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0-08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篇。

读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一部分,通过品鉴作者所写的作品我产生了全新的看法。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作品内容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经过深入的研究读书笔记吧为您编辑了“《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感恩您的关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新的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我很幸运读了佐藤先生的书。首先,感谢教研师的朱老师。同时,我也被书中那些日本老师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所感动。虽然它是关于日本的教育,但它与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看作一场革命,那绝不是一夜之间的革命。因为教育时间是一种文化,文化变化越慢,就越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本书是教研员朱晓旭老师引荐的,我当时跑遍了整个克市书店都没买到,我非常着急,后来给朱老师说了,是她帮我们"学习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每人邮购了一本,那便成了我工作之余最爱不释手的读物,我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非常之敬仰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化越慢,效果就越明显。

”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书中介绍了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理的、反思的学习。这种交流师间立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的,是教师之间努力实现创造性、合作性学习的相互学习,也是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具体化的联系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时间活动。

作者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并结合我的感受谈了几件触动我的事情。

一、 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所谓学习,就是以世界(对象)为教育内容的对象,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或教师的理解、与新的自我的接触和对话。学习是通过三种对话实践来完成的: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自我完善。作者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建议注重培养学生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学生应在复习的基础上,分析自己在思考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

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问更多的问题:想想你是如何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

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

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

”“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

是的,表面上,教室很活跃,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积极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错觉。老师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

二、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希望学生多说话,但实实上,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得多。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

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

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也是一种等待,给孩子们机会,不要随便打断他们,也不要轻易发表评论,这样他们才能说完话,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相互学习和成就。孩子就是世界。我们都应该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声音,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三、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本学期以来我校进行了开放式教学观摩课,还有教学开放周和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都有专门的摄像师给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精心刻录成光碟,这样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改进教学之用.在这期间,我们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先是同课头老师相互发表对此课的见解和看法,然后相互听课和评课,家长也被邀请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请他们谈谈对此课的看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想课程建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心情久久难已平静,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在书中,笔者观察并参与了多年的教学改革案例,展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与努力。这是蓬勃教学改革时代的冷却剂。让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师生真实的声音!

因此,我认为教育改革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它倡导新的学习观,实现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迁越慢,就越能取得实效。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2)

*篇一:《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因为它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够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

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对我们的教师有很大的启发。“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读书体会: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种行为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行为。善于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主动行为,但我们不应忘记,在主动行为之前,存在着被动的倾听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表现能力,与其鼓励他们说话,不如培养他们的听力。它看起来很遥远,但实际上是一条捷径。在课堂上,听力能力发展后,课堂上的言语表现会变得丰富,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

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能清楚地听到一根大头针掉在地上的声音。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

“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

”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

”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不是要谴责我老师的言行。我只是想解释一下,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们按照预期的结果回答,会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尊重、礼貌和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善于倾听他人的演讲,学习他人的演讲,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

“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听讲,培养好学生。同时,我也会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机会和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工作汇报网 wwW.gsI8.com]

虽然只需要介绍一下日常课堂的实际情况,但随着公开课日期的临近,每个老师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

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在路上的老师越来越胆怯和不安。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87页

记得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教学时间和年龄的增加,人们似乎越来越害怕公共研究,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一片空白。在佐藤教授看来,为什么老师不拿门把手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老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想自己的工作作风被别人左右。“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

”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先生所说,我想我已经尽力工作了。当然,我希望我能得到别人100%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怎么说。”但是这么多年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

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形成同事间真正的沟通与合作。从研讨会中获得乐趣和好处,不再害怕公开课。

三、迈向“学***体”

我觉得这本书最感人的一点是,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书中所列举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不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更是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上。在我们的农村寄宿学校,我们尤其需要家长会的帮助。

如果家长能从这个角度和我们很好的沟通,积极的共同管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新的学期,我会努力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先生的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起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让我和孩子们快乐、进步、收获。

*篇二:《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班里61个孩子,而我又是一名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解决孩子们各种鸡毛蒜皮的纠纷、应对家长们的种种疑问,常常是忙得焦头烂额。对于那些看似无比艰深的教育学著作,不仅仅是无暇翻看,而且常常还有些望而生畏的感觉,觉得是大学学院的那些老教授们坐在书斋里写下的权威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或许有些额靴搔痒。这本《静悄悄的革命》乍一出现在我面前时,确实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然而这几周周末,闲来无事翻翻,却让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书中佐藤学先生提出的许多看法和观点真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切中了当前教育教学特别是我自己的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确实让我深感共鸣,同时也深受震动和启发!

本书是佐藤学先生实地考察了日本和国外许多所中小学校之后的研究成果,最让我惊叹和深感共鸣的是他提出的“主体性神话”这一问题。他说教学本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的教学理念往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现在主导的教学观念更加侧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倡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

这本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高高举手,发言竞争白热化,课堂气氛看似相当活泼热闹,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真的充分发挥出来了呢?在教学中,教师能尊重每个学生细微的个体差异吗?

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他指出这种“主体性神话”其实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与学***动或内容无关的”、教师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

由此我想到我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再冷静一次,但我经常对自己说,他们还是孩子,不要太苛刻。可是许多时候出于一种教育功利的考虑,我要求他们必须以统一的一种姿势坐好,一再地鼓励他们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大一点再大一点,而对于那些没有积极举手的孩子他们是不是也在认

真倾听认真思考、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回答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创造性的火花,我却常常忽略掉了。一节课下来,常常感觉我的学生都很累,而我自己也很累,我们似乎都是严阵以待、合力完成了一场表演。想起那天因为**老师生病**课临时换成了语文课,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一个个撅着小嘴,我反问他们难道就这么不喜欢语文课吗,坐在第一排一个平时有点调皮的小男生脱口而出说:

“因为**课不累!”我顿时哑口无言,紧接着便是深深的反思,什么时候在我看来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语文课也成为了学生不堪忍受的重负?!

佐藤学先生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说得多么好啊!我想如果我能真正实现这种认识上的转变的话,或许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在组织和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并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实现相互交流。

在书中,佐藤学先生还提出了“润泽的教室”这一概念,在这种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说得真好!希望我能不断努力接近这种境界吧!

最后还是以书中的一段话作结:“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愿我也能心平气和地在我的班上实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篇三:《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015年7月底,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每人读两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静悄悄的革命》,现在就**一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吧。此书中的文字意味深长,或多或少的对自己有些收获。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这本书虽然的实践基本上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知识都能给学生呈现出来,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

一学期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成绩却让人有事有些失望。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吗?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

是让他们坐下。讲下去,其他的学生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

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

”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

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

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别有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走下讲台来,有一大堆的怨言全是针对学生的,比如:

这班的孩子不如原先试讲的学生好;再比如不是自己带的学生,讲起课来不顺手,等等等等,课时我想说:假如真遇到这些学生上课的老师你就不能讲了吗?你就不认为有些问题是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吗?

但是再来让我们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

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

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样,还怕学生不积极、踊跃发言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础。这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要,接纳学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也不例外。

教师还应该在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还有一点影响比较深的是“公开日常授课”。书中说: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是言辞有加。

这正与学校里总看到新教师在上公开课,而很少会有老教师主动去上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指责学生的不是,很少会去用心发现他们优点。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培养他们,即使当天的课失败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由于时间关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但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

平静,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答指示,此书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cu)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迁越慢,就越能取得实效。”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那些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可能必须有耐心和观察力。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

“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都和上面的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的老视每天都要重新审视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迈出课堂改革的新步伐。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在阅览之中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倾听”。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先生提到: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读到这儿,有着三十年教龄的我深有同感,班上有些同学上课发言挺积极,小手举得高高的,只顾自己发言从不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别的同学回答完问题,问到他们时, 竟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及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 ,所以,这样的学生的成绩总是处在班级中下游。小时候的我胆子特别小,在上小学时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仅回答一次问题,还是老师带我们到乡里上公开课,安排我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我会倾听、会思考,我的成绩还是很优秀的。

孩子们的听力不仅是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听学生的演讲,更是在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的声音,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教师的倾听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演讲内容,判断演讲的对错和语言的精彩,还要认真倾听孩子们演讲中所传达的心境和思想的心息,从而与孩子们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

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的确,倾听就像一面镜子,里面有一张真实的脸。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

“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p>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4)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本书以创造性活动、合作性和反思性为综合性学习的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了这种课程形式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了课堂合学校的一场悄然革命。下面就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

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有知识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型社会”,不仅是指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而且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家长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学习、共同发展的社会。

学校是培养和塑造人的场所,是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积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学校要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取得丰硕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展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提出饱和解和非饱和解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乏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们知道,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新年老师去你家玩,你会给老师做糖水喝吗?老师想喝很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

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同学们,他们比你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会观察、思考、提问、回答,解放我们的思想,让同学们飞的更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5)

二、思考

思考一:“平常时刻”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这一章中,小林老师从关注“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转而关注“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的日常教学”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在区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关注日常教学应该说是我们在很早就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关注的日常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关注每天4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我们又有多少时候正真如关注教学活动般的去关注教师每天的活动?

思考二:“开头”

同样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章节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

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小林老师充分重视“开头”的做法我觉得十分可取,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也确实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然而我想, “开头”是否应该理解为一日生活的开始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始呢?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的好书。学习的感悟和思考还有很多,如佐藤学先生对“主体性神话”、“学习共同体”、“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精辟阐述和深入理解------在此不能一一讲来,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多多交流。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6)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轮到我跟大家分享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感受,说实话,从发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将之束之高阁,没有去翻看过。因为我一向对于理论类的书籍不大感兴趣。现在拿起来翻一翻,发现还不是那么枯燥。

刚看了作者佐藤学的简介,我就觉得很佩服他,因为他能深入走访各种学校,和许多老师共同尝试教学的改革,为他提倡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进行实践探讨,他的这种改革的冲劲、执着令人钦佩。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综合学习的概念混乱,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有一种把“综合”的意义狭义地理解为“学科的综合”的倾向,可那样的话,综合性学习还是“教材知识、技能”的大联欢,而“横向学科”这种论调也助长了这种混乱。但是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广见小学的以“污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它是学生与地区的“综合”、教室与地区的“综合”、教师与学生的“综合”、教师与家长的“综合”。

综合学习是不是把“学科”做了“横向”跨越或“综合”,那要看结果,学习过程不管如何做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以“主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就可以了。

进一步而言,在广见小学的综合学习开展过程中,“课程”不是事先作好“计划”的,而是作为学习经验的积累事后确定的,课程的经验——特别是深刻的经验,是很难窥探到、模仿到的,这一点也很了不起。

但在我们的小学里,虽然我们也有综合性的课程,但似乎学生真正参与的实践并不多,即使有一些动手实践作业也仅限于那个班,仅限于校园,更不用说扩大到校外。像他们那样长达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我们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无用功,尤其是一些年龄较长的家长们,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并没有实践出真知这一观念,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清楚其实学习文化知识最终还不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孩子的实践作业的布置。

而且在实践锻炼中,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会增强的,他们的思考能力会得到锻炼,独立能力会得到提高,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综合学习的乐趣,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要早一点把孩子放入社会去锻炼!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明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

不要让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如果学生在所谓的综合课中连搜集、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都不能得到发展提高,那这些综合课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并且对孩子,对老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事情是改变不了的,很多改变是困难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开始,用自己的小力量加入这场安静的革命。谢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7)

(一)"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

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

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被称为“安静的革命”

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迁越慢,就越能取得实效。“简明的文字解释了书名背后的含义,也大致解释了我的问题。

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笔者指出,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的“权力”,即师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钦佩和羞愧几乎同时从我的心里涌来。我禁不住问自己:

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

"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创造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开口的环境是多么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

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

如果一个孩子只爱说话,不听别人的话,他就不可能学好。现在回想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时刻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做出反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各种思维活动相互呼应,又对应着每个学生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到有需要的学生身边,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想法。

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师生互动是贯穿幼儿园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它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显性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体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二)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完后,我会冷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和启发?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如何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

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

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课堂上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被尊重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心地敞开心扉,让每个学生的差异得到关注。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

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包括游戏和讨论在内的小组活动的发起人。尤其是“每一个”学生,谁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通常很少有学生受到尊重,敞开心扉,注重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我们经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听力不好”、“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我们怎么能谈论“潮师的教室”?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拒绝发言的情况。第二,我们需要给学生回电话,让他们发言,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要。这个表达应该是真的。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重点。我们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听,其实他们是被要求“听”老师的。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

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还要倾听学生无法表达的内心声音。”老师们一边听每个学生还没说的话,一边和每个学生说话,“只要我们的老师学会了‘听’,我们或者我们很多人就理解了课堂上那些不活跃的现象。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有这种“听”的理解,然后我们应该有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灵活的教学智慧。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多年来已直有一种工作倦怠。我不想学习教学,不想上公共课,也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似乎教研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只安排年轻听话的老师来处理。作为一名教师,这种思维方式,伤害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升迁的只是自己。

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是一名敢于打开课堂、挑战自我的教师。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8)

曼海完小童艳芳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初见书名,并不明白所谓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更没有听说过佐藤学先生。只是想知道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于是打开这本书开始翻阅,才发现“静悄悄的革命”讲述的是教室里的一系列变革,即“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我读着读着对这本书越来越感兴趣了,就开始慢慢地品读《静悄悄的革命》,从打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的懵懂,好奇,疑惑……慢慢都得到了回应和解答。书中提到的很多事情,和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多么的相似甚至是多么的相同,怎么能不让我担心和震惊!深深被佐滕学的研究态度所折服。

这位教授始终亲临在教育一线,与老师们交流、探讨,文字是那样的朴实,案例是那样的鲜活,让人赏心悦目。这才是教育专家,才是真正的教学引路人。

佐藤先生谈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和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细节一:“‘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

’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室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横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细节二:“究竟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师大门都如此之难呢?原因看来很多,最突出的是:

我不想再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也不想让别人左右我的工作风格。“我不会对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

然而,只要这一潜规则存在,学校就不能改变。”

佐藤学学生指的“开放的教室”,并不仅限于我们在上公开课、实践课之类的时候,让本校或外校的其他老师听课。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随时开门,欢迎其他老师一起走进教室,然后一起讨论,这样才能取得进步。想象一下,现在我们一学期上一次“开放的课”,已经是十分为难。

如果随时开放课堂,那会是怎样的结果?事实上,在日本的许多学校里,佐藤学领导的“开放的教室”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很大的成功。想要让一个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随时地开放自己的课堂,困难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至少在中国,我似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先例。说实话,就是一年一度或者一年两三节的公开展示课,作的准备、上的方式以及重视的程度,和平时的家常课也是有很多差别的。但佐藤先生和无数日本小学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这一举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这方面,日本领先我们一步。中国未来的发展还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吗?毕竟是使学生得益,使教师得益的双赢的局面。

细节三:“学校组织的精简做得更彻底了,该校教室除了参加研究教学或课程建设的年级会和每月两次的全校教工会议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校务分工会议和校务委员会议当然也统统没有。没有会议并不是说就没有校务分工工作。

在该校一人一职,每一个人都分担着校务工作,他们和校长、教导主任商量,负责完成分担的食物,如需其他教室配合时,要向教职工会议提出。因为是一人一职的分工,所以没有必要开会。”

日本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佐藤学先生说:“通常,日本全国教师每周工作达52小时,但其中只有一半时间用于授课、课程建设和研讨,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会议和杂物上。”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我深有同感。

拿我们小学的语文、数学老师来说,除了担任语文或数学教师的工作外,各种各样的大会小会,各种各样的资料表格,加上每天的早读晨会、午间及放学,加上不时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矛盾,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马不停蹄了。虽然没有日本教师工作52个小时那么长,我们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中,的确也是够“充实圆满”的。如果能够像佐藤学先生主张的那样,事事去繁就简,次次目标明确,我想所有的教师会以更充沛的经历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

“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在书中还说,要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首先要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话题,互相探索、交流、启发,即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

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出发,通过与同伴的合作,然后回归个体学习。令我惊讶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是践,把这一理想的是现变成了现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在这本书中,佐藤先生凭借丰富的学校经验,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对我们现在来说,他的工作方法和作风是如此令人钦佩,他的经验是如此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分析是如此深入和透彻,他的意见和案例是如此发人深省!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9)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只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鸣共感。”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课堂上学生思想的起伏,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共同走向创造性学习。我们都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接受他们的差异,理解他们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想法,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演讲,或者希望学生的演讲能遵循自己的教学理念。最好不要被打扰,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所以,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体态等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是学生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

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

三、向学***体的学校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型社会”,不仅是指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而且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家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家长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学习、共同发展的社会。

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单词对孩子来说不容易理解,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容易得多。

他们有着共同的学***,相同的学***,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对他们的共同进步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一起合作学习,塑造出优良的教学文化,教师的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休息时的相互交谈,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为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过去,家长与学校的主要接触是家长会、家访和家教活动。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很少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参观教学”发展到“参与学习”,作为“客串教师”来上课,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这样,家长以孩子为中心的意识逐渐延伸到帮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当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起默契与信任,才能真正实现相互团结与合作。

学校是培养和塑造人的场所,是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积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在这个“学***体”里共同成长。

20年间佐滕学先生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一点倾听,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提高。这本书为我们今后从个别教育回归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0)

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第六节有感

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静悄悄的革命》中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选择这一章与大家交流,首先,它来自我的学科特点。**我一看到这一章的主题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交响乐式的教学”!让我的脑海浮现出一幅美好的教室画面。说到交响乐团,我们脑子里一定有一个辉宏的场景,不同的乐器相互配合演奏。

而佐藤学先生提到的这个“交响乐团”的演奏地点不是**厅而是在教室里;演奏者不是**家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演奏出一首首激动人心,回响共鸣的“交响乐”。

当然,交响乐团在教学中不是表演,而是相当于平时的练习。既然是练功,就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佐藤学先生称之为“异向交往”。

对于“异向交往”我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四种交往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项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回想课堂中的交往类型无非就是以上所说的四种类型,然而课堂上经常运用自如的是“单项交往”、“双向交往”和“反向交往”。

一、“单项交往”课堂中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讲的有效率,学生听的有效率。

二、“双向交往”这种相互交谈的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学***吻合的。小组合作的疑般要求是:首先要独立思考,先用自己的问题一对一地交流,然后在小组内集体交流。但在交流中也经常会出现组长的一言堂,组长讲学生听,或者成了核对答案的讨论,又变成了“单项交往”。

三、其实相对这四种交往的方式,我们最理想的交往方式是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但这种交往方式往往是课堂中容易忽视的。尤其在公开课中,老师为了一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预设,对于学生的“异向交往”往往视而不见变成了“反向交往”。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极性渐渐消失,甚至有的同学索性也不在举手回答问题或积极动脑思考。这本书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不冷静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也许老师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天真的孩子是怎么想的。认为这个孩子是胡言乱语。

但这个老师耐心的倾听“异**往”的话语使教学中的交往变得丰富而深刻,这个示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发言和行动,都有孩子自身的“逻辑世界”。慢下来倾听孩子的“异向交往”是我们和孩子用心交流的开始。在课堂上,我们期望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同样答案的学生是怎么想的呢?

正如我们**课上,每个人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段**,有些学生听起来感觉热血澎湃,而个别学生听起来却感觉心情低落。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存在不一样的思路,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火花,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课堂生成”吧!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教师的思想普遍被禁锢。可能的方法是一些常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简单的。

有时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眼前感到明亮,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只有慢下来倾听孩子的“异向交往”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如果课堂上多一些和孩子进行“异向交往”的交流,生活中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才可能放心的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的日常管理才能顺利的进行

除了“交响乐团”,在这一章节里,佐藤学先生提到了“服装裁剪”这个词语。“服装裁剪”顾名思义就是量体裁衣了,就是让我们依据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其实“量体裁衣”和我们强调的“因材施教”是一个意思,佐藤学强调“学生的学***不断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如何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呢?

我有以下思考:

一、 教学目标需要“量体裁衣”

二、 教学内容需要“量体裁衣”

三、 作业布置需要“量体裁衣”

四、 教学评价也需要“量体裁衣”

笔者认为,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这两项活动不应单独存在,而应相互交替、相互融合,使教学更加有效。愿我们也能学***学先生的精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自身开始,从学科开始,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1)

——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三年级语文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语文课文由原来的文字简单、情节单纯转向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字词也逐渐成为帮助读通课文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重点了。课程内容由培养学习兴趣转变为系统学习大量知识。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专心倾听、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课堂学习状态是我要达到的目标。要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教室就要关注学生的思考的表现,注意不能只追求“主体性”神话,如发完言的学生一定要指名下一个学生,发言过剩的“闹哄哄”,拒绝发言的“静悄悄”。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上网,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

对任何科目抱有积极态度,关心和渴望的学生在认知上不健康,在思维逻辑上懒惰。教师从单纯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只有“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创造“润泽的教室”,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自觉尊重得到承认。滋润教室的感觉是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奏都那么柔和。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那些思维不多、语速急促的学生和善于听而不积极的学生。当听力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培养,课堂上的语言表现就会变得丰富,而不是相反。刘玉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