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模板

发表时间:2023-01-25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一本好书往往能塑造一个人的品格,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会更加了解书中人物形象写一篇该作品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对这本书籍的印象更加深刻。不过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做到有感染力呢?我们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乌合之众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

读《乌合之众》有感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家的创始人。本书《乌合之众》讲的是关于群体心理的特征及群体心理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古斯塔夫先生对群体心理研究从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群体的分类及其特征三方面对群体心理做了剖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古斯塔夫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了群众,让我对群众的看法不仅限于马克思。也对群众的某些言辞、行为有了不同的看法。

群众是单纯、易怒、暴躁的。一个好的领导人掌握了群众心理便获得了神一样的力量,掌握了人的生与死。一位优秀的数学家与一位普通的工人在智力上有高有低,但面临从未涉及的历史领域两人做出的判断却不相上下,把他们放在群众里也是一样,做出的决策不分上下。

群体极其容易受到暗示,为了所谓的正义感滥杀生命,服从着别人的怂恿并且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而感到无比的光荣,甚至希望自己能获得别人的赞扬和嘉奖,他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群体犯罪在法律上是犯罪的,在心理学上却不算犯罪,他们受到别人的暗示,怂恿,让他们在思想让为他们的行为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

古认为从小接受教育会让人的思维越来越禁锢,成年后也会变得麻木,。就如中国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的思想尤为严重,八股文也为人们的想象力戴上了枷锁。“即便教育无法提升道德水平,至少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拿了文凭的毕业生,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一部分,于是不得不让其他人失业”“一个国家给青年人什么教育,就可知道这个国家以后会怎么样”

在科学还未发展这么快时,人们信仰神、佛。万事万物都是未知的力量所创造的。人们盲目崇拜,渴望传播,理解狭隘。但这些有了科学的验证,这些理由就经不起推敲和质疑。

群体领袖在宣传某种信念观点时会采用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越简洁,论证越贫乏,影响反而越大。人类的理性远比我们想的要差,群体可以暴起一时的拥护你,也可以让你的辉煌转瞬即逝,过眼云烟。

个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世界纷繁复杂,个体的、群体的、善的、恶的,等等,思想不能成为信条,要随事态的变化而不同,最重要的是看清事物的本质,不做俎上鱼肉,也不做屠杀别人信仰的刽子手。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本书是他的成名作,描述了他从心理学方面对群众行为的解读。

初读此书,被其中的观点所震撼,比如群体没有负罪意识,群体天然合理,他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义的,因为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会因人多势众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这会使得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这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法不责众,这个词说的不是法律的管辖权,而是指群体的自我心理暗示。

群体的自我心理暗示威力有多大,想起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朋友,典型的理工男,戴副眼镜,不爱说话,性格腼腆沉静,长相也白净斯文,只是个子较高,身材较壮。一天晚上,他们小区停电,他在外面吃完饭回来时,看到有人群聚集,便鬼使神差的去看热闹,原来是有人因为小区长期停电,便带头聚众拦了公路,因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了交通,又恰逢重要会议召开期间,便有防暴警察来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不知为何人群与警察突然发生冲突,而那位朋友竟随着人群一起大声抗议推搡警察,因为他个子高块头大,很快便成为警察重点控制对象,被送到了派出所,直到第二天调查完毕才释放回家,让家人担心了一天一夜。事后,我问他,你平时都不爱说话的,怎么会去和警察发生冲突?他说他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嚷,都在推,而且停电也确实恼火,头脑一热,便跟着人群一起嚷闹起来。

我想这就是群体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在那种环境下,如果没有受到过专门训练,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绪、语言、动作所感染,从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为学别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人总是喜欢自作聪明,而聪明人最喜欢走捷径,最快的捷径,无非就是模仿别人,别人做得,我为什么做不得的心理常使人轻而易举的放弃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而位于群体环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轻率行动,人云亦云。

比如股市,牛市时全民炒股,无论卖菜的小贩还是跳广场舞的大妈,谈起股票都是眉飞色舞,哪还有人记得乐极生悲,月盈则亏.熊市时,股市又无人问津,哪个人在熊市炒股,常会受到背后所指,冷嘲热讽,又哪还有人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所以股市的赢家永远是逆向思维,且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群中的逆袭,故能在股市成功之人,十者存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中黎庶也可算作人群,事物总是可以多方面看待的,道理也总是相通的。《乌合之众》中,也并非全然是对人群的消极认识,勒芒也认为群体才会体现出大义无畏、一往无前的凛然气概。群体才会在慨然赴死的进程中带给人一种激昂的情绪与荣誉感。虽然群体的平均智力绝对无法与一些伟大的个人相提并论,然而再伟大的个人终究力量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终究是依靠群体这个庞然大物在缓慢而又不容阻挡的向前推进。

读罢此书,合卷沉思。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必然身在群体之中,无处逃离也不必逃离。无论是否是乌合之众,我们都将面临选择。只是到底该选择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轻松的快乐和安逸,还是该选择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劳累的思索和拼搏?但凡有过一定社会阅历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选择,真的很难。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3)

学完国学再读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对于我这种书虫有点烧脑。读这种纯理论书,过程艰辛苦涩,极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读,否则一不留神就要重读。好在篇幅不长,初读下来,作者很多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观点放在当下仍然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书中讲到“教育既不能让人变得有道德,也不能让人变得幸福,它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识而言,在大数学家和一个鞋匠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就性格而言,他们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这或许就是智商与情商的区别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来还指着多读几本书,提高一点情商,然后变得幸福一点点,看来没戏了,扎心。或许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难幸福吧。

本书还有很多一针见血式的观点,例如群体不会思考,群体没有理智,群体的善变、极端、残忍、奴性,填鸭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本书的写作风格正是一直采用群体的特征和手段,向我们这个读者群体进行“断言”、“重复”和“暗示”,细思极恐。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是无法摆脱群体心理的影响的。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特立独行,当所有人都浑浑噩噩的时候,也难免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我,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

集体无意识,愿我们拨云见日,凡事主观,谨慎,冷静,深思做不一样的自我!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4)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电影《一出好戏》还未上映,翻阅前几章时有种看大学心理课本的感觉。电影看了两遍,书中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像深夜的星星一样不断闪现,吸引我耐心把这本书读完。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时,往往会不自觉形成一个群体,并接受一个有声望的人领导。群体又易受催眠,甚至表现出低智的特点,同时群体中的个体也会表现出自相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行为特质。

就像电影中的人流落荒岛,老板、专家、职员、保安、司机小王们形成了一个异质群体,在某个人的提议下大家不假思索同意推举司机小王成为了领袖,小王成了可以趾高气扬指使其他人干活的“王”,小王的声望来源于他的生存技巧,而在之后的统治下不断强化。之后群体因为观念不同分化成两批,这些曾经体面的白领们在各自“王”的带领下为了利益大打出手,做出了与他们曾追求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完全相反的行为。

第一次读到书中的一些观念不免感觉有些偏激,也许是作者作为大众心理学的资深研究者明白通过这些断言似的论证更能影响到读者吧。批判吸收,第二次阅读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5)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户外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务必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此刻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正因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潜质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正因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能够成就,也能够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因此我不爱写……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就应看看这本书,至少此刻都就应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6)

“乌合之众”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像一群乌鸦聚在一起的一帮人。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

作者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隐约感觉作者还有自诩为贵族、高等智慧的意味,所以作者很多观点与论据无法令我信服,甚至强烈反对。

但是作者观点在当今社会并非不适用,作者展示了大众非理性的充满变数的心理世界,依然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以作者的观点,历史上曾经拥有诗意情怀与伟大梦想,为了崇高的理想而牺牲自己的人们都是被忽悠了呢!

我自认为本书对当今社会仍有指导或借鉴意义的关于大众心理的观点记录如下:

1、群体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2、群体的共同特征

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作为个体的异质被同质化吞没了,无意识品质的优劣决定了群体智慧的高下。

冲动、易变、急躁

表现极端

没有任何长远打算

不承认障碍

轻信、易受暗示

情绪夸张、单纯

偏执、专横又保守

4、群体的道德

观念每一种文明都是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这些屈指可数的观念很少革新。这些观念在群体中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些观念难如登天。只有简单明了的观念才能被群体接受,但并不是所有观念都是简单明了,所以必须经过一番彻底改造,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才能被大众接受。一种观念重要的不是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它产生的效果。

推理群体推理只是将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不妨说他们并不推理或只会错误地推理,也绝不会受到推理过程的影响。所以,只要能够为群体建立这样论证的形象或观点,便可以操纵群体。群体没有推理能力,也没有批判精神。也就是说,群体不能辨别真伪,也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有些意见轻而易举就得到普遍认同,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根据推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想象力想要领导群体,就要在他们的想象上下功夫。刺激群体想象力有两个原则:第一,建立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第二,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使,只要伴之以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就足够了。

5、形成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间接因素

民族

传统

时间

政治和社会制度

教育

直接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我们知道群体特别容易被形象的印象左右,但鲜明的形象并非随时都有,在形象没有建立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词语或桃花,巧妙地把形象从群体心中激活。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形象有着神奇的力量,既能掀起群体心中的惊涛骇浪,也能平息风暴。

幻觉自人类有文明以来,群体便处于幻觉的影响下。早期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们捏造神灵、崇拜偶像;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相信无数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成为了新的幻觉。

经验经验是真理唯一能在群体心中传播的手段,也是唯一能让危险的幻觉破灭的武器。

理性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指引。如果想要群体相信什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再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感情,必要时还得用极端的行为表现对这种感情狂热。再用一些暗示改变他们的看法,如捏造场景、追忆往昔、憧憬未来等。演说者还要密切注意讲话的效果与大众情绪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措辞,让群体把感情倾向自己的需要。这也导致演讲不可能完全事先准备和研究,因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演讲者遵循的是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听众的思路,很难对群体产生预期影响。

6、群体领袖的说服手法

群体领袖的意志帮助群体形成意见,再将意见回城一致,他让精神力量在群体中产生影响,然后再把它转变成实践的力量。

当某个人获得大多数人的拥戴时,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领袖地位。

领袖总是那些意志极其坚定的人,他知道如何迫使群体接受自己的想法。他往往并非头脑敏锐、深谋远虑(一般这样的人优柔寡断、犹疑不决)。

领袖的说服手法

断言断言简洁有力,不理睬推理和论据。群体很容易陷入偏激的情绪中,而言之凿凿、不容置疑的断言往往是最极端的说法,很容易影响群众。

重复不断重复地说法会使人进入无意识自我地深层区域,我们的行为动机恰恰在此处形成。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真理,当某个观点重复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忘记谁是该主张的作者,未对其深信不疑。比如广告。

传染形成主流意见,比喻舆论的力量。

7、声望

声望涉及到的感情可能是赞赏,也可能是畏惧。

在现实中,声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某种观念对我们的支配力。这种支配麻痹我们的判断力,我们常常惊讶于它的神奇而心生敬畏。令人痴迷、令人甘心臣服,从而情愿奉献自己。声望足以拥有操控群体的权力。

人的声望来自于称号、财富、名誉、荣耀、品质、美德等。成功是最重要的因素。

声望接近于个人魅力,尽管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统治他人的手段,却能强迫周围的人接受他的思想与感情,让众人服从于他。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7)

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上大学就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读了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

本书作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是勒庞创作乌合之众的社会基础,他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这本书所讲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我们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乌合之众”存在,盲目从众无助无处不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