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观后感袁隆平

发表时间:2023-05-06

观后感袁隆平精选。

当我们从一部正能量影片中得出新的感悟时,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一定要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才具有感染力,有没有好的作品名观后感模板呢?出于您的需要,读书笔记吧小编为您提供观后感袁隆平,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后感袁隆平 篇1

今天晚上,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记录片,这位91的老爷爷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世界的粮食之父,在他没有发明杂交水稻之前,全世界有10亿人中,因为缺粮食,很多的小孩才刚出生,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袁隆平爷爷目睹了残酷的现实,看到世界人民缺衣少食,他决定发挥自己才智,用学过的知识,让世界人民摆脱饥饿。他的妈妈还是一位英语老师,他曾经写了一封信给妈妈,妈妈若不是你给我英语启蒙,我哪能学到英语,学到那么多知识。妈妈给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为祖国效力,做点事。他这样说道。

还记得记录片中最深刻的一幕:一个雨夜摧毁了水稻,几百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被风吹跑了,过了几天他才在水坑里,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样子还很奇特。之后袁爷爷就拿到地里去种,坚持每年春夏秋冬一直研究,种呀种经过三年时间,终于一次种出了好多吨水稻,还创下了世界记录,可以供好多个家庭的粮食用。从此他就一直坚持研究水稻,就像他在记录片里说的:我不在家,就在田里,我不在田里,就在要去田里的路上。

此外,记录最后一段是我们最难过的时候,好多同学也看哭了。在20xx年5月22日,这位伟大的爷爷走了。在记录片里,有一天他在田里面摔了一跤,已经91的他身体也开始不好,一直在与疾病斗争。在送别向袁隆平爷爷时,有很多人一边捂着脸哭,一边说,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记得您。

我们也要用最好的方式来报答袁爷爷,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刻珍惜粮食,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就像种子,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我特别深刻,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好种子,为祖国人民效力。

最后,我想送爷爷一首我在学校刚学会的歌: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

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观后感袁隆平 篇2

几天前袁爷爷因病离世,这位91岁的老人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太多的贡献于是语文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而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发现袁爷爷的一生只有一个字——梦。

儿时在果园的一次春游,让袁爷爷发现了水果的可爱之处,也发现了自己立志学农的梦。这个梦在前方召唤着他,让他不断向前。毕业后来到小镇支教,寂寞和孤独让他一度想放弃,可是这个梦想又在前方召唤着他,促使他不断向前。在外界的讥笑下,这个梦又鼓励他大胆的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在万难之下,在外界的嘲讽中,他不骄不躁,踏实向前,最终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来到了自己向往的梦前。

或许袁爷爷刚开始的梦只是学农,可越到后面这个梦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遥远,等着他实现这个梦的人不止他自己了,还有许多亲友以及上亿的中国人,甚至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他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继续向着这个梦继续奔跑着。终于,他实现了杂交水稻这个梦,人人都捧他,赞他,但他知道有一个新的更大更遥远的梦等着他了,于是他又捧着一颗赤子之心,向前奔跑起来。

袁爷爷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无尽的梦,而他怀着赤子之心不断追梦的精神,或许是比他的科研成果更令人佩服,也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观后感袁隆平 篇3

今晚本想签到后离开,不想却被电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时说到要看《袁隆平》,听老公的语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我是城里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过没东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顾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欢他身上一种"正直人"的味道,一种执着的精神,一个哲学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一个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0岁。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座客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厅下属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九江学院名誉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质:1.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2.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6.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编辑推荐

《袁隆平》观后感1000字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袁隆平》观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袁隆平》观后感(篇1)

应市卫生局组织,衡阳市中心医院职工于7月22日在红旗剧院观看人物传记影片《袁隆平》。影片以生动幽默的插叙方式描述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背后的故事,拉近了我们与袁隆平教授的距离,伟大的人格如此清晰可见:

坚持

自第一次发现野外杂交水稻已有十余年时间,袁隆平的研究仍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进入了“瓶颈”阶段。众多专家教授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出了质疑和反对,要求他放弃研究,袁隆平气愤地说:“难道历史上没有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实现?外国专家做不出来的事情我们就一定也做不出来?”很多人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能坚持实现梦想。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有这样一句话,“成功在大后天早上,大多数人放弃在后天晚上。”

大爱

在影片中有多处袁隆平教授向发展中国家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的片段,袁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普及到菲律宾、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推广2.3亿多亩,增产水稻200多亿公斤。

外国记者问他:“对于您的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各国学习和使用您有何看法?”

袁隆平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我希望杂交水稻技术能被世界人民尤其发展中国家更为广泛的运用,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大爱无疆,这种爱突破了区域和国家的局限。

不息

片尾,外国记者问:“您如今还会继续从事超级杂交水稻积水的研究吗?”

79岁高龄的袁隆平举起了手,“生命不息,梦想不止”,顽童般留给镜头一个灿烂的`笑脸。现在,袁隆平久居长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在会见有关学者时,他对使用计算机数值算法计算最优化水稻的株型空间分布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生命携手希望,希望孕育生机,生之所生,生生不息。

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袁隆平教授我想并不过分:功德无量。

《袁隆平》观后感(篇2)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 袁隆平 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袁隆平》观后感(篇3)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清晨,望着熹微的远方,我总会不时的想起袁隆平院士,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中国科学家袁隆平》。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各路军阀混战,搅得他生活不能安宁。此后的日子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袁隆平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孤身一人做研究,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现今安详离开人世,国士无双,举国哀恸。

对于他来说,母亲的教导是不可获缺的,一个个故事,让袁隆平渐渐领悟了些许人生的哲理,读懂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里的悲寂,“女娲造人”使袁隆平知道了土地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为袁隆平“立志学农”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素履以往,独行愿也,他在一片又一片的反对声浪中逆水行舟,不曾回头。“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成为了袁隆平的前进动力,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的力量所在。他就是这样,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默默无闻的奋斗着,壮年的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总结,不断的尝试,成功培育出优质多产的杂交水稻,功成名就,这是多少年的艰辛奋斗啊,他们凝结成“袁隆平”这个不朽的名字,照片也许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泛黄,而脚下的稻田会一直努力生长。

星河灿烂,洪波涌流,袁隆平院士以梦想为舟,奋斗为桨,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淡泊名利,不愿做官,全身心投入研究。“我们吃饭靠两平,一是袁隆平,二是邓小平”,这是农民多么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话呀!它是那么真诚,那么质朴。

自古忠孝难两全,晚年的袁隆平,因为工作而不能回家,父亲重病不知道,为了不影响他工作,邓哲瞒住了袁隆平,这是一个多么通情达理的父亲啊!一九八二年春节,妻子与母亲患病,他照料的无微不至,是那么细心,袁隆平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是那么值得我们感动。

他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操碎了心,稻子变酒精,是多么有创意的一件设想啊,他节省了能源,让农民从中受益,他为的永远是天下百姓。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粮食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一天还恍如昨日,他铺就了人民脚下的路,成了我们心中的明灯,他定永存我心。我们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科研工作者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不浪费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大的缅怀!

《袁隆平》观后感(篇4)

每当看完一部优秀的电影我就会写观后感,今天去电影院观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感慨万千。

袁隆平爷爷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他把价值连城的珍贵稻种毫无保留地奉献献给全人类,使亿万饥肠辕辘的人从此吃饱,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享有世界级的声誉,而电影只拍了袁隆平爷爷从30岁到60岁的故事,虽然有点短,但是袁爷爷91年的人生每一年时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看袁爷爷的采访都能看到袁爷爷是一个风趣丝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这部影片以鲜活艺术手法再现了袁爷爷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袁爷爷曾说过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这句话用在我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出生在一个好时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体验过挨饿受冻的日子,物质上容易得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却得不到满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辈的人虽然物质上较为匿乏,但是精神上却是丰富的,他们的内心也是无比纯粹的。

再次向袁爷爷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空就不再回来,但是您的光荣奇迹将会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平》观后感(篇5)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 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袁隆平院士有着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作为质监人的我们,在面临着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样不断探索,坚持学习,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牢记自己的责任,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切实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将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用实际行动来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在质监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袁隆平》观后感(篇6)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人梦想当医生,救死扶伤;有人梦想当明星,站在舞台上表现自己;有人梦想当飞行员,能翱翔天空而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是让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般大。

在《袁隆平》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袁爷爷的伟大的梦想,也看到了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他锲而不舍,默默地埋头苦干,不断地反复研究,把自己一生都奉献在研究杂交水稻上。最终,他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造福了我们,让我们都能吃上饭,吃饱饭。我被袁爷爷的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同时也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要有梦想,并立志为之努力奋斗,付诸行动,而不是白日做梦,空谈梦想。

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人人都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插画师。从小我就喜欢画画,而且也享受画画的过程,更享受被别人肯定我的画是的满足感。

可是,画画有时候很枯燥,为了画好一个线条,修改很多次都没能满意,有时候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生气不画。还有的时候,因为嫌累嫌麻烦,画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样的我是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插画师的。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只是刚刚站在起跑线上,我要为自己梦想添上翅膀,添上绚丽的色彩,就要跟袁爷爷一样,默默付出,迎难而上。

袁爷爷说过,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为了我的梦想,我也要好好读书,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袁隆平》观后感(篇7)

好漂亮哦。”在纪录片的画面里,袁隆平讲述着70多年前的画面,依然激动的张开手比划着,也是那时,袁隆平第一次爱上了“农”这个字。

他从小经历了战乱和饥荒,因此少年时期就意识到国家的安定在于能让老百姓吃饱,而让老百姓吃饱则需要农业的振兴。

纪录片更是讲述了袁隆平一路的艰辛和拼搏。特别是当袁隆平提出培养杂交水稻三步法的时候,遇到太多的坎坷、质疑,甚至失败。找一株基因变异的水稻,他整整花了2个月时间,用手动排查的方式,检查了14万株稻穗,才仅仅找到6株。为了加快试验进度,也为了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在云南遭遇地震后,他和助手们在又漏风又漏雨的窝棚里继续试验工作。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30多年的时间,1997年,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700公斤;xx年,1000公斤;xx年,1100公斤。截至xx年,经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有133个。此刻,眼前的一切都已经模糊了,泪珠止不住地滚下了面颊。

您的拼搏奋斗和永不放弃,实现了“中国人能养活中国人!”

禾下乘凉梦,仓满无恐慌,您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粒粒皆辛苦,后辈感恩您。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精选11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此时坐下来写一篇观后感是一个好选择。想要深究作品的内涵,就应该要写一篇观后感,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是可以感动人心,打动读者的。你是否在纠结写作品名观后感应该从哪里入手?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袁隆平观后感,还请您收藏本文!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1】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平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平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平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平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平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平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平的一席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平也与众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2】

今天晚上,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记录片,这位91的老爷爷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世界的粮食之父,在他没有发明杂交水稻之前,全世界有10亿人中,因为缺粮食,很多的小孩才刚出生,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袁隆平爷爷目睹了残酷的现实,看到世界人民缺衣少食,他决定发挥自己才智,用学过的知识,让世界人民摆脱饥饿。他的妈妈还是一位英语老师,他曾经写了一封信给妈妈,妈妈若不是你给我英语启蒙,我哪能学到英语,学到那么多知识。妈妈给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为祖国效力,做点事。他这样说道。

还记得记录片中最深刻的一幕:一个雨夜摧毁了水稻,几百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被风吹跑了,过了几天他才在水坑里,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样子还很奇特。之后袁爷爷就拿到地里去种,坚持每年春夏秋冬一直研究,种呀种经过三年时间,终于一次种出了好多吨水稻,还创下了世界记录,可以供好多个家庭的粮食用。从此他就一直坚持研究水稻,就像他在记录片里说的:我不在家,就在田里,我不在田里,就在要去田里的路上。

此外,记录最后一段是我们最难过的时候,好多同学也看哭了。在20xx年5月22日,这位伟大的爷爷走了。在记录片里,有一天他在田里面摔了一跤,已经91的他身体也开始不好,一直在与疾病斗争。在送别向袁隆平爷爷时,有很多人一边捂着脸哭,一边说,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记得您。

我们也要用最好的方式来报答袁爷爷,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刻珍惜粮食,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就像种子,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我特别深刻,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好种子,为祖国人民效力。

最后,我想送爷爷一首我在学校刚学会的歌: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

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3】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 袁隆平 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4】

数百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们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也让做为后人的我们时时镑记心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一位伟大的英雄,他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他种植了杂交术稻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为我国人民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小出生贫穷地区,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穷,见到了许多人还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心中有梦,于是志存高远,尽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我国“杂交术稻之父”袁隆平。

读了这片故事后,我体会到并不是我们生对了年代,而是有人在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袁隆平爷爷的伟大行为令我感动,他虽然已经到七十岁的年纪,却还是坚持下地研究水稻;他在我们中国面临巨大的粮食危物时,带科研团际接连功破水稻超高育种难题。我们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我要学习袁爷爷的精神,也要做到节约粮食,平时吃饭时,不要浪费每一粒米。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丰厚的粮食,但是中国仍然有许多贫困的人还在忍受着饥。所以,好好珍惜饭碗里的每一粒米,不要忘记,它们是袁爷爷努力换来的。就像古诗里所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5】

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xx.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6】

听闻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微博等各大平台上全是关于他的短视频。他说: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他也用事实证明了这点。特别是今天看完《为时代而歌袁隆平》这部纪录片之后,才知道他的成功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袁隆平爷爷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爷爷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样荣光,那样威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

袁隆平爷爷性格坚韧、干劲,一次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动力。在逆境中他还常开玩笑,他痴心地总是想着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就算没有人支持,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还是一样有干劲。他曾经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多么值得我们崇拜!他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7】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一

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二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平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平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平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平,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平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平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平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平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平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席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平,儿媳段美娟说:“平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爷爷的梦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平。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 ———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平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平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

袁隆平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_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平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

如今,袁隆平院士虽已成为年过九旬的老者,可他真正诠释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句话,他仍然坚持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探寻着更多可能。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名利守初心

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平实而伟大!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四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袁隆平个人事迹观后感五

2001年8月21日午时,《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明白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供给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他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听说《致富快报》全年定价不到50元钱,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现阶段,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穷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富人”、城里人是靠数亿“穷人”养活的……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可是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8】

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作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国际上曾经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谢绝。袁老说,我的根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根也在中国,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只有精神丰富了,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能健康,事业才能做得长远。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青年干部面对复杂环境,更要坚定信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做到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把信仰融入血液、镌刻于心。在日常工作中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力做始终遵纪守法的排头兵。

您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您高高举起,风吹稻浪是袁老留给这片土地最安静的耳语。斯人已逝,其风长存,我辈定当奋发图强,握紧接力棒,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在挑战和考验中修炼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禾下乘凉梦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9】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读完了《袁隆平传》。合上书,我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圣光环,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翻开书,那一段段精彩描写把我带到几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为探索一种杂交水稻的办法,使亿万人免于饥饿,袁隆平战天斗地,想尽一切办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后,终天开创了水稻高产之路……

合上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为实现自已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时更使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袁隆平面对种种磨难才不气馁。他苦中作乐,挑战权威和饥饿,进行无数次探索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苦尽甘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我练手风琴时,遇到一个超难曲谱。我正想放弃,可想到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我又坚持往下拉。不会的地方多弹几遍,积累经验教训。最后这条曲子终于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传》让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10】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一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平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

袁隆平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_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平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

如今,袁隆平院士虽已成为年过九旬的老者,可他真正诠释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句话,他仍然坚持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探寻着更多可能。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名利守初心

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平实而伟大!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三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四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并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梦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袁隆平个人事迹学生观后感作文五

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篇11】

几天前袁爷爷因病离世,这位91岁的老人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太多的贡献于是语文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而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发现袁爷爷的一生只有一个字——梦。

儿时在果园的一次春游,让袁爷爷发现了水果的可爱之处,也发现了自己立志学农的梦。这个梦在前方召唤着他,让他不断向前。毕业后来到小镇支教,寂寞和孤独让他一度想放弃,可是这个梦想又在前方召唤着他,促使他不断向前。在外界的讥笑下,这个梦又鼓励他大胆的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在万难之下,在外界的嘲讽中,他不骄不躁,踏实向前,最终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来到了自己向往的梦前。

或许袁爷爷刚开始的梦只是学农,可越到后面这个梦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遥远,等着他实现这个梦的人不止他自己了,还有许多亲友以及上亿的中国人,甚至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他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继续向着这个梦继续奔跑着。终于,他实现了杂交水稻这个梦,人人都捧他,赞他,但他知道有一个新的更大更遥远的梦等着他了,于是他又捧着一颗赤子之心,向前奔跑起来。

袁爷爷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无尽的梦,而他怀着赤子之心不断追梦的精神,或许是比他的科研成果更令人佩服,也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袁隆平观后感系列


读书笔记吧推荐更多专题:“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篇1】

为缅怀袁隆平爷爷,5月24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集体观看了电影《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袁隆平爷爷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的研制出杂交水稻。虽然在研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袁隆平爷爷没有被困难打败。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

观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我对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老爷爷,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对他产生敬意。

袁隆平爷爷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改变着世界的历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不怕困难、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品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当下我们该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粮食,为深切缅怀袁隆平爷爷,餐餐光盘我们在行动!

袁隆平观后感【篇2】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x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x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_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袁隆平观后感【篇3】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袁隆平》。

电影开演之前,妈妈什么都没有对我讲,我也不知道袁隆平到底是谁,是干什么的。电影开始后,当我看到影片中有个姐姐饿得头晕,还是那个姐姐要拿出家里仅有的准备种地的种子要给袁隆平爷爷做饭吃而磕破了头,袁爷爷眼睛里满含着泪水、充满着坚定:不能让老百姓再挨饿,让老百姓吃饱从那以后成了袁爷爷毕生的奋斗目标。我忽然想起,我在国学班里最早学过的神农氏,那袁爷爷不就和神农氏一样,用一根神鞭,正在赶走那个让许多人民饥饿的恶魔。

从那以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袁爷爷数十年如一日,不论春夏秋冬: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他不畏惧任何困难,勇敢执着地为着自己的梦想前行。最终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科研,袁爷爷终于成功了!

我虽然还只是一个二年的小学生,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梦想——真的很想在若干年后去北京念一流的大学。妈妈告诉我那同样也是一条艰苦的道路,我也要像袁爷爷一样,遇到困难执着前行,多多学习增长本领,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向前!!!

袁隆平观后感【篇4】

今晚本想签到后离开,不想却被电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时说到要看《袁隆平》,听老公的语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我是城里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过没东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顾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欢他身上一种"正直人"的味道,一种执着的精神,一个哲学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一个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0岁。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座客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厅下属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九江学院名誉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质:1.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2.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6.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袁隆平观后感【篇5】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如果按照电影中这帮弱智革命派的逻辑,苏联的人造卫星技术,源于纳粹德国的火箭飞行技术,技术到底算谁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先进,还是纳粹制度的成功?

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就是这一类人。他们自己无能,却占据着位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限制别人的能力,让别人也一事无成。大家都一样无能,他们的无能看起来才正常,才不会被关注,他们的地位才不会动摇。刘老师因为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毁掉,宁可损失国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极点。“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风,不是来自敌对方向,而往往是来自自己阵营。这种丑陋的中国精神,贯彻在无数的中国人中间,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受列强欺压,被英法联军打,被八国联军打,被日本鬼子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遭外商打压,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争相在外国人面前献媚争宠,却对于自强的中国人,明枪暗箭,除之而后快。如果说,中国人不能够根除这种劣根性,那中华崛起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卑劣的小人们,把无数的袁隆平扼杀在萌芽里。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她应该产生千千万万的袁隆平才对。那些被扼杀了的天才,都毁在这些中华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袁隆平观后感【篇6】

如果你问我:“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吗?”我会骄傲地点头回答:“那当然了!因为有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今天老师安排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

电影主要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看《袁隆平》时,我又联想到了现在的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比袁隆平他们以前的生活好得多。袁隆平不仅十分认真,还很谦虚。他对我们付出了很多,他被人们评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研究出了许多水稻,他真是一代伟人。

袁爷爷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研究出高产粮食,让人类不再被饥饿折磨。小时候的他,就很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喜欢大树、喜欢花朵、小草。如他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抱着满怀对大自然的热情工作。

袁隆平虽不是什么神秘人物,但他也是我们生活中的英雄,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大英雄,他让我们吃得饱饭,不会挨饿,我要感谢您!

袁隆平观后感【篇7】

今晚本想签到后离开,不想却被电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时说到要看《袁隆平》,听老公的语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我是城里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过没东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顾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欢他身上一种"正直人"的味道,一种执着的精神,一个哲学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一个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于北平(今x),汉族,x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xx。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0岁。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x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x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座客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x农业厅下属x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x学院名誉教授、x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x省科协副主席和x省政协副主席,x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1、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

2、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

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

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

6、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观后感袁隆平1500字模板


当优秀的影片让我们心生感悟时,电影也可以重新定义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我们应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所表达出来,观影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么写出的观后感是不合格的。读书笔记吧为你整理了以下的“《观后感袁隆平》”,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观后感袁隆平【篇1】

如果你问我:“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吗?”我会骄傲地点头回答:“那当然了!因为有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今天老师安排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

电影主要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看《袁隆平》时,我又联想到了现在的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比袁隆平他们以前的生活好得多。袁隆平不仅十分认真,还很谦虚。他对我们付出了很多,他被人们评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研究出了许多水稻,他真是一代伟人。

袁爷爷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研究出高产粮食,让人类不再被饥饿折磨。小时候的他,就很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喜欢大树、喜欢花朵、小草。如他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抱着满怀对大自然的热情工作。

袁隆平虽不是什么神秘人物,但他也是我们生活中的英雄,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大英雄,他让我们吃得饱饭,不会挨饿,我要感谢您!

观后感袁隆平【篇2】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袁隆平。

我今天在阳光喔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为时代而歌:袁隆平》。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他的追梦之旅。在他小学时代的一次郊游中,就立下了他的农学梦。

1959年,中国发生了连续三年的饥荒。迫于想要解决饥荒问题,袁隆平在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四年后,原本的6颗雄性不育水稻增加到了700多颗,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杂交水稻被人拔了。过了几天,他在一口井边找到五棵杂交水稻才得以继续。袁隆平爷爷在杂交水稻研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但这些挫折依旧没有摧毁他的梦,终究坚持让他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后,让我真的很佩服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谢谢您,是您让我们不再受饥饿的困扰,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也明白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坚持学画画很久了,是从中班开始学习的,在此期间,我换了好几个班,不过后来开始一直在一个地方学习。你看我现在画的可好看了。不过我并没有坚持学跳舞,因为动作太难记了,有些动作还学不会,由于这些原因我就没有坚持下去了。

这部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同时一定要坚持下去,才会通向成功。

观后感袁隆平【篇3】

今晚本想签到后离开,不想却被电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时说到要看《袁隆平》,听老公的语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我是城里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过没东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顾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欢他身上一种"正直人"的味道,一种执着的精神,一个哲学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一个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0岁。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座客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厅下属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九江学院名誉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质:1.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2.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6.热爱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观后感袁隆平【篇4】

我了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

“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热搜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心得之五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热搜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心得之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袁隆平,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袁隆平是一所农业大学的老师,当时,人们没有食物,十分饥饿,于是,他为民造福,决心要研究出“杂交水稻”,可是,却遭到了崔主任,刘老师以及其他人的'反对。他们不仅把袁隆平刚刚研究出来的水稻砸了,还在一个大雨如注的天气里,把所有的水稻连根拔起。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可袁隆平并没有灰心,并没有放弃,而是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从新开始新的研究。这永不放弃的竟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袁隆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也许,会让我永远铭刻在心,他这么说:“一万多年来,我们的祖先搞不成的事,我们也搞不成;外国人,同行,他们研究不出来,我们也研究不出来。从你们的教诲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放弃,那我很想问一问,那要我们这些学农也得干什么?我们就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怕不就行了吗?我不管你们怎么想,但是作为一个学农业的人,我觉得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自从我袁隆平做了这个‘杂交水稻’的梦之后,我就绝不放弃!”多么的感人!袁隆平为了人们不再被饥饿的恶魔威胁,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袁隆平为了中国人不在被外国人冷嘲热讽,不管太阳升起,不管夕阳又落下,他走势泡在稻田里;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吹雨打,他没有一刻在休息!

平时我觉得自己还不错,但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觉得我原来是那么渺小。四年级时,老师让大家写日记,一开始我很认真,每天都写,但坚持了两个月,就两三天写一次了,又过了一个月,我就彻底不写了。我没有像袁隆平那样坚持下去,没有持之以恒,而是半途而废,现在想想,多么的后悔呀!

是呀!我们要记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生命不息,我们就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

[推荐]袁隆平观后感900字模板


观看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是非常宝贵的,好的电影让我们学会思考,反思并且进步。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写观后感不能从头到尾介绍故事,而应该着重描写“感”的部分。你也许需要"袁隆平观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袁隆平观后感(篇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读完了《袁隆平传》。合上书,我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圣光环,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翻开书,那一段段精彩描写把我带到几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为探索一种杂交水稻的办法,使亿万人免于饥饿,袁隆平战天斗地,想尽一切办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后,终天开创了水稻高产之路……

合上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为实现自已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时更使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袁隆平面对种种磨难才不气馁。他苦中作乐,挑战权威和饥饿,进行无数次探索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苦尽甘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我练手风琴时,遇到一个超难曲谱。我正想放弃,可想到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我又坚持往下拉。不会的地方多弹几遍,积累经验教训。最后这条曲子终于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传》让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袁隆平观后感(篇2)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书中,袁隆平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国母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

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

袁隆平观后感(篇3)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 袁隆平 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

美丽。

袁隆平观后感(篇4)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人梦想当医生,救死扶伤;有人梦想当明星,站在舞台上表现自己;有人梦想当飞行员,能翱翔天空而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是让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般大。

在《袁隆平》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袁爷爷的伟大的梦想,也看到了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他锲而不舍,默默地埋头苦干,不断地反复研究,把自己一生都奉献在研究杂交水稻上。最终,他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造福了我们,让我们都能吃上饭,吃饱饭。我被袁爷爷的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同时也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要有梦想,并立志为之努力奋斗,付诸行动,而不是白日做梦,空谈梦想。

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人人都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插画师。从小我就喜欢画画,而且也享受画画的过程,更享受被别人肯定我的画是的满足感。

可是,画画有时候很枯燥,为了画好一个线条,修改很多次都没能满意,有时候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生气不画。还有的时候,因为嫌累嫌麻烦,画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样的我是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插画师的。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只是刚刚站在起跑线上,我要为自己梦想添上翅膀,添上绚丽的色彩,就要跟袁爷爷一样,默默付出,迎难而上。

袁爷爷说过,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为了我的梦想,我也要好好读书,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袁隆平观后感(篇5)

几天前袁爷爷因病离世,这位91岁的老人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太多的贡献于是语文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而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发现袁爷爷的一生只有一个字——梦。

儿时在果园的一次春游,让袁爷爷发现了水果的可爱之处,也发现了自己立志学农的梦。这个梦在前方召唤着他,让他不断向前。毕业后来到小镇支教,寂寞和孤独让他一度想放弃,可是这个梦想又在前方召唤着他,促使他不断向前。在外界的讥笑下,这个梦又鼓励他大胆的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在万难之下,在外界的嘲讽中,他不骄不躁,踏实向前,最终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来到了自己向往的梦前。

或许袁爷爷刚开始的梦只是学农,可越到后面这个梦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遥远,等着他实现这个梦的人不止他自己了,还有许多亲友以及上亿的中国人,甚至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他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继续向着这个梦继续奔跑着。终于,他实现了杂交水稻这个梦,人人都捧他,赞他,但他知道有一个新的更大更遥远的梦等着他了,于是他又捧着一颗赤子之心,向前奔跑起来。

袁爷爷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无尽的梦,而他怀着赤子之心不断追梦的精神,或许是比他的科研成果更令人佩服,也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袁隆平观后感(篇6)

每当看完一部优秀的电影我就会写观后感,今天去电影院观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感慨万千。

袁隆平爷爷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他把价值连城的珍贵稻种毫无保留地奉献献给全人类,使亿万饥肠辕辘的人从此吃饱,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享有世界级的声誉,而电影只拍了袁隆平爷爷从30岁到60岁的故事,虽然有点短,但是袁爷爷91年的人生每一年时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看袁爷爷的采访都能看到袁爷爷是一个风趣丝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这部影片以鲜活艺术手法再现了袁爷爷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袁爷爷曾说过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这句话用在我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出生在一个好时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体验过挨饿受冻的日子,物质上容易得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却得不到满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辈的人虽然物质上较为匿乏,但是精神上却是丰富的,他们的内心也是无比纯粹的。

再次向袁爷爷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空就不再回来,但是您的光荣奇迹将会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袁爷爷,一路走好!

观后感精选: 美丽女孩观后感精选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观后感精选: 美丽女孩观后感精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今天下午,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影名叫《美丽女孩》。主要讲了在一次外出游玩时不幸发生车祸,父亲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母亲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从此疯了。这个年仅15岁的女孩用她那稚嫩的双手支撑着这个家。

她不仅要上学而且还要照顾母亲,以及年幼的弟弟。家里很贫穷,她还要一分一分地攒钱为母亲治病。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有一种信念在支撑她。她性格倔强,她不顾别人的讥笑,自立更生。一次偶然的机遇,她母亲的歌喉深深地打动了赵花匠,他们两个人从此走到了一起。这个家又充满了欢声笑语,拥有了往日的幸福。可是,祸不单行老天捉弄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花匠为了搬院内的花,不幸被雷击到了,口吐白沫,危在旦夕。他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看到这,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面对双重的打击,这个弱小的女孩又该怎样挑起生活的`重担。

这个女孩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她能行!她细心照顾着他,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苏醒了,大家高兴极了,这简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就是爱的力量。最终两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这个女孩十分了不起,很坚强,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她没有为有一个疯母亲而埋怨。无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情。我们作为子女究竟做了些什么?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