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茶馆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5-01

有关茶馆读书笔记1000字。

古语有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下面由编辑帮大家编辑的《茶馆读书笔记》,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茶馆读书笔记【篇1】

已经忘记了第几次阅读老舍先生的《茶馆》了,但是每一次都是既有相同的感动,却又有不同的感受。 《茶馆》只是三幕剧,但是时间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书中人物并不多,却囊括了当时世道上至皇帝太监下至流氓特务的三教九流,这些事情只发生在一间茶馆中,可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当时中国的缩影,不能不说这是老舍先生的功力,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的选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生动的,寥寥数笔几句台词,却能让人起幽默沉痛之心,再看《茶馆》会发现这短短的作品是如此完整而完美,再多添一字而不可得,再减一字而不可为,可见老舍先生的文字能力。

同样的能力亦体现在《龙须沟》中,纵然《龙须沟》只是时代的产物,并无如《茶馆》一般超越于时代之上的魅力,却依然让人过目不忘。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那么无疑《茶馆》做到了这一点。 《茶馆》是常看常新的,每次看都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年轻气盛之时,最爱常四爷,因为他仗义执言,敢说真话,那一句“大清国要亡”在茶馆中回荡,他却也因此下狱,这次却更深切感受到王掌柜的痛苦,尽管他善良擅于变通,想尽办法生活下去却不可得,老舍先生说过:最大的牺牲是忍辱,最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而他的反抗不过是吊死在自家的茶馆中,最后与儿媳及孙女的告别都是如此仓促,思之令人泪落。而秦二爷与崔先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老舍先生塑造人物最妙之处就是寥寥数笔短短几句话,却勾勒出人物最鲜活的一面,秦二爷的实业救国之心,崔先生的心灰意冷,都让人不禁沉痛感慨,这其中呼之欲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救国,或许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那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在那样的政府统治下,谁也没有办法救国,谭嗣同的死并未唤起大多数民众的觉醒,甚至唤不起他们的一点同情,拳乱来了又去了,普罗大众却依然生活在痛苦中,甚至比清末时亦有不如,就像书中所描述的一般,好人如王掌柜一般逐渐无立锥之地,只有穷凶极恶之人却生活得越来越好,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立意要探讨中国人的人性问题,也是在探究高于时代之上的社会问题。

茶馆读书笔记【篇2】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作品,是一部话剧。全书共分为三幕,分别描写了戊戌变法,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三个时间,通过老北京的一个茶馆,揭示了这半个世纪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第一幕:王利发从他的父亲手中继承了茶馆,茶馆中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可是常四爷却要偏偏要谈国事。他看不起洋人,更看不起二德子,身为满清旗人,却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侦缉宋恩子与吴祥子抓了入狱。刘麻子,专门倒卖人囗为生,要将康六的女儿康顺子卖给庞总管(太监)做老婆。秦仲义,二十多岁,是一个阔少,主张实业救国,说要开工厂,要搞维新。

第二幕: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逐渐衰败。常四爷出狱了,却没了旗人的身份;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刘麻子被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娶一个媳妇,结果媳妇没娶到,钱还被宋恩子、吴祥子抢了去;宋恩子、吴祥子成了成为了军阀的走狗,就连继承了其父的处世哲学的王利发也只能苦苦支撑茶馆。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大兵在北京城横行,裕泰茶馆更破了,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了,字也更大了,在北京城中,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也接连遭受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而在这时,茶馆中来了两个五十年前的朋友,一个是常四爷,一个是工厂被没收,一辈子的成果彻底垮台的秦仲义。三个老人在茶馆中凄惨的撒着纸钱,常四爷、秦仲义走后,王利发也上吊自杀了。

在这三幕话剧中共出现了七十多人,其中有五十人有名有姓,他们的.身份也差异巨大,正好代表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作为线索,写出了在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文化风俗,其虽没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却只用三言两语就将某些人物的特征描绘了出来。由人物引出故事,再由故事引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

《茶馆》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在运用了多种幽默的情节后,对那三个时代的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其实,《茶馆》不仅仅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寻找其内部更深层的含义,细细品味其描绘出的社会现象……

茶馆读书笔记【篇3】

《茶馆》这部作品浸注了老舍对于满族民族命运沉痛思考,老舍在人物形象和行为的描写中体现了强烈的没落情怀。

在《茶馆》之前其作品中没有一位亮明满族身份的人物!但《茶馆》中出现了两个旗人形象松二爷和常四爷,分别是老舍批判和维护的对象。松二爷身上体现的是三百年来积下的历史文化旧习和心理症结,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内部的冲击和外来的,必然使这个民族走向衰落。

老舍对于常四爷这个满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其满族情结的第一次正面释放。常四爷,这个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是《茶馆》这出戏里,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可见老舍对这个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有满满的同情和寄托。”

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人们知道旗人下层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表明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三是表现满族精神文化中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

首先,在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晚清时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皇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尤其是感到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后,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出狱后就赶上庚子年,为扶清灭洋,他跟洋人打了几仗。虽然国还是破了,但他的民族气节还在,“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其次,常四爷一生保持着满族人“又倔又硬”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再次,常四爷心地善良,正直豪爽,为人仗义。在他还没没落时,看到穷苦人会施舍碗面给人。当自食其力时也没有人穷志短,“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松二爷死了连棺材也是他化缘化来的!作为旗人他对国家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大清国应该受到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

敢于正视,才可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老舍让这个勇于正视,敢于承担的常四爷,告诉了我们满族还是个负责任的民族,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民族。

《茶馆》剧中描写的常四爷、松二爷两个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过程,倾注了老舍对满族生活和命运悲剧的深刻理解。一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使得整个满族抬不起头来,很多满族人为了生存,改姓改民族。“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而旗人期盼着“谁也不欺侮谁”!可是也只能,“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作者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旗人也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旗人呢?”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他要为这段悲伤的历史谱一曲挽歌。要给自己及后人,留下记忆,留下历史,留下血与泪的教训。要将这一令他痛苦的历史现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保留下来。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极其深刻又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启示录。

茶馆读书笔记【篇4】

茶馆,一个拉家常的地方,却折射出一个社会的缩影,茶馆真是一句台词,一个人物,一个茶馆,一个社会,虽已读完,耐人寻味。

茶馆这部书与北京城的语态茶馆为背景,讲述在这个时期里的人和事,表现了社会下层人民苦不言堪的生活和当官只顾享乐的风气。

读完这本书暂不提感受,我最佩服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写法,它能让茶馆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他没有直接写当时的龙争虎斗,而是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为落脚点,侧面来突出,来反衬这种写法,更能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因为读者走进了里面的人物。

前清、民国,朝代在更迭,角色在更替,但不变的是社会现象和风气,人民在战争和高官的压迫中苦苦挣扎,王利发,一个随机应变的人物,我觉得他的茶馆里卖两种茶,一种是为讨好高官而准备的茶,另一杯是同情民众而送的茶,王利发,他的内心也一样清澈明净,同情穷人,对战争很反感,但是当时的时局不得不让他对高官谄颜献媚,想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有一席生存之地,但是社会的动荡只能把他一步步逼向绝路,最后上吊而亡。

在第一幕中“将,你完了”,让我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人都如棋,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但又不得不如傀儡般受制于人,一颗又一颗棋子被粉碎,而在中国这张棋盘上留下来的只有哀鸿遍野,血染千里的残局景象。

茶馆读书笔记【篇5】

图书馆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总让人有一种“暖气熏得学子醉”的感觉。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有睡意,我总要在学习到有点乏意的时候随便找一本书来看看。这一天下午,《茶馆》跑到了我的手里。

应该是上大学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看到舞台戏剧演出。学校的两大话剧社团——“梵音”和“黑白”的给力演出也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多的兴趣。细数上大学以来,看过《称心如意》、《太阳城》、《忠孝两全》、《借我一个男高音》、《求是魂》等剧。其中《称》看过两版,觉得最赞的是《忠孝两全》,最近才看的是《求是魂》——还是两家社团的合演,也着实不错。每每看剧,都会让我有一种正能量传递过来,一方面是演员们演出的成功和看剧的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方面我觉得还是演员的热情,这种热情总能打动我。我想我还会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吧,渐渐地让这也发展成为一种兴趣,也挺好的。

还是说回《茶馆》吧。要说最大的感受,那无疑是认识到看剧本和看表演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经历——这也让我不得不佩服编剧、导演和演员。如果没有很好的舞台感受天赋(例如我),很难把这样的文字转换为舞台的东西。当然了,更难的是把舞台的要表达的东西凝聚在纸上面,这就是编剧的能力所在啊。老舍的《茶馆》让他成为了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更成为了一名懂得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家——就像他把小说转换成话剧,一种舞台感更强的事物。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曾经把舞台剧剧本写得一团糟。当然我们知道所谓的一团糟不是没有生活性、艺术性、深刻性,而是一种舞台感。在老舍刚开始接触这一艺术形式的时候,正是宣传抗日、宣传思想的重要时期。他深深明白“演”的重要性,虽然一开始“小说味”太浓是最大的舞台败笔,后来老舍也成功写出了像《龙须沟》的成功话剧。也正是有了老舍的努力,才有了与《雷雨》齐名的《茶馆》。

其实说句实在话,我还真看不懂《茶馆》经典在哪里,不知道是少了时代体验还是艺术细胞还有待训练。事实上,我在看完纸质版后,更希望有机会到剧场看舞台表演去。就像老舍说过的那样“演员也是艺术家”。就让这些艺术家来给我解惑吧。在此之前,我还是先写作业去了。

茶馆读书笔记【篇6】

展沟集坐落在美丽的西淝河畔,她有多少年的历史已经很难说清。20xx多年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小的时候,爷爷总爱领着我去老街上的茶馆。一条南北老街,长不过二三里,却有四家茶馆。老街两旁残留着明清时代的房屋,灰灰的透露着岁月的斑驳,青黛色的小瓦上生长着厚厚的青苔,还有长在瓦缝中一丛丛宛如玲珑宝塔般三寸左右叫不响名字的植物。

最大的一家茶馆坐落在老街的中央,约有100多平方。一进茶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六七个被煤炭熏成黑色的铁皮水壶,水壶下红红的炉火不时闪耀着,齐腰高的炉台下是两方长长的青条石,青条石是放置暖水瓶的地方。炉台的对面是三口很大很大的大水缸,半埋在地下。往后是四间里屋,这是大人们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的场所。老街人一般家中不烧开水,没有开水了,就到茶馆中冲茶,在老街上都把冲开水称为冲茶,家中来了客人就会到茶馆中冲茶。茶馆中用的水是老街北端一座寺庙旁辘轳井中的井水,井水甘甜冷冽,比现在市场上卖的矿泉水还要好喝。老街人把辘轳井中的井水称之为“甜水”,用“甜水”烧出来的开水泡茶,茶的味道更佳。

下雨了,老街氤氲起来,不是江南,不是塞北,却别有一番滋味,把她称作故土情怀吧。街上行人渐渐稀少,这时茶馆中却开始热闹起来,街邻街坊多聚于此。茶馆的里屋两边靠墙是用砖和泥砌成的整体的座位和茶几,座位上铺着草席,中间摆放着几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配放着四条长板凳。一壶茶,两角钱,茶叶是味道厚重的大叶茶,刚烧开的水一泡,热气四溢,茶香满屋。在这里,续开水是不要钱的。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带茶叶,“老王,来来来,尝尝俺从石台带回来的茶叶”, “叔,俺尝尝您这瓜片咋样” ,于是当叔叔的把茶碗冲了一遍倒掉,不紧不慢的倒了一杯茶,当侄子的喝了一口忙不迭的称赞“好茶,好茶”。茶馆里各种声音渐渐多了起来,你家今年收成如何,他家孩子在外怎样,国家近来有没有新的事情,慷慨激昂大声讲话的,低头窃窃私语的,四平八稳随心议论的,各种说话声,喝茶声与屋外的风雨声汇聚成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温馨而恬静。

有时,当邻里之间发生纠纷难以解决的时候,其中一家就会说就会说“走,到茶馆里让老少爷们评评理去” ,另外一家则会随声附和“去就去”,茶馆这时就成了解决邻里纠纷问题的好去处。到了茶馆,双方各抒己见,分别讲述自己的观点,喝茶的街坊们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双方的讲述,听完后则会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的提出解决意见。大多数的邻里纠纷能够妥善的化解,双方带着一腔怒气来,最后一团和气的离开,离开的时候还会争着帮对方付茶水钱,这就是展沟的茶馆。

有时,茶馆的主人会在农闲时或者冬季邀请说书的艺人在茶馆里说书,会提前告诉前来喝茶的人。说书的艺人如约来了,茶馆顿时沸腾了起来,爱听故事的,爱喝茶的,闲暇有时间的都汇集于此,听说书艺人讲岳飞、讲杨家将,说书的艺人讲的眉飞色舞,听书的人们听得目瞪口呆一会儿陷入沉思状,一会儿陷入愤愤不平状,一会儿哄堂大笑,一会儿又扼腕叹息。如果带着小孩来的,怕孩子闹气又想多听一回只好买一角钱的花生或者杠子糖哄哄孩子,茶馆不仅仅是大人的乐园,也是孩子们的天堂。那时候,物质虽然很匮乏,但是人们的生活却依然有滋有味。

不知道离开家多久了,每次回去也只是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许多的物是人非让自己不敢将今天的家乡与记忆中的家乡对比,怕伤感,怕眼泪会不由自主的流出,怕触碰尘封已久的记忆。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老茶馆一家接一家的关门了,人们不用再去冲茶了,也不再听说书的艺人讲故事了,也许这些茶馆和说书的艺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生活节奏变得愈来愈快的今天,真的很怀念那些慢悠悠的时光,但是这世界终究是要向前的,没有任何人和事物可以留住他的脚步。我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怎样,我只是想记下我所生活的时代的一些人,一些事,尽管有些事物的消逝令人伤感且无可奈何。

依旧走在记忆中的老街上,闭上眼,那些人那些事一一在脑海中闪过,我知道,一切美好的事物不能也不愿为谁停留。老街两边的房屋面目一新,只有一间老式的房屋可怜的在新式楼房中颤立着,仿佛风中的残烛,风一吹就灭了。

谨以此文献给我记忆中的家乡,写了几年,一直不忍回忆,断断续续,今日始成,文成,泪湿眼眶。感叹时间之飞逝,岁月之无情。也许我们的世界原本可以简单一些,不用那么多急功近利,那么浮躁。

茶馆读书笔记【篇7】

在我国五十年代的首都话剧舞台上,老舍先生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戏剧家。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写出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欢乐之歌,也是作者对党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歌。在这些颂歌里,有一曲悠远低沉的带笑的旧社会的葬歌,恰似华美乐章的主旋律的一段变奏,它从另一个角度和侧面,深挚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它就是老舍先生于一九五七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

《茶馆》通过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近五十年的旧中国风云变幻的描绘,埋葬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这纵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加剧、中国由封建的老大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觉醒抗争、掀起了反封建的革命怒涛的时代。老舍先生用三幕戏、三万字,深刻地描绘出这样一副广阔的时代画卷,出色地完成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任务。

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广泛地展现了整个社会面貌。“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这个典型环境,通过茶馆里出现的稀奇古怪、荒唐可笑的人和事,让观众去认识那个不复存在的时代。同时,《茶馆》对时代的反映,都不是正面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如作者所说:“侧面地透露一些政治消息。”作者通过各种贯穿人物生活上的变迁,表现了社会的发展演变。

如,对于依附于帝国主义、满清、军阀和国民党的鹰犬爪牙与社会渣滓,如西太后的庞奴庞太监、说媒拉纤的人口贩子刘麻子、特务打手之类的压迫者吃人者,作者用“子承父业”的办法,让他们的反动职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他们越变越无耻、越变越反动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五十年来中国的统治阶级虽然几经变换,但反动派吃人的本质却是一脉相承的。三次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的结果,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越来越腐败、越来越黑暗;对于被逼得家破人亡的受压迫受损害者,如胆小怕事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刚正不阿并由旗人沦为普通劳动者的常四爷、破产的农民康顺子等,作者写出了他们越变越穷苦,越变越醒悟的悲惨历史,特别是茶馆的被霸占、王利发的自杀、秦仲义的破产和他们的悲愤控诉,表现了国民党的罪恶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而康顺子的最后走上了去西山追寻儿子的革命道路,更是说明了劳动人民的觉醒反抗和旧时代的必将灭亡。

《茶馆》采用了特殊的戏剧结构,作者摆脱开剧作法中的“老套子”,甘愿冒着事件不集中,故事性不强的“危险”去进行“新的尝试”,这些“尝试”表现在:

第一,作品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为主线的传统结构法,不追求完整的故事,而是用无数张人物速写组成的几十副时代的剪影,形成一个个戏剧片断,把它们巧妙地编织起来,从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风貌,表现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这里有太监买老婆之类的血腥买卖;有退隐的国会议员万念俱灰的忏悔和哀叹;也有流氓打手的寻衅敲诈、特务暗探的搜捕无辜….一幅幅生活画面,呈现出旧时代

病态的社会横断面。这些都是由一张张绝妙的人物速写组成的。

第二,作品结构戏剧冲突的方法和一般的戏剧不同。为了表现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它以茶馆为统一的地点,集中了三个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些人物和王利发茶馆的兴衰不一定都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相互之间也并非存在着你死我活的具体矛盾和冲突,但是作为阶级社会中的一员,必然分别隶属于社会矛盾的某一方,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又无不反映着社会的矛盾。它用一连串特写场面,把许多场面、片断结合在一起,展览各个时代的人物,揭露了人民和旧时代的尖锐对立和矛盾。

第三,归根结底,作品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物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它展览了七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点,揭示了社会一角。它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没有共同一致的行动,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即使是稍纵即逝的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全部生活和思想。鲜明的主题思想把它们穿在一起,组成一台统一的戏。

另外,《茶馆》的语言艺术也是极具特色的,它具体表现在:

第一,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古往今来,一切成功的戏剧作品中,凡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必然有着性格化的语言。老舍自己也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话。”即“甲说甲的话,乙说乙的话。”如《茶馆》开幕后王利发和唐铁嘴的两句对话就非常自然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与此同时也生动地介绍了唐铁嘴江湖骗子的身份及其鸦片鬼的品性,和王利发作为茶馆掌柜圆熟世故,善于应酬的生意人面貌。这些话,看似平常,却都有着深刻的性格烙印。王利发一辈子谨小慎微,巴结认真,满以为按照父辈留下的方法就不会出错,可是,茶馆却每况愈下,最终被人霸占。王利发也只有悬梁自尽,与茶馆共存亡。“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就表现了他死前的痛苦心情;秦仲义原北京城有名的大地主,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想不到五十年的心血,非但没能“富国裕民”,自己反而成了穷光蛋。所以,他感叹“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这当然是反话,是一种对旧社会强烈不满的激愤之词。

第二,浓厚的“北京味儿”。老舍的话剧,和他的小说一样,是非常富有“北京味儿”的,用北京的话,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称得上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京味儿”作品的典范。比如,《茶馆》开幕时,茶客松二爷正和常四爷议论着打架的事,打手二德子恰好进来听见: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松二爷称他头次相识的二德子也用“您”。这是讲究礼仪的北京人一般对人的尊称。常四爷和二德子虽是初次见面,却不客气地互称“你”,这表明,他们正处在剑拔弩张的斗争局面之中,互称“你”,以示对于对方的轻蔑不敬;这里也有北京的方言土语,如“当差的”(做小官吏或仆人)、“外场人”(旧指善于交际,好面子的人)等,这些语言有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二德子仗势欺人,无理挑衅,常四爷刚直强硬不服软,松二爷则软弱胆小,息事宁人。在许多场合,老舍常用俗语表现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要体面的松二爷则爱说“外场人不做老娘们的事!”王利发精明圆滑,八面玲珑,牢记着“街面儿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的处世哲学。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他的的幽默诙谐饱含着对人民的挚受,闪耀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彩。讽刺的力量是真实,绝不能为追求艺术效果而背离真实、丢掉现实主义传统。由子作者将幽漱和讽刺围绑主题进行,而且善于擅长此道,所以既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加粥了艺术效果,从而使优茶馆琪实深刻地

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且笔力雄健,气魄宏大,冷嘲热讽之中包含着深瓤的批判力量,以及富有幽默而严峻的艺术风格,被外国文艺界人士誉为是“东方的奇迹”。一部《茶馆》,以其内涵之宽广,窝愈之深邃,构思之梢巧,语言功力之深厚等,征服了中外观众,为我国话剧直得了世界性声誉。而且《茶馆》的影响不是短时期的,它对当代话剧的影晌已延伸到新时期,遵从艺术创作规律的《茶馆》成为了中国当代话剧史上一顺粗眼的明珠,至今光芒不减。

茶馆读书笔记【篇8】

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茶馆》让我们看清了那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