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故乡的春散文

发表时间:2023-06-26

[荐]故乡的春散文模板。

古语有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荐]故乡的春散文模板”,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故乡的春散文【篇1】

多年来一直未曾忆起故乡的老屋,或许是生活的忙碌使人无暇去想,而最近在年关将近时却开始想念起它,也许该去看看它了。

那是一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北屋5间,其中正中3间是堂屋,两侧各2间厢房,东屋西屋各3间,南屋3间,紧靠着南屋,西南角一间是猪圈,东南角是大门和过道,四面的房子围着中间方正的天井。屋墙都是用厚厚的土胚垒砌,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麦秆,冬暖夏凉,典型的农村茅屋,在当时应该算是体面的房子吧。

房子住过祖孙4辈人,最初一大家人住在一起,随着人口增加,逐步分户而过。后来老爷爷把房子留给了爷爷,爷爷又把老屋留给了父亲,父母就在这里把我兄妹3人拉扯成人。

西屋窗下中了一棵香椿树,长到碗口粗,每当春天来临,嫩绿的香椿芽随风摇曳,慢慢舒展。这时妈妈就会拿出竹竿,在杆头用铁丝绑一铁钩,勾住嫩芽,竹竿一转,嫩芽就乖乖地飘落到了地上,我们兄妹三人就抢着捡拾,每年都能捡满筐。妈妈把香椿芽洗干净,用盐腌在盆里,这样可以保存一年,日后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点,香气仍旧扑鼻。当然趁着香椿新鲜,妈妈也会让我们从鸡窝里捡回鸡蛋,给我们做一顿香椿炒鸡蛋,香味回味无穷,那种过瘾、那种满足是现在的美食比不了的。

夏天来了,农闲时,妈妈约着邻居婶子、奶奶就在大门的过道里纳鞋底,这里有过道风,是乘凉的好地方。我们兄妹三人也拖一凉席在过道,躺在妈妈旁边,边打闹边看小人书边听大人聊天。

那时的夏天多雨,屋顶的麦秆有的地方已经腐烂塌陷,雨大的时候,堂屋开始漏雨,妈妈就披着雨衣,拿着成捆的麦秆,踩着梯子,爬到屋顶,把新麦秆插到塌陷处,整理齐整,下雨天容易找漏雨点。再后来,条件好些了,就在麦秆上重新挂了瓦,妈妈就不用雨天冒险爬屋顶了。从记事起,就知道妈妈心灵手巧,出了名的能干。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妈妈都能笑着坦然面对,给我们带来力量,妈妈是我生活上的榜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人们最忙,要收获的庄稼种类最多,既要忙着收割又要忙着耕种小麦,而我们孩子们却最关心和盼望的是中秋节。每次随大人去山上,都要带回一串串蚂蚱,回到家把它的翅膀和内脏去掉,用热水烫过,仔细地腌在大碗里,盘算着日子,要在十五前腌上两大碗。中秋节到了,妈妈把两大碗蚂蚱用油炸过,每人再分个月饼,一家五口在院子里,边吃边赏月,其乐融融。现在想起来,我嘴角都会不自觉上扬起来。

小时候的冬天很冷,雪很大,漫山遍野一片茫茫,屋顶也盖着厚厚的白被。太阳出来了,雪开始融化,顺着屋檐滴落,慢慢结成冰柱,一根根、一串串挂在屋前,晶莹剔透,有的几乎连到地面。我们小心的把冰柱取下来,拿在手里,当做宝剑打闹着。还把小块的冰放在嘴里用力嚼,脆脆地,不知脏净,也不怕凉,傻傻地乐着......

老屋就这样看着我兄妹长大,送我们高飞。老屋也早已经给了叔叔多年不见了,不知道现在还好吗?

春节初一,我拜访了它。它还静静地待在原地,等着我。五间北屋还在,用于储藏杂物。香椿树仍旧矗立,其它的房间却已拆掉,做了菜地。房子静待在原地,没有了想象中的高大,相反,有些低矮、有些寒酸,有些凄凉,一时竟无法相信是自己住过的地方,心里涌现莫名的忧伤,同时也涌现家的温暖和感动。古云:英雄不问出处;有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身本布衣的我们要磊落做人、踏实做事,用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为故乡增辉。老屋就是一座丰碑矗立在故乡,温暖着离乡人。它虽苍老但给人以力量!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屋养育之情!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温暖的那片沃土。

故乡的春散文【篇2】

故乡的小街总是令人心驰神往,那里镌刻下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和思念,秋风萧瑟的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在那里珍藏,经过了岁月的交替,风雨沧桑,却让人无不沉醉于她的清纯宁静与从容淡雅。此刻我的心灵窗口正牵系着故乡的那些人和事,秋去了秋再来,穿过了时空的隧道,抵达一方心灵,在一脉相承的血液里漾伏,每一个黎明的日子,每一声清亮的乡音,那都是故乡熟悉的声音,浸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故乡情。

那个年月,在小街老巷里,最热闹繁华当数五牌里菜市场了,清晨,男女老少提着菜篮子悠闲自得的购物,鱼虾肉蛋、新鲜蔬菜、百货杂货,应有尽有,吆喝声、喧哗声连成一片,菜农们大多是自产自销, 由于热闹、人多,小城里旧闻趣事都在这里汇聚,记得五牌里附近有户“哑吧卤菜”摊,招牌很响亮,生意挺红火,夫妻双方无工作单位,加之妻子又是哑吧,为了谋生、为了养家糊口,在家门口开了个“哑吧卤菜”摊,由于色香味佳、纯正可口、原汁原味、价廉物美,小城里的人们不管远的、近的,都前来摊点购买。后来小城里的少数生意人为了招揽顾客,打着“哑吧卤菜”的字牌,但是缺少纯正感,味道欠佳,因此,名副其实的“哑吧卤菜”成了小城里家喻户晓的焦点。

在小街三道巷,有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史大爷,活了九十来岁,身体挺硬朗的,花白的鬓须见证了他人生的风霜和阅历,同时,他也是小街老巷几十年历史沧桑的见证人,小字辈们总爱围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一些小街老巷里的旧闻趣事,老人心灵深处的坦然,豁达、阅历,让晚辈们耳濡目染,获益良多。

故乡的小街,依着连绵俊秀的丘陵,牵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枕着碧波荡漾的小河,年复一年地演绎着平凡而又平凡的小街风情,小街上的人们没有过多的奢望,他们只求随遇而安,悠闲自在,只有在小街老巷生活过,才能亲身体验生命的真实存在和人心的踏实,感受到什么是日子。我觉得我们真应说多多回味一下已经消失了的故乡的小街老巷,让它时时成为永不磨灭永恒的记忆。

故乡的春散文【篇3】

故乡在段村乡南韩公路上的三架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塞地岭。昔日日本打仗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以此得名。

白茫茫的天空中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庄,每当夕阳西坠,那居民层层叠叠的山啊!将一座土房屋顶上袅袅炊烟,将那牛脖子上的铁铃摇得铮銧做响,远山群群山羊边啃鲜嫩的山草边发出欢快的咩咩叫声好似向你显摆自己身置大山的荣幸,小时父亲常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哪坎坷不平的泥泞路上,还给我摘回我爱吃的山葡萄、牛铃、五味子,一路走一路讲着我难忘的故事。

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流星地跑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了我用硬硬的胡茬蛰我,痒痒的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地依在父亲怀里撒娇,:“爸,我小时候乖不乖?”“乖,倔强,不让干偏干!”这正和我现在性格有关。

一次在家玩不小心跌进火盆里屁股上烧了一大块,疼得我彻夜未眠,害的他寒冬腊月身背我步行十里到段村卫生院给我疗伤,后来经张子杰医师推荐用猪肉外皮烧焦研磨配香油拌匀涂抹,两周痊愈。

在我记忆里,农村生活呆板而平淡,苦不堪言……每天凌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烧红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副美丽的风景。每天黄昏,等父亲的锄头磕碰土块的声音溅出了星星,惊起了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色弯犁铧走向村庄,本该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丝倦意,因为他望见了我,看到了美丽幸福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又一次把我送出故乡,到村小(现在中关禅林寺)报到那天,父亲说,孩子你在吧,我等你干出大事业……涉过一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山的怀抱当我置身向父亲道别的时候,望着他的`背影朔大的躯体站成一座山的雕像,那慈爱的目光成了父亲给我永久的期待……

山的希望是满足,父亲也一样,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校门口,我对我那些师生说这是我父亲,父亲注视着校园那颗五指擎天的汉柏心满意足地哭了……

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黄昏的灯光下折射出他半辈子的艰辛,为了家人能吃上白馍,自己月夜到山中扛木头卖好回家到天亮,大半辈子的嬉笑怒骂的记忆,呈现出山里人的纯朴与厚道,之所以有今天的进步,是因为父亲为我撑起一座山……

故乡的春散文【篇4】

时间是三月初,农历还是正月里,闲翁一样的我沐浴着早春灿灿的阳光,漫步在家乡的小河边上,用一双细眯的笑眼,用一颗悠悠的闲心,欣赏着、品味着故乡的无限春色。

此时,我想江南早已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了,春光明媚,百草萌发,桃红柳绿,生机盎然。而塞北的我的故乡,巍巍的燕山脚下,虽不是冰天雪地,但用春寒料峭最能形容。脚下的这条很普通的小河,坚硬如铁的厚冰刚刚苏醒,纵横交错微白发亮的冰面上已经有阳光温暖过的印痕。几只麻雀从岸边的白杨树上飞下来,在冰面上欢快的跳跃着,叽叽喳喳,喳喳叽叽,忘我的寻寻觅觅,好像在找寻着洒落在冰面的食物,又好像非常留恋这光滑如镜的冰面,是否在这狭长宽敞洁净的滑冰场跳一曲喜人的冰上芭蕾?

春日,暖洋洋的,温暖着湛蓝湛蓝的天空,温暖着脚下的刚刚解冻的土地,也温暖着我的这颗郁郁寡欢的心。早春的阳光挥着金撒着银,抬眼望去,金盘斜悬在晴朗的碧空,一点也不刺眼,照在我这平静如水的脸颊上痒痒的,麻酥酥的,似孩童的小小嫩手在我的脸上抚摸。这一妩媚的感受,让我爱恋,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到对早春的渴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春日在江南鲜艳无比,华美绝伦,如诗如画,而在塞北的故乡,我觉得更有一番美景在心头。那就是,春日暖心窝,心花绽似火,不求每日佳,但愿霾永过。故乡,春日,春日暖故乡。

风儿潇洒地带着微微的凉意轻抚着我,静悄悄,凉丝丝,甜滋滋,让我的郁郁心结开始复苏、消蚀、散瘀。这就是春风,让人从寒冬腊月里就望眼欲穿的精灵。春风,让人喜盼,让人深爱,就是因为她是消冰融雪的催化剂,她是复苏万物的女神,她是春天的美丽化身。不是吗?“春风得意马蹄疾”。不是吗?“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是吗?“春风杨柳万千条”。从古至今,吟咏歌颂春风的诗篇如春花璀璨,与日月同辉。

小河弯弯,河岸曲曲。在河湾的一隅,向阳的岸坡上垂柳婆娑,飘洒摇曳,吸引我的眼球,让我刮目相看。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下,护卫着这片不成排不成行的垂柳,高低错落,秀美可掬,怡神养目。靠河边的垂柳,柳丝如麻,纤细曼妙,微黄中姣透着一些默默的绿意,墨绿中辉洒着一些淡淡的青光。一部分散碎的绿丝绦浸入冰水中,有的还和未消蚀的冰块凝结在一起,留恋情长,难解难分。有的随风飘飘洒洒,悠闲逍遥,妩媚多姿,美丽洒脱,让人留连,让人爱恋,让人不舍移步。这就是故乡的春柳。春柳从寒冬走来,浑身意美流彩。她有一颗坚韧无比的傲心,他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必胜信念,她有一副迎接新春灿烂的博大胸襟。不是吗?漫长冬日,冰封雪压,砭骨锥心,冻不死春柳春意盎然的心,摧不折纤细柔弱的根根如发之丝,撼不动坚如钢铁的枝干。我深深地为春柳的无畏精神所感染,为春柳的钢铁意志所折服,为春柳的博大心胸所震撼。

春日,春风,春柳,给我带来美得享受,让我在春日里怎能不歌颂“春日胜春潮”;在春风里,怎能不赞美“春风得意马蹄疾”;在春柳中,怎能不颂扬”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早,故乡。故乡,早春。

故乡的春散文【篇5】

故乡四季分明,季季景不同,春天桃红柳绿,夏季雨水丰沛,秋来稻熟果香,冬日天寒水瘦。但最让人喜欢的还是春天。故乡的春天,是油菜花丛中的一行行诗,是斜风细雨中的一首首歌;故乡的春天,是重生的季节,生命被重新唤起,心灵被重新清零,希望被重新点燃。

冬末春初,虫蛇蛰伏,万木萧条,正是“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日子。可是故乡的原野一刻也没闲着,红的紫云英、绿的油菜苗,比赛着长,特别是紫云英,到处都是。这东西,故乡人叫她“红花草”,生命力特别强,普普通通,朴实无华,却又大有妙用。天寒地冻中,稻茬间,田埂头,水沟边,一丛丛、一簇簇地都长出来了,铺满了一块又一块田地,像是一层厚厚的绿色的毯子。快开春的时候,绿叶嫩茎中开出一朵朵的小红花,象千万把小花伞。一阵风来,随风摇曳,身材婀娜,舞姿曼妙。在故乡的原野里,万木萧疏之中,能有一抹鲜艳夺目的红,恐怕只有红花草了,为仍然萧瑟的初春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没有开花以前的红花草,拣嫩嫩的头掐回来,洗净后生大火用油一炒,可是一碗青香扑鼻的菜。开花后人就不能食用了,但是可以割回来,放到大缸中,洒上一点盐,踩结实,这又是养猪的好饲料,开春后,蔬菜还没有大量上市前,家家户户喂猪就全靠它了。剩下没割回来的红花草也用处不小。惊蛰一过,牛犁入地,油黑潮湿的土块,随着犁尖翻滚,红花草就这样被埋到黑土地下面。要不了多长时间,田里的水变成了红褐色,如酱油一般,这是红花草化了,正在滋养土地,增加田地的肥力,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红花草混合的香味。

天气渐渐转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故乡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山坡上,小溪边,一下子热闹起来,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争先恐后地,一趟接着一趟地开。粉红的、浅紫的桃花,如天空中落下的一片朝霞,徜徉其间,只见桃花不见人。刚下过一阵雨,洁白的杏花便爬满了枝头,如同白雪挂在树梢上,仔细看,还有点白里透红。雨滴沾在花瓣上,珠圆玉润,晶莹剔透,似怀春少女那一滴一滴的相思泪。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雪白的梨花,就像是调皮的浪花,在春光的映照下,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跃着、舞动着,银光闪闪。

春分前后,故乡的油菜花开始开了,一直能开到清明以后。这是故乡春的盛宴。漫山遍野,沟沟坎坎,一望无际,都是油菜花。和杏花、桃花比起来,油菜花颜色单一,清一色金黄,既不富贵,也不艳丽,简简单单,大大方方地开,开得朴素自然,从容淡定。刚开的时候,还是乍暖还寒,她们在凛冽的寒风里悄悄的攒够了劲,等到阵阵暖风把春意带到人间的时候,她们便好像一夜之间在大地上铺下了一地金黄,尽情地宣泄着春天的气息。怪不得前人说“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

油菜花开得最热烈的时候,也是蜂蝶最忙碌的时候。一簇簇的花丛中,蜜蜂穿梭其间,一会停在花蕊中,一会又凌空曼舞。蝴蝶也不闲着,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等到她飞到你眼前的时候,她象逗你的一样,悬停在半空,本以为伸手可及,可是,你的手还没伸出来,她已经在你眼前划了一个漂亮的弧,轻快地飞到另一片花丛之中,再也找不着了。

这些蜜蜂,大都是家养的。故乡本地养蜂人倒是不多,他们都是从外地来的,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找到故乡这个地方的,某一天,他们突然地来了,公路边或是稻场上,一夜之间冒出一排整整齐齐的蜂箱,足足二三十个,旁边支起个帐篷,里面既是工作场所,又是生活起居的地方。养蜂人整天忙碌着,在蜂群中钻来钻去,轻易不和我们说话交流。一两个月后,又突然消失了,不知道转移至何方。

在故乡,蜂蜜是奢侈品,尽管一个春天蜜蜂都会围着转,我们却很少能品尝到它们的劳动果实。但是故乡的春天可不缺美食。最好吃的就是腊肉了。

春节一过,腊肉就所剩不多了,需要保存起来,慢慢地吃。尽管没有冰箱,可是一点难不倒聪明的故乡人。他们头年就把芥菜收回来洗净晒干,用盐腌渍后再晒干,盛在一个陶瓮中,腊肉被切成一块一块的,埋在干芥菜中。这样保存的腊肉能吃到来年的六七月,当然,还是三四月份的时候味道最好,往后就渐渐地有点齁人了。吃的时候,从芥菜干中掏出一块,肥瘦相连,肉皮通黄如蜡,一刀下去,肥的晶亮如玉,细腻油润,瘦的红艳如火,鲜嫩似新。吃法可蒸可炒。蒸的时候,要把腊肉切成一块一块的薄片,均匀地摊在白瓷碗里,不需要添加任何佐料。煮米饭的时候,饭汤烧开了,再把碗放进锅里。米饭好了,腊肉也蒸熟了。掀开锅盖,香气扑鼻而来,满屋子都是。蒸的腊肉,原汁原味,咸而不齁,肥而不腻,鲜而不老,夹一小块放到嘴里,入口窜香,回味悠长。如果是炒,就需配大蒜。清明前后,地里的大蒜长得正壮,味道也是最足的,拔几根洗净,青翠的叶,雪白的茎,都切成段。腊肉切成厚一点的块,放到锅里炒出油,快熟的时候再渐次放入蒜段和蒜叶。这就是大蒜炒腊肉了。腊肉的咸鲜和大蒜的味道相互碰撞,也不知道产生了什么反应,让人一下子食欲大涨。

故乡春季美食之中,最让游子们难以忘怀的,恐怕就是蒿子粑了。每年的阴历二三月,都是故乡吃蒿子粑的时候。蒿子是故乡春季一种最为普通的植物,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土壤的地方都有它。趁着风和日丽,带一把刀,挎一个菜篮子,到野外去,半天功夫,就是一篮子的嫩蒿。回来洗净、揉搓,再洗、切碎、拧干,如此反复几次,青蒿的苦味就没有了。割一点腊肉切碎,放入洗好的青蒿,和糯米粉一起使劲揉,捏成一个个的汤团。锅里放油,用柴火把油烧热,再把汤团贴在锅底,轻轻地按成圆粑状,再来回翻几次,外表焦黄、内瓤柔润的蒿子粑就出锅了。蒿子粑软糯可口,青香袭人,特别是加了腊肉的蒿子粑,蒿子的青香和腊肉的咸香混合在一起,不仅勾起人的食欲,更让在外的游子们记挂了一辈子,说起它,都是满满的乡愁。

吃过蒿子粑,就快清明了,故乡家家户户的人开始了一年的劳作。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家来说,春季大约是从清明前开始的。地很快就被翻了一遍,选一小块给排水都很便捷的做秧田。育种是所有农活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决定着一年的收成。种子是去年就留好的,都是已经干透、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稻谷,拿出来装在蛇皮袋里,放到水里浸透。院子里挖一个不太深的坑,里面垫上稻草,把装有稻种的蛇皮袋放进去,上面再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新的生命就在那里孕育。隔天把就得打开看看,“看”是需要感觉的,完全凭经验判断,温度低了,不利于种子发芽,就需要烧点热水,再把种子放到热水中浸透。慢慢地,种子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酒味,三四天后,每一粒种子上都露出了嫩嫩的、白白的芽。

育种的同时,要把种子的床——秧田准备好。一小块水田,被分成好几畦,四周都被疏通成小水沟。秧田最关键的是平整,不能高低不平,否则,撒下的种子就会在水里烂掉,长不出秧苗。发过芽的种子被均匀地撒到秧床上,农家就开始了焦急的等待——希望早一天能长出苗来。但是,这不是急的事,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它。秧田里什么时候需要水,什么时候要把水排掉,什么时候施肥,这都是很有讲究的,一点都不能马虎。有时候,半夜下起了雨,这也不能耽误,立刻起床,扛上锄头等工具来到秧田边,查看雨水的大小,太大了,要连夜把水排走。没几天的功夫,秧田里开始露出一点浅浅的绿,那是秧苗长出来了。天更加地暖和了,空气变得湿润起来,秧苗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绿。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蒙蒙细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披着雨衣、扛着锄头的庄稼人。燕子也回来了,穿梭在斜风细雨中,不时从秧田里衔起一小块泥土,飞回去或是补补旧房子,或是盖着新的家,它们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乡的春散文【篇6】

故乡的雪似乎要比别的雪要来的急,去的慢,我的家乡位于秦岭山脚下,海拔在2000米左右,大大小小的山峰紧密环绕着这个不过3000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山上生长着许多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稀有,濒危的动植物等,这里的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但这里的冬天来的也特别的早,去的也很晚。

在每年十月中旬,我们的家乡就会如期的迎来第一场雪的到来,今年也是,在这个秋末十月的冰凉中,我们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的到来,带走了周边所有温暖的光与热

。但每年的雪都会不同寻常的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每逢清晨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感觉的意外的冷,那么没错,那一定是下雪了。

我喜欢家乡的初雪,温柔,细腻,在我眼里,它并不是那么那么的冷 。雪原本是由高山飘来的,一路经过了山丘,平原,树梢,然后飘到了村庄,县城,最后不期而遇的落到地上,但是到了地上大部分都已化成了雨水。只有在枝头,草坪上,屋檐上,墙角处会有斑斑白色的雪花,但又不那么的厚,只是薄薄的一层白沙 ,看起来格外的细腻,温和。而只有远处的高山上是厚厚的一片白,白的让你欢喜,让你留恋,这片白盖住了所有山林,树木,最后一直延伸到了天边,与天处相接,形成了天然的一道屏障,将天与地紧紧的'链接在了一起,没有丝毫漏洞与缝隙。这种美超过了一切美的传说,或许我无法将这些美景用语言来描述与展现给大家,但请你们相信,这真的很美!

初雪的清晨是最为美丽的,俗话说得好:一天之际在于辰的却每天的早上都是一天中最为重要的,它不仅是我们迎来新的一天的开始,更是是我们锻炼工作,学习的开始。不过这个清晨却不复寻常,它比起以往的秋日,夏日的清晨要显得更加的暗淡 ,低沉和寒冷,如果在此时观雪景,那么你就要保证你穿的够暖和,厚实 ,才不会被这种寒冷所惧怕。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时,白花花的一片,远处更是一片白,白的彻底,严实,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了文字,语言的存在,只有情与景的交汇,虽无言,但却有情!

在飘扬的雪花中间还夹杂着丝丝缕缕般的烟雾,这就是晨雾 ,它们不期而遇的环绕着飘雪,从雪的缝隙中来回旋转,飘扬,但雪也毫不吝啬的从它的身体上串过,仿佛间它们已经交融到了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相拥在一起,是哪么的和谐,亲密,友好!

在远处,更是一片朦胧,一片安静,偶尔也会有风的出现,发出细微 ,轻妙的沙沙声来陪衬这寂静的辰!

于此你可以隐约的看到远处的房子,湖杨柳,山丘,但此时我想远处的景色与眼前的景色大概一样的美吧!不过这种美景也不会延续的太长,在太阳透出头顶时,晨雾已经渐渐的消散,离去,但雪依然在飘扬。当一道金黄色的强光斜穿于天地时,在山的东头到山的西头形成了一条不规则的似如彩虹似的抛物线,透过这道光,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东山头到西山头的所有美好景象,这道光线也将山与雪,雪与雾,雾与风,风与大地分成了七个不同的颜色,赤,橙,黄绿 ,蓝,靛,紫:但每种色都有它们独特的美,独特的温柔!

在太阳到半山腰时,晨雾已经散去,眼前已经光亮,清晰,但雪依然在飞扬,但没有了晨雾陪伴的雪花仿佛已经感到了孤独,寂寞,似乎已经没有刚才下的那么仓促,温柔了!

在整个太阳漏出山头时,光亮,温暖,朗朗晴空都属于了大地,在这时地上的雪渐渐的已经融化成水,而天空里的雪花也渐渐的消散,离去!它们有的融化成了水散落下来,而有的则随着微风的吹拂散开,蒸发于空气当中。这也正因为它们无法承受这种光与温暖,更不能吸收这般温暖,所以它们选择消失,离开。我想,此时也没有几个人能体会到雪的悲凉与无私,伟大!或许只因我们是人,无法亲身绘到它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更不能体验到它们生活的惨痛经厉与消散的过程!

再过不久,雪也停了,屋檐上,地上都已经成你的化身水,的确你已经化成了水,顺着大地,流向了河流,流向了湖泊,大海,也流向了我们心中。虽然你们已经消散,但你们依然在,在大山的深处,在你滋润过的我们心中!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初雪的你!你用你的温暖,温柔,细腻哺育了我的成长,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比翼鸟,陪你浪迹天涯海角!

故乡的春散文【篇7】

今年冬天的雪格外的多,一场接着一场的雪花,把北国装点的银装素裹。雪来了,温度骤降,进入腊八以来,天气越发的寒冷,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刺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吹在身上,冷飕飕的。夜晚,我一个人坐在桌前伏案写作,冷风吹得腿冰凉,受过伤的膝关节隐约有些疼痛。我把热水袋贴在患处,一股暖流在身体里蔓延,真有一种睡在热炕上的感觉。我抬头望向窗外,穿过漆黑朦胧的天际,望向故乡的地方,眼前除了凄冷的城市路灯,在寒冷的夜空里发出微弱的光芒,再往远看,却什么也看不清,北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丢下手中的笔,倚靠在窗前,回忆起故乡的火炕。

北方的冬天十分的寒冷,进入冬季,我那些勤劳、淳朴的乡亲们,有在屋子里搭起一个火炉的习惯,还要烧火炕给房间里取暖。农村的火炕有柴火炕和煤火炕之分,一般产煤较多的地区,煤价相对来说便宜一些,以烧煤火炕的居多;在我们老家,柴草不用花钱,秋收后的玉米秸秆、枯草、稻秸都是非常好的燃料,在地里晒干后,拉回家垛在院子里,一年里做饭、烧炕就都依靠这些柴草了,在我们这里家家烧的都是柴火炕。火炕由三部分组成灶台、炕体、烟囱,每一个部分都是紧密相接的,做饭时,火的烟气通过火炕,使炕生热。冬天人们睡在火炕上,暖融融的,睡得无比的香甜,放心地打着呼噜,便应了这句古诗“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北方的人们对暖炕十分的钟爱,进入冬天,暖炕可以抵御严冬的寒冷。夜晚,全家人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火炕上,缓解一天的疲劳,可见火炕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很寒冷,冷风顺着破旧窗户的缝隙吹到屋子里。每天早上,窗玻璃上结满了的窗花,厨房的水缸里总会冻上厚厚的一层冰茬。八十年代的农村,那时的日子很贫穷,村民们的房子多是土坯房。夏天的时候,人们用和好的胶泥打土坯,用木头做一个长方形的模具,把模具放在院子里,用铁锹把和好的胶泥放在模具里,再用手把模具四角的胶泥都摊平,然后把土坯的模具拿起来,一块完整的土坯就留在了地上。等土坯都做好后,大人就会警告家里的小孩不要乱动,等到太阳把土坯晒干了,就码在院子里留着盖房或者盘炕使用。

在我们农村,多数的房子进门就是厨房,进屋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灶台,一般看这家人是不是整洁,一看灶台就知道了。搭建灶台可是有讲究的,灶台搭的好,烧饭时,不仅省柴火,还开锅快。烟往灶头里走,不能往外呛烟,烟顺着炕道一路排到烟囱外,从而起到了暖炕的目的。

搭灶台时,在灶台的下面挖一个风灶,就是在灶台下挖一个坑,用砖头把坑壁垒起,让坑壁变的光滑,可以存放柴火灰,在日后扒烟灰时方便就可以了。然后在上面放上铸铁的炉壁子,像火炉子分上下的炉室和灰室一样。这样就不用每天烧完火后就得扒灰,燃尽的烟灰顺着炉壁落到灰室里,可以存放两天。这样定期去清理就可以了,扒出去的'烟灰倒在粪坑里,还是上地的好肥料。

在老家人们把搭炕也叫成盘炕,盘炕的活计看似简单,可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盘的不好,烟不能顺利地排出烟道,烟会顺着炕缝往出冒烟,炕也烧不热。炕盘的不好,整个冬天就遭罪了,冒出的烟还会很呛人,让人受不了。很多自己不会盘炕的人家,就去村子里请那些盘炕好的师傅,热情招待着,盘好后还做上一桌丰富的饭菜款待。我父亲就是盘炕的高手,每年我们家的炕都是父亲自己盘的。邻居们也都来请我父亲去盘炕,我家西院的邻居,以前他们自己盘的炕就不好烧,炕不爱热不说,还顺着炕缝冒烟,每天烧完炕,屋里都是烟云缭绕的,呛的人鼻涕直流。

炕体盘起来比较复杂,一般有直炕洞、大炕洞的炕,盘完后都比较好烧。以前日子穷时,都是用土坯盘的,用土坯盘的炕,炕洞都比较窄。用土坯在炕洞内一个个立好后,再在立好的土坯上用土坯把炕面铺满,然后抹上胶泥就可以了。再在炕面上铺上稻壳,这样炕不仅柔软,还保温时间长,在铺上炕席或者地革,这就是农村盘炕的全过程。炕一定要盘的结实,不能在炕上做剧烈的蹦跳,炕盘好后,家里的大人总是嘱咐自家的孩子。大人是绝对不能在炕上跳跃的,炕体承受不住。以前在我们老家经常会发生炕倒塌的情况,谁家发生这样的事,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会被村民们笑话的。

现在的村民盘炕,基本不用土坯了,都用方砖搭炕,炕面用打好水泥板铺平。这样的炕就结实得多了,在炕上蹦跳都没有问题。

一到冬天,做饭烧的火是远远不够取暖的。还要烧炕,一抱玉米秸秆燃尽,炕就热起来了。炕烧的太热,炕头(火炕邻近灶口的地方)就坐不了人,我们就都跑到炕稍去玩。小时候,家里的火炕都是母亲烧的,那时小,母亲不让我们干。后来,我上学走了,更没有干过,直到现在每次回家依然还是母亲烧炕,烧炕赃,母亲从来没让我们干过。

柴火不够烧,秋后母亲就到松树山上搂松树针,拿一把专门搂柴火的耙子,再背上一个大的柴火篓子。我也跟着去过,我主要是玩,没有帮过什么忙。只要不下雪,就可以一直搂下去,搂好的柴火拉回家,垛在院子里,一个冬天的炕就都指望它了。下雪后,不能进山去搂柴了,母亲就去树林带的沟边搂落叶,拿回家烧炕也挺好。母亲总说,只要勤劳点,是不会挨冻的。我们家里总是比别人家要暖和很多,都是母亲辛勤的劳动,才没让我们挨冻。

一到冬天,在炕上放个小炕桌,我就坐在炕上写作业。母亲坐在炕上纳鞋底,做棉衣。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计,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织补着艰辛的岁月,也给了我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那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母亲手巧,到了冬季就开始给我们做新衣服,母亲把一块崭新的布料放在炕上,用尺子量好需要裁剪的尺寸,一把裁衣服的大剪刀上下翻飞,一会儿功夫就把布料剪好了。接下来,母亲就用缝纫机开始缝制衣服,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围在母亲身边,看着缝纫机的机头变戏法一样把剪好的布料缝制在一起,一件崭新的衣服就做好了。小时候穿着母亲亲手做的衣服,兴高采烈地走在上学的路上,投来了多少小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一针一线,揉进了母亲浓浓的爱;一丝一缕,更是母亲辛劳一生的缩影。

做衣服的边角料是万万不能扔掉的,这些都成了做鞋的原材料。还有我们穿小、穿烂的衣服,母亲都要细心地拆开,把一块块的小布条浆洗干净,然后,在炕上放一个小方桌,铺一层碎布,刷一遍浆面,一层又一层,糊得整齐、结实。这种用来做鞋的初料被人们叫做袼褙,弄好后,母亲把这些打好的袼褙放在炕席下炕干。

寒冷的夜晚,呼啸的北方拍打着窗棂,鬼哭狼嚎地在屋子外盘旋。屋子里却是暖意融融,母亲坐在热炕上,身边放一个针线笸箩,炕好的袼褙在母亲粗糙的手里灵巧地摆弄着,按着鞋样的大小,一双双鞋底的雏形就做出来了。随着我们渐渐地长大,鞋子的尺寸也不断变化着,鞋样也是一年一换。母亲坐在炕上纳鞋底,神态安详,眼眸沉静,针线在母亲的手里龙飞凤舞,母亲的身影投在窗子上,临摹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我倚在窗前,凝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家乡的暖炕,那暖炕上有我童年的快乐,有母亲浓浓的爱,伴随我一生,给了我一生的温暖。

故乡的春散文【篇8】

故乡,是一个多么美的词啊!其实只是一个外表的躯壳。

我出生在广州大泥市场,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从未分开过。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我妹妹诞生了。她的诞生对于我来说有惊喜,有恐惧。惊喜的是我有一个妹妹了,恐惧的是我马上要离开这个美丽的.城市了。 当父母跟我说:“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时,我顿时大哭起来。 那天清晨,天空中出现了一些淡白的云彩,渐渐的太陽出来了,云彩也随这变成了深红色,就像一把剑刺在我心中,流一出来的血。我和家人在太陽的照耀下离开了。我回到了故乡,故乡是个很小的小镇,在这里我感觉不到温暖。每当我看见太陽和云彩时,我的心在默默地流泪。这个地方,让我厌倦,让我愤怒,让我心碎,我根本不能在这里生存。我曾想过,如果,我有一双翅膀,那我就可以离开这个地方,飞向美好的明天,开始全新的生活,但这永远都只能是幻想!在我心中,这不是故乡,而真正的故乡是我出生的地方!

故乡的春散文【篇9】

明媚的阳光映照在窗棂之间,柔柔的温而不烈,暖暖的令人心生爱意。几声咯嗒咯嗒的鸣唱,那是老母鸡在炫耀它产蛋后的胜利。偶尔一阵小风,打着旋的吹起檐下一波尘土。这会儿,奶奶总会泼上一瓢冷水。她言说:“风渴喽!在到处找水喝。”于是云听到了,沥沥的小雨下了整整一夜。

雨后,满山坡上的小草长疯了,仿佛一夜间都从地下钻出来似的。微风吹过,阵阵泥土的气息与青草混合的芳香扑面而来,鼻翼不由自主的扩张,闭目酣吸,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山上的杏花也笑红了脸,茂盛娇艳的杏花是这春的信使。折一束花枝放在闺中,一边读书,一边有它相伴,此中情意岂是寥寥文字所能代替。

村南的小河,欢唱着从小木桥下流过。岸边的柳枝柔软的迎合着小溪起舞。富于创造的孩子们,用折下来的枝条拧成哨子,高一声,低一声的吹起来。一下子春就这样被无声和有声的传播的更远了。

田野上的老黄牛,正在闷着头吃着嫩嫩的草芽,它们想让自己更健壮些,因为田埂里还有它们奋蹄未完的事业。

当一切的色彩变淡,暮色变浓的时候,袅袅的炊烟就在小村上升腾。小园里刚长绿叶的青葱和着鸡蛋的酱香味,还有玉米碴子的饭香味在农家小院里弥漫开了。简单的食谱中透着地方饮食特有的韵味。胡同里传出悠长深情的呼唤,那是谁的母亲在唤她晚归的孩子?

故乡的春是“暖”的,它已深深的刻进了我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度过多少个春天,唯有故乡的暖春令我思忆,令我铭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