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

发表时间:2023-04-20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模板。

学生时期我们经常需要写作文,有的文章让人看了产生共鸣,你有没有搜集到一些优秀的好作文?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篇1)

幻想的生命力过于旺盛,这种想象超越了本身,超越了一切。盖茨比用创造的激情不断投入这场梦幻中,不断的给它添色增彩。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点缀着它。

幻想着的黛西,脸庞哀怨可人,却又靓丽照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鲜艳热情的嘴,但是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特殊的激情,使一切爱慕过的男人都难以忘怀。饱满的额头,完美的身形,炯炯有神的双目挑衅着他的每一言一语,略带沙哑的嗓音,他听在耳里甜在心里。六月的风,缓缓地吹过我的眼,故事都留在心中,烙在脑里。

再炽热的火焰,再饱满的想象力,都比不上一个人孤独的内心积聚起的情思。有时,我们爱着的只是幻想中那个她,用尽自己浑身解数努力营造出一个完美无瑕堪称神级的对象,而往往这种形象都是短暂的不可深究的,像泡沫一吹就散。

多少人在同情着盖茨比一生都忠诚爱着黛西,可怜的是黛西爱的只有自己,就连最后的葬礼都不屑一顾的忽略,她享受着的只是盖茨比无尽的爱慕和调情说爱时的无限暧昧。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她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西,她不过将她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

黛西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撞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而黛西却早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西脸上嘲弄的微笑。她自私无情,对财富的热爱胜过对爱情的追求,为保护自己,她可以改弦易辙,决不陷入感情的困扰和义务当中。冷酷无情、追求奢侈与财富是黛茜的悲哀,无疑也就是那些华而不实追求躯壳“美国梦”阶级人民的悲哀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西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

盖茨比葬礼,黛西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之情终于有了了结。我不能说年少轻狂时分的黛西没有动过真心,而我只能相信眼前这个被世俗恶化被社会同化的女人离相爱二字所差甚远,不配成为盖茨比心心念念牵挂无数个日夜的爱人。

他撒着弥天大谎,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致富,努力营造着黄金的宫殿和热闹的聚会。在英国牛津受的教育,谎称家里祖祖辈辈都在那里受教育多年。迂腐,循规蹈矩,过于谨慎,然而他致富的目的却如此浪漫单纯,甚至举办盛大的聚会,也仅仅是为了同样单纯的目的:吸引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可是,即使他嘴里跑着火车,我也能原谅他,正因为混杂在自私自利、污浊不堪的人群中,盖茨比的纯情、浪漫愈显得无比高贵、脱俗。

爱,是无能无辜的幻想。请你,不要深陷其中。

如果—种梦想,有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成为“大人物”的渴望,却缺乏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存这样一些具有人类终极意义的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梦想终究是海市蜃楼,也必定是短视和没有延续力的梦想。任何一个想实现自己美国梦的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都受到三种消费观的深刻影响消费来纵情享乐;用消费来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用消费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这三种消费观念会选成严重的后果,形成三大矛盾:1.自身的矛盾。实现美国梦需要有精神和智力支持,但享乐主义只重物质,不重精神,使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2.个体与个体的矛盾。即需要别人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却又得不到;3.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个人的美国梦的实现而要有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但在腐蚀了的社会又得不到。这三大矛盾严重地阻碍了个人的成功,甚至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篇2)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盖茨比苦等了五年,买了一座豪宅,在那里把星光施予来来往往的飞蛾——目的只是在某天下午到一个陌生人的花园里“转一下”。

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当我坐在那里对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思索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对岸黛西家码头上那盏绿灯时,他是多么的惊奇。他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远他而去,把他抛在后面,抛在这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在那里合众国的黑色原野在夜色中滚滚向前伸展。盖茨比相信那盏绿色的灯。它是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那个美好未来的象征。从前它从我们面前溜走,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将跑得更快,手臂伸的更远,总有一个明朗的早晨……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读完之后我脑子里就冒出来马老板的一句歌词: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

前言中,姚乃强先生一直强调这是菲茨杰拉德在讲一个美国梦。通过写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种种腐败现象,感受菲氏对二十年代美国表面繁荣的忧心,写因为时代的不同,美国梦的破裂,写东西部的差距和冲突。

“当我坐在那里对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思索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对岸黛西家码头上那盏绿灯时,他是多么的惊奇。他走过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远他而去,把他抛在后面,抛在这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在那里合众国的黑色原野在夜色中滚滚向前伸展。”

而我更中意的是小说里讲述的爱情故事。

“当黛西洁白的脸贴近他的脸时,他的心越跳越快。他知道他跟这个姑娘亲吻,便把他那些不可言喻的憧憬与她的生命气息永远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心像上帝的心一样专一,绝不可痴心旁骛。因为他等着,再倾听一会那已经在一颗星上敲响的音叉。然后,他亲吻了她。经他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他诉说的一切,以及他黯然神伤的表情,使我回想起一点什么……我很久以前在什么地方听过的一个迷离恍惚的音调,几句零落的歌词。”

迷离恍惚,歌词零落。作者自己其实已经通过尼克卡拉韦这个视角把这份美好初恋看穿。这仅是存于盖茨比心里的美好。可就是为了这份美好,盖茨比一直在努力,直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站在那里双手插在口袋里,仰望像洒落的胡椒粉般布满夜空的银色繁星。我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朝幽暗的海边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色的灯之外,什么都没有。灯光微弱又遥远,也许那时一个码头的尽头。”

河对面是黛西的房子,里面住着她和她的丈夫。

盖茨比远远地望着,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会再次与黛西相遇,再次接着初恋那美丽的场景,接着把生活重新来过。

作者这个可恶的家伙又通过尼克卡拉韦这个视角把这份惦念看穿,对面什么都没有,也许那是一个码头的尽头。突然巨大的悲哀袭来。其实什么都没有。盖茨比怀着这份惦念,望了四年。

“整个夏天的夜晚我邻居家的音乐声不绝于耳。在他的蓝色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酒和星光中来回晃悠。下午涨潮时,我看到他家的客人从搭在木筏上的高台上跳水,或者在晒得发烫的沙滩上晒日光浴,同时两条汽艇划破海湾的水面,拖着滑水板在飞溅的泡沫中破浪前进。每逢周末,他的那辆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就成了公共汽车,从早上九点到深更半夜穿梭来往,接送从城里来的一批批客人,而他的那辆旅行车则像一只敏捷的黄色甲壳虫蹦来跳去接送所有的火车班次。到了星期一,八个仆人,外加一名园丁,用拖把、刷子、锤子和修枝剪苦苦干上一整天,收拾头天晚上留下的一片狼藉。”

这是个盛大的宴会,盖茨比每周都要举行。很多人都没有接受邀请。有的时候,他们从来到走,压根没

有见过盖茨比。他们就是一心奔着晚会来的。其中很多甚至每次都来,吃饱喝足,然后对盖茨比先生大骂一番,骂到痛快后,开车离开,然后下一次再来。盖茨比可能打心底里就看不起他们,尽管都标称社会名流,无非就是一些混吃混喝的家伙罢了。他心里想的只是能见到黛西一面,于是宴会一如既往,终于因为我尼克卡拉韦和黛西兄妹的关系,黛西来了。

“这些衬衫多美,我看了很伤心,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这么美的衬衫。”

这是盖茨比和黛西见面后,黛西的话。重重的一个伏笔,我看了很伤心,因为我没有见过这么美的衬衫。其实你早已经见过比衬衫美10倍100倍的这么美的爱情,但仅是见过而已,你满足于见过,然后就像丢掉旧衬衫一样丢掉了,嫁给了名气和力气都称职的汤姆。再次见面,眼中仍然是漂亮的衬衫。

“要不是有水雾,我们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

我不敢想象盖茨比先生说这话时有多么辛酸,他知道黛西只不过是一个以享乐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主义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而他自己心里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那是他这些年源源不竭的动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篇3)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百字最新1

在很久之前曾经读过这一本书,故事的构成到现在的记忆已经模糊,只知道这是一个求而不得的爱情故事。但是却一直没有领略到盖茨比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但我想这本书有如此高的评价,也并非只是讲述了一个男子追求心爱女子的故事这么浅显的故事。我想是我自己太过浅薄了还没有体会到这一个故事想表达的东西。因而又重新去体会了一遍这个故事。

说实话,这个故事并不是我喜欢的有完美结局的故事。但是读完之后,仍然觉得心绪难平,想通过一个渠道去宣泄下心里的情绪。我无法说出来一个故事为什么最后会呈现那样一个结局,如此悲伤而自然的结局。

故事用有个场景,让我到现在想起来都可以体会到那个时候的张力。就像我在现场,看着故事发生,我都紧张的屏住呼吸。在尼克的家里,盖茨比终于要见到一直在等到与守候的心上人——黛西,一个已嫁作他人妇,但是仍然放不下的黛西。

通过作者的笔触,你可以体会到尼克那时候期盼与紧张的心情,以及黛西见到旧情人的时候的羞涩与不安。相顾无言,只有动作在传递着一些情绪。我想那个时候的尼克,看见自己一直遥望的绿灯出现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的时候的心情,是欣喜还是心酸?

随后的故事,像是启动了命运的车轮,越转越快,最终盖茨比成为了牺牲品。但是最令人悲伤的是盖茨比的葬礼,黛西没有来,往常来往于他的宴会的人也没有来,生意伙伴没有来,只有一个心里面有一点亲情和贪婪的老父亲出现。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尼克。

葬礼的无人问津和宴会上的觥筹交错,让人觉得恍惚到离奇。辉煌时身边人的络绎不绝,跌落谷底时的少有人的支持。

人性的悲凉,嫉妒,逃避责任,有时候不经意间就推动了一个生命的沉沦。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百字最新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最近读的第二本英语小说了。随意中就翻看了,看着,看着也就往下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这个小说家我以前看哲学书的时候看到过,但是没怎么留意。好像听说这个是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但是我以前对英语小说不太有兴趣,所以也就没怎么涉猎。最近,也就是最近我突然想看看英语小说,所以到处搜罗了一些简写本的英语小说来念念。如果能够找到英语版本的,那么中文版本就不再阅读了,我打算这样做。还有我准备先看一些简写本,到后来熟练了,就看一些原版的英语小说了。简写本的好处就是故事保留了,但是没有那么多难字,那么多罗里吧嗦。这样,既满足了我看英语小说的虚荣心,又使得自己能够阅读了一些英语名著。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悲惨的一厢情愿的爱情故事。穷小子爱上了富家女,打肿了脸冲胖子,说自己也是公子哥。为了让别人不知道他的身世,告别了热恋中的女朋友,去参军打仗了。其实他此时已经负担不起恋爱费用了。战时,女朋友等了他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嫁给了其他公子哥了。退役回家的男主人公,在鬼使神差中,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就在他前女朋友家附近买了一套豪宅,夜夜举办聚会,笙歌劲舞,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他的前女朋友来他的聚会,再次爱上他。最终,他前女朋友来了,爱上了他的钱,但是某天却开着盖茨比的车撞了一个修车厂老板的太太,老板找到盖茨比杀了盖茨比,自己也自杀了。虽然盖茨比日日聚会不断,出入车水马龙,但是没有一个是他的朋友,最终他的葬礼只有两三个人出席。怎么说呢,盖茨比也就是一个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的典型代表。为了博得前女友的一笑,却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那个女人并没有说你好。很多人想嫁给他,但是他只喜欢他的前女友。

总之,这本小说,还不错。更适合各个阶层的人群阅读,盖茨比悲剧性的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百字最新3

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村上知道了菲茨杰拉德,知道了盖茨比。虽然喜欢村上,然而我并没有追随喜爱的作家读书的习惯,于是虽然暗自确信我将会喜欢这本书,却迟迟没有找来看。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笼罩在此书头上的那个阴云般的硕大词语:“美国梦”。正如翻译者施咸荣那番令人作呕的序言导致了我始终没有看过《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如电影《美国美人》的海报一映入眼帘大脑里便浮现出“中产阶级”一词,“书写了美国梦的幻灭”这样的定性也使得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由衷的排斥。美国作家向来具有密切关照社会生活的传统,所以,美国作家的作品是很符合某些评论家的口味的吧。

看过之后,小说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引起我很深的感触,也许,是这样的感触已经经历太多——表现“资产阶级的势利虚伪冷酷”的作品,从巴尔扎克到卡夫卡,已经堆积如山。打动我的,是此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菲茨杰拉德身上那股纯真的颓靡味道。美国文学幽默轻快的传统到了他这里,添加了浓重的抒情和感伤,添加了东方式的悲悯和关怀,从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滋味。小说中的对话很多,细节很多,这样的小说很难写得不乏味,到了菲茨杰拉德这里,却被处理得津津有味。神经质的女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比喻层出不穷,辛辣的议论一针见血,然而,那些令小说节奏停滞下来的长句的感怀,又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气质。人如其文,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究竟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这让我深感兴趣。

于是找来菲茨杰拉德的生平资料,果然符合我的猜测。如果把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分几种类型的话,菲茨杰拉德无疑属于人生经历和小说一样精彩的那种。出身贫寒,飞黄腾达,生活糜烂,苍凉死去,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一边迷醉于尘世享乐一边仰望天空的孩子,他是污泥中绽放的黑色玫瑰。其实他是诗人,或者说,他是那种诗人气质浓郁的小说家,这决定了他作品的质地。他小说中细节的出彩来源于诗人那种为人间事物重命名的能力。

我坚信,那些积累在人类文明大厦角落的沉甸甸的作品,其内核都是一样的。世世代代,大家书写着同样的主题,只是用不同的结构和语调。文学的魅力,就在于那种种美妙的说话方式;文学,保存着人类言说的能力。

“美国梦”这样一个词怎么可以概括《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冲破现实阴云的笼罩,我看到的是大海彼端那隐约可见的绿色灯光,那是盖茨比看到的,那是广告牌里的大眼看到的,那是菲茨杰拉德看到的,那是很多很多人都可以看到的。有的人,随着时光的消逝渐渐看不到了,有的人能看到却不再相信自己看到了,有的人一直都看得到,一直都在指着灯光的方向喃喃自语。那是一个恒久的姿势,那个姿势是美丽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百字最新4

我喜欢小说开头出现的,父亲教导儿子的一段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这些都是封底上描述的本书的伟大之处。这些文学范畴内的概念,我不是很懂。《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评为“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如诗般梦幻。”是美国文学史上墨色浓重的一笔,百年英语文学排名,高居第二位。文学真是个永远不过时的东西,写在85年前的这段句子,它甚至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多的关系,却让人为之长久的思考与反思。就像《诗经》中的“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内心震动。我还喜欢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令人叹息的深深的一股无力感,人们,积极努力,向前迈步,迈向的终是,时光的过去。

在小说中,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夜夜举办着欢歌纵饮的派对,然后他内心唯一的牵绊却是住在河对岸的黛西——他曾经的恋人和如今的女神。“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他心中的女神也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盖茨比在真相大白后,选择了随梦一起幻灭的归途。生的孤独,是吉光羽片,死的孤独,是永恒。这本书的文字也是如介绍所说的“诗般梦幻”,唯美的很,就连车祸,枪杀,死亡这些与美沾不上关系的场景,菲茨杰拉德仍然能以诗一般的手法展现。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会站到了黛茜的一边,而盖茨比则会永久的站在我们的对岸,忧伤但并不哀怨的注视着等待的哀歌无尽的包围古老的悲剧。我们都曾坚持过什么,也许已经忘记,也许仍旧铭记却无力实现。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

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委屈。为我们自己。大人们称我们是“浮躁的一代”。美国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8百字最新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诗人、梦想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作品,出版于1925年。此次为天才翻译家李继宏的倾心译作。

小说中的盖茨比出身贫寒,年轻时与黛西相爱,但因贫穷无力迎娶黛熙,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而黛熙是非常现实的富家女,马上嫁给了另一富商汤姆。后来盖茨比靠自己的奋斗和运气成为百万富翁。发家后盖茨比仍念念不忘昔日恋人,仅仅为了一睹黛熙家码头的那盏绿灯而把家安在海边。

小说一开篇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述盖茨比在豪宅中宴请八方宾朋的场景,以及和黛熙重逢后若明若暗的感情。虽然黛熙的先生汤姆坚决反对,但他们还是无所顾忌地甜蜜着。正当他们欲走向“幸福大道”时,黛熙却在开车时因过度亢奋失手撞到了路人,并导致路人死亡。作者用如此戏剧化的色彩着实令人吹嘘不已。盖茨比为了黛熙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和万贯家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黛熙和汤姆的自私、冷漠,他们故意借口远走他乡,把所有的事故责任全推给盖茨比。现实再次冷漠地击碎了他那虚幻而近乎天真的梦境。

乍一看标题,“了不起”的盖茨比,可是刚开始我一直苦思冥想,就是想不明白他到底了不起在哪儿呢?回味再三,才有所顿悟。

盖茨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于他简单单纯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盖茨比由贫入富,完全可以过富庶的上流社会生活,但他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他所有的目的.只为和黛西重逢,直至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盖茨比的了不起还在于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黛西的苟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再次为盖茨比的勇气喝采!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样一个“浮夸时代,最后的古典爱情梦”又极具悲剧色彩的故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篇4)

人生就像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说个题外话,《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译本版本众多,在这之中,我十分推崇这个译本,不为别的,单只是李继宏在文章前的导读,就使得此书非常值得一读。关于本书的各种书评,我个人认为很难有能赶超李继宏在导读中所写的内容。它兼具全面性,深刻性,独到性等诸多优点,同时还为读者在此书的创作背景,写作趣闻,作品解读,情感分析,舆论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可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挖掘和剖析。

但恰恰因为上述的诸多优点,才使得这个版本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兼具众多出众之处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便是当读者已经阅读过如此精彩,如此全面的导读之后,会不会对阅读故事内容起到消极的影响?如果李继宏关于此书的解析与评论放到本书的结尾之处,待读者读罢全文之后再来拜读,效果会不会更好?

诚然,我自知才疏学浅,对这本书的感悟与理解绝不可能望其项背。并且我对于此书的看法与观点也深受导读内容的影响,所以我在下文中将会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李继宏在导读中的点评,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之所以如此去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导读的内容篇幅不免有些冗长,其原因当然是为了更好的解读本书,但这不免会让读者心生怯意,从而有可能忽视掉如此优秀的点评,因此我想有必要重提一下;其次,李继宏的解读使我受益颇丰,我想即便不刻意提及,字里行间恐怕也难免会涉及到他的观点,因此我不如援引他的文字与我的感悟一同铸成此文。当然,引用之处,我会点明。

下面进入正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其他美国文学相似,都有着略显乏味的开头。那不紧不慢的铺垫,配合上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简直便一跃成为了一曲妙到巅毫的只会令人昏昏欲睡的催眠音乐会。本书篇幅虽然不长,但故事的前奏却很是考验人的耐心。好在熬过了故事的前半部分,这本书便开始彰显自己的独特威力了,那种对读者的吸引力堪比拼命想要逃离自身轨道的地球却被太阳仅仅束缚的强大引力。

回归本书,我以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是爱情的幻灭,道德的湮灭和时代的注定覆灭。作者菲茨杰拉德以凄美、苍凉的笔调描绘了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那迷茫的一代对于“美国梦”的憧憬和在遭受现实打击后,对于梦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横财,成为战争中收益最大的国家。当时的美国,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暴发户”层出不穷。不过也正是由于经济的过度膨胀,才使得人们成为金钱至上的盲目信徒,人们迷恋上流人士声色犬马、夜夜笙歌的糜烂生活。

关于本书,不得不提的一点,便是“美国梦”。“美国梦”宣扬的是:任何人在美国,不论出生高贵还是贫贱,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劳奋斗,不懈努力以及对于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拥有的一切。可是,这原本充满正能量的呼吁,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消费主义的盲目崇拜而渐渐丧失了原有的味道。人们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定义渐渐出现分歧,到后期,已经完全演变成对上流社会的憧憬和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膜拜,堕落的“美国梦”充斥于人们对奢靡生活的渴望和对华丽空洞的物质享受的极端追求之中。就这样,拥有更多的钱财、享受更丰富的物质条件逐渐成为每一位追梦之人的心中所想。书中的盖茨比对黛西的疯狂追求,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实反映的是他对上流社会的追求,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的追求。正是盖茨比的美国梦和他所处的浮华时代最终葬送了他的一生。正如导读中提到的:“物质并不能带来幸福或者快乐,拥有更多钱财的生活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他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只是为了找回因贫穷而失去的爱情;这是他的悲剧下场的根源,也是他值得尊敬的原因。”

作者通过盖茨比的遭遇和命运,强烈地批判了当时早已面目全非的美国梦和奢侈虚幻的消费主义。一部发行惨淡,却又机缘巧合般迎来曙光的“粗制滥造”却未曾想会成为爵士时代的挽歌和经济大萧条的预言。我们感慨的不光是盖茨比令人叹惋的悲惨一生,更是那个黄金时代必将终结的无言哀愁。

盖茨比是单纯又复杂的。他执迷于爱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始终保有对黛西的初心,他

勇于为梦想付诸行动和努力,并用严苛生活习惯锻炼着自己。但他却又选择为获取金钱而触犯法律,用不义之财塑造了自己挥金如土,上流人士的光辉形象,他借以爱情之名企图重夺旧爱,这种行为又是否可耻呢?最终,盖茨比在充满悲剧的结尾中无声无息地结束了自己“了不起”的一生,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坚贞初心的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却又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被现实社会的无情疯狂撕碎,之后又被时代的熔炉吞噬殆尽。“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到过去。”这既是对盖茨比努力追求幸福生活和心中所爱,那“了不起”的一生的概括,同时又是菲茨杰拉德对这个“荒诞的时代”最清晰透彻的哀悼。

“在我年级尚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我这样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每当你想要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他说,‘一定要记住,并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拥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作者为何会抛出如此一句话,他的用意是什么?直到全书的最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盖茨比看作是贩卖禁酒从而一鸣惊人的爆发户,最终因为盲目追求上层人的生活,而跌落深渊的可悲人物。关于本书的价值,李继宏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打破了所谓的美国梦,还在于它倡导人们在生活中持有一种道德上的自省。”就像我们没有经历过盖茨比因为身份卑微,痛失真爱的惨痛,我们便不好评价他之后的所作所为是否是愚蠢的。同样的,对于生活中的人或事,我们也绝不应该草率的评论是否对错,因为“事物的表象往往和本质不符,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令一回事。”

书中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本书中有很多用心巧妙的比喻,比如“飞蛾”和“绿灯”。在此只谈一下,李继宏在导读中所提到的“第一盏绿灯象征对梦想的追求,第二站象征对梦想的实现,第三盏象征对梦想的超越。”这三个比喻依次渐进,帮助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盖茨比是怎样“了不起”的。关于其他巧妙的比喻,希望读者们能自行发现,寻找的过程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菲茨杰拉德通过黛西这个虚拟角色,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浮夸的年代中的这样一类女性。她们美丽知性却又让人你感到如梦如幻,她们清新动人却又让你觉得高不可攀。男孩在她们面前永远是羞涩腼腆的,无论你内心是怎样的高昂,却永远只能成为星光璀璨的她们的陪衬之物。你以为她对你的一颦一笑是她万种风情的柔弱展现,其实你不知道的却是她想用这华丽优美的外表来隐藏她任性残忍的内心。可怜的男孩们还以为自己触手所及的便是所谓的幸福,但其实充其量不过是她随手可弃的其中一个玩物罢了。哦不,不应该说这种女孩是那个时代的专属,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这类人更是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而痴于梦想,身陷情海的盖茨比便是为了满足骄奢轻纵的黛西,不停地扮演着白马王子的角色,直到为此献出生命。我们很难说,像黛西这样的人爱的会是汤姆或是盖茨比,也许,她爱的只是自己的地位和她自己而已。我这么说,绝非蔑视女性,因为单就这一类女性而言,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加痛恨她们,因为男人还都沉醉在她们的温柔乡中,浑然不觉呢。这便是女人比男人更加睿智、聪慧的一个体现。

关于本书,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是,这本书在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很少有人问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销量惨淡。关于其中的原因,导读中给出的解释是:书中的内容与时代太过贴近,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司空见惯和陈腔滥调的感觉。而我的感觉是,或许我们关于这本书的看法和观点,并非是作者想要通过作品来传递和表达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给予了这本书不同的评价与解读,这才使得这本书一跃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著作之一。当然,作品在作家完稿的一刹那,其实在某些方面,这部著作便已经脱离了作者,或者说是并非完全受控于作者。身为读者的我们固然也可以为作品注入新的感情、感想及感悟等等,我们可以用任何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解方式去解读作品。因此一本好书,非但需要有出色的作者,还要有出色的内容,同时还必须要有出色的读者,三者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印记。对此,李继宏谈到:“当今的读者要通往对美国爵士时代的认知和感知,《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必经之路。一部小说单独地定义了一个时代……”而约翰·张伯伦对菲兹杰拉德的赞叹则更是入木三分,他赞叹道:“他有能力用一段文字抓住一个时代的韵味、一个夜晚的芬芳和一首老歌的情调。”

评论的最后,我想再试着否定一下盖茨比。盖茨比不负初心始终疯狂追求黛西,并且时隔多年,对其仍旧念念不忘的背后,推动他一直奋勇前行的“始作俑者”难道真的是对黛西的爱恋么?依我看来,或许并非除此。对于盖茨比这样一个有着钢铁般纪律的人而言,他的求胜欲望往往是异于常人的。他卑微的出身,在黛西身上被鄙视的体无完肤,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上层生活的诱惑力。这次碰壁使他对黛西的情愫近乎化作执念,他追求的也许并不是黛西这个人,而是黛西背后所代表的东西,那种想要却求而不得,渴望却又辗转反侧的悸动。他拼命挤进上流社会,不过是想为自己证明,为曾拒绝过自己的“黛西”证明,他,盖茨比并不是一个失败者,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选择走的路注定是孤独的。有人曾说:“当你下定决心,不畏一切艰难,拼命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此话不假,所以在他死后,那些所谓交情深厚的朋友全都拒绝参加葬礼,便也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今天读来仍然十分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出于某种目的,利用某种行为,受困于某种牢笼,渴望着成为自己心中的盖茨比。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篇5)

“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这个一年一年在我们眼中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曾经从我们身边溜走,不过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远„„总有一个美好的清晨——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过去。”——选自《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与盖茨比的“相识”早在xx年的九月,不过当时更多的是被奢侈华美的服饰与场景布置以及绚丽的3D技术所吸引,之后便是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一书时此书再次被提及,对原著十分感兴趣却因中考一事耽搁下来,直到这个暑假才有机会细细品味。

故事从盖茨比邻居尼克的口中娓娓道来:很早以前还仍是年轻军官的盖茨比就与名门闺秀黛西相识相爱,却因要参军而无奈与黛西分手。战后盖茨比得知黛西已和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结婚,痛苦万分,但他坚信是金钱使黛西蒙蔽了双眼,因而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量累积财富,并在黛西的府邸旁修筑豪宅,每个周六举办盛大的派对,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赢得黛西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然而天意弄人,黛西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黛西,这似乎也预示着最后的结局——盖茨比在怀着对黛西美好的幻想中死去。

这是一个无比凄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奇迹的”“艺术的”“挥金如土的”“充满嘲讽的”时代下,在无数伪善、贪婪、物欲横流的面孔下,做到人格高尚、拥有远大的理想是多么可贵。尼克曾这样对盖茨比说:“他们那帮人加起来都比不上你。”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我想,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盏永不熄的绿灯。

绿灯在这本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但是我没有,因为他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在暗示他正沉浸于独处中——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我肯定他在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一次,也是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初登场。

读完全书再来细细品味这段,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其中的隐喻:盖茨比“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这其实是拥抱的姿势,但他拥抱的并不是海水,而是“绿灯”,准确来说亮着绿灯的那个码头上的黛西的府邸。然而,黛西的府邸隐没在了一片黑暗中,唯一亮着的绿灯却也“渺小而遥远”,这是否意味着尽管盖茨比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绿灯(让黛西回心转意),但“纯洁的爱情”终究会被黑暗的现实所掩盖,盖茨比的结局也终究悲惨?

“黛西蓦地挽住他的手臂,但他似乎还沉浸在刚才那句话中。或许是因为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重大意义从此永远消失了。遥远的距离曾将他与黛西分开,相比起来,那盏灯却离黛西那么近,几乎可以碰得着她,就像一颗星星与月亮形影不离。可现在,它又只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而已了。令他神迷的事物又少了一件。”这是绿灯出现的第二次,此时黛西与盖茨比得以相见,然而此时大雾却笼罩了绿灯,或许此时盖茨比已经意识到黛西不再是原来的黛西,那个他心目中一尘不染的天仙般的黛西早已消失不见。在这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绿灯”的价值也早已泯灭。

最后一次出现则是在书的末端,也就是本文最初引用的那段话,此时的绿灯再次亮起,它的含义被点明——盖茨比的信念。曾有人认为“绿灯”即是黛西,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确切来说,“绿灯”只能是黛西的化身,而且它的含义还要远远大于这一点。在盖茨比的心中,黛西是完美无瑕的,是一尘不染的天仙。然而这是过于理想化的黛西,先暂且不论黛西是否“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单从黛西高傲的出身以及“像白银一样闪亮耀眼”的生活就可推断她绝不可能放下体面的生活与盖茨比去私奔,无论五年前还是五年后。

或许五年前的盖茨比与黛西真的曾经相爱过,但那终究是五年前。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才会如此写道:“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过去。”——盖茨比一生不顾一切地想追求“纯洁的爱情”,然而最美好的记忆却在往昔。

这本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使你在为盖茨比凄惨的结局而悲哀,为一场倾城绝恋的落幕而痛心,为布坎南夫妇的冷漠无情而憎恶的同时,为盖茨比心中那永不熄的“绿灯”而赞颂。在十九世纪xx代亦或现在,美好的未来永远是人们不变的憧憬。我看到,一盏盏绿灯正在亮起;我相信,不远的未来将是绿光的天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