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8-10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5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5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 篇1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摘自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序》

20xx年3月21日,爱读读书会第十五期,读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读书会上讨论先生生平,发现今年是先生逝世的20周年。在此缅怀先生,今时今日能读到先生的著作,于我于读书会的各位书友,都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少年的时候,《围城》风靡一时,看了电视剧,自己也寻来《围城》一知半解的看上了几遍,至于看完悟出了什么,至今回想起来,除了对几位主角情感纠葛记得一些,对作者有趣的语言感兴趣一些,年少不更事的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也是当作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看完了罢了。

而二十多年后再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杂记《写在人生边上》,是抱着小学生谦卑、求知的心态,满怀着惊叹和敬仰的心情读着。读书后要有写完的感觉,真不敢谈,只敢说喜欢小学生写完的感觉,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因在先生深广的学问面前,说我是个蓬头小儿,呀呀学语,也是毫不夸张的。

钱钟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大师,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他的学问叫“钱学”。钱学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享誉海内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所以有人说,钱老的书难懂,不容易读。的确,没有深厚功底的读者和学者是无法理解钱学的。但是难懂不代表着不能读。

从一个贝壳上可以听到大海的歌声,一朵雪莲也可以折射出雪山的美丽,一眼就可以看到美洲豹。

就像钱老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的序里所说:世上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

余光中还说:感性的纯读者,主观的喜欢,享受工作的技巧效果,所以知道它不一定知道它,阅读是一种精神获得的新鲜快感。

于是乎,我们就安然的享受着读钱钟书先生的大作而带来的愉快感受,而不去强求自己一定要知其然,且又知其所以然了。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 篇2

范文一:

钱钟书的文章总是风趣幽默,也充满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纵观钱钟书先生的序文,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的边缘。这本书真大!

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

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人生,会使人便得宽广,一切都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世界观,会使人生变得更加痛苦,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都会无限放大。

范文二:

钱钟书的文章总是风趣幽默,也充满哲理。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纵观钱钟书先生的序文,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的边缘。

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

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毕竟,作为一个孩子,我从不觉的生命太长或太短。因此,从钱钟书先生的角度看,我现在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幸福,也不是很痛苦,只是平淡而已。然而,轻生可以是事实,但决不可能是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

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生活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享受快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幸福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而幸福是由精神决定的。

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人生,会使人便得宽广,一切都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世界观,会使人生变得更加痛苦,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都会无限放大。

因此,虽然生活注定是不快乐的,但我们仍然可以过着乐观的生活。

范文三:

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边上》,今天突然翻到了,看了一眼,题目就打动了我,我自己何尝又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心里的阴霾得不到解脱,那么就永远无法获得坦承与自由。这只为给自己一点自信,忘掉从前,划掉过去,可岁月刻在脑海的印记是永远也抹不掉了,不只是自己无法忘记,自己身旁的人都会帮你保存这份记忆,时间是无情的,它促使你犯错,也会帮你记住这个错,所以我想把自己关在像钱先生写的那扇窗子里。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当春天从窗户进来时,人们不能坐在房间里,所以他们从门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因此,我们明白春天应该镶嵌在窗户上,就像画框一样。

我在逃避春天的到来,确切的说是害怕春天的到来,我宁愿镇静的关在窗子后面,一个人孤独的坐着,寂静的思考,不愿参与世界的复杂,不会理会时间的改变带来的欢喜和哀愁,不去欲求更多的奢华,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乐意的,也许别人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也许我就是这样,站在窗子边上,仿佛..站在了人生的边上..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对金钱,对厚道,男人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低,而女人的坚贞是因为缺乏支持

终有一天,我会被你们遗忘,因为我不再英勇无比;终有一天,我会懂得爱的真谛,因为那时我不再拥有挥霍的资本;终有一天,你们会为我而哭泣,因为我带给了你们快乐,但那太短。。太短。。。短的让人心痛。。。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 篇3

如果说“老先生”用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读者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是它包括灵魂、个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内容!这是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对人生的**,正如许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不管有还是没有,九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尝到了她的人生感悟!

还是比较喜欢作者注释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最爱的一对喜鹊的爱恨离愁,可能这是杨绛先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却让我觉得读后回味无穷.....

也许几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再去细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会理解她的胡思乱想,会理解她对于“人”方方面面的**,这是在经历过伴侣去世与爱女离去十年后对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韵味无穷!正如她所说的“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想我也应该从现在开始探索生命的价值,因为我们不需要现在回头,只要向前看。杨绛先生帮助我们探索了她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我们生活的价值,

还在写。。。我们需要详细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 篇4

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边界,向后是这一生的酸甜苦辣,书中所写的关于肉身与灵魂的看法,关于人间百态的点滴感悟,凡此道来的娓娓话语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于人生的思考,杨绛先生自己也在苦苦追求,身体在衰老,灵魂却在不断升华。当身体走到尽头时,灵魂如何被放置?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无尽的。

至于教育,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影响,而不是他人的影响和影响。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女儿的成长是最好的证据。关于婚姻,杨绛先生认为无论何时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应该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会久伴。

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次旅行都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我来说,二十多岁的年纪,谈一辈子太长,谈人生阅历太浅,能做好的只是坚定脚下的路,无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边上,启迪心灵,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王睿)

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读书笔记 篇5

王雨晴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在寻找一个安静的下午仔细阅读。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如果我再往前走,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尸体已经火化了。再也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

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

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先生摆脱了世俗的偏见,依靠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步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方向。前者指向生命,后者指向死亡。我们看了以后就会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分不开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其中,“精神性”是认识对错、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处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

“**”是人的生理本能,智力和情感也属于生理本能。佛陀所谓的贪、恨、愚、慢、疑、不公,都根植于人的血肉之中。精神良知和身体是对立的。身体总是有无尽的欲望,而精神良知总是控制着“我”的放纵。

修身就是要清除欲望,超越自我,服从精神良知的指引。在人的复杂矛盾中,精神与肉体的斗争实实时的,贯穿于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所以灵魂实则在肉体一面。

"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师把“造命”比作船,把“旅行”比作河流。船只能在河里行走。

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船上还有一个“我”,也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个性。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朽,才能有合理的人生观。如果我们相信灵魂不朽,我们就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太唯物论了。我们只认识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所以把信仰当作迷信。

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说:"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杨绛先生没有被一般浮躁的气氛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摆脱浮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身体体验。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不仅没有,而且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清楚!

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信心。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比钱先生更善于用典故写作、写文章、读书,而且总是感觉亲近肉体。我总是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感到羞愧。我不能分析线上的作品。我只能说我的感觉和测试我的体温。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

比如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她的思想和文字还很平和,但在平和中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是如此的诚实,以至于她常常不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但却得到了一个可靠的事实。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若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我第一次读它是在2016年冬天。没想到时间过的这么快。去年,这里太吵了,一点颜色都没有。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生活中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

可见,钱钟书和女儿离开后,杨绛随时准备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各种假设。如果她去看他们现在的样子,一定是她的父母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了。

如果他们十几岁去的话,钱先生和他的女儿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 ,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想必平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

这也是作家们共有的特性吧。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 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我们牺牲了所有生活的乐趣,牺牲了年轻,去追求那一个个理想。我们有太多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长相不满意,时间流失就不再来,我们全耽误在奋斗途中了。我们被理想所**,嫌自己不够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对草的香味、云彩流动速度无感。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骆兆楠《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

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点评: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点收获,足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