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黄鹤楼送别教案2500字(集锦12篇)

发表时间:2022-12-18

黄鹤楼送别教案。

读书笔记吧专题“黄鹤楼送别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四、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教师朗读。

(2)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李白的另外两首离别诗并抄写下来,并用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第二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板书: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之语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包诗之举寄情于水

之诗

附:李白诗二首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3)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人的品格、品德)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板书设计:送李白

25.黄鹤楼别孟浩然

满目美景无心赏

依依话别见真情

千帆过尽皆不见

心中唯有孟夫子

含英咀华,涵咏真情《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像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四、引入资料,促进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4)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触动:碰到。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仰望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5)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6)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难点)

4.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教学设计]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全班背诵。

4.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7)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8)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长亭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你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2.读词理解: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你理解了哪些词?

3.看图理解:飞檐凌空、俯临长江

4.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一二句话概括一下)

6.选一段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同桌听,相互点评。

7.读了这篇课文,你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通过诗文对照、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朗读体味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2.分组合作表演李白与孟浩然话别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课件:首页)

静静地聆听,你听出什么来了?

(二)读诵《送别诗》,导入课文,渲染气氛。

1.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送别的诗,我们来读读这些诗,你熟悉吗?(课件播放画面。)

2.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有踏歌相送,有折柳相送,有把酒相送。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是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今天,就让我跟随李白,登上高高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大诗人孟浩然吧。

3.指名读题《黄鹤楼送别》。

4.师点拨:黄鹤楼是他们友谊的见证,两位诗人曾在这里谈诗篇,谈人生,现在,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想应该怎样读题,再读题。

新授

(一)学习课文一、二节

1.出示课件春景图(四幅连放后定格)

两位友人在暮春三月里就要分别了,说起三月,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呢?(多媒体示画面,画面定格后交流。)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文里哪些词句告诉你的?

2.课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点拨::仰望是什么意思?远眺什么意思?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真有闲情逸致观赏风景吗?

藏:两位诗人都心照不宣,他们两个谁都不愿也不忍去谈及这一触即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只有这样才抑制住内心深处的那份伤感。

指名读1、2节,体会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乐。

评价:这次你真的走进了李白的心里。

这种情感能藏得深些,更深些吗?

(二)学习课文第3节。

1.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

2.课件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自读,你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懂,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点拨:表达敬仰之情,离别之情

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

兄长和老师孟浩然大李白12岁,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和李白结下了忘年交。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他26时结交孟浩然,此时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所以李白称兄长和老师。

连用了几个您,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他不愿给皇帝当剥削百姓的官,宁愿在田园里种菜,李白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指名读,读出敬仰之情。评价:我听出了你的敬意。

除了敬仰,李白还想表达什么感情?(离别之情)

满饮此杯:看来深深的的惜别情不仅藏在心底,还藏在充满敬意的话语中和盛满真情的酒中。

3.课件出示句子: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点拨: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作为兄长和老师,在这儿更多表现的是劝慰,虽然暂时分别了,但不必难过,不必伤感,我们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不会因离别而褪色、消失。)

理解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4.学生交流,随时指导朗读。

5.道不完离别情,说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同桌或找上你的朋友,朗读这对话,也可以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练练。)

6.指名一组学生上台表演。配上音乐《阳关三叠》。

(三)品读课文第4、5节,诗文对照。

过渡: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需别。

1.出示课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引读课文第4节。看岸边,江上,友人。

3.这时李白又有什么表现?齐读下面的话。点出伫立、凝视

伫立是什么意思?凝视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动作你读懂些什么?

4.这里的凝视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远眺来换呢?为什么?

(蓝天在上,白云悠悠,用仰望;江上景色,依稀可辨,用远眺,目送船帆,直至消失,依依不舍,用凝视)

5.过渡: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会想些什么呢?

6.(配上音乐引读)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边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7.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时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

出示课件6,配乐范读古诗。指名读。

评价:你是李白的知音,我听出了你的孤独和落寞。

能用你的目光留住船帆,让它慢些,再慢些。让你的感情浓些,再浓些。

用你的目光追随友人的白帆而去,让情思拉得长些,再长些。

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8.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9.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这首诗是对应的?下扬州怎么理解?(多媒体示)

10.老师有一个问题,刚才在文中是白帆,而到了诗中怎么就成了孤帆了,难道长江之上,就这一只船吗?

孤:体会小船的孤孤单单,诗人感到孤独寂寞。

11.真可谓是字字皆有意,字字皆含情,像这样的词在这首诗里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试着自己去品品。

12.让我们怀着与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首诗跨越千古,至今为大家吟咏,真是脍炙人口。当代著名音乐人陈小奇把这首诗演绎成了一首词,并谱了曲,歌名叫《烟花三月》(多媒体放音乐)

总结

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珍惜朋友间的友谊。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

结识凝视仰望

誉满天下一饮而尽

友谊暂时按捺不住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并查字典解释词语的意思。

烟雾迷():

繁花()锦:

依依()别:

飞檐凌():

(三)选词填空。

1.浏览端详观赏

(1)家里来了位客人,小芳()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

(2)小刚因为急着上学,在一片美丽的花草前,他只能()一下,而不能细细地()。

2.告别饯别送别

《黄鹤楼送别》中对于李白来说是(),对于孟浩然来说是(),他们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惜别之情是()。

(四)唐朝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想一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哪两句诗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下来。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把这段话中画线的内容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概括。

2.用画出这段话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说明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孟浩然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9)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学生自己练习)

一组学生上台

生1:孟兄,你看这天多蓝啊!

生2:是啊,贤弟!这长江边烟雾迷蒙,景色真美!

生1:要是我们能长居此地,该有多好啊,可是你今天就要顺江东下了,我真是舍不得啊!

生2:我也舍不得你啊,不过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生1:孟兄,说句实在话,自从我结识了你,就一直把你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为了感谢你,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2:贤弟,来,干!

(两人举杯共饮)

生2: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1:孟兄,小弟我再敬你一杯,愿你一路顺风!

生2:贤弟,再见!

另一组学生上台

生3:孟兄,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啊!繁华似锦,云雾缭绕。

生4:是啊,要是我们能长久在此饮酒作诗,那该多好啊!可是我今天就要远行了,内心真有点舍不得。

生3:孟兄,自从结识您以来,您给了我很多帮助,您就是我的兄长、我的恩师,为了给你送行,我特地准备了一坛尚好的女儿红,来,孟兄,我们干一杯!

生4:贤弟啊,你太谦虚了。方圆几百里,你李白,谁人不知啊,能认识你也是我三生有幸啊!来,为我们的友谊干一杯!

生3:来,干!孟兄,送君千里,终需一别。但我深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到那时,小弟我一定准备最好的酒菜为您接风。

生4:贤弟啊,愚兄我就此告别,保重啊!

生3:孟兄,保重!后会有期!

生4:后会有期!

评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想象是创新之母,但想象又必须依托于形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离别情境后,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说话练习。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找好友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学生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象不仅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从而产生了1+1>2的效果。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0)

今天的晨诵课是由胡老师和孩子们的聊天开始的,今天因为是圣诞节吗,首先胡老师祝全班的孩子圣诞快乐!接着又引出了话题问:今天早上吃了什么?等等的谈话轻松的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胡老师首先安排了对昨天颂诗的回顾,让孩子们复习了昨天的内容,而后是学习今天新的儿童诗《填不饱的肚子》,今天的诗歌要就昨天而言要容易些、学生要更感兴趣些,而且今天还有课件的出示,这对刚刚离开幼儿园的一年级小不点儿们来说无疑是次听觉、视觉和感觉的冲击,老师们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晨诵的形式。

接下来上午的第一节课,是我们研修班班长刘海云老师上的一节五年级课文《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刘海云先从回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诗《静夜思》、《春晓》入手,让学生说出诗的作者,引导出今天要学习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白和孟浩然,很自然地过渡到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再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在汇报朗读的时候,相机解决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对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体验,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让学生找出诗句所对应的段落,进一步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节课可以说是思路明确,引导得当,读得扎实,学生学得投入,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课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陈金铭老师展示的同一节课。陈老师这节课的目标就是三道预习题:认读本课中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辨析本课中出现的含有看意思的词语并再想几个;背诵古诗并想想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陈老师先出示了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进行集中识读,接着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还补充出示了李白写的《峨嵋山月歌》、《赠孟浩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句,体会李白豪放的性格特点。还通过《黄鹤楼》(崔颢)的诗句感受黄鹤楼的名气之大。通过对古诗中下、孤帆等词语的辨析,初步感知这首诗不是因为作者是大诗人,也不是黄鹤楼的名气大才流传千古的,而是这首诗写得好才千古流传的。接下来的环节也很流畅,边读边指导,补充了大量信息,以一个中心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诗提升了课堂内涵,说实话,这些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当然了,我觉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待新教育不能是盲目崇拜的态度,那样一定会迷失自我,找不到南北,所以,在下午的评课活动上,我们很大胆地针对这两节课提出了我们的疑惑,比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否真像陈老师所说该是豪放的?在一节课里加入那么多课外知识是否有效?课堂的评价语是否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等等,有什么说什么,研讨氛围很浓。而专家组的成员对于我们的提问也给予了很详细的解说。

午读后我们全体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来到了大会议室,进行大共同体的研讨。首先是高丽霞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室的建议》中的一章,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说法我一直赞同。因为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没有休息,我们又开始对上午的两节课作了激烈的评课。所谓激烈就是我终于见识到在通识培训会上陈金铭老师所说的体无完肤,一节在我眼中已经很好的课竟然被找出那么多不足之处,有的甚至是我非常优秀的部分。真佩服那些上课的老师,精心准备好课,在那么多人的注视下接受劈头盖脸的批评,那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接受的。但是想想,如果能够坚持用这样的态度剖析每一节课,不管是对上课的老师还是参加评课的老师,在专业成长上都是非常有益的,成长的速度也会是相当快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1)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

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齐读。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你能领悟孟夫子这番话的深远含义吗?他是要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

生:想!

师: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

(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无奈这样的良辰美景却要分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他得走了。他们挥手道别。白帆随着江风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而李白一直就这样久久地站着,久久地站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最后只见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仍不肯离开,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都托付给江水,好陪着帆船,伴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名诗,理解诗意

师: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看黑板齐读)

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的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师:之广陵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往,去的意思。

师:故人指谁?生:指孟浩然。

师:也就是李白的?

生:朋友、知己。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生说)

师:能背诵这首诗了吗?

生:能!

师: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背,一起背)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诵读一下。

(一生读)

师:这首诗你制成了几张书签?

生:三张。

师:老师给点时间你,将这三张书签现在就分送给你的三个友人,让他们分享你的资料,和你一起积累,与你一同成长。

(生离座欣喜地送出书签,收到书签的学生惊喜,全班学生目光相随。)

师:还有谁来诵读收集的送别诗。

(生读)

师:你制作了几张书签?

生:一张。

师:啊?

生:因为我的朋友不多。

师:老师支持一下你,因为朋友不在多,而贵于精。但我很想看看,谁那么荣幸,能做你唯一的知己。

(生送出书签,师笑。)

师:拿到书签的同学们,你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薄薄的书签,更是一份真诚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呀。我觉得它一定很沉。请妥善珍藏好这张书签,珍惜这一份可贵的友情。[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故人或你的兄长、老师。

(生写)

(生送书签)

师:此时,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可怜,(摊开两只手)因为,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如也!(师故意尴尬地笑)

(听课老师也会心一笑)

(学生立刻明白意思,有学生送上书签)

师:谢谢,谢谢你们,虽然这友情来得迟了些,来得勉强了些,但我还是很感动,还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表达的珍贵的友情。

(后排听课的老师中,有几位开心地向我轻挥他们手中的书签,因为他们也收获到了友情。)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2)

几年来课改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阅读课要教什么?

语文的综合广普,语文包罗万象,八九十年代课文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教到什么程度?

水质清则无鱼,语文是模糊的讲的太清楚了这就不是语文。深度语文,深到什么程度?

拿什么教?

用什么办法教?

大俗则大雅,赵树理板话中的大俗语言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就围绕这四个问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记得以前听黄继光的一课,我问学生黄继光你觉得什么人?黄继光堵枪眼,不怕牺牲。这些年来,课程标准的目标已经说了很清楚,中年级标准要求中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要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我现在做过统计,以前只有6分钟,,现在我估计能达到8、9分钟了吧。中年级还有个略读默读的问题,第一节课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年级还有理解和应用的要求。有三点,一要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关机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低年级只要理解就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如果不抓词语,课文就空了,就不是语文课了。二还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年级现在我觉得现在有所降低,再往下看要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内容。这个现在不掌握将来害了别人。三,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45万字怎么达到?我觉得是将来提高阅读教学战略意义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

高年级的朗读能力提出了浏览和默读速度的要求。而且在字数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思维的轻度和概括的能力要求高了许多。理解,一是理解在语境中的恰当意思,二是体会此举的感情色彩,三是推测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例如最近有个老师教《寻隐者不遇》,三问三答,隐者何人?采药的人,是什么人?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足够重视,按照张自功先生的话要走一个来回,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是薄弱的。三要研究不同问题的教学,标准提出了三种记事性的有三个要求,说明类的文章,诗歌类的文体,当然还增加了议论文。还增加了剧本,还有一个介乎之间的文体。对于诗歌标准只有三点要求:大概意思了解,体会诗歌的感情,我听了一些名师的课堂,我觉得讲得深刻了,我想问诗歌现在这样教,到了研究生我们教他们什么。

今天刘志春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很松弛,为什么很松弛,第一他对公开课的观点比较明确,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就是最朴素的。第二表现在对课文解读的深刻性,教什么,拿什么教,很明确。第三这两节课都告诉我们教到什么样

教学生不会的,有的是教人家会的,没有什么思考。还教学生学习可能会的,如果教了不会那就暂时不教。两位老师都有较好的基本功。前紧后松越上越难受。

刘老师和唐老师都注重了字词的教学。可以放在预习环节,我们的预习也比较明白,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己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当然在关键的词语理解上都有些薄弱。天鹅的故事是四下的内容,例如应该在表达顺序上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有斯杰潘老人的前后介绍?中间就可以是天鹅的故事了。一头一尾也是震撼我们的地方。刘老师抓住了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但是应该抓住之间的联系。对老天鹅刘老师后来注意到了最主要的不是勇敢而是奉献,敢为人先。

唐老师的文包诗,应该以学习诗歌为主,文只是介绍与鉴赏诗歌的情景。文还是一种鉴赏,我觉得一开头还可以,但是后面把重点在文章上,比重大,这是不应该的,对诗歌中的许多关键词句应该把握的没有把握,例如孤字抓住了但是没有抓透。还可以对文章更可以扩展,送别诗歌的,20分钟就应该差不多了吧。刘老师的课我觉得也似乎不够,是不是可以安排一个复述,这个能力对学生的表达写作很重要。

最后关于朗读的指导问题,对于三次克鲁克里是不是应该对这三次进行一个指导。第一次的劳动号子型的可以调动生活经验。

给特级老师评课真的很难,讲完了,我出了一身子的汗。谢谢大家,也不知道讲得对不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