力——整整七十五万精兵伐吴。刘皇叔没听孔明的计谋,扎城七百里连营,却被东吴陆逊打得落流水,七十万大军一下子化为乌有。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那一天,我与一个朋友坐在一起,因为有急事我们两个办同一件事,所以我们两个几乎是一跃而起。一不小心,我们两个全摔倒了。我们都认为是对方害的自己摔倒。于是便答应从此挥剑断情。当时我还觉得十分恰当,可现在后悔不已,因小失大,丢了一个朋友。

丢了一个钉子,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缺了一个战士;缺了一个战士,散了一个军队,散了一个军队,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6】

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正因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潜质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留意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此刻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正因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正因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重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好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得更多更多。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7】

世界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以往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使之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我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本事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并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并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我,自我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我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细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此刻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我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我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我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得更多更多……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8】

我读了《火烧连营》之后,被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之交的义气感动了。

当刘备得知关羽和张飞的死讯后,顿如晴天劈雳。刘备为了替自己的兄弟关羽和张飞报仇,竟然不顾诸葛亮及众位大臣的劝阻,更重要的是刘备这次虽75万大军长驱直入,可西川留守兵力太少了,大部分的精兵强将都被刘备调去攻击东吴了。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防御魏国的偷袭。一但刘备大军攻击东吴的话,曹魏很可能出兵攻击成都,到时候,刘备就腹背受敌了。

刘备为什么要冒着亡国的风险攻击东吴呢?正因他的两个好兄弟都惨死于东吴之手。刘备发兵前,许下誓言:不灭东吴,誓不为人。

刘备75万大军和东吴仅5万大军相遇了。刘备本以为稳操胜卷,正因自己的兵马比敌方兵马多出好几十倍。可刘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竟会输给一个从没领过兵,打过仗的白面书生陆迅。

刘备和陆迅交战时,刘备势如破竹,一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可决战的时候,刘备疏忽大意,把营安在一齐,致使陆迅有机可乘,来了个火烧连营。刘备差一点被烧死,最后,被部下护送到了白帝城,刘备最终忧郁而死。

读完之后,我被刘备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打动了。刘备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情愿不好国家,不好荣华宝贵。这也证明了刘、关、张三兄弟的友情啊!

读后感火烧连营【篇9】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得更多更多。

读后感范本: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其六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范本: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其六”,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