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0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8篇。

读书笔记吧专题“中国精神的读后感”推荐内容。

作者写的作品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好读后感能让阅读更有意义。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书笔记吧的编辑整理的“中国精神的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1

文学史评价是一件有诸多变动的事,“评价”本身就构成了历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评价,一直以来,变化也颇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主流观点是:高度评价左翼、延安与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而指斥沈从文、钱钟书等非左翼也非国民党作家为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帮凶”、“帮闲”文艺。政治性、集体性成为衡量作家作品的唯一尺度。典型观点如:50年代王瑶提出的“鲁郭茅巴老曹”,认定这六位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大师级作家。

改革开放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传入中国,使国人重新发现了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评价方法与八九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有异曲同工之处——号召“回到文学自身”,清理文学身上过多的政治责任。“重写文学史”的影响至今,在“重写文学史”的影响下,上至文学史家,下至普通读者,厌恶文学的政治性,降低对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批评其公式化、概念化,审美角度单一,等等。在“重写文学史”的视角下,郭沫若的地位大幅下降,茅盾被批评为“主题先行”,巴金早年作品被认为“热情有余,思想不足”。

应当说,“重写文学史”的观点很有其合理性,确实使人们的评价思维摆脱了十七年时期的单一政治化视角,看到了更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它对茅盾等作家作品的缺点的评价,确也触到了实质。不过,单一的“重写文学史”,完全排斥文学的政治性,完全给予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也不是科学观点。

解洪祥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给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科学的观察角度:综合十七年与“重写文学史”的评价思维的合理方面,主张文学性与政治性结合,集体性与个体性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主要评价的是左翼文学与解放区文学,它肯定了它们的贡献:促进中国革命的进展、人民的觉醒、拓宽了文学题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等。它对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弊病的总结也很科学,指出一味昂扬、文学为政治服务、排斥知识分子题材等问题都可归纳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扬弃论和辩证个体观,使历史主义压过伦理主义,造成了文学的失衡与悖反。确为的论,对我们进行文学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2

历史是民族的生命——《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史精神》一书是1951年钱穆先生在台北“国防部”特约演讲的集合本,每篇讲稿都主题鲜明,论证有理有据。钱穆先生博古通今,他的著作令人读来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很多人虽然从初中时就开始学习历史,但是,却仅仅是限于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并未有过宏观的理解。在学生时代,历史就是一门课程。随着年龄与经历的增长,不禁有这样的疑问:历史到底是什么?

钱穆先生书中提到,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我们以前以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是故纸堆里的往事,却忽略了历史的生命和精神。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可以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历史,就是这个民族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生命一定会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到未来”,我们今天常常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也是用历史的视角来看待生命。

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当朝代更迭,新兴王朝就会为已灭亡的前朝纂修史书,所谓“兴朝而修胜国史”,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流传千古、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今天强调“历史意识”也是对古人精神的传承。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历史的生命孕育出历史的文化和精神。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消亡了,那个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也会随之消亡。中国史上,西夏国灭亡之后,西夏文字渐渐成了无法解读的“天书”;世界史上,也同样有很多文化随着民族的灭亡而消失。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历史从未间断过的国家。只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伟大的中国民族。

历史不灭,历史精神就会永存,民族就会薪火相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潮流之中,经历无数次天灾与兵燹,有许多人前赴后继地守护历史,守护历史精神。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改造自然与自我的进程中,任风霜雨雪沧海桑田战火硝烟洗礼,历史的生命在不断延续,民族的生命进程在不断前进。钱穆在演讲的前言里说到:“记得在四十四、五年前,我尚为一小孩子,那时便常听人说中国快灭亡了……恰巧在那时,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就是梁任公先生的《中国不亡论》。他认为中国是决不会亡国的。我读了这篇文章,无异如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明,刺激我,鼓励我,中国还有前途,民族还有将来,我们中国人的人生还有其意义和价值……对梁先生“中国不亡”这四个字,开始在我只是一希望,随后却变成了信仰。

读完钱先生的书,我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骄傲与自信。一个人如果“失忆”了,就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理,一个人只有记住自己民族的历史,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守住自己的“中国心”,稳住自己的“中国魂”。历史是民族生命,它贯穿在民族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我们生活的“今天”,曾经是无数先贤志士无比期待的“将来”,也会逐渐成为后世子孙缅怀的“历史”。在历史的时光轴上,点点滴滴,就汇聚成民族生命的进程。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必要了解历史和历史精神,了解五千多年的岁月练就了我们怎样的民族特性、价值观念;塑造了我们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以及给我们留下了怎样需要悉心解决、小心防范的问题。今天,我们要提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如果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自信从何而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历史,记住初心,记住因何而出发,这样才能走向远方,永不迷途。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3

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自然是最重要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勇敢的消防队员在执行灭火任务时却随时有生命危险,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职责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感动我的一位消防队员的事迹发生在广西玉林。当时正值凌晨,消防队员杨科璋和他的战友们来到了火灾现场。他和队友由于一楼火势太大不便从一楼往上搜救人员,只能从最高层往下搜寻。在一层层搜索后,终于在五楼找到了受困的母子三人。杨科璋见两岁小女孩已经有了中毒症状,便立刻抱起她往出口走去。火灾被扑灭后,大家都松了口气,却发现杨科璋不见了。过了一阵人们发现杨科璋浑身是血躺在电梯井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杨科璋在救小女孩出去的时候,由于浓烟弥漫,失足掉进了电梯井里。掉进去后,他其实只要放掉小女孩就可以自己爬上去了,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牢牢抱紧小女孩,让她有更多活下去的机会。被杨科璋抱紧的小女孩得以生还,杨科璋却壮烈牺牲……

我被杨科璋叔叔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震撼了,不禁联想到了自己。记得去年暑假,我和爸爸散步回来,看到小区里一群人围着一幢楼在看,于是我们好奇地围了上去。原来是一户人家的卧室发生了火灾,当时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非常危险,我吓得马上躲到了爸爸身边,恨不得立刻离开现场。第二天看到那户人家墙上那黑色的一大片,我也吓得战战兢兢,拔腿就跑了。现在想想,我感到惭愧,因为消防叔叔们看到危险可不是往后退,而是往前冲。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虽然不需要像杨科璋叔叔他们那样穿上消防服执行有生命危险的任务,不需要像他们一样为救人而赴汤蹈火,但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的高尚精神,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去尽力帮助别人,给别人雪中送炭,而受到别人帮助后应该知恩图报,有恩必报,这样我们可以为社会添上自己的一份力,让其他人感到一丝温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4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里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大唐盛世,经历了清朝闭关锁国,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但很荣幸我出生在欣欣向荣的祖国,如今的祖国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的前沿,比如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我之所以这么了解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因为我读了《我的中国芯会指路的北斗》这本书。

这本书的开头是三个好朋友在讨论老师布置的作业: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想,出于好奇心,他们出去野外求生,由于天气的原因被困其中,后来蛋蛋表哥通过北斗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最终使他们获救。结尾是几个好朋友和蛋蛋的父母沐浴在夕阳下欢声笑语地踏上了回家的归途。中间部分阐述的是这三个好朋友探索北斗奥秘的过程。

这本书的作者以幽默风趣和慷慨激昂的语言叙述着中国航天史,书中令我久久不能平复心情的故事是我国发射卫星,需申请频率,如果七年内不能发射且传回信号,则申请作废。眼看着离七年倒计时还剩三天的时候,卫星突然发生故障,在千千万万的北斗人的努力下,终于在最后前四个小时发射成功,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北斗卫星的合法频率保住了。也正是北斗一号才使我国变成了航天强国,而获得如此光辉的成就是靠无数北斗人不眠不休的工作,促使他们如此发奋工作的动力是他们的爱国精神,他们知道创造北斗的重要性,他们更知道自己站起来和被别人拉起来是两码事。正是因为北斗人的努力,才一步一步的把中国变成航天大国,使我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保障。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倘若盛世将倾,我辈愿挺身而出,报效祖国。浩瀚宇宙里的北斗卫星就是北斗人报效祖国的最好证明。

北斗卫星的问世,造福了千万百姓,作为其中的一员,北斗卫星也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早晨起床的精确的网络时间,吃的由安装北斗终端的无人机喷洒农药长出的小麦做成的面包,手机导航等都得益于北斗卫星。让我感触最深的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是去一个陌生的小吃街玩时,没做好攻略迷路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大舅拿出手机使用手机导航得知我们的位置,从而找到正确的出口,当时我还迷惑不解大舅怎么找到的出口,现在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里面也有北斗卫星的功劳。

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几个夜晚,每当夜幕降临,抬头望着头顶那片星河,总感觉在无数繁星铺成的星河中,有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斗卫星,顿时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这一颗颗小小的北斗卫星,代表的是北斗人的航天精神,也代表着日益强大的祖国。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5

致敬零的突破:给许海峰的一封信

许海峰同志: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您打出的最后一枪,将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令无数中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年我才10岁,正在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依稀记得主持人介绍您夺魁时哽咽而激动的声音,父亲坐在沙发上一下跳起来,差点把茶盅掉到地上,口中喊着第一!冠军!厂区内立刻响起了鞭炮声,家家户户奔走相告,从此,对于10岁孩子来说,爱国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行动。

后来,通过电视广播还有书本宣传,知道了您的更多事迹,您不仅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是最美奋斗者。

获得金牌,彰显您为国争光的执著追求。您从小喜欢玩玩具枪,高中毕业后,您用40元钱买了一支汽枪,从那以后,您把心思都用在了枪上,瞄远处树上的鸟窝,瞄近处的飞虫。您把理想和志向都寄托在枪上。1982年,您进入安徽省射击集训队,当上了一名运动员,更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射击技术日见长进。您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为国争光,这个信念让您在1984年进入国家射击队,并在同年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块金牌,实现了奥运零的突破,极大提升全国人民的爱国心。

捐出金牌,彰显您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中国奥运会上第一块金牌,是何等珍贵!它的价值可想而知,当人们猜想着您如何处置这块金牌的时候,您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将这枚珍贵的金牌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您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我的成功源于国家的实力。放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能看见,而在博物馆中可以让更多的人看见,比放在家里有意义多了。这句话让世人对您无限敬仰与感动,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只有看淡名利,以淡泊的情怀书写高尚人生,才能以德立身、行稳致远。

传递金牌,彰显您敬业奉献的使命担当。取得中国奥运第一块金牌,您没有选择急流勇退,而是继续投身在为国争光的路上,1984年奥运会夺冠之后,您又参加了两届奥运会。您1995年退役后,开始执掌中国射击队女子手枪项目的教鞭,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您带的队员李对红获得女子手枪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您带的另一名队员陶璐娜获得女子气手枪金牌您以拼搏进取的不懈奋斗,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将金牌之梦传递给后来人,让《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奏响,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体育事业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您的英雄事迹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更是在告诉全世界,从苦难中走来的中华儿女,再不是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我们正以昂扬的锐气,奋力奔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6

论我青年精神——读《少年中国说》有感1500字:

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

此为梁先生书且发我深思至甚之句也。其心有一“少年中国”,而吾心方树一“青年中国”。

夫以如此浩瀚蓬勃拳拳崛起之青年中国,而使我辈竟谓己为佛系淡泊者,何也!

欲言人之青年,请先言人之少年。少年人心思至纯,青年人常怀迷惘之心。惟思至纯也,故敏而知新;惟思之惘也,故进而维谷。惟知新者,故精神;惟维谷者,故颓靡。惟精神者,故进取势如破竹;惟颓靡者,故不前妄谈淡泊。少年人常多猎奇,青年人常多批判。猎奇而难解,故谦逊问询、勤而加勉;批判而不思,故箴言难入、傲而自守。少年人如春笋新柳、初升之阳,易破易立;青年人如韧之劲草、初栽之木,易动易摇。此少年与青年性格不同之略也。

吾易倡:伤哉,青年之动摇也!青年之思想,国家文化赖以生存者。若仅以偶像影音之追逐、电竞网游之趋鹜为我朋辈视听之娱、消遣谈资,何论国之文化风向也。若罔念少年时代之意气,穷以玻璃佛系之心泰然而处之,安能肩我大国之鸿鹄志,承我中华儿女之血脉也?今日树其旗帜,明日转投他所;周而往复,片豪坚定之光阴亦难存,于此青年者,吾辈势不可效仿也。

而我今日之青年者,有皮相者而难以自醒,有自醒者而难以诸其力,有诸其力者难以得要旨。此三者,皆为困我青年长足发展之因也。今有作家言之曰:世人大多眼孔浅,只见其皮,未见其骨。此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也,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有骨者知精进,知精进者图要旨,图要旨者诸其力,诸其力者易自醒。故得其论:造成今日之青年迷惘者,乃未有图其术之精进之骨相也。

梁先生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而今少年中国奋起勃发、砥砺奋进几十载,已无愧谓之一青年中国,其前程浩浩可翘足而待也。清明政党树新标,经济科技蓬勃起,民生安全步步升,多元文化亟繁荣。未来中国之经济,乃是少年所建共产主义,社会大同;未来中国之政治,读后感.乃是少年参与先进体制;未来中国之文化,乃是少年所作崭新气象;未来中国之教育,乃是少年人才培养之路。当此之时,我青年之辈当去迷惘而敢破立、舍傲慢而善听言;勤思勉而多笃志,勇争先而立人前。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此梁先生心中少年之模也。而创青年中国,非一日之功,为代代传承之任;创青年中国之责任,而全在我青年。

何谓青年精神?有先进之思想、丰富之新知、强悍之实力。青年之思想,应知“一寸光阴一寸金”、应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青年之新知,应以追逐科技前沿为伐,孜孜不倦以开拓实践;青年之实力,应有快速之节奏、高效之工作,力争凌云鳌头之士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立德立新树德树人。

然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中国立于世界之壮志,乃我少年青年之重任。无畏将来之动荡、挺起文武志士时代之脊梁;无畏波谲云诡之峰口,振兴我东方文明之曙光;无畏气焰嚣张之压力,光复时代小康之图腾;无畏路漫漫修远之艰阻,扬起我中华儿女之胸膛。此后光炳历史、鸿鹄志长;时代更迭,再谱华章!

美哉我青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青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7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 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后宫佳丽三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迷你句子网 Www.JZD365.CoM)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

三、中国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哲,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赋予三从四德、牺牲自我的社会价值。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老学究,辜氏在这方面其实是有所进步的。他将中国女性的这种无我境界,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看做是这个民族的文明之花与文明表征。这和传统社会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的论调无疑要开明得多,高远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观, 是他企图向世人阐明的 中国人的精神的一部分, 也是他揭示的中国文明价值的一部分。我们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女性观重新审视整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热点话题。虽然时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夫妻间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时还无法彻底根除。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们懂得化过去的无我为现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热爱生活与家庭,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是可以从几千年的旧思想中破茧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女性。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 篇8

在国庆节期间,我反复阅读了《中国精神颂》这本书,深受感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读了这本书,我敬佩方志敏在狱中抒发爱国之情,写下《可爱的中国》等作品;我敬佩那十三位热心帮忙的唐山兄弟,同胞最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我敬佩妇女团的女兵那不怕死的精神;我敬佩袁媛那遇事沉着冷静不慌张的性格;我敬佩马鹏飞大哥哥自强不息的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禁不住联想起我自己来。我自己只不过是口是心非地喊几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口号。在班上我总是与同学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闹矛盾。这叫团结有爱么?在学校,我有时摔倒了,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会把我扶起来;而我如果碰到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摔倒了却视而不见。这叫互帮互助么?

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我不应该那样,我必须去团结统一互相帮助。

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向书中的人物学习,成为优秀的少先队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