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实践论》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10-09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毛主席《实践论》有感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我认为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冲破旧社会黑暗统治的桎梏,创造了灿烂的新中国。读了《实践论》后,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作风。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将在我以后的学***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世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两种错误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实践论》中主要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 认识的辩证过程不仅是实践认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这四个基本问题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对这四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我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是理论多于实践。大多数学生都是死读课本,而不识通过实践来测试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这是本末倒置,我们必须纠正它。

《实践论》的重要价值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削减,反而因时间的洗涤而越加光辉灿烂。它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胜利,也为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思想指导。《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断人们理解的真相。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延伸。只有在认识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认识,才能正确看待事物。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没有,我们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

《实践论》是一颗历经风雨而不倒的古松,用老而弥香的语言告诉我们要注重实践,知行统一。通过实践,我们要不断认识事物,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知识。就这样一步步揭开事物的本质,让我们切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至理名言。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2)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理论在世界观中的重要性。了解世界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因此,实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从实践出发,需要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阐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所以实践,认识,认识,循环到无限,逐步深化和完善,这是知识发展的全过程。

人类的根本在于实践,认识也是为了实践。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以便更好地实践。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而我们要运用理论来作用是实际,就必须确定理论不是错误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许多理论是错误的,他们的错误已通过实践的到纠正。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检验认识,人的认识是完整的。不过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所以人类的认识也该是不断的向前推进的。所以,就历史发展来说,认识运动还没完成;我们完成的认识活动不过是某时期的某个阶段而已。

我们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认识。

人要本着实践不断更新自我的认识,不能超越实际,也不能落后于实践,否则势必导致“左”和“右”倾的错误。这也是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始终纠正党的错误思想,重新认识革命运动。所以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路线的出现。

最后,还有这样的一个诗句“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更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

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3)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 认识的辩证过程不仅是实践认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

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在整篇文章中使用了通俗的词语,但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真相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住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机会,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4)

初读毛主席《实践论》时,我在脑海中并没有什么概念建立,这篇文章所站的高度是哲学领域范畴的,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确实难有深刻认识。看了文库里关于对《实践论》的写作背景介绍以及大纲的提炼,至此我对这篇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不及待的想见识一代伟人的雄才伟略。不得不说,我还是反复读了很多遍才稍微对文章所阐述的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真理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写的,尤其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一味地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以其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面对这种可能破坏革命的危险思想,毛主席毅然写了这篇文章,批评党内的错误思想。这篇著作虽以“实践”为题,但通篇文章都未离开对“认识”的论述。

通过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实践,揭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唯物论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阶级性,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二是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断知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主观感觉决定的,而是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看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的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让人的脑子里生成认识的飞跃过程,形成概念。到了这一步,不仅是事物的现象,更是事物的本质。

毛主席指出,知是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我们的实践证明,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对头脑中第一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可以深化为理性认识。无产阶级知道资本主义,中国人民知道帝国主义,战争领导人也知道。

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感性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知是在于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应该回归实践,用理论联系实际,看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理论,纠正理论的不完整性。此外,知识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的客观条件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也发生了部分或全部的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到于此,我们的认识才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但是,这种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因为实践丰富,历史条件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是急情况可能在迅速变化,我们的认识也应该随之变化,与时俱进。毛主席对知识的精辟阐述和长期关注,确实为当时党的革命和后人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它使我们的思维不断发生变化,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可以更加成熟和有基础的支持。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我们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地总结认识,进而形成正确可靠的理论,而形成的理论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反映,不断地改造我们世界和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我们的正确理论可以升华为我们所追求的真理,真理的检验也可以通过实践来完成。真理不仅能客观地反映世界规律,而且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

说到此,我对于毛主席的**远瞩和他对实践、认识、真理三者的精辟阐述无疑是深深折服了。《实践论》作为毛主席的集大成之作,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无疑都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见这篇哲学著作的真理性的普遍意义。人类历史发展中,人们从反复的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通过理解形成理性认识,总结了许多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并且在后人的依循中不断完善和改造着这些理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至无穷的过程,每一个循环都能使这个过程进入更高级的形式,以此不停地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世界。

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其著作也都是出于指导革命的,但通读这篇文章,我发现文章所蕴含的不仅是革命的理论,其囊括的哲学真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无疑这都是成立的,符合我们探索世界的客观规律,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确如此,我们对真相的探求必须要基于真相和事实的反映,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如今我们网络技术可谓是高度发达了,我们甚至已经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表面似乎如此,我们用着这些通讯产品,看着上面的新闻,资讯,各种信息,世界就好像掌握在我们的手上。而实际上,我们往往也是受到了很多的蒙蔽,那些所谓的公知,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其实很多都在造假,许多的事情、经验、理论、真理并不是他们所实践,并升华提炼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循环往复这个过程,而严谨的获得,仅仅是摘取了前人的只言片语,或是闭门造车空想而来部分的符合个别人的情感共鸣而已(这些情感很多时候人未曾经历过,只是毫无依据的感觉对了),以此获得大众的关注,挣得眼球而以所谓的真理误导民众。所以即使在我们这个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是真实的时界,而是他们想象的虚拟世界。

毛主席说,要改变梨的味道,就要自己尝。本来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而如今的人们却容易忽视,宁愿相信那些人所谓“真理哲言”,自以为了解了世界的本质,看破了世事。然而,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造假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所谓“一尺高”、“一尺高”,并非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实践出真知。仅凭感觉来判断这个世界的是非,我们往往会做出与实际偏差很大的认识和决定,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探求真理发挥的作用,亲力亲为是获得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的最好途径,这便是《实践论》中谈到的直接经验,对于间接经验,我们也要借鉴,不过还要有一双分辨是非的眼睛,不可亲信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要遵循认识获得真知的客观途径和规律。

交设工试1401班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5)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发现真理,并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不仅要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而且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是相对的和绝对的辩证统一,我们应该随着实践的辩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因此,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要经过思考、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正确认识事物,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实现了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笔稿范文网 bIJIaoGAo.cOm]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胆实践,才是我们认识公安工作的真理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数警察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住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机会,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6)

姓名:向晨曦学号:***级法学一班

【摘要】

认识产生于实践,而又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无限循环。

【关键字】

实践论认识实践毛泽东哲学

1.写作背景

《实践论》是为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从1921年到1935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历史经验而作的,是为了清算曾经严重危害党的事业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也就是毛泽东本人说的,“是适应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共产党,有些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排斥中国革命的经验,只吞食了马克思主义的几句话;有些经验主义同志片面,看不到革命的大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这一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主要内容

《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性阶段,即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所以它是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因此,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不管我们知到深么,我们都必须通过实践来了解。

关于认识,《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转化,将感性认识的表层事物和外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阶段。因此,知识从经验开始。

二、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然而认识的过程并非只有认知这两个阶段。《实践论》把认识进行了更深两层的探讨,第一层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认识不在于去懂得事物的规律性,还要用规律去解释世界以及更能动的去改变世界。认识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获得理论认识,但最终会回归实践。

接着,第二层探讨说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纠正,直到认识被所有实践都证实的时候,它就成了真理。但是,每当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也被推进和发展时,毛泽东就提出,真正的革命领导人要善于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改变主观认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如果过于守旧,不会适应事物发展,就会成为顽固的右倾机会主义;反之,过于幻想超前,就会成为“左”翼空谈主义。

不管左倾还是右倾,都是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一言以蔽之,它回到了本文的主题,即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发展真理。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知识脱离实践就会造成严重损失。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3.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毛泽东的《实践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一,《实践论》是奠定我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著作,从而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之作。第二,《实践论》标志着毛泽东哲学形成,从而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第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指明的方向的工作,即民族现代化新思维和现代新文化的创造。

鉴于当时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实践论》也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4.结语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今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他们把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著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7)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感触特别深。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这两次挫折虽然主要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造成的,但外部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打击是通过党内路线错误而得手的。《实践论》写于写于1937年7月,我想毛泽东之所以写出《实践论》,也是与当时的革命局势有关,因为他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

在我看来,这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 认识的辩证过程不仅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在我看来,《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首先,它解释了知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活动、政治生活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等。

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的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还深刻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和“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反复,以致无穷,逐步深化和完善发展的全过程

《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深知“实践出真知”。因此,必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实践论》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事实上,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和企业都特别关注考生在工作实践中的表现,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特别关注社会实践。

从实践理论上讲,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理论离开实践,理论的正确性就不可能知道。当然,实践离不开理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需要理论支持。没有理论实践,只会浪费人力物力。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

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而如今,结合当前实际,我们每年都要进行社会实践,专业课也要进行实训,这充分说明,毛泽东《实践论》的正确性,而我们作为当今大学生,更要认真学***东的《实践论》,把它运用到生活学***。无论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从片面到多方面的。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积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直接的实践经验合学习知识来判断事物,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科学、客观,开展工作合学习。

读完全书,我觉得感触特别深。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真实性和成功性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

在思想政治、军事和经济工作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来断章取义。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核实、修改、补充和完善计划和方案,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我们当今大学生在学校、实训、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这一思想,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9)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