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美的历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1-17

美的历程读后感系列8篇。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系列8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

美的历程读后感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

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凶猛之美,是由于“奇形怪状的线条、深邃凸出的铸造装饰”和“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器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

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作者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表达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品味和需求。

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

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

“这些变化确实可以从现实中找到线索,甚至是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的黑暗中,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美丽的理论世界上,从而在艺术和哲学的思辨上有所突破;在繁荣的世代面前,许多艺术作品也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在读了朱光潜先生关于美的论述后,我认为美的载体或表达美的事物应该与现实有一段距离,美是在现实中产生的。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以壁画为例。汉代壁画比较古老、拙劣,这原本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它。

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然而,中唐以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现实,美感开始丧失。

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

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

实是上,苏轼是文人**出现与入世矛盾的最典型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在当时并不明显,“但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元代至明中叶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拓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

“那些有意味的美”

美丽总是让人想起美好的事物。看看它的词组:美,美,梦;美是每个人(尤其是女性)不可逾越的话题。于是早早的我自认为聪明的把美解读为漂亮,可是这个字是否又有更深的内涵呢?

美学,我不知道是什么?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文学、史学、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而美学似乎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方式,或认识方式。

大学教学论的老师这样说:“你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从事的是初级历史教育工作,可是你们不能仅仅与学生念同样的书,要有一定的高度:要讲日本人的特征就必须要读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军刀》要跟学生讲艺术就必须要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当然这位老师还介绍了很多其他的著作,我独独记住了这两本,也许是由于书名太过美丽的缘故。

今天这本书看完了,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写下来。在写之前又上网看了看别人的感想,又总感觉是雾里看花,华而不实。还是决定不借鉴他人,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既然本书的题目叫《美的历程》我也以本书之美为主线进行叙述吧。

文字之美

作者深厚的人文功底令人折服。翻开本书,首先读一读目录,文人的气息扑面而来,“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狞厉的美”“佛陀世容”“悲惨世界”“盛唐之音”“韵外之致”。用到这样的标题,匠心独具,又毫不矫揉造作。

纵观全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描写的贴切性令人惊叹。例如,在介绍苏轼时,作者用了一处颇精到的对比,现摘录如下: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苏轼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趣。我喜欢这些诗人的形容词,高度概括了他们的特点。这些得心应手的语言充满了作者的长期积累。

我们不妨使用鲁迅先生的信条,并借用。真是爱不释手。

内容之美

作者在结语的第一段就指出“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不知道鸟瞰花朵是否能得到一个一般而不模糊的印象?”区区16万字,要带领大家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必不容易。

这本书跨越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原始社会到清初。涉及范围广,诗歌,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包罗万象,博采众长。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如何取舍,作者在选择时根据自己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美学艺术的走向和时代的特征,张弛有度,拿捏得当,并没有累赘之嫌。

不过从书中的内容也能分明看出作者的好恶,我认为文人的特点即在于此。成书乃抒发自我胸臆也。当然,我喜欢和不喜欢这些内容。

我喜欢龙飞凤舞、佛界和唐诗。而对绘画就毫不感冒也不甚了了,因此也是一掠而过。

采撷之美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作者的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喜欢大量的诗歌,歌曲和赋引用的作者和大量的**插入。在这里罗列一下,以免以后遗忘:

龙凤的引用,象形文字(65)诗经部分内容(90)秦兵马俑**(100),《楚辞·招魂》片段(118),班固《两都赋》(131),马踏飞燕**(140)个大家对人生的慨叹(魏晋150)佛教壁画的故事(云冈石窟),《代悲白头翁》《春江花月夜》(213)李白诗(221)温婉的诗(254)三言二拍(310)《桃花扇》哀江南(330)石涛朱耷等人。同时,作者的观点也被别人引用,这样我们的读者也可以间接地阅读很多人的观点,这是又一个很大的收获。

思想之美

没有思想,中国的文字和句子只是文字,没有生命。而这本书正向书后的介绍“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想法。

这些观点和主张影响了我的内在思想,并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启发。例如: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动物纹饰或几何纹)作者认为创造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审美,美观。

它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几何图案的起源,使我有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并且不仅要联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山顶洞人时期佩戴的项链等装饰物是否并非我们以为的他们已有了审美的能力,而也与他们的原始崇拜有关呢?当然,我只是个幻想。我需要知道更多。

这些美学观点是多么令人振奋:中国古代文人长期以来的矛盾思想——儒学与老庄哲学对立统一。魏晋玄学不是腐朽反动的东西。魏晋时期,哲学又得到解放,思想活跃,问题增多,收获丰硕。

对阮籍和陶潜的重新释读。《西游记》与《牡丹亭》的浪漫。不出所料,人是思想的芦苇。正是李泽厚先生的思想,使这本书真正具有了阅读价值。

启迪之美

读这样一本书无疑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在思想上,前面也说了不再赘述。在生活上,我想,从前去旅游名为欣赏,实则下车照相,上车睡觉。

而《美的历程》让我静下来去领略,任何一点小小的作品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外出前最好先做作业,以免成为无头苍蝇。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3)

犹恐相逢是梦中

——读《美的历程》有感

【摘要】《美的历程》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美学特征。于一般的美学论文不同,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学风格,作者以其在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内容来阐述,每一章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作者将自己的美学思想融入其中,渗透到自己的独到见解中。

这本书所体现的当代思想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现代读者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美学;时代性;文学性

“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美的历程》如是将我带入一个包罗万象的美学世界。

初中偶然读到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这是寒假第二次再读。在浏览了学校发布的书目后,我隐约想起了那本搁置了四五年的书。翻开《美的历程》,映入眼帘的是同样通俗的文字,同样活泼的语气,同样四个繁体带些风骨的汉字;只不过书已从纸质变成了电子版,只不过读者已不复当年明快的心境了。

学校安排写论文。阅读是任务型的,所以我打算慢慢读,比如一天读一页,一天读两页。然而,读了李泽厚先生的序后,我直接读了一遍,再也停不下来,鼠标滑轮不停地往下滑。渐渐地,一种久谓的感觉又回来了。我觉得我好像接触了一个完全部同的世界。所谓大人的冷静和孩子气都回来了。

就像第一次读《三国》,时有热泪盈眶;又像独诵《赤壁赋》,读过飘飘欲仙;又像背《声律启蒙》,朗朗上口;或像弹琴时,抚琴而叹;或像画水彩时,肆意描摹。

我再一次被书中的审美世界所吸引,就像初中时第一次接触它一样。不同于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论文,《美的历程》文字通俗,语气活泼,可以一鼓作气地读下去。不但如此,它拥有浓厚的文学气,“你看那些著名的商鼎和纣初鼎,你看那是兽(人?

)面大钺,你看那满身布满了的雷纹,你看那些与饕餮纠缠在一起的夔龙夔凤,你看那各种变异了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形象,例如那神秘的夜的使者---鸱枭,你看那可怖的人面鼎,”典型的“你看”、“那”排比句,在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沙丘上突然排山倒海地将姹紫嫣红展示给你,目不暇接,亲切无比,栩栩如生。

进一步的,作者甚至使历史中的文人骚客栩栩如生。毋须小说那样的苦心经营,虚拟构造,但看那些史实、那些文字足矣。像写屈原,开头“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

”叠加的形容词,概括性很强;紧接着“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连续的四字词,古色古香,简直是文采飞扬,一泻万里,平时何曾有这样美的享受,何曾见过这样的论文,贴切之极,舒畅之极,美丽之极也;尔后引原文佐证“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悠长的韵调自然而然地将之前四字词带来的节奏感放缓,如我辈平时何曾静得心下去读楚辞,现在却缓缓地读下去,感受下去;有了前面文字的反复铺陈,屈原的形象即显现出来“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公却是这样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者。”仅仅一段,作者却如同那些小说巨匠,金笔银勾,将屈原的形象画了出来。

还有陶阮和李苏,在书中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还体现了文人气。这也是该书文学性强的原因,也是该书无穷魅力的基调。比如,他把李白和苏轼写了一整段,不仅因为他们的审美表现,更因为作者对文人特质的赞誉。

如写李白那一节的标题《青春、李白》,不仅简洁概括,又是何等的潇洒活泼。“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作者对这些文人加以极大的赞许,他们的风流倜傥,他们的桀骜不驯都令人侧目。

我们知道李白在政治上很幼稚,但为什么不呢?之后再引李白的诗文,“孔圣犹闻伤凤麟,黄龙更是何鸡狗!”,“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作者形容道“痛快淋漓,天才极致”,而我们几曾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样荡气回肠甚至极为叛逆的诗文呢?

不仅唐代的艺术在这里发挥了最强的基调,整本书也在这里发挥了最强的基调。

纵观全书,作者特别强调了美学的时代性。夏商周三青铜器风格的变化,魏晋隋唐雕塑形象的变化,唐宋诗画所反映的朝代特征,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涵盖了整个中国社会和历史。

一直读到那一句“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我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宛若隔世。

这时,读书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眼前的美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我未曾了解书中所谈及的各种文艺理论,我未曾回顾书中所拓展的美学范围,我未曾深研书中所引的论文条目,我仅仅飞鸿踏雪般地读完这本书,从远古图腾一直到清代文学,毋须长篇大论,亦毋须剥蛹抽丝。美的巡礼如同在天空中划过,尽管短暂,但余味无穷。

这足以让作者用他华丽的文学才华为我勾勒出一个耀眼的世界,给我一个美丽的历程。

写完论文的时候,书中洋洋洒洒的文字依旧充斥心头。今天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已是欣喜万分,遥想第三次读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真的是“犹恐相逢是梦中”了,想到书中所述的事物皆已被雨打风吹去,不禁又是一阵怅然。而这本书在纷纷扰扰的今天,我还有机会再读吗?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一版,北京,文物出版社。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4)

翻开《美的历程》,看它的目录,从“龙飞凤舞”至“明清文艺思潮”,不难看出,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历史每一个阶段艺术之美的书,可以说是中国的美学史。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美。作者李泽厚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美的殿堂。

作者李泽厚从远古开始,带我们领略属于那个时期的图腾、巫术、歌舞等特点,古朴、古老,但沉淀了历史,凝聚了当时人们的信仰。随后是青铜时代,人们从图腾巫术中解放了出来,开辟了属于那时的狞厉的美,也正是那一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发展。沿着历史的长河,我们来到了先秦。笔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艺术。“楚汉”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所谓的浪漫主义。“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冲脱了出来,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重大变化时期,人们开始觉醒,对人生、生命有了更多的思索和追求。

文学也进入了自觉的阶段。“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盛唐之音”,由李白、**性的美以及杜诗颜字韩文组成。

而李白奏出了盛唐的最强音,他对官场的蔑视,纵情人生的心态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金碧辉煌。“韵外之致”,讲述了百花齐放的中唐文化,内在的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

最后,“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则又是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全书,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们领略了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美的历程,这是一次文化艺术的旅行,然而,在我们被中华灿烂的文化所震撼的同时,它也给予了我们心灵精神上的洗礼。回过头,再细细品味,即使时间再怎么冲刷,有些东西依旧会伫立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积淀着,凝聚着,随着时间一点点散发着它的魅力,不随着时间褪去它的光彩,反而韵味十足,这就是艺术。作者讲述这段美丽的历程,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作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让每位读者都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涉及到一方面,它包含了建筑、文学、**等等,而也正是因为它的涉及面广,我们更需要认真研读,而在这一次次反复阅读中,我们收到的震撼将会更强。

无论是原始的时代,还是现在发达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都如影随形,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段美的历程也将继续下去。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5)

再看魏晋南北朝。这是哲学重新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的纯洁性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闸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知识和相对稳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害怕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高尚的人格带来认知的赞誉。

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格的影响下,文艺作品都具特色,具有文学意识和道学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

山村的野生环境,人与动物的活跃形象,肆无忌惮的线条与旋律,以及运动的身姿。”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层追求的最高审美标准。

”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这便是崇高的价值,也是美的体现。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6)

——感受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延续美的历程

我认为一本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吸引力。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正如“20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吧。

初次接触。

当收到邮局寄来的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惊讶发现书中的很多**都是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激发我对本书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看了很长时间,我终于看完了这本浩大的书,

从盘古产生之初,美就贯穿于整个过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本文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艺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和审美把握。

游荡在这本书中,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字也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历史艺术美的历程,让读者领略到历史艺术美的瑰丽本质。

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的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震撼中国艺术的同时,无奈自己才疏学浅,也有点吃力的感觉,自认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

精读,感受心灵的震撼。

对于我,插图多的书,往往读得快,遇到了美的历程,发生了变化,畅游在琳琅满目的文字力量里面的同时,同时也感受图画中的深层次含义。沉浸在其中。我从来不知道各种神秘图腾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我从没想过我能在西安博物馆看到一小块秦砖和汉砖上有如此多的地块。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与凶猛动物图腾相对应的社会状况就是这样一场战争。正如笔者所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造就了一批思想家和思想。

这是一本教我理解文化心理学的书,这是一本启发审美的书。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正如作者所说,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遵循这一框架: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文章对此理解,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笔者着重强调的一个时期。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期的封建主义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诸多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一个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

正是这文艺史上的一个飞跃。造就了的是“人的觉醒”!!!

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人的觉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既有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又有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还有陶潜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正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是对外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这种觉醒表现得如此深刻、透彻。生活和自我的问题是如此之深,它取决于文化因素

这种觉醒的思想基础也可能起到更为内在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证明了人的觉醒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触动心灵的觉醒

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其积极的表现之一在于人不仅能意识到他与外在对象的区别,而且意识到时间对其生命的限制是那么具体而且充满着悲剧性。生命的悲剧性意识不仅体现为人对自己力量渺小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即生命的有限性。因此,人才培养出超越这种有限性的欲望,从而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寻求无限的发展空间。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一种人类在怀疑和否定中重新发现、思考、把握和追求生命命运的觉醒,创造了一代文艺的一种美。

中国文艺是人类的文艺。文学艺识源于人的觉醒,它带来了文学艺术艺是。没有人的觉醒,没有文艺的审美意识,文艺就无法达到独立的地位。只有觉醒的人才能创作出独立而有意识的作品。

同样,人的发展也需要人的觉醒,需要人的追求,而不是一味的怀疑和否定。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的,

“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题目:人的觉醒与文学意识——论中日两国的异同

isbn:730903374

作者:胡令远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和人的觉醒

扇子生形”的解放与“神”的解放--略论魏晋和晚明“人的觉醒”在艺术上的表现郭妍琳期刊网

东南大学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江苏南京210096“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7)

利用暑假的闲暇时间,我根据《榆次一中高一新生暑期推荐阅读书目》中选择了《美的历程》一书进行了阅读。《美的历程》是一本有关于人生修养与中国历史的美的书。

这本书通过介绍中国历史历程中的人与事与物的美,来带领我们进行一段美的历程。它通过解释、描述一些中国古代乃至远古时期的事物与人的思想来将某种东西的美表现出来。通过阅读,我也领略了中华之美,同李泽厚进行了一次美的历程。

这本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每一部分将有三或四个副标题来解释。下面,我就将自己认为好理解的几个部分来讲述

其中,首个部分是“龙飞凤舞”。、符号化。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也就是“美”的开始与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刚刚形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将“美”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来蕴藏在远古图腾中的。而原始歌舞是人们表达这一图腾意意的一种形式。图腾就是远古部落的旗帜符号。

按时间历程走,在“青铜饕鬄”中,是讲自夏代以来的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与

青铜发展史。这个部分是讲了饕鬄纹,一种**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一方面是恐怖的代表,另一方面是上帝的保护。

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与青铜同时期的文字:甲骨文、铭文和铭文。

也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佛陀世容”,这章是讲述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充满战乱,痛苦、民不聊生。这时,佛教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

佛教宣扬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要忍受痛苦,虔诚的信仰佛教,才能够脱离苦海。因此,石窟雕塑作为人们心中的信仰,是时代美和社会美的理想体现。这也是佛教在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发展。

后来,佛陀的世界能力不断变化,越来越接近人。总之,佛教的世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意义和形象不断出现。

“盛唐之音”中讲述了唐朝的艺术的发展,从不同诗人,如:陈子昂、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等。他们的诗风来讲述唐朝的艺术发展。

“宋元山水意境”则是讲述绘画的一章,因为绘画艺术的高峰便在这个时候。从北宋过渡到南宋,主要讲述了“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推移。也就是绘画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再到另一种高的境界。

但在元代社会风气和文人心理状况下,他们大多采用山水画来表达主观情感。

“明清文艺思潮” 是写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从这一时期的**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戏曲、雕刻,无不反映出这种思潮。如: 《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

但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从浪漫主义变成了伤感主义,如:《红楼梦》,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

《美的历程》其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它的书后有供参考的配图,注释也很多。虽然这本书我在读的时候有些难理解,但依旧抵挡不住这本书的魅力。美的历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魅力所在。中华民族的魅力不仅写在这本书上,它无处不在,将来也将如此。

正如作者在书的结尾所说,美的历程指向未来。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8)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学院院士,1998年获科罗拉多学院人文荣誉博士学位。

著有《我的哲学提纲》、《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等书。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世上本不缺少没,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人们在沉闷的诗词中,李泽厚先生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优美诗词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一幅插图让我更加生动地了解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美。

它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给我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美有历史和内涵。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它本质是美的,有心人就可以透过表面发现出美的本质来,从甲骨文的妙趣横生,到金文的刚劲圆润,再到隶书的干净整洁,以及现在的流畅的行书、楷书,透过文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书法艺术的美丽延伸,我相信是有一种东西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美丽的,它一直存在那里,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从《美的历程》书中我学到: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深入交流的,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或许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停留、**一下身边的风景,哪怕是春天刚破土而出的嫩芽的美丽。而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没有时间去回顾我们历史上的各种美好时刻,人们没有心情去****身边的风景。

可是,我想说,当你闲暇时,不妨翻翻书,当久违的书香扑鼻而来,在书的“美丽历程”中寻找自己美的家园,未尝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就我而言,每一天的早上当我睁开眼睛,打开窗户,时不时有股淡淡的挂花香,有鸟叫,有孩童上学的吵闹声。我便觉得这一天都会是美丽的。

那样我才会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最后,以李泽厚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一切都在继续。

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