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3-05-09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集锦。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集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

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冯志远》。我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动,被冯老师那份无私的爱所渲染,一种莫名的悸动在我的胸中荡漾。我想,我说,我要把心中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露。

一、沙漏里的温情

1958年,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身背简单的行囊,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片遍地黄沙的地方。离开了温暖的小家,阔别了朝夕相处的妻儿,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他用满腔的热情在辽阔的沙漠中书写自己的故事,那简单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老师,我想上学呢!”一句充满稚气的话语在冯老师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仰望大漠远处的夕阳,他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情与期望。

他用自己的一份真心去换取学生们对自己的信任,这份真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流露着。他每天废寝忘食,为上学的同学们忙碌,为辍学的同学们奔波,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石蜡溶解,做成独特的蜡烛,照亮孩子们心中前进的路程。别具一格的时间测量工具——沙漏,沙子在计算着时间的流逝,沙子的滑落也在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他用自己的真情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校长、同事,到学生家长,冯老师用他那和颜悦色的表情感化周围的一切,他的笑,就像一缕缕春风,在人们的心田中回荡。

沙漏里的温情,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关怀,洋溢着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爱。

二、做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的飞翔!

为了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冯老师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具一新的语文课。高尔基的《海燕》在这堂语文课上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冯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堂课上孩子们那动情的微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对自己的艰苦生活提出了挑战,他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猛烈的暴风雨,就像黑色的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

由于工作的劳苦再加上周围恶劣的环境,冯老师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在一天的语文课上,他的眼前一黑,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光明。在黑暗的世界里,冯老师的心里装着的还是他的那些孩子们,他强烈要求学校为他安排课程。《岳阳楼记》,在他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冯老师对生命的挑战,他现在就是苍茫的大海上那只勇敢的海燕,满怀心中的那份爱,想要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三、三尺讲台,印证他生命的足迹

冯志远在宁夏工作、生活了四十二年,共教授过一万多名学生,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名字将永远篆刻在西部人民心中。三尺讲台,印证了他生命的足迹。

冯老师,您现在一定听到了沙子鸣响的声音了吧?那是您的学生在心底深处对您的呼唤,感谢您这位朴实无华、鞠躬尽瘁的好老师!挥挥手,人影东晚清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霭,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

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诗,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无闻;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首歌,唱出了“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豪迈;冯老师的故事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去仔细地读,慢慢地品。你是一位良师,是一位益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2)

有一种人格叫做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做无怨无悔,

有一种精神叫做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做鞠躬尽瘁。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过一段时刻学校总是会组织我们去看电影。老师就顺便给大家留个观后感的作业。小孩子总是象在听别人在讲故事一样,看完了也就完了,对于写什么观后感可真是头痛,觉得老师又给我们留作业了,呵呵……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眼泪也悄悄地涌出眼眶……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恪尽职守;怎样做才叫无私奉献……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这些格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构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之后还担任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职责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此刻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吃得好,穿得好,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呢?我觉得,我们就应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职责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颗赤热的育人忠心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3)

电影讲诉了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的感人故事。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能自愿去边远贫困地区执教,本身就是件伟大的事。条件艰苦,他却能坚持;有先天性眼疾,依然勤勉;失明了,仍然坚守岗位,直到病重回乡……能够说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给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尊敬、感动和学习。

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依旧不能疼爱自己的眼睛,他要把剩余的眼光都留给他的事业,因此奋笔疾书,马不停蹄。无奈、舍不得、主动的要离开鸣沙中学,他本想悄悄的离开,可学生们都明白的,因此不会就让老师默默遗憾的走开,那个送别的场面真的催人泪下,我都不敢看下去了,太心酸感人了。双目失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更何况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呢,看不见,还能教的下去么,领导也不敢冒险让他教,但他却早做好了准备,早知道自己的状况早早的背熟了课本,再怎样也要求上完最后一课——《岳阳楼记》,他朗诵时,感觉“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对冯老师最好的诠释,情感深厚而从容。

冯老师以他先进的教育方法(相对于偏远山区来说)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让乡村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发奋不让孩子们正因贫困而辍学,他发奋学习发奋备课发奋身教。他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知识上精神上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所谓桃李满天下,而且他播种的桃李都开着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老师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做得闪闪发光,起了个很有表率的头,影响着学生和老师。感动之余,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向他学习,要有清醒的职责意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持续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齐。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4)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但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好处!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刻,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但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最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以前的失落与伤悲,但我能够肯定地说,他以前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搞笑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就应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完美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但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透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5)

当我拿着电影票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或许,冯老师衷心地希望,他教的每一个穷苦孩子也都能像海燕一样,不惧怕困难、不畏惧风雨,在人生的大海上,高傲的飞翔。这份用心良苦,我感同身受,看到这里时,泪水一直在我眼中围绕。因为冯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感情,我做不到!

渐渐的,影片进入高潮。冯老师患有先天性眼疾,不能长时间用眼。然而偏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冯老师还在拼命的工作。一盏煤油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为了让学生们准确把握时间,他亲自做了小沙漏;为了让学生们不被煤油熏黑,他主动建议使用蜡烛。就是这个小小的蜡烛,让我看到了冯老师人性的光芒。当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无数的烛光,形成了一个走廊,慢慢地伸向远方。每个蜡烛都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也都是孩子们的小小祝福,冯老师一路顺风!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心情。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是跟学生们在一起;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看到冯老师所得到的一切,我有些羡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虽死无憾!

冯老师继续在另外一所中学教书,这里的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冯老师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噩耗。在一次语文课上,冯老师双目失明,我分明的看到了那双迷茫的双眼,以及对学生的留恋。是啊,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以后,冯老师却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当校长决定让冯老师退休的时候,我替冯老师惋惜;但是当我听到冯老师要求上完最后一堂课时,我又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岳阳楼记》这是在初中时候我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却成了冯老师的最后一课。就这样,我带着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冯老师的课开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被深深感动了,在冯老师那双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我似乎看到岳阳楼那当年的盛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却说不一定,有些时候就算不打开窗户,你也能感受到窗外那温暖明媚的春光,就像冯老师的这堂课,因为那是他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在场听课的领导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让冯老师留下来的吧!走路时,学生们主动做他的眼睛;吃饭时,学生们偷偷把仅有的几块肉夹到了老师的碗里,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他一生一贫如洗,但是他却能桃李满天下,其乐永无穷啊!

终于,由于劳累过度,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一幕情景“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独立团不会突围,只会进攻,哪怕全团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进攻再进攻……”,这是多么提气的一段话,作为男人,我欣赏李云龙,因为他有种。而我也欣赏冯老师,因为他有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许我们一夜成名,也许我们一生清贫,能做的却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学生们搀扶着,冯老师来到了曾经的那片沙漠……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老师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普通的一部电影,没有鸿篇巨制没有大腕明星;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冯老师人性的光辉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在看这部影片之间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为我曾经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深切的觉得我未来将要从事的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一名老师也能够那么“富有”!

人生在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冯老师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改变吧!在冯老师的学生中,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冯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都说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冯老师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更愿作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6)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朝夕相处,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当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跟冯老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环境还没有差到如此恶劣,我们的付出也不及他们多,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动力,做真正的教育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片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下肢瘫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范文(篇7)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