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发表时间:2024-01-25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精选。

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在我们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很多想法,我们可以针对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帮我们整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小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大家准备了今天的“中国通史读书心得”,希望您能从我的经历中得到一些灵感!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1)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也发现了解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有多么重要。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中几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古代发生的事情。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现代多彩的汉语词汇。

如果我们想充分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读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平时无聊得像糖葫芦一样背出来的“作家作品”串起来。其实,背诵作家的作品就像吃糖葫芦。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历史事件的顺序就像中间的一根棍子。单独吃糖包山楂真的很好,但用棍子吃更方便。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诗。理解诗歌会困难得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特别是老师,因为它实如此经典,值得一读。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2)

(注: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学校: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通过同学的推荐我读了罗尔纲先生的四卷本《新编中国通史》,我看了一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节。本书对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洪秀全做了详细的介绍。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洪秀全是一个“救国救民者”吗?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首倡者和“精神领袖”,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要谈洪秀全。以往不少论者在拔高太平天国性质和历史作用的同时,很自然地将洪秀全定性为农民革命领袖,更有甚者,把洪秀全颂扬为一个“救国救民者”。洪氏所走的果真是“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吗?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洪秀全叛变的根本原因入手。当然,太平天国运动与农民反对封建剥削有关。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太平军。但是,农民因不能被剥削而加入太平天国,洪秀全又因特殊原因发动叛乱,这是不一样的。

在晚清颓败的社会里,阶级矛盾固然尖锐,但是除了根本性的带有全局性的阶级矛盾外,其他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同样不可小视,诸如宗教的、宗族的、文化心理的、个人期望值与社会满足之间的落差等等。如果我们只关注阶级矛盾,把它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的研究就必然是片面的、简单的,就不能准确深刻地反映历史的真相。

对洪秀全来说,1827年至1843年连续四次科举是他反叛的真正原因。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渴望成名的农村小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社会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人们无法通过常规的方式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时,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生活体验。

大多数人总是以转换目标或降低要求来排解郁闷、消解失意。而另一类人,则有可能选取极端的非常规的手段来满足个人的愿望。愿望愈持久强烈、心理落差愈大,其走极端的可能性就越大。

悲观绝望的洪秀全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铤而走险,走上造反之路的。认为“他醒悟到清朝科举制度的腐败,激起了对现实的不满,开始把个人的坎坷遭遇同当时社会制度的腐败、人民群众的苦难联系起来,促使他决心同科举功名决裂,而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注:陈振江:

《新编中国通史》第3册,第5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实际上,洪秀全因屡试不第而对科举制度怀有仇恨以及由此产生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把他个人的这种仇恨心理与消除社会制度的腐败、解除人民群众的苦难联系起来,并说成是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似有拔高、牵强之处。与其说洪秀全的反叛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倒不如说是为了个人私利,更真实、更现实。早在1848年,洪秀全就在其《太平天日》中自称“真命天子”,反来又写下“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的诗句,表明洪秀全在酝酿造反之初即有着浓重的个人色彩,他的个人理想就是要做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的人间君主。

因而金田起义不久,洪秀全便急切地在东乡登上“天王”宝座。建都天京后,更是大肆挥霍民力与资财,建造极其豪奢宏大的天王府。洪秀全深居宫闱,穷奢极欲,不问政事。

他利用人民对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作为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他的私欲也随着反叛进程的发展而迅速膨胀。起初,他不过是一个想改变人生境遇的农村小知识者,到了后来,他则完全蜕化为追求极端**统治和腐朽没落生活的皇权主义者。学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

认为农民战争领袖不可避免地带有“帝王思想”,洪秀全也难以例外。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种“帝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造反领袖的实践,影响着农民战争的命运,那么,这种“帝王思想”还能被美化为救国救民吗!

与其说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在指导着太平天国运动,毋宁说他的“帝王思想”决定着农民斗争的命运。刘邦、朱元璋起义成功,自然成为封建帝王。洪秀全的皇帝梦并没有持续很久,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做农民革命的领袖。

第二,太平天国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的性质是什么?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就颁行了“圣库”制度。它规定禁止个人私有财产,一切财富“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实行供给制。“圣库”制度是一种不同等级的供给制。

普通民众从“圣库”得到的仅能维持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最低标准的生活。洪秀全、杨秀清等诸王却在“圣库”制度的掩盖下极尽享乐之事,其奢靡之风绝不亚于封建王侯。《**田亩制度》作为一个纲领,它提出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改革方案。

根据这一纲领,许多学者将太平天国政权定义为反封建的革命政权,其基本精神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等分配土地,实现人人平等

平均,所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应该看到,《**田亩制度》始终是一个流于空想的观念型的东西。这个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在理论上只能是一种空想、幻想,在实践上也未真正推行过。

作为一个纲领,其平分土地的精神确实起到了激荡人心的作用,但民众们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利益。相反,天国的领导者们所倡导和建立的是一个满足他们个人或小集团穷奢极欲的**腐朽的小天堂,而绝非那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间大天堂。太平天国真正实施的政策依然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而农民则依原有的租佃关系“照旧交粮纳税”。

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农民拒租、太平军镇压农民拒租的事件时有发生。太平天国的社会文化政策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腐败和愚昧。太平天国期间,百姓怨声载道的事时有发生,而且对读书人的摧残比较大。

因此,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仅可以从其单方面的正面影响来看,而且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可以了解课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的了解。

推广一点说,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性,正确认识农民战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正确评价某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动机与效果,是当代历史学中一个必须正视的大问题。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3)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是从结绳记事, 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 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 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 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 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 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 明朝的农民起义, 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 上学的时候, 可能会说, 因为有这门学科啊。 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 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 说起前人的经验, 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 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 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 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 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 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 却不是连贯性的, 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 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4)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长和美丽。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尧、舜、禹到最后的帝国——元、明、清,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用环环相扣、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并不为过,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历代所发生的大家一点也不夸张。秦始皇修建长城,蔡伦在东汉发明造纸术,祖冲之在南朝发明新历法,唐文成公主去**,宋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禁让人骄傲和着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肃清倭寇的戚继光……当然,历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

爱国诗人屈原才女李清照苏轼秦始皇大家

据说他是个暴君,但没有人能否认他不是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建造了长城和兵马俑,也是他建造了一座大型的阿房宫。但是这在当时贫民百姓的眼里,他大兴土木,累死了众多的百姓,在他们眼里,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坟墓,在他们眼里,他只是会

让他们受苦吧,但在我们21世纪的人民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拥有历史是一种荣耀,是一个名门世家智慧的积累。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5)

中国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产生建立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业已形成、国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梦的思维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针对中国在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关系等方面,提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构想,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在其形成及描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深深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土壤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综合影响,其内容、形式亦不断因时而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梦的构思,需要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中各时期历史横向发展状况,并**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梦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时期时期中国梦在内容、形式、提出背景等多方面比较,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因素包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主要交流形式及途径、社会主流思想及国民对世界认知程度、提出中国梦的具体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所处社会环境下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

公元前2070年,具备一定国家机器的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出现原始国家政治制度,亦标志中国作为政权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华的形成则以此上溯百年至尧舜早期部落时期;而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则经历着迄今尚未完成的漫长之旅,自殷商覆亡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途径逐步认识并融入世界,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营丝绸之路,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直接将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逐步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融入世界**体系等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步强化,中国梦也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几乎停留在国内范畴到封建社会”以华为尊”,再到近代社会”民族独立”,最终实现现代”民族复兴”、”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于奴隶制井田制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受生产技术制约处于较低水平,以奴隶、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劳动力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人口流动性极低;青铜铸造、原始轻纺等手工业部门由官府垄断,产品主要用于统治阶层内部消费,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局限于边境地带,规模小且受民族关系紧张影响,几乎无生存土壤;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奴隶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遵从小大宗之间的隶属及辖属关系,具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亦最高政治领袖,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民及奴隶与贵族间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层主要关注自身政治地位与权力,特别是东周时期,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不断发动争霸、兼并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缺乏有效的外交活动;国民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周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也缺乏对外交流的内在动因,统治者多数时间倾向于分封**逐步开发周边地区而不热衷于发动战争快速扩张,对外用兵旨在防御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权与周边民族作战始终较为被动,商纣为夺取东部沿海地区而征讨东方蛮夷是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此战事也造成其兵力分散而被迫朝歌**。《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各国普遍蔑视周边民族而称其为”犬戎”、”夷狄”、”林胡”及”匈奴”等,尊华贱夷情绪较为强烈与周边民族不事农耕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及时长袭扰剽掠中原各国的对外策略有很强关联,对于其政权的了解则普遍知之甚少,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在世界观方面并无明确的中国梦。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梦基本可以定义为”成为已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尊华攘夷”,与封建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分化特点相照应。中国封建社会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主义**集权封建王朝秦为起点,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于皋华号与英缔结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为终点,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皇权之**辅以**集权空前绝后地登峰造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依据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自然经济的主体,占据封建经济主导地位,小农积极以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从事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力流动性较奴隶制社会增强很多,但是农民仍旧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保守性、封闭性是国民普遍特性,先进繁荣的农耕文明与一呼百应的君主**也催生出多数统治者的自满心理;且法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这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尊华攘夷”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政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拥有数量极多的保护国、藩属国,但是缺乏可靠的军事盟国。汉朝至唐朝****为保证边境安定采取和亲及军事行动并举的方针,南宋之前都城长期位于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太原大同构成的黄河中下游几字末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汉代建立后几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及工具革新使综合国力得到长足进步,对外政策开始变得主动特别是武帝时期在西北边境频频发起战争,又遣使者出使西域互通友好,建立西域都护府,形成以****为核心各国进贡朝拜的大一统民族格局,唐太宗时吐蕃鲜卑回鹘等周边民族已尊称**统治者为”天可汗”,朝廷相继建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直至南宋,****始终在尝试征服并统治周边地区,努力建立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北宋”三冗”问题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原农业的辽、西夏、金利用已占据的北方农耕地区相继崛起,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野心遭受重创,但尊华攘夷并未因此被放弃,皇帝宋神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宁可付大额岁币亦要求辽皇帝俯首称臣,多数士人仍主张通过作战扫除少数民族政权,包括陆游、苏轼等著名词人都曾表露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建炎向东南跨过汉族政权。虽然主要派别占上风,战争并不顺利,但学者们普遍支持北伐。宋朝对外**方面在唐朝基础上取得很大进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福建泉州成为东南第一大港,通过东南亚等多国与印度、波斯及阿拉伯等帝国建立广泛商业联系,凭借巨额交易量并成为世界**中心。

明朝建立后西北陆路一直受制于蒙古政权,而统治者并未就此停止开疆拓土,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使明朝藩属国遍布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势力范围远至马六甲,此时的对外政策重心已从军事行动转移为和平外交,”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方针确实不符合国家利益,不过对于封建君主及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人而言,成为万国朝贡的区域中心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社会大众中国梦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此时期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成为区域乃至世界中心,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梦在世界观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伴随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兴及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逐步落后了,面对频频出现在港口的西方商船及来华使团,统治者不胜其扰并对于西方涌现的新事物因无法理解而感到惧怕,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的情况下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疑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知者的没落,更终结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朝乾隆皇帝自信地对迟迟不愿下跪的英国使团回复”**物产丰盈……”后没多久,中国便步入了被列强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现代中国梦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本目标,但不同阶级政治派别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真正全面认知世界的起点始于鸦片战争的炮声,清帝国”呼剌剌似大厦倾”地派出求和代表在英舰”皋华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同外族入侵者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亦宣告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展开。其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形式胁迫下相继签订,中国门户被迫洞开,但新思想也得到传入并不断深入民心,也促进新文化运动等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内容及特点,不同阶级中国梦目标都是赢得国家独立与主权,建立完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中华,但其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权建设形式上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异,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国占据社会主流观点的位置,毕竟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总需要一定时间,,而整个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制约,另一方面也加速瓦解封建势力,最终呈现出地主阶级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无产阶级相机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清末道光帝及慈禧集团、林则徐及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康有为及梁启超、孙中山及宋庆龄等革命党人、张作霖及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李大钊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更为年轻成熟的共产党人。

地主阶级各派别中国梦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均以维护封建君主**为目标,区别则集中于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地主阶级顽固派本质上继承了封建帝制背景下的中国梦思想,”尊华贱夷”、”以华为尊”,具有强烈的保守封闭性及鲜明的等级观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则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指导思想,临泽欣虎门销烟前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来报刊并组织学者编撰《四周志》,鸦片战争中林被罢官,途经海宁将资料授予魏源,魏源秉承其基本思想得《海国图志》,提出西方之精粹亦即中西之差距在于造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未意识到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两派区别体现在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上,林则徐曾在奏折中建议道光帝拨出部分经费购置并研究西方**等工业产品,被道光帝批”无理、可恶”.

洋务派虽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更多考虑的是清剿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势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族统治者的肯定但是也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标。农民阶级的中国梦受其落后性、保守性制约往往沦为封建思想中国梦范畴的附庸;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为数不多的区别集中于运动目标不一致,太平天国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外敌入侵只是催化剂,遵循”反清所以反洋”的思维,而义和团运动则起先反清,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背景下将反侵略作为首要目标。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于1853冬颁行《**田亩制度》,规定”反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践行”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随着定都天京引发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农民阶级劣根性逐步暴露,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争权夺利,追求统治者个人享受,陷入”打走皇帝做皇帝”的封建帝制”怪圈”.

而义和团运动炮打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大使馆、取得廊坊大捷等反侵略活动则完全建立在”扶清灭洋”的大旗指导下,叫太平天国甚至无明确纲领。但总的来说,这****梦都是封建帝王中国梦的附庸。资产阶级中国梦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影响,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不同在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双方平等。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战焦点在于双方革命方式、具体政体选择等方面。康梁以公车上书形式奉劝清帝变法,本身就是使用旧游戏规则制定新游戏规则,温和地实现政权过度,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则看透清**腐朽落后,顽固不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起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犹以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孙中山的中国梦则受中国古典《大道之行也》影响颇深,以西方政治理论作为骨干,实现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教育与地主阶级中国梦的根本区别在于抛弃封建主义,实现中西平等。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兼作列强在华代言人,其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区别在于寄希望于列强的支持,幻想借助列强帮扶并支持列强实现与列强平等,如北洋**参加一战、重庆国民**参与缅甸作战实质上带有空想的成分。

无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梦想,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坚决实现反封建、反侵略,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依据人民革命路线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是彻底而真实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人民力量面前,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最为直接的论据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联合多所首都高校学生在上海等多地工人、商人声援下,火烧赵家楼,最终迫使北洋**放弃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粉碎日寇企图借袁世凯”二十一条”窃取山东主权的图谋,是一次彻底而成功的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关键在于本次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取胜不多的运动之一,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也得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等靠剥削维持生存的阶级本质上的差异在于无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反侵略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采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民作同盟军,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红军五次反围剿、长征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体现出的革命乐观精神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闹革命是与太平天国等农**动最大的区别。无产阶级真实而彻底的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软弱性制约下的中国梦思想差异之一就是完全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对列强不抱有任何幻想,抗日战争中双方采取的抗战战略就是最明确的佐证。”918”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国民**依靠军队以空间换时间,南京、武汉、太原、济南会战沉重打击日军士气,彰显出中国人不畏外敌的信念,但也消耗中**队大量有生力量,随着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逐渐丧失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实力;与此同时,共产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集中各阶级力量全面抗战,成功发起百团大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正是凭借主动坚决的信念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人蒋介石势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实现了现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国梦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带来严重后果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参照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经验,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一五”计划,随后发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监督与制约等弊端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很大制约。

这一时期,中国梦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在历史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在当代的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实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了奴隶制社会时的无所作为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骄傲自大。邓小平、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以***、***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思想的大力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6)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

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上成为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政权逐渐落入王氏亲属手中。公元25年,刘秀成为皇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

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以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在此之后,虽然它们持续了不同的时代,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他没有讲述一个粗略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并将其延伸到各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7)

所有的名著,总是生命不老,而永恒,常温常新。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们发现,中国历史有不同于世界各国历史特别是不同于欧洲历史的种种特点,比如说,1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干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2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而是走向和睦。这些优势为人们留下了最完整的古代文化遗产。

文化方面,儒家文化并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却是最佳代表,儒家文化被社会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儒家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事实上,所谓儒家文化包含了儒、道、佛等文化的共振系统。儒家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文化的需要。

自1840年起,中国寻求进步与和富强的社会运动,具有典型的耕散结构性质,从林则徐禁烟运动开始,中国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寻求真理的中国人,终于由闭关自守到面对现实,创立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比这已经完成的历史任务,更宏伟,更艰巨。

中国走过的历史告诫我们,中国未来要改革开放,不但使未来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现代的公民,而且使未来的中国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也成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更容易理解。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8)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周鈺桐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

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

其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文史类学生的必读课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文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来绿洲的书。

其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文化,文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化割裂出来,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

我们这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文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文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文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

于我们的学术研究类似,所谓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文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文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

作为一名教育家,它值得我们去寻找和学习。

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

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来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篇9)

《中国通史》读后感

□ 杨锐偲(财务部)

在读《中国通史》之前,我还读过另外三本历史读物,《史记》、《资质通鉴》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相对于《中国通史》而言,《史记》与《资质通鉴》都是古代史学家所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及局限性,而《中华上下五千年》更是包含了一些神话故事及野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因此,想要大致了解有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我还是推荐读《中国通史》。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东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事频繁,民众恐慌,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下令在京城南门外支起一根三尺长的木料,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料搬到北门,奖励12块。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的举动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商鞅的下一次改革很快在秦国得到了推进。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孟子曾经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为人之本,立身之本。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信誉决定了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是前进还是被淘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已经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企业要想发展,只有在客户认为可靠、可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回报。

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熟读历史,才可以体会历史演变之复杂幽深,不至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更好地看清自己,更好地认识今日之中国,更好地知道我们肩负怎样的历史责任去建设一个未来的中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