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0-19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通用。

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有什么好方法呢?观后感是感触过后产生的文字,观后感使我对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入,读书笔记吧考虑到您的需求精心为您制作了这份“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1)

大半年前朋友圈有个留学生发了这个电影的感悟,挺吸引人的,就和她约好等国内上映了一起去看,国内是上映了,但是这个娃却是很难约一起了,感慨下物是人非先.

不知道本名是什么,但是这个翻译,还好先有剧情攻略,不然光看这个名字,我大概是不会花钱看的,那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我掰开脑袋想了想:女摔跤手之崛起?一起来摔跤吧?印度超女?自己想想都觉着雷人,还是原名好。

淘宝买了票,人不多,提前10分钟进场,座位边上有个女生一直在擦眼泪,本着一颗不八卦的心,我努力看着屏幕上的广告,“你是看什么电影?”姑娘带着鼻音问我,我说:“摔跤吧,爸爸。”

她挺萌萌得长的:“我刚看的就是这个,超级感人,一直哭都停不下来,你一定要准备好纸巾。”

“那你能给我几张吗?我去外面感动去。”姑娘拿着纸巾出去了,一路在擦泪水,想必是特别感同身受了。

电影开始了,背后有个女的特别吵,一路在剧透;有家长带了几个小孩来,小孩其实不是很看得懂,经常在笑点时问大人为什么笑,刚刚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些和电影本身比起来,完全不值得去计较,全程不拖沓,不无聊,不刻意拔高主旨,笑中带泪,泪中忍不住笑。

主演:阿米尔·汗(必须是男神);萨卡诗·萨那·纱卡;桑亚·玛荷塔;zaira wasim;suhani bhatnagar

电影内容比较简单,讲了热爱摔跤,一心想为国家赢金牌的父亲克服一切困难,训练女儿成为冠军的真实故事。

印度的社会背景,14岁的女孩子就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出嫁,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像是货品。俩主角在听了闺蜜的心声后,与爸爸和解,热爱上了摔跤。

孩子小时候思想观念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很多事情似懂非懂的,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忙做出选择,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会羡慕会弹琴的人,羡慕会跳舞的人,羡慕会写一手好字的人,羡慕能出口成章的人,羡慕有特长的人,因为小时候太放养了,学不学都是自己一句话。现在觉着好多书想看,好多东西想学,时间紧迫却是力不从心。

电影里的爸爸不善于表达情感,不像妈妈,很柔和细腻,但是爱,一丝都不会少,当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时,他特别不放心,一再嘱咐老师(那个老师太坏了,简直是一部分--人员的代表);当吉塔回家传授所谓的技巧时,他很痛心,一心想纠正女儿错误的做法(那时候好担心爸爸会血管爆裂,高血压等原因晕倒,然后医院等,不行不行,国产剧看太多了,梗好旧);当吉塔几连败,身中首战即遭淘汰的梦魇,给爸爸电话,哭着说爸爸对不起的时候,爸爸永远在那里,永远准备好原谅你;当吉塔备战收到老师阻拦时,一个电话,爸爸风风火火租房子做营养餐积极备战;当吉塔姐妹私自出校面临退学处分时,爸爸苦心恳求领导,出示自己收集的女儿们一路的战绩。。。。。

虽然说孩子没有必要为了父辈的梦想搭进去自己的一生,但是回到这个电影的背景。印度,女人的地位,无才便是德吧,甚至是作为一个家庭的负担出现的,从小学的是家务,一生便是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爸爸只是用一年时间顶着所有人的嘲笑去验证,如果热爱,那就继续摔跤,如果不喜欢,那就放弃,回到老路上。这是给孩子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不好吗?

有时候看周围的父母辈们,觉着他们在倒退,前阵子远房亲戚家刚满18周岁的还在念高二的孩子怀孕生了一儿子,他们大办了酒席,我是没去,不过从我妈回来后对我各种嫌弃+早知道就不让你念书了 balabala的话语中,我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了。因为可能在走一条大多数不走的路或者各种反应慢了好几拍,所以周围人开始莫名其妙地指指点点,爸妈觉着脸上无光了,所以也得赶紧让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一样,顺着一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每次和爸妈长辈谈对人生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走才好的时候,他们便是一句话打发: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那么其他呢,然后呢?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2)

有这么一个人,他总是默默地走在你身后,无论你走多快,不论你走多远,当你回头时,他都在你身后,他就是父亲,伟大的父亲!

就在今天,我看了《摔跤吧!爸爸》我才渐渐地了解到了父亲。

电影中的父亲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成为傲世办的摔跤冠军。每天五点准时叫自己的两个女儿起床,进行残酷的魔鬼式训练。看到这里时,我的心情与这两个女孩一样的气愤。这个爸爸怎么那么残忍?把自己两个漂亮的女儿“折磨”成这样。

但当我看到她们的成功以及别人人以前的嘲笑、讽刺变成了崇拜和羡慕,看到她们原本自悲的脸上扬起了自信的微笑时,我才想起一位流泪的新娘说的话:“你们的爸爸为了改变你们卑若的命运。”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难道不像电影中的爸爸一样吗?让我努力学习,买了许多教辅资料,为的就是要改变自己女儿的命运,而我却像电影中的两个女儿一样,一理解自己的,想方设法地与父亲抬杠。

电影到这儿就已足够我反思的了,可接下来故事更让我感到了无比的震撼。

随着大女儿的一天天进步,她成为了全国的摔跤冠军,她选择了离开父亲,去“国家体育学院”继续学习。但事情并不顺利,教练的不负责以及同学们的不务正业使大女儿开始放松了训练,只顾玩耍,当她回家乡看望亲人时,她的爸爸被她的退步怔住了,为了告诉大女儿,她所学到的”新“东西毫无所用,与她进行了摔跤比赛,但最终因为爸爸的年迈,他输了比赛,并且受到了自己女儿的蔑视。

我在心中常常地责备起了大女儿,爸爸教她的技术让她有了现在的成功,可她却压在了自己父亲的头上。得不到自己女儿的认可,父亲一定很伤心,想到这里,我不禁开始反思起自己又何尝不像大女儿一样呢?总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看不起自己的爸爸……

终于,在世界比赛后,大女儿在初赛就被打败,经过妹妹的劝导,大女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父亲沟通后,决定改变自己的训练状态,她开始相信自己的父亲,在比赛场上,教练的话女儿不听,她只听父亲的,这使教练感到生气,在决赛时将父亲关在了一个房间里。但大女儿并没有忘记父亲的话:“爸爸不能永远帮着你,你只能靠你自己!“在最后五秒,用父亲教她的彩虹式摔法,以五比四赢得了比赛。当父亲在房间里听到了自己国家的国歌后,流动地流下了眼泪。

看完这部电影,心中已经感慨万分,电影中的父亲跟我的父亲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望子成龙的心情,却无法诉说给女儿,而我与电影中的女儿又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年少轻狂、叛逆却也迷茫。但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父亲的严厉是一种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3)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我深深地被影片中爸爸对女儿们无私的爱和他们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情节所打动!

影片中讲述的是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庄,得过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他因为没有拿到过世界冠军,为国家争光而心存遗憾。他有四个女儿,由于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进行摔跤训练。

看到了大女儿吉塔,最终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我也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时,我联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也都像影片中的爸爸马哈维亚一样对孩子严格要求,疼爱有加。我特别喜欢画画,小时候就梦想着长大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起初,在训练基本功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线条都要重复画上很多遍。妈妈告诉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展览室的名师名画都离不开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我渐渐地明白,做什么事都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我学习舞蹈没有再轻言放弃,认真学好、练好每一个基本功。现在我的绘画、书法的二级证书都拿到了。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4)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1《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位只获得全国冠军却梦想着夺取世界冠军的摔跤手历尽千辛万苦将女儿培养成了世界冠军的故事。可以说,这个冠军实在来之不易。

首先要面对命运的捉弄。摔跤运动员希望有一个儿子来实现他的梦想,但他的妻子只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当这位父亲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竟然有着摔跤的天赋。

这是在和那个男孩的打架中表现出来的。作为摔跤手的父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忽然间,几乎要放弃的梦想之火重新点燃。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在一年内把女儿培养成摔跤手。只要不放弃梦想,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第二要面对世俗的挑战。在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从来没有人让她们的女儿**。父亲的决定受到了那么多人奇怪的目光、不理解和嘲笑。

就是被迫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练体能的两个女儿也不能理解父亲,她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表达着对父亲这一“错误”决定的不满。直到这两位女孩去参加闺蜜的婚礼时,闺蜜说自己从小就不被父亲疼爱,十四岁连新郎的面都没有见过就被嫁了人,随后就只能淹没在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琐碎之中,言谈之中对两位女孩充满了羡慕。这时,两个女孩明白了父亲的辛苦。

所以,我早上五点就开始起床,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

第三要面对体制和环境的制约。当他到有关部门为女儿的进一步培训筹集资金时,遭到了轻视和洗牌。结果,他连买垫子的钱都拿不到。这让他明白,印度体育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相关部门不作为造成的。

没有条件他就自己创造条件。用床垫代替摔跤垫,用比赛图表代替比赛。当大女儿进入印度国家体育学院后,尽管他对学院教练的训练有着担心,又不得不很大程度地屈从于这种体制。

当女儿在学院教练的“科学”训练之下,摔跤水平不进反退之际,这位父亲再一次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赶到女儿所在的城市陪练。没房住就租,没饭吃就做,没时间就早起,不让出就**。

最难对付的是能力有限、极其固执的大学教练。他坚持让大女儿按照他的培训要求去做,甚至不惜让学校开除两个女儿,以维护他们所谓的尊严。于是这位父亲只好把当面的指导变成用**、用**来指导。没有什么比无知更可怕的了。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无知和固执的坚持!

那位学院教练无疑就是这样的可怕的人的代表,思想固执愚昧无知而不自知。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5)

看完这部电影后,听到了身边朋友对《摔跤吧爸爸》有关父亲的争议。比起用印度的惨淡现实来为之辩解,我倒觉得不如坦然承认电影里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有其局限性和不完美,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抗争的伟大。演员阿米尔汗也解释了父亲的进步性,不在于是否强迫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于意识到女儿也能有所成就。而且还是最大的成就。

最让我感受到这一点的是父亲送女儿来到大学后,低声下气地请求教练多关照一下吉塔,因为他相信她能为印度赢得金牌,而教练只把这看做笑料,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做到过。很难说这有多么震撼。这就相当于你以优异的竞赛成绩从农村考上了清华物理系,当年没钱念不起书的你爸跑到院领导办公室用一口方言说,老师啊我真的相信我闺女能为中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女儿有着不可思议的潜能,并为之面临着全世界的不理解。而让他与那些痴心妄想的人不同的是,他也一直在用“世界冠军的父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亲身去与偏见和物质条件的困乏斗争,为女儿赢得那一个个来之不易的可能性。无论女儿是在辉煌还是低谷,他对她的信任从来都没有变过。

这种精神放到中国也是稀缺的。社会对杰出女性的判断标准总是不同于而且往往是低于男性的,比方说:“女孩就不要做太辛苦的工作了,漂漂亮亮就行。”“你以后能有个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好。”“早点结婚,过了三十岁你就不值钱了。”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声音是:“女孩子也要能吃苦。”“就算数理化很难,你也不能随便放弃。”“如果你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工程师/程序员/老师/医生/创业者,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不要拘泥于琐事,多想想大事。”“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你也可以成就最辉煌的事业。

这次中心组织大家集体看电影,想起大学时候,我是电影协会的宣传部部长,也组织过当时的社团团员集体看电影的活动,对于爱看电影的我来说,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能让各行各业的人体验不同的主人公人生,在电影中找到与自我契合的些许共鸣。

这部影片和印度大多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影片不同,这部影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信念,关于梦想,关于希望与人生不懈追求发人深思的影片。一开始,为印度的贫穷感到惊讶,为父亲迫切希望有个男孩来完成自己未完的世界冠军金牌梦的`执着感到惊讶,但是命运好像刻意和他来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偏偏四个孩子全部都是女孩,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事实对于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从父亲的神情上深切的感受到了那份失落,但不服输的父亲并未就此放弃梦想,在得知两个女儿把村子里同龄小男孩打伤之后,在听到女儿描述怎样击败小男孩时,喜出望外,希望之花从此时萌生。那一刻父亲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去磨练他的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最终经历了无数困难,父亲带领着两个女儿披荆斩棘,最终以大女儿吉塔获得世界冠军为结尾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影片发人深思的点很多,我想谈谈关于选择,关于坚持,关于人生的不懈追求。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这幅篇章内容全由我们主宰。也许一开始吉特两姐妹并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执意要她们学习摔跤,看似残忍实则饱含父亲深深的爱意,父亲毅然选择为两姐妹寻找出路,选择坚定不移的为女孩们只能围着锅碗瓢盆转,一生无奈等着嫁给素未抹面的男人过着相夫教子生活的印度传统女性人生既定轨迹的命运做对抗。一开始是父亲的梦想,当吉塔当上世界冠军那一刻,父亲由衷的说“你是我的骄傲”的时候,其实梦想早已在两姐妹心中得到了传承。

进入国家训练馆的女摔跤手也很多,为什么一开始小村庄的人要嘲讽父亲及两姐妹?

人生在于选择,逆境永远是相对存在的,就如我们安全所,选择了做交通安全这个领域,就肩负交通安全这块使命,力争保障交通安全,不管风雨兼程都不遗余力。选择怎样的人生,决定权永远在自己的手中,是不是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一如既往的努力前行,这条道路势必不会都是坦途,历经风雨的洗礼,终有一天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终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该是很久没有看电影了,尤其是《摔跤吧,爸爸》这种励志类型的,也许正是这种缘故才无意中触发了心中的那份感动:逆境中中不忘初心、困难中坚忍不拔,步伐坚定、勇于追求。

得意不忘形,末路不怠慌。马哈维亚·辛格这位曾经的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原本寄希望于儿子完成自己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意外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再三考虑之后,让她们练习摔跤,历经磨难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内部。在体育管理制度昏暗腐朽的India,辛格仍然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并取得成功。可见无论我们处于逆境,甚至末路,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根本不是我们退缩的借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接受暂时的失败,但只要坚持,成功一定属于我们。我们安全工程研究所成立,人员不足,技术储备不够、业务开拓困难……,但是我们能够坚持进步、矢志不移。三年多的时间,虽有起伏但我们坚定向前。

感谢一切要感谢的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指导、帮助,无论是姐姐吉塔还是妹妹芭比塔,都是在父亲指导下,母亲、堂兄的帮助鼓励下逐渐进步成长,并最后取得成功。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有很多指路人,无论父母老师还是领导同事,正是由于他们的负重前行、无私帮助才使我们岁月静好。

相信团队,成就自己。吉他、芭比塔的成功与亲友团(父母、伯父、堂哥等)的帮助密不可分,正是团队的力量才让他们走的更远。安全评价、安全设计、安全管理,分工明确、协调畅通。我们意气相投,我们彼此珍惜,只为我们能够在谋生的工作中做一份天使般的职业,只为我们相信只要一起坚持未来一定会美好。

如果有一天我们湮灭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的丰盛。为了丰盛的人生,唯有继续努力。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6)

短片之所以打动人,我想除了精巧的做工外,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选题贴近生活,我们是在看别人,也是在看自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阶段,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曾经经历过的,天真、冷淡、叛逆、迷茫、成熟正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剪影,回过头去,才发现,我们也留下了似曾相识的脚印。父亲代表了全天下的父母,他们的压力不会在孩子面前展现,他们的委屈留给的总是自己,对于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对于自己却是精打细算,叛逆期的子女偶尔也会让他们失望,等有一天孩子自立了,他们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因为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才会激发观众内心的感受。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来源于现实,也会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片,一味的对青年人灌输正统思想,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再现,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思考的舞台,究竟该怎样生活,究竟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亲人。悲剧性的结尾,造就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头脑风暴,珍惜父母、感恩父母、善待父母。可以说,伟大的精神内涵成就了《父亲》,精神内涵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想,每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打动人心的内容。无论是韩国的《父亲》,还是日本的《河童之夏》,即使是经过加工的卡通人物,也会让我们为之感动。两部作品形式并不相同,一部是快节奏的记录,一部是舒缓式的娓娓道来;一部带有强烈的纪实性,一部饱含浪漫的虚幻性,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成功的动画作品,《父亲》和《河童之夏》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精神主旨的表达上,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运用。首先,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善良的本性,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

《父亲》的父子两个从始至终都是彼此的依靠,尽管也会有摩擦,但那些都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反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河童之夏》中的一家人从一出现就营造出了温馨活泼的家庭氛围,反映了日本家庭的共同特点。其次,两部作品都真实的再现了人类的本性。《父亲》中的儿子经历了所有青年人都会有的青春期追求另类,与家长产生代沟,对家人的不理解,甚至还会伤害到自己内心深爱着亲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不好,这只是我们的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青春或许才称得上完整吧。《河童之夏》中的康一一家原本品行善良,他们想要去保护河童小酷,但是家人在媒体的压力下,父亲在领导的压力下,甚至还包含着些许的虚荣心,明明知道小酷的不情愿,还是然之间丰富的情感,才使得艺术活灵活现,才会让我们为了那些虚拟的动画人物而或喜或悲,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动画作品的脊梁,因此,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且引发我们的共鸣,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亦或是眼泪的流淌中,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真思考人生,善待生命。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7)

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她和外公的关系非常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我的心思。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非常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十分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张丽琴刚来到那里并不适应,长时光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我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就应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08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齐回家过春节。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个性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张丽琴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不明白这会对她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至少让她见识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命运卑微与坎坷。他们最终回到了那宁静安逸但封闭的农村,一家人也最后在新春佳节团聚了。张丽琴的妈妈非常开心的看了她弟弟的成绩单,并为她弟弟能取得的较好成绩而自豪,这似乎能给他们这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带来改变命运的期望。也就是在这个春节,出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遭受了父亲的第一次的殴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我闯荡和赚钱的决心。这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护的长发,只身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她打工的生活。张丽琴刚开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卖啤酒,老板教育她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对此她并没有发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着自我的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张丽琴和全国甚至包括全世界的华人一样守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始。他们对祖国的强大和辉煌的事迹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含着热泪,看着一枚枚金牌在中国健儿身上产生,并祝愿能获得更多。张丽琴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光,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对于灯红酒绿和劲歌艳舞也能融入其中,她和身边的那些年轻的男女一样,在鬼火般闪耀不定的灯光和震耳的喇叭咚咚声中,也扭起了在寂静的农村永远不会扭动的舞姿。……而离深圳不远的另一个南方城市,张丽琴的父母为了家中的儿子不重蹈姐姐的路,她母亲决定回家照顾儿子和家庭。张丽琴的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朴实农村妇女,她一方面担心家中的孩子,期间给村中的神灵们烧心许愿期望她女儿张丽琴能变好,另一方面也心疼丈夫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辛苦。最终,他们还是把最重要的期望留给了孩子。

这部纪录片是年轻的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忠实记录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艰苦生活,个性是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那真是一场地狱之行的真实体验。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大奖,个性是那清新而真实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是这次清华美院纪录片展映的开幕影片,导演范立欣期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他想从一个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试图透过这种纪录片来影响这些在校的并将来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们,期望他们关心一下这些底层的农民工们。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8)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印度传记片。这部电影讲述了印度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普加(mahawea singh purga)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电影里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从影片里看到最多的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育儿专家。

好的家长能够发现孩子的潜能。两个女儿打了那个比自己大的男孩,他们以为严厉的父亲会因此责骂他们。没想到父亲却在这次事件中看到了隐藏在她们身上的摔跤的天赋,她们的命运因为一次打架事件而发生了改变。

大多数孩子在早期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天赋,但只有少数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因为很多人的才能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被埋没,一些家长甚至会充当残忍的杀手,扼杀孩子的兴趣在萌芽。多少孩子的天赋来不及闪光就熄灭了。

所以,电影里的姐妹们很幸运。她们有一个善于发现和开明的父亲。在那个保守封闭的小村庄里,他摆脱了一切困难,在巨大的压力下把两个女孩推上了摔跤的道路。

好的家长能够给孩子专业的帮助。如果父亲没有摔跤专业知识,即使两个孩子都有摔跤天赋,在那个地位低下的时代,她们也无法登上世界级的舞台。父亲创造一切条件,化所有不可能为可能。

从地里的沙场摔跤场,到屋顶的被子摔跤场,再到标准的合金摔跤场,父亲绞尽脑汁帮助孩子们找到训练的方法,为孩子们提供各种舞台,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

从早上5点的摔跤技术,到赛场的现场指挥,她们父亲的帮助远远超过了学校的专业训练。

在大女儿参加比赛之前,父亲每次都会仔细观察对手之前比赛的**,然后分析对方的特点,并结合女儿的特点总结比赛的策略。比赛前,女儿总是向父亲讨教,仿佛父亲的话是她取胜的法宝。

每次比赛前与父亲谈心,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父亲很聪明。他细心的分析和耐心的指导最终帮助女儿站上了世界奖台。天底下没有家长不爱孩子,可是能够正确恰当地给孩子提供成长帮助的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父母要么没有专业知识,不愿意虚心学习,最后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或者家长太忙,忙于各种追逐、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耐心辅导孩子。

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他的孩子除非很在行,否则不可能出类拔萃。我相信,在这些成绩斐然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睿智的父母陪伴着他们成长,在她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提供重要帮助,带领他们走得更远。

好的家长总是不停地肯定孩子。

影片中的父亲一直相信他的女儿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尽管历史上印度女子从来没能摘得桂冠。他就那么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女儿在摔跤上绝对有天赋,一直一直给予她们正确的指导,充分的信任。

相比之下,体育院校的教练员则不值一提。他是个唯利是图、自私的人。他第一次露面是从侮辱学生家长开始的。他只关心奖牌数,不在乎学员的个性差异。

学员本身擅长攻击,他却非要她们防守。他宁愿保守地要求学生们赢得铜牌,也不愿向未知的冠军挑战。每次学员比赛失败,他只是一味地指责她们——“你是怎么防守的?

”“你今天是怎么搞的?”眼神里满是嫌弃、鄙夷,从来没有给予她们及时的安慰和正面的鼓励。他充当了学员摔跤场上的差评师,他对学员没有爱。

相反男主角却总是用肯定的眼神注视他的两个女儿,在赛场上为她们呐喊助威。

有人说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因为缺爱。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难道不是在吸引我们的关注吗?所有人都不喜欢被忽视,被否定。

我们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得好。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爱,信任和关注,我们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长时间。

前段时间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在众人心中掀起一阵波澜,人们久久不能平静。

是什么让我们原本可爱的阳光孩子麻木、冷漠甚至不义?

作为父母,我们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我们一直在追求我们认为值得拥有的东西。我们正在努力实现我们的自我价值。然而,当我们回到家里,摘下面具,准备享受家庭的幸福时,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冷漠的眼神和不屑的表情,我们的心似乎在滴血。

我们**错了?我们没有错。我们不是都在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吗?我们自认为我们太爱孩子了,太想让他们过上优越的生活才会忙碌、拼搏,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孩子?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教育?

答案,在风中。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9)

这部电影发生在印度的一个小山村中,一位很优秀的摔跤全国冠军的爸爸渴望着能有生一个男孩完成他世界冠军的梦想。但是命运总爱捉弄人他却生了四个女儿,但没想到的是她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却把三个男孩给揍得鼻青脸肿,所以她们的父亲认为他们有摔跤的潜质,并开始对他们为期一年的训练。他说“给我一年的时间,如果我错了,我将永远放弃我的梦想”。

可能演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部处处衬着男权和父权的女性电影,女儿没有任何选择权,为了爸爸的梦想被迫练习摔跤。但是最后的“世界冠军”却是对他父亲这样行为的肯定。

从小他们被迫五点起床跑步,不能吃油炸食品,被迫每天喝牛奶,在他们最爱美的年龄被迫他们减掉心爱的长发,每天像假小子一样的上课,收到全村、全学校人的冷嘲热讽。在爸爸请求想让两个女儿进入摔跤场练习摔跤时,被毅然决然的拒绝,于是父亲自己给两个女儿做了一个摔跤场。在他们第一次去市里参加摔跤时,有一次被拒之门外,女人是不可以进入摔跤场的。印度的女人是卑微的,在他们参加一场婚礼时,一位新娘对他们说:“至少你们的父亲是为了你们着想,你们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而我呢,连自己选择权利都没有,我14 岁就要嫁人,补贴家里的经济,一辈子有做不完的家务,只能面对着锅碗瓢盆,嫁给一个自己从来没见过面的男人,而你们是如此的幸运,有一个为你们的父亲。”

于是他们开始不再欺骗自己,更不想辜负爸爸的期望,每天早上即使爸爸不再监督也坚持训练,直到他们进入摔跤场。大女儿吉塔在面对四个男生时,选择了最强壮的那个,那时的她已经战胜了自己。比赛输了,但是他对摔跤的欲望已经被激起了。输了的那个晚上她辗转难眠,跑去问爸爸:下一次比赛是什么时间。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父权控制她,而是印度女权的开始。

在接二连三的比赛中,吉塔过五关斩将赢得了全国冠军,为了赢得世界冠军进入了体育学院进修。进了国家体育馆之后,在新体育教练的要求下降低了训练难度,从每天的五点训练到现在七点开始训练,也格外注重技巧。认识的朋友和他一起逛街、化妆、留长发等等与摔跤训练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回家以后,在和爸爸教学上起来冲突,父女两人决定一决高下,但没想到的是吉塔却赢了父亲。那是她已经彻底把父亲教给她的东西忘记了,在日后的比赛中频频失败。这时候妹妹的出现让姐姐受到了些许顿悟。这时候的一个电话让吉塔重新扬起了斗志,想起了以前那个滚泥潭、打群架、打赢全镇男生的女汉子。他把头发再次剃掉,想起了以前的自己。

演到这里不禁想到家里的父亲。远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是否会想起在家里有一个人一直默默的关心着你,他不会想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不会打电话唠叨你,在你打电话回家时,他也总是因为工作忙不接你的电话,但是当我们在外面遇到任何的不开心和不愉快时,他总是会是第一个出现在你的脑子里,仿佛他在就有了靠山,他在会帮我们抵挡一切。他会在你误入歧途的时候把你拉回光明的大道上。他一直都在。

在英联邦女子摔跤运动会前六个月吉塔被教练强制要求放弃55公斤,减重4公斤参加51公斤比赛。吉塔与父亲通完电话后,父亲相信吉塔可以参加55公斤的比赛,并立即坐飞机去学校找吉塔,陪她训练。整部电影,吉塔的教练是这部戏的反面人物,也是他让剧情有了反转。在吉塔摔跤比赛频频输掉时,教练选择为了获奖牌而不是金牌,让吉塔参加51公斤比赛;在发现吉塔体重没有下降时,他选择上报学校,开除两位优秀的摔跤选手。在父亲的极力请求下,学校选择在给他们一次机会,但是不允许父亲踏进校园一步。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父亲教学给女儿技巧。父亲包电影院看女儿摔跤的视频,每天都打电话给女儿传授她们失败的原因。就这样英联邦比赛开始了。

比赛第一场在爸爸的传授下,吉塔没有听教练,赢得了首胜。在采访中,教练一直强调是自己的功劳,是吉塔听他的,但吉塔却说:“这一切功劳都是我的父亲。”在第二场,父亲也是坐在观众席上,与教练相反的思路,吉塔还是相信父亲,拿下了第二场的比赛。反面角色那个教练开始暗中使坏,找到校长说吉塔的父亲干扰吉塔的思路。他的思维是自私的,他想到的只是和他的父亲谁更厉害,谁教的更好,而不是把眼光停在比赛上,拿到金牌。这种没有大局意识的自私的教练,是本部电影批判的一种现象。

在第三局开始之前,这个教练变本加厉,选择将吉塔的父亲锁在小黑屋里,不让吉塔受到父亲技术的指导,却不曾在比赛之前,他的父亲只对她说了:“只有金牌才能被人永远的记住,银牌总有一天会被忘记。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没有父亲坐在观众席上,她慌了,在比赛的最后几秒,他想起了他的父亲说过:“爸爸不能每一次都来救你,你要靠你自己。”在1比5落后时,以一个5分的背摔获得了胜利。关在黑屋里的父亲为女儿祈祷,在听到印度国歌的时候他哭了,跑向了比赛场地与女儿相拥。电影看到这里,我已经哭成了泪人,鼻涕眼泪一大把的擦,都惊着我身边的人了。

父亲,也许他不善言表,但是当你需要他时他总是第一个出现。但是总有一天,他会老去,你将带着他和你说过的话,对你的教导走完剩下的一生。但是请记住,他一直都在,他永远都站在你的那一边。

摔跤吧爸爸优秀观后感(篇10)

在全世界都在为妈妈庆祝的日子,去看了电影《Dangal》,印度语中Dangal 是“摔跤”的'意思,中国上映被翻译为《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紧张又不失温情和笑点的故事,恰到好处的配乐,敬业的演员和值得思考的人生,电影院里的我已经不是哽咽,而是忍不住的失声大哭了,让这碗励志鸡汤喝的很畅快很舒服。

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讲述主角马哈维亚(阿米尔·汗在本片中扮演的父亲)印度的一名摔跤运动员立志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环境等原因,无法圆梦,退役后无钱无地位的他始终怀揣着一颗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一心想生儿子,但老天给了他4个女儿……

有一天当他发现女儿们有摔跤天赋,不顾社会反对和嘲笑,让女儿走一条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道路,“为了女儿对抗整个世界”、与印度传统观念抗争,成为一个孤胆英雄,不信任国家体育学院的教育方式,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正是这份反传统的执拗精神和信念,最后把女儿送上国际赛场,成为印度摔跤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在印度,传统观念都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14岁便要嫁人,然后一辈子跟锅碗瓢盆打交道,但马哈维亚却无视全村人的冷嘲热讽,为自己的女儿选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先是带着女儿和男孩们比赛,最后在国际赛场上夺金成功,为印度人赢得了他们最珍视的国家荣誉,而且动摇了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为全印度千千万万的女孩带来了希望。

喜欢这种鼓舞人心的电影,剧情热血逗乐、竞技惊心动魄、故事励志感人,要知道每个冠军的成长都不简单,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现实的种种,还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几组动作戏非常精彩,毫无尿点,经过了父女之战,二者心灵决裂,再到最后一场父亲缺位,而吉塔终于走向人格的独立,依靠自己取得胜利,才让电影达到了更高程度的升华,实现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也是千万印度女性的胜利。

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扮演者阿米尔·汗为了演好片中角色的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不同状态,通过训练和饮食,愣是将体重从140斤增肥到194斤,从“魔鬼身材”变成“蛋白质大叔”,在拍完胖大叔戏份后,又花了五个月时间疯狂减脂变回144斤的型男,实在是非常敬业,阿米尔·汗如说:“短短几个月,这些女孩子通过地狱般的训练成长为摔跤运动员,让她们看起来完全就像国际职业摔跤手!”。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这种敬业精神,我也是由衷地佩服和欣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