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自卑超越读后感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18

自卑超越读后感。

读后感是感性的,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技巧,在仔细的品味作品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价值观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想必此时您也想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吧!读书笔记吧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自卑超越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1】

阿德勒在书中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对人和人类的幸福产生兴趣,也就是说要对别人产生兴趣。为什么?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通读了全书。人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是要跟人打交道的,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固然不错,但实际上我们不是所有人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管这份工作是不是你喜欢和想要的,都不能避免的要跟人打交道,同事、领导、客户,好的人际关系能给工作中的人带来快乐,也更容易开展工作,这样循环往复,工作越来越顺利、心情越来越愉悦、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三者互相影响也互相作用。

社会性包括友谊、社会感和合作,合作是阿德勒书中提到最多的词,学会与人合作,可以避免生病和犯罪,而一个人的合作精神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就应该教会孩子合作和对他人有兴趣,因为四五岁孩子就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一套看法,也就是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罪犯、神经病患者都是因为有自己一套利己的世界观,在那个世界观里他们都是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合乎情理的。降低犯罪率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酷刑而是教会他如何与人合作,教会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书中一直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教育,容易出现问题的有三种情况:1、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因过分关注缺陷导致产生自卑、嫉妒、怨恨等不利情绪;2、被宠坏的孩子,认为凡事自己想要的就一定会得到,只关注自己,不考虑别人,在社会上无法满足需要时会走向歧途;3、被忽略的孩子,本身不被重视,就会认为自己以为的都是敌人,用敌对情绪看待世界,他的世界又怎么会有美好呢。这几种情况都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避免,但是作为父母,层次差别太大,并且没有培训父母的相关学校和课程,积极的家长会自学育儿知识来引导孩子,但大多数父母还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就像阿德勒所说,真正需要帮助的父母却是那些最不愿意接受帮助的人。

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本可以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但我国的学校教育真的不如书中提到的维也纳有些学校教育,在那些学校,老师会了解每个学生,对有问题的孩子会进行纠正,老师经过心理学专家的指导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有问题的孩子在学校得到帮助,恢复正常生活。

作为父母,深感孩子的教育太过重要,只有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才能带给孩子正确的影响力。

婚姻是一项工作,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说法,婚姻生活要想美满,夫妻双方一定需要合作,还要持续对对方有兴趣,要关心对方甚于关心自己,这些都是幸福婚姻的秘诀。爱情是两性关系的起点,而婚姻并不是终点,婚姻是两性开始生活、正式协作的起点。

好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观察父母关系,孩子会形成自己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对婚姻会更有信心。

为什么说生活的意义是对别人产生兴趣?因为只有对别人有兴趣,有想了解别人、帮助他人的想法,就不会因为只关注自己对他人没有兴趣而形成过于自私、自我,无法融入社会,不能与人相处的模式,世界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神经病患者和犯罪分子了。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2】

这本书的名字不应该叫《自卑与超越》,应该叫《自闭与超越》,它原来的名字《生命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还比较切题。

书中围绕“合作”一词从不同层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合作的必要性,人类群体需要合作,同伴需要合作,夫妻需要合作…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最大的不同是,弗洛伊德对人格的解释是基于性,人格发展始终与性相伴,人格背后是性的驱使。而阿德勒认为人格发展是为追寻一种优越感,人的很多行为其本质都是为了一种自我满足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人幸福的源泉,人最大的优越感是来自对他人的奉献,所以人需要合作,积极参与。也就是弗洛姆所说:“”人的存在不同于所有其它的有机体,它处于一种经常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人的生命不可能以重复他的同类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他必须主动去生活。人必须积极主动,去面对问题,去参与社会,去奉献而非索取,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参与合作的人心理更健康,因为他不会囿于自身,他会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放在职业爱情上,谋求的是基于责任感的发展。

人类的延续和幸福需要合作。

此外,这还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因为阿德勒是医生出身,后又从事个体心理学研究,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上有巨大成就,从书本也可以看出,他跟重视儿童在出生前五年人格的发展,特别强调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养育作用。他认为人在往后的发展,所有的行为都能为人格解释,而人格的形成是在儿童4-5岁的时候,所以对行为的解释和改善需要分析儿童的早期生活,儿童早期形成的对生活的态度会体现在他往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书中他有很多心理治疗的个例来支撑他的观点,但是科学性还有待商榷,一是个体不代表全体,比较片面,二是从特殊病例的儿童所推出的结论不足以代表全体儿童。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阿德勒的观点也是基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验,虽然有些的观点随着时代发展已经过时了,但是其中的“合作”精髓和对儿童的教育还是具有重要价值,个体心理学是对弗洛伊德的超越。

让儿童“合作”是解决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式,因为要培养儿童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3】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么口头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相关性的证实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知识盲区,无法讨论了。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4】

用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还是很有感触的,书中剖析了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例如自怨自艾,习惯性的抱怨生活不如意,或是对伴侣不满。这些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在幼年被宠坏的孩子,当他发现现实生活不是那样予取予求时,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来获取成功和能力提升。转而开始消极应对,毕竟扮演一个弱者、受害者比努力生活改变现状要容易多了。反观自己生病时,虽然身体痛苦,却真的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温暖。那个时刻自己的懦弱、自私都变得合理了。心里不能说是不受用的。甚至因为生病了,自己就赋予自己“我都这么可怜了,你们都得对我好”的内心。恨不得全世界因为我生病了,就停转一个月,仿佛自己生病了,就掌握了对周围人的控制权。真的害怕自己是因为潜意识里想要那样的优越感,而“主动”得病的。

生活中、感情上,我也喜欢营造一些苦情的戏码,极尽抱怨之能事。记得前几年有一本书叫《不抱怨的世界》书中推荐了一种紫色的手环,当你想要抱怨时,哪怕只有一点点念头。就把这个手环从原先的手换了另一只手上,每产生一次抱怨的念头就换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减少人们的抱怨次数,控制负面情绪。大概经过两天的训练,我抱怨的次数非但没有减少,还差点把两只手都撸肿了。负面情绪只是外在表现的一种结果。表面上克制了抱怨,实际只是把一些不满的情绪压制到了潜意识里。这本书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些负面情绪产生是有目的性的。人们为了获得心理的优越感,其实这里我觉得他所说的优越感是指一种对周边人和事的控制权。或者是真的表现成优越,体现出我不需要控制其他的人,因为其他的人都不如我。又或者体现成自卑,用这样那样的形式把自己搞得很可怜。通过绑架对方的同情内疚来实现自己实际的掌控欲。

上周知乎心理周刊推荐了一篇文章,叫做放弃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文中写了这样一类人,他们长期以来寻求被治疗,但是他们要求治疗的心理困扰,远没有他们说的那样严重。他们只是不能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事实。在不断寻求治疗的过程中,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不完美寻找出路。所以最好的治疗就是放弃治疗,当放弃治疗时,意味着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事实,而那些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看这本书时所产生的那些代入感,让我有一种自己病得不轻的感觉,简直无可救药。但是谁又能说我的那些感觉,希望被关注,渴望被爱,不是人的本能呢?所以这些目的无可厚非,需要超越和改变的是达到这些目的途径和方法。

书中强调与人合作才是人生的意义。真正在内心的平等对待他人,主动单纯的付出、主动去爱,而不是以掌控对方为目的付出,对别人好不是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更好。不贪婪,不过分索取。真正的以合作者的满意为目的,获取自己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在书中大量使用了神经病来代指精神病。很多时候不知道是自己理解的不对,还是翻译者没有注意二者的区别看得有点混淆。可能由于成书年代比较早,书中的有些观点还是明显带着当时的时代烙印。但不妨碍这是本能够剖析自己的好书。

下一个目标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5】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6】

我有时候是很鸵鸟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会问不会理的,我觉得这样过得开心点。而人生那么长这么短,开心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因为开了头我觉得必须要看完的,嗯我是有点强迫症的。

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评判书中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但是作者很细心很详细的观察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合作。

作者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段关系,都是自己选择的影响。从孩童开始,一个人的心理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态度。比如一个宠坏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很难跟别人合作,因为被宠坏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心里一直停留在那段作为孩子被大人围绕满足任何愿望的时间,觉得就算出来社会大家也应该这么对待他。

这个确实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宠爱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社会,有哪个孩子不是被宠着长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养还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围和家人的引导。如果一个每天争吵的父母来跟孩子说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争吵,那么这个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最大的天赋是什么呢,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说法,尤其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一个网上的段子说,如果一个人善解人意处处为别人着想,那是因为没人疼没人爱。其实是因为这是人家的修养。

老勒还阐述了社会上主要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实大部分观点还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为反复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确实是需要合作的,这本来就是一个互联的社会,怎么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嘛!这个也是我需要学习的.部分了,因为肥宅能有什么合作嘛,就是吃鸡的时候咯……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7】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着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当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这种优越感对我们的激励是作出社会贡献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说,这本书有着简单而又深刻的含义,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避免由于这种心理而造成的失误,同时在追求优越感的激励之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8】

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必须与人类发生关系否则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我们说到木头的时候,是跟我们有关的木头,说到石头的时候是跟我们有关的石头。存在的意义,其本质是受自然限制的,并且这个限制或者是天生的,或者是前人传承的,反正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自然的限制,或者说每个人的联系限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资源的有限性,我们生活在一定固定的星球上,即地球,它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包括由于我们欲望的不断升级而希望的金钱与享受,总是有限的。物质的满足程度无法赶上我们精神的愿望。我们必须通过某种职业的方式,去获得至少是满足我们生存的资源

2.必须,而且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获得或弥补资源上的不足,这就是合作,然后专业分工上的必要性,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只有与他人不断的合作,只有利用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经验与成果,我们才有机会扩大我们获得资源的能力,才能使所获得的资源超出我们生存的要求,以致于更多的更好的满足我们的物欲。

3.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无奈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命传承的需要,我们必须与异性,建立婚姻与性的关系,这是整个人类为了持续生存而给予每个个体当然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做为一种自然的印记,已经固化或写入我们的DNA及身体本能,我们的意志甚至无法控制的要去履行。

正是这种资源的有限性,造成了人们从遗传的角度生下来就没有安全感,怕失去一切得到的东西,这甚至是别人心理方面的不自觉暗示。但因为人类彼此理解的不透明性,因此容易产生自卑,但人们要最大化的获得与占有资源或成果,却又必须与他人合作,所以必须超越自卑,把曾经对他人的警惕性,变为理解他人的动力,从而成为自己优秀的工具。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9】

《超越自卑》一书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品。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自幼患有驼背,行动不便。五岁那年,患了一场几乎致他死命的重病,痊愈后决心成为一名医生。在之后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在他的童年时代找到蛛丝马迹,也反向诠释了他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心理学大师,但由于观点的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水深火热。阿德勒一生著述颇丰,这部著作完成于阿德勒最为成熟的时期。

本书总共分为12章,第一章生活的意义为全书的纲领。涉及了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活着为什么?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之前我也时常在想,人终有一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不过始终思考未果。作者在书中说道他们只有在遭遇挫折后才会想起这样的问题来。假若一切都一帆风顺,他们不经历逆境的考验,这些问题绝不会提出来。突然发现是经历的不够,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生命这个沉甸甸的词对于自己来说是空泛的。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王维行到排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是在失意,挫折之后的感慨,也可以说是遍历的人世的沧桑经历了繁华,经历了奋斗,见识了人世更深刻的道理,才收获了豁达,收获了人生对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认为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或者说当一个人无法适应或者应对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那么这时也会变现出自卑感。我想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阿德勒认为这种情感是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哪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形成更大的自卑。小学初中高中都经历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某位同学英语成绩不好,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伤及自尊,于是发奋学习英语,最终英语成绩稳步上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于这种心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态,书中有详细说道,就不在此赘述了。最重要最核心在于合作二字,包括婚姻也被阿德勒归为一种合作。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是出在不愿意合作、不懂合作上。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10】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有失偏颇。

接下来便是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问题了,其实这都是源于童年时期家长或者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所导致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就容易成长为一个优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骄横跋扈,控制欲会强于一般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用一切手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而要是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注,或者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往自卑的方向发展,其特点就是犹豫不决,难以担任领导职务。过于自卑的人和过于自负的人对于社会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存在。

接下来作者还论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叛逆现象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体趋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趋明显,大部分儿童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会出现对于未来的焦虑,除此之外还有成年之后想要独立的愿望。两种情感混杂在一起就出现了焦虑,因而会出现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书中都认为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类的童年对人类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效果。

说了这么多,个人认为本书的最基础的知识便是你的经历不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的原因,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底层价值观方面的改进,失控的行为会恢复到正轨。也就是说:

反思日常生活适当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许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兰克林一样,富兰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视的,他的父亲由于经济原因不让他上大学,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还不受待见(老板老给他找一些麻烦),而且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言辞犀利,经常侮辱他的对手,因此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

在这可以看出来,富兰克林这种言辞犀利,不顾一切都要激怒对手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时候在家庭中的经历有关,由于缺少关注(其实这样有失偏颇,在他匿名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他的文章倍受当时各大家的称赞,不过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兰克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不过这也侧面印证了富兰克林激怒对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言辞犀利,差点丢失了性命。

不过有一些年岁的时候,富兰克林给自己制订了《13美德检视本》(我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种好习惯的本子,每天对比自己的行为,最后,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美国宪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爷爷。

我认为富兰克林就是一个由童年的不幸经历走向卓越的一个人,我猜测,富兰克林童年时期的过于自负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而说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过程。

我们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时期家庭的原因,导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过这并不构成你要如此对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专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贡献他人,通过构建良好的两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提升,身边的人会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因为多一个敌人不去多一个朋友啦,我推测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11】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超越读后感【篇12】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确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忽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自由有点让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