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大明王朝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0

[精]大明王朝观后感模板10篇。

我们为您提供了大明王朝观后感,你觉得作品名观后感很难写吗?电影深刻地表达出了人性的深层内涵,令人深思,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1

对嘉靖,大明和海瑞有了全新的认识,全书结构合理安排紧凑,选事典型,意味深长。嘉靖很聪明,能不上朝20年,而驾驭王朝四十多年,能力强,聪明,识人,断人,用人上很厉害,尽管方法让人感到暧昧或者是阴森,但抛开别的不说,我佩服他的智慧和学识,能够以小见大,能够鞭辟入里,内心明白,装着糊涂,笑里藏刀,预先某事,这是要学习的地方。皇帝这个职业,历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好,他做皇上怎么样,海瑞已然评价。做为一个人来说,他的内心世界让人参不透,还是本想树立天威难测的威,波及四海。最后他能够放了海瑞一马,他确实比较智慧,成就了海瑞,也让自己在历史上有体面的留下。嘉靖是个术胜于道的人,天天修道,但是不悟道,他的道仅是自己的羽化登仙,其实真正的道在于泽被苍生,广大的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正道。崇拜无为而治,而不知无为的目的在于有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是无为,因此过上好日子是为有为,不是嘉靖的颠倒过来,让全民的辛苦供养他的无为之道。说到大明,皇帝,大臣,公公,王爷,几股势力的均衡,锦衣卫的耳目遍天下,以此而治天下,从朱元璋就开始,对大臣不信任,对人性不管,俸禄低而要求不贪,诛十族的酷刑而贪官依旧盛行,可能还胜于其他朝代,这就告诉我们制度的设计不在于严,而在于执行,严而不行,制度为零,基于人性和实际设计的制度才能起作用,人皆有欲望,而我学大多摒弃欲望,强调自我修行,避开罪恶,而能自觉自省自行能有几人,我人有自我提升意识而无规矩意识,多是两面人也。反思西方制度,从人之恶出发,以制度预防为本,有教堂供你说出自己罪恶,重规矩而不重人,多直人。对比两种文华,中是委婉,容易造就伟人,最是聪明。西是直接,伟人不容易出,但是容易出现精英,一个群体,整体进步。管理,就是人和制度,营造风气,三者并重,相辅相成。只有纯正了选人用人之风,事实求是之风,才能有人人上进之气,踏踏实实之气,否则就是人浮于事,溜须拍马,蝇营狗苟之气盛行。用对的人,对的用人,用对人才能做好事。最后讲讲海瑞,历史第一人,看着他可怜也很伟大,为了全民,舍掉自己的小家,一股正气贯穿始终,学他学不来,有时更加害怕这样的人,我相信不仅我一个人害怕,连嘉靖都怕,因为我们的正气还不够,欲望还不减,所以害怕。但是需要他,历史也需要他,一个国家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也需要制造痛感的牛虻,这样才能前行。嘉靖和海瑞,两个世界,两个都自己隔开,一个封闭了只看到自己,另一个封闭了自己看到的是人民,而最后两人相遇,相互看到了对方的世界,也给了我们留下了中庸,再次证明把握好度可以长远,形而上学助你登高,辩证唯物才能让你望远!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以事为鉴!20xx年2月22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2

最近迷上历史,更迷上各个王朝的皇帝的故事,读了《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又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迷上了,一连几天,手不释卷,爱不释手。

《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刘和平,看着这本书,被里面的经典故事和人物深深吸引。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二十几年不上朝,却把修仙修道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以至政不通人不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官员腐败,以严嵩、严世蕃为首的内阁大臣以一叶蔽目,为了弥补亏空的国库,不惜蹂躏百姓,指示官员炸堤淹田,已完成贱买百姓土地的阴谋,洪水不仅淹了田地,也淹死数十万百姓。

蛀虫们制造惊天冤案,一个又一个的朝廷大臣被牵扯其中,无法为百姓伸冤,正义难以伸张,就连一品大臣胡宗宪、赵贞吉也不能为民做主,然而一个小小的六品县丞海瑞,不仅书写了一部璀璨的历史,更让世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他不但敢冒天下之大不为而为之,而且敢于指出嘉靖皇帝的问题,以正朝纲,这样的忠臣、直臣说出了所有臣子不敢说的话。

海瑞,字刚峰,他的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正直。一生清廉,甚至贫困,吃二斤肉都被当作稀奇而谈,这样一个人们的公仆得到的是民心,他的管理辖区,百姓无不爱戴。然而,他是一个好公仆,却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的女儿溺水而死,两个儿子没等出生就离他而去,难产的儿子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的家庭是不幸的。可大明朝有了他却是有幸的,他是历史的功臣,正因为他的直言,才让隆庆皇帝朱载垕大刀阔斧的改革朝政,明朝百姓看到希望,人们亲切的称他海青天。

这时一部充斥着奇思幻想的朝代故事,这本书告诉我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不枉人世之中走一遭。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3

写尽了封建官僚的百态:一腔正气无欲则刚之海瑞;忠肝义胆国之栋梁胡宗宪;深谙帝心一味逢迎之赵贞吉;老谋深算之“媳妇”权臣严嵩徐阶;自私自利却又聪颖老谋之嘉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嘉靖帝执政45年,号称“无为而治”,心中所想却唯有自身,缴纳民膏只为充裕私库修建道观,上供银钱不足竟不顾军国大事路有饿殍,大臣们未及时逢迎上具贺表便龙颜大怒。。。此等自私之君王,真也罕见!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至严嵩,下至小小县丞牢头,无一不搜刮抢掠鱼肉百姓。所幸大明还有“神剑”海瑞,直言敢谏,无一丝私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六品小官却能人尽皆知,世代传颂;而那些封侯拜相之人,却无人知晓。多有人评论他没有经世治国之才,只能当个小父母官,还多给上峰添乱,让人掣肘。我却不以为然。真实的海瑞是否真如此书所写我不甚知,但就此书看来,此人情商智商俱高,只不过“水至清则无鱼”,有此等人物在编,除却少数几个知己(李时珍、王用汲),他人怎能不恨呢!

不过,此书好在既写出了众官百态,也写出了“众生皆苦”。每个人身在朝堂的漩涡之中,为了自身前程为了同党利益或者真正为了百姓,都在尽力斡旋之中。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刚直不阿之海瑞,也对也不起他的妻儿。自私自利之嘉靖,在临终前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甚为后悔,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些许光明。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格里奋进,就看自己最看重最要争的是什么了。只是不管怎么样,到头来也是赤条条来也赤条条去,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4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1500字!

说起明朝,在大家的印象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税重民穷,腐败横行,百姓税赋重,贫富分化严重等等,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背后是明朝的税收体制的低下。本书的一条主线就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赤字,代表中央政府的内阁、代表皇权的宦官组织、以及代表地方的官僚阶级围绕这一矛盾展开了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当中浮现了严嵩、徐阶、海瑞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在明朝官员的俸禄是非常低的,为了维护日常开支,官员不得不贪污接受地方利益集团的孝敬,这就使得他们自然的站在了地方利益的一方。而且明朝的很多地方皇族以及大官僚手里握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可以不用交税赋而坐收巨大的收益,就连倒严总导演的徐阶都有大批土地。

嘉庆时期明朝进入中后期,财政税收被贪腐侵蚀赤字日益严重,为维护国家的支出以及自己的私欲,嘉庆皇帝任用严嵩揽钱。严嵩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他一方面很好的维持了财政的平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严党逐渐把持了朝政。嘉庆皇帝醉心于修道20年不上朝,他重用严党揽钱充当白手套,另一方面也任用徐阶等人制衡严嵩,以维持着自己的皇权。

随着浙江倭寇成患严重阻碍了明朝的海上贸易,影响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东南倭寇,蒙古用兵,以及东北的部族叛乱,明朝的赤字日益严重。严党于是想出了退耕种桑的政策,为了顺利推行这个政策,严党甚至不惜决堤毁田迫使灾民低价卖田给大地主们。为了对抗严党的祸国殃民的行为,以裕王为首的徐阶张居正等人于是推出了海瑞当县令制衡严党。严党退耕种桑的失败,使得嘉庆看到了严党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割了严党的韭菜,贪污的赃款回补了财政也中保了皇帝的小金库。严嵩到了,嘉庆解决了财政危机,徐阶成了首辅,海瑞也因功调入京城。

调入京城的海瑞又跟皇帝杠上了,在嘉庆皇帝乔迁新居这一天,海瑞上书骂皇帝不理朝政、任用贱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嘉庆皇帝一开始气够呛,但转念一想如果真杀了海瑞自己就成全了海瑞的忠名。善于搞权力制衡的嘉庆皇帝于是发动百官批判海瑞,同时任用严酷的宦官陈洪顶替严嵩倒台后的“大棒”角色,打压严嵩倒台后的既得利益者们,从而维持朝政平衡,以便自己继续在深宫遥控朝政。

由于常年服食丹药,嘉庆中毒严重,在最后的时光里嘉庆对海瑞和自己的儿子隆庆道出了自己的地王之术: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古人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能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不能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临死前嘉庆赦免了海瑞的死罪,并将启用海瑞的恩情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他对将来的隆庆帝说,要想维护统治不得不在财税改革上做文章,而要想推行改革就得任用海瑞这种不要命的人。海瑞就是一把推行新政惩治腐败的利剑,要推行新政只有此人可以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在这一点上嘉庆的看法和张居正的出奇的一致,这就有了后来海瑞的铁面无私要求退仕的徐阶退田的故事。公元1566年隆庆继位,揭开了长达16年的隆万大改革的序幕,才有了后来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大明的短时中兴。

这本书是一部讲政治斗争的历史故事书,书里最出名的人就属海瑞了。很多人对海瑞的印象是清廉直谏,也有很多人骂海瑞是假道学,迂腐无能,是个道德图腾。但书里给我们树立的形象是海瑞是一根官场斗争的撬棍,嘉庆用他撬开严嵩割韭菜,隆庆用他撬开百官推行改革。后世的文人政客多用他代表的图腾符号标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来搞斗争。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5

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明王朝是一盘棋,嘉靖皇帝不只是帅,他还是弈者,他以位列仙班降世解难的身份,稳居帅位,驾驭一切。

胡宗宪是车,东南倭寇,西北鞑靼,只能靠锐利无匹的刀横驱直入,左挡右抵,承受压力。

戚继光俞大猷是两边卒,守在边境防范倭寇除了前进就是对峙,没有后退的路,在车的保驾下也能具有很强的力量。

严嵩和徐阶是两个相互协作的相,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帅需要它们联合作用巩固统治防止威胁。

吕芳和陈洪则是士,陪伴在帅的身边,威胁需要它们承担,命令需要它们传达,一个士不行另一个照样可以发挥作用。

赵贞吉是马,虽然没有车那么大的能量,但照样可以出则封疆之吏,匡复江山,进则入阁为臣,解君父之忧。

严世蕃是炮,它落在相的足迹上,可以任意找个炮架开炮。最后出了乱子嘉靖皇帝嫌它碍眼除去也无妨,只是相不能轻易摒弃,这样只会失去屏障。

裕王是另外一匹马,虽然没有相那样离帅那么近,想靠近帅但会受多方桎梏,撇了马腿不能动弹。但是其优势还是很明显,身份特殊限制了他的活动区域,但是易动性和灵活性使得其容易超出界限让人怀疑。

海瑞是中心卒,其位置的特殊很容易引起多方势力的纠缠,裕王的马指望它替自己冲锋陷阵。

棋盘上的中心卒向来都是炮灰,总有一天会被舍弃。但是这颗卒不同,它会回头。它能剑锋直指帅位,步步逼近,攻击性极强。它厌恶甚至憎恨目前的局势,憎恨弈者的想法,割肉治疮怎是长久之计?心腹之患不除,肢体之疾有何干系。它想以卵击石的力量去扯下弈者虚伪的面纱。

这是所有人包括嘉靖皇帝所未有预料到的。

中心卒是棋盘的门面,海瑞也是大明的利剑,更是嘉靖年代的良心。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6

严嵩很苦,嘉靖也很苦,苦的地方在于为君者要守住朱家的天下,为臣者要帮着为君者守江山,但是这个江山不好做,这个垂手可治的天下没有被嘉靖遇见。嘉靖从湖北的老家来到帝国的心脏,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个聪明绝顶的年轻人靠着大礼议事件,亲手打败了四朝元老的杨延和,随后又将张璁,夏言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一朝多位堪称大明朝肱股之臣的内阁首辅,可以说都是嘉靖逼出来的,无论是谁,都无法在这个城府颇深的皇帝面前可以大义凛然的站在自己的立场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像书中所言嘉靖是太极图中的太阴一面,那个阴鸷的眼神,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让任何敢于染指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些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心思,都怕被嘉靖一眼看穿。但是直到海瑞的出现,让一切有了转机,从淳安县为民请命,到玉熙宫君臣对话,当这个太阳面的海刚峰真正的站在嘉靖面前时,嘉靖意识到这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刃,可以划破黑暗,可以破除旧制,或许海瑞的作为让嘉靖看到了一个可以将他解救出权力苦海的人,这个人忠肝义胆,心系天下,可谓贤臣,他赦免的不仅仅是海瑞,还为大明朝的未来,为那些被自己压迫的权臣画出了未来,权力的集中和加强让他的时代出现了不少的贪墨和压制,他需要让社会发展,需要大明蒸蒸日上,他就需要这样一个可以浩气长存的人物来压制社会,压制朝堂上的不正之风,留下海瑞,就是留下了大明的前程,就是给专制权力上了一道枷锁,这也许是嘉靖对自己的一种否定,也是对严嵩的否定,黄河水浊,严嵩是黄河水,嘉靖也是,徐阶高拱张居正有一天也会是,只有这个不怕死的海刚峰是希望,是甘霖,可以冲刷掉权力斗争上的斑斑血迹,他可以留给裕王三个辅佐大臣,也需要给这三个名臣留下一把枷锁,那就是海瑞。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7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是最惨烈的悲剧,崇祯皇帝的悲剧性结局也最令人同情和惋惜。因为,他体现了悲剧美学的精髓和特点:一个人遭受到了他不应当遭受的厄运,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罪孽。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先人们和朝廷官员们的种种荒唐、腐败、恶行等等全部的罪孽都必须由他来承担。尽管崇祯皇帝聪明、睿智,有胆识、有决断,有力挽狂澜的魄力,有突出重围的挣扎和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也就是说,他有着一切伟大帝王所具备的资质,但是,他却成了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他必须要承受他不应当承受的丢掉江山的罪责,他必须下地狱,这就是他的宿命!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落下了大幕!他自负过,他也自责过;他清醒过,他也糊涂过;他成功过,他也失败过。最后,他勇敢地、冷静地、充满了反思意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德国哲学家尼采讲过,对于悲剧人物来说,“当不可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奋斗了一生的崇祯皇帝,面对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他既然不能骄傲地活着,他就选择了骄傲地死去。尼采还说过:“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理解了生与死。”崇祯自由地选择了死,也死于了自由。他用死,用长发蒙面,来表示他的自我否定,来表示他的自责和羞愧,来证明了他人格的高贵和尊严!这样的死仍然是生命的胜利、人格的胜利。他通过死,通过自我否定而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崇祯的人生,是抗争后的失败,是失败后的不屈服。这样的失败,不是真正的失败。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崇祯的生命承受了他远远不能够承受的灾难,这种超重的承受,既是他的灾难,又是他的胜利!所以,尼采才说:“失败了的事情,正因为它的失败更应当被人尊敬!”崇祯的人生诚然是一出悲剧,但是,他能够把他的人生当作悲剧来演!他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演得灿烂辉煌!他演得一悲到底,直到悲剧的大……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8

海瑞和大明王朝的悲剧

从小喜欢历史,特别是明史。关于明朝的书籍也看了不少,而这本书,十年前就看了电视剧版,实话实说,确实是部不错的剧集,然而后来就被禁了,一禁就是十年……

大明嘉靖年间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精彩,魅力十足。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武有谭伦俞大酋戚继光,可嘉靖却留了这么一个破摊子给隆庆皇帝,也难怪海瑞骂他。

嘉靖是一个很自负且自私的人,相信自己是得道的真君,相信无为而治,他不想承担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和义务,却肆意挥霍着大明王朝赋予他的权利。书中对嘉靖的描写是有些美化,但也能从中看出此人有多么的难伺候,永远需要人一遍一遍的猜他的心意,把大明王朝当作自己租来的“家”,予取予求,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就是他除却修道之外最大的乐趣。

海瑞是一把利剑,却无法伤到别人,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伤到自己的家人。书中最为悲剧的人莫过于海瑞的妻子,在海瑞眼里,妻子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衣服,母亲才是这世间最为重要的。海母的性格导致了海瑞走向了这个极端,海瑞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偏执,他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这样一条路,以为只有自己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每个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却都只能这样不断的向前走,直到大明王朝分崩离析的那一天,结果已经是注定的,没有人能更改。

作为一部小说和影视作品,作者的改编和演绎无疑是十分精彩的,成功的将李时珍引入政治框架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嘉靖和海瑞之间的对立。我最为满意的人物塑造当属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小说中对他的描写很是到位,但唯独少了以谋略定东南的徐渭徐文长(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不知为何。对海瑞的“人性”魅力有所增强,而削弱了其历史上对待自己家人冷酷无情的一面;对严世蕃的能力有所贬低,事实上的严世蕃甚至要远强于严嵩。书中对于李妃和张居正之间些许暧昧的关系都有所描写,暗示了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足可见作者对历史把控能力之强,让人好生佩服。其中好些桥段,虽明知是演绎,但读起来仍让人唏嘘不已。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寄希望于天命,又能如何。

脑海中又想起了那首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9

一直对明朝有着独特的感情,在我眼里,明朝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涓滴不逊色于盛世唐朝,或许它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赞叹一个出身于赤贫阶级的农夫一手建立了颇具色彩的大明朝的同时,又不禁为明朝在其最后一个天子朱由检手中消失无影而唏嘘。

作为明朝的开朝天子,朱元璋的这一生为了自己一手打下的山河可以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朱元璋父族一系虽世代务农,但他的母亲和外公却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他良多以后作为一个君王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往后的政治生活生计中,人们往往能看到他在处理重大事务上的坚决与敏锐的判定。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创立基业的过程中,也进步自己的文学造诣。“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与黄巢异曲同工的《咏菊花》充分显示了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放牛娃与生俱来的一种个性与霸气。

读完这本书,心情是异常沉重,人类社会是不中断往前提高的,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以后发生的事也许是朱元璋最不愿看到的——明朝灭亡了!当朱由检在皇宫中左手掩面,右手挥剑,一边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边喊出那最闻名的话“你们为什么要生在我帝王家”时,内心的那种伤痛定是无以复加的。祖上的罪孽最后都由这个可怜的帝王承受了,最后意气消沉地吊死在景山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悲惨收场。

综观明代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史,无论是名君仍是贤臣,能将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保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古时如斯,现在仍继承,我时常想是不是权高位重后,人就收留易迷失自己呢?回过头想想又觉得自己的设法主意很好笑,人究竟是人哪,这世上真正做到超凡脱俗的又能有几个呢?能在这本书中和这些帝王、人臣们再次握手,在他们身上感触感染到教益与快乐,我也应知足了。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10

作者在演绎这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尽量尊重历史!他一方面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又因为故事情节淡化这些人物的某些面!就比如,海瑞,海瑞对于当官来说,他是一位好官,是一位清官,但不是一位能官!书里常把海瑞比作一把利剑,殊不知,这把利剑能伤得了别人,也能伤了自己。

而海瑞对于做一个正常人,却又是十分不让人同情,有几个词形容,古板,愚孝!书中对海瑞女儿的死,原因是发大水被淹死的,但还有一种说法较为普遍,海瑞的女儿因太饿接受了一位仆人的饼,海瑞知道后,以“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教训女儿,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使其活活饿死!而愚孝,也许是当时的那种大环境下,海瑞的孝几乎难以理解,正如书中所提到,为了母亲,他几乎几十年没跟妻子正视过,母亲说的话不管正确与否,一律服从!而书中没有提到的是,海瑞其实一共娶了三老婆,第一个就是书中前面那个,因生不下儿子被婆婆嫌弃,最后被休!第二个老婆也是因为同一原因被赶走!而书中后半部分那个因难产死去的海瑞的老婆,原型估计是海瑞历史上的第三个老婆,不过经作者演绎,她是死于难产,而历史上他这个老婆的死十分可疑,以至于当时有同僚以这件事攻击海瑞!而此时,海瑞的一房妾也自杀,不由不想到海瑞的母亲的逼迫,而海瑞在母亲面前,永远只有服从,从没有抗争!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把海瑞说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的确,古时,君高于父,对父为孝,事君为忠,海瑞可以冒死直谏,往大了说,是为孝,往小了说,是为忠。而他在面对自己家里的时候,就表现得如同朝局中严党那样,只知一味讨好,不能惹了“万岁爷”不开心。而海瑞的古怪模范还表现在,海瑞折射出了当时书生的一个畸形,海瑞的那种对家庭的几乎变态的心理绝不止海瑞一个,因为当时盛行的是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里面,孝和节,都被捧上了第一位!而海瑞身上的那些优点,又恰恰是当时的书生没有的。

作者也刻意规避了一些悲剧人物,比如,胡宗宪,严嵩父子倒台之后,一代抗倭名将含冤自杀(虽然后面被平反),而书中自倒严之后,胡宗宪就没再提也顺便规避了他的结局。又比如说裕王,书中被描写多么贤明,和历史中那个因沉迷媚药不理朝政的那个君王简直判若两人!另外,如果没有看过明史,真的会以为严嵩是个好人。

而另一个人物,严世藩,被作者大大地削弱了!严世藩的能力非常强,特别是猜嘉靖的心思,嘉靖后期沉迷练丹,把自己搞得有点神经质,不好好说话就爱装,显示自己有多高明,让底下人去猜,而严世藩,几乎每次都能猜到嘉靖所想所好!严嵩是靠写青词当上首辅的,人送外号“青词宰相”,但是严嵩五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写不出好的青词,这时候,都是严世藩代笔,而严世藩的青词,水平不下于严嵩当年。严嵩更老的时候,处理公务几乎就是完全交给严世藩。可以说,严世藩的能力不会比严嵩差,而书中将严世藩描写成了一位刚愎自用,冲动的二楞子!

但是书中很多描写都是很尊重历史的,哪怕是演绎,也没有跳出历史的那个圈,比如说如果想了解海瑞在当官上的细节,这本书演绎得很恰当,拿着本《大明历》可以无视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上司,关键是上司拿他没办法,海瑞到了万历时期,他的名声已经家喻户晓,但脾性不改,以至于百官听说海瑞去世,都松了一口气。只是作者为了突出的那种不怕死,不畏权,不贪恋权财的品质,刻意把海瑞在家庭生活上的一些细节淡化了,但也没有彻底抹去,从书中描写海瑞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情节,也可以看出海瑞在处理家庭矛盾的时候,太过古板,没有处理官场的那种硬气,直爽!

总之,书中的描写和演绎都很成功,特别是内阁开会,那简直就是一场战争,诡谲风云,各有各的鬼,各出各的招,很精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