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4-01-23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7篇。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书中漫步,品味诗与远方,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如果您想更好地理解“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那么栏目小编特别推荐这篇文章。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1)

今日批注阅读《出版说明》《序》《说文解字》第一wwW.DsbJ1.cOM

一,阅读经典的必要性和入选《国民阅读经典》书目的特点

经典是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国民的阅读生活中最迫切的事情是阅读经典。在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和扭曲了的今天,在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头脑、占用人们时间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的今天,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国民阅读经典》中入选的经典首先立足于三个基本点,即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其次,所选经典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最后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尽量选择最好的版本,选择最好的注本或译本。

二,作者自序

朱自清先生1931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大写下这段自序。在自序中,他阐释了“经典常谈”这一著作名称,交代了经典训练的背景,还提到创作本书的目的以及此书的特点。

什么是经典常谈?“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即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常谈”即经常阅读、交流、学以致用。

经典为什么要常谈?从旧日教育到新式教育,经典训练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在演变进步。

怎样顺利常谈经典?序言中提到,古人为经典作注,用白话文译经,都是为了启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经典常谈》这本小书,它是一艘航船,引导我们走向经典的海里。即作者编撰此书的目的,激发我们阅读经典欲望,从而去阅读每一部经典。

本书的特点是什么?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在旧日教育中,经典训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当下学校及家庭里的经典诵读,拿我自己来说,我给儿子教读《弟子规》《千字文》,短短的六个字或八个字,我要花很长时间反复让儿子跟读,结果儿子还是背诵不下来。一段时间后,儿子提起《千字文》诵读打卡,他的精神立刻就萎蔫了,他的眼里都是胆怯,他的行动中是逃避和推脱。如果我坚持让他读,他会读,但总是心不在焉。现在读到朱老的这句话,我让儿子读这些“食而不化”的文字,长久以往,确实会摧残孩子的精力和兴趣。我们的孩子该在什么年龄读、读什么经?我们怎样评价三四岁孩子已经会背诵《论语》?经典教育与应试教育如何有效衔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个大纲,来引导我们师生。

三,《说文解字》第一知识梳理

(一)“仓颉造字”之渊源

其实,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战国末期,政治、学术发展,使人们感到文字统一的需要。这时候,一个造字的圣人进入人们的视野——仓颉,“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实际上,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

(二)字书的出现与发展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教育渐受注重。而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人李斯做《仓颉篇》、赵高做《爰历篇》、胡母作《博学篇》,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这些一面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3300字。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书里有9000字。字体除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9000字分属540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

(三)古文字及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

什么是古文字?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

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有:契,铸,书,印。甲骨文是“契”的,“契”有“刀刻”的义;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金文是“铸”的;“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上或封泥上。

(四)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条例。

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五)书体演变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魏代又变成“正书”;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晋代也称“楷书”;宋代又改为“真书”。正书简化,便成“行书”,变化是应用便利的缘故。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2)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广大群众读的书,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48年逝世,享年50岁。他的代表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经典常谈》大概讲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由来的过程,内容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他的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成为我的爱书。

我来讲讲诗经吧,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不够的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创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搜集各种歌谣以外,大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簇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事,要把这些诗给君上,因为君上喜欢听典礼的事,《诗经》编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礼诗,不关于典礼的非常少。

我也谈谈我的感受:古人的诗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3)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一位知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时期的那些作家苦涩难懂,他的作品反而更加亲民,经典这东西日积月累想要了解就一定要挖得很深,但是朱自清能够由浅及深地带领读者,引导读者。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的课文之一就是《背影》,因为看他的文章能够很轻易地读懂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舍去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修饰,只把干货留给读者,我感觉这才是一位作家的负责的表现。

本书的主旨是告诉读者,我们国家的那些经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他努力推崇这些经典,比如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等总共十三篇之多。书中不仅分别讲述,并且还结合了历史大脉络,体现出了一种连贯性。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

很多错误的思想不断传染,使人们还自以为加入了国学的保护队伍当中,其实这帮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国学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还有人认为保护古学就是保存古文古诗,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时候使这些得到一个终结了。

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是在故事一样,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它成熟的时间很早,但是单从思想和内容上来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朱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会有质的改变的作品是千万不能被忽略的。如果你觉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就算你毫无古文基础依然可以看这本书,它会领你上道。

只要我们了解了国学的重要,并且着手把即将被丢掉的东西捡起来,我们的将来会更美好,这种美好是由内而外的,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介绍了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入手,还有介绍,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国家更富强,中国人是不会放弃经典国学的,祖国的未来也正等着我们去创造。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4)

经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的遗产,它对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不能脱离对于本民族经典的学习。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段话表明了他对经典训练重要性的深刻见解,也正是这个基于原因,他编著了《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这本书写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朱自清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书中所作的是对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至深至广的文化典籍的介绍,这些被列为经典的作品,千百年来,在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学术体系。朱自清介绍,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没有把“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为全书叙述的纲领,这位读者揭示了一条简明的路。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5)

《经典常谈读后感》


在生活中,经典常谈无处不在。经典常谈是指那些经久不衰,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名言警句或格言箴言。阅读这样的名言警句,不仅能够给带来智慧和启发,还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生活。因此,阅读《经典常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经典常谈》一书由多位文化名人撰写,他们从各个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这些经典常谈的背后故事和含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它来自于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作者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告诉无论是学习还是教育,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浮躁,缺乏耐心,容易半途而废。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于是,我决定要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另外一篇文章是关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它来自于唐代杜甫诗歌《登高》。这句诗描绘了人的心境可以超越现实,实现人文精神的高度。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心境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时,可以通过思考高尚的艺术和文化,把自己的心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勇敢面对困难。正如杜甫诗中所说,“登高而招,俯仰而式”。只有积极面对困难,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人非生而知之者”的,它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这让我想起了过去,当我还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学生时,我总是追求表面的知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并且要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编认为,这本《经典常谈》给了我很多触动和启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智慧。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提升自己的心境,如何追求真正的知识。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人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经典常谈。它们是生活的指南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经典常谈》。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可以在烦恼和困惑中找到答案,在困境和逆境中找到力量,在迷茫和追求中找到方向。人生是一段旅程,阅读《经典常谈》能够为的旅程增添智慧和意义,使其更加丰富而有价值。让一起读书吧!阅读经典常谈,收获智慧人生!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6)

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后——总之不在中间。朱先生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会错过一些,迷失一些。而这本《经典常谈》,正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见识经典一番”的指明灯。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7)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无论是小说、历史、哲学还是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都能为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考。它们常常引起对人生、社会、人性等深刻的思考和共鸣。本文将以《人类简史》、《1984》和《活着》这三本经典著作为例,详细、具体且生动地分享我的读后感。


《人类简史》由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于2011年发表。这本书以历史学的视角,探讨了人类从出现至今的演化历程。赫拉利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猜想,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等,探索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通过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读完《人类简史》,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赫拉利在书中谈到的认知革命,指的是人类从同其他动物一样只具有有限的感知能力到拥有了复杂的语言和想象力的过程。这种进化使人类得以建立起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并培养出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文化和传统。这种进化过程不仅改变了人类自身,也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应该珍视和充分发展的能力。


另一本引起我深思的著作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小说出版于1949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讽刺之一。奥威尔通过刻画一个极权主义政权下的社会,让体验到了言论受限、思想被控制的可怕威力。他警示人们,如果不警惕和抵制权力滥用,那么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将会被剥夺。


读完《1984》,我意识到权力的滥用是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小说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被监视一切、被洗脑控制的社会,给人以压抑和恐惧的感觉。这让我意识到,不能盲目相信权威和政府,而应该保持对事实真实性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只有通过了解和思考,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力,避免成为权威操控的工具。


最后一本书是余华的《活着》,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农村的现实的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百姓在历经苦难和变革中的坚韧与乐观。福贵经历了贫困、饥饿、失去亲人等一系列的苦难,但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读完《活着》,我对人类的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福贵的一生被战争、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等种种原因所困扰,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在苦难中坚持生活,对抗困境,不屈不挠地保持乐观的态度。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对待并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福贵的一生教会了我,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应该坚持生活,享受当下,珍惜每一天。


这三本经典著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触动和启发。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对人类发展、权力滥用以及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书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观点。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广阔的心灵世界。读书如同一场精神的旅行,每一本经典都能给带来新的感悟和启示。我将继续热爱读书,并将其中的智慧和经验运用到我的生活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