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0-20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8篇)。

观赏作品时从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情节中带来了新的启迪。将每一次反思的结果写进观后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自己,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和社会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您是否对撰写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依旧保持疑惑呢?经过读书笔记吧小编的精心整理和总结本次“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内容丰富多彩,我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受益匪浅!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1)

2017中国人颁奖典礼后:三位亲人献出生命灯塔仍在

全国最佳灯塔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叶**是叶家第三代灯塔工人。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他的名字。75岁的叶**头发花白,回忆起一位灯塔工人的生活,他突然变得健谈起来。

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人。1944年,叶**4岁。他和父亲叶阿岳一起住在鱼脑灯塔上。那时,他的父亲已经是灯塔工人了。

有一次台风,一艘补给船进港避雨,父亲一头扎进风雨中帮忙,但一浪袭来,船被打翻,父亲卷入大海。

埋葬黑发人后,爷爷带着孙子去了白节山,他们一辈子守着灯塔。叶**在祖父熏陶下,爱上了灯塔。1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灯塔工。

1971年春节前夕,几名灯塔工人收拾行囊回家过年,叶**却主动留下来,写信给妻子和两个女儿,让他们来灯塔过年。不料,消息传来。途中,船倾覆,除大女儿获救外,29岁的妻子和5岁的女儿双双死亡。叶**的妻女离世后,他本可以要求组织将他调离守塔一线,但最后叶**只说“给我换一座塔吧”。

这一回,他去了爷爷曾经守过的白节岛。

叶静虎是叶**唯一的儿子。他本可以当一个合格称职的拖车司机。1982年,他接过父亲的班,成为白节山灯塔的灯塔工人。

孙子叶超群是个“90后”。2013年4月,在爷爷和父亲的支持下,他登上了位于宁波海口的七里屿灯塔。

惊心动魄的一夜

冒着12级台风,爬上塔顶排除故障

“做我们这一行,经常会碰上海难,生离死别见得多了。”小时候,叶**就跟着爷爷在白节山灯塔值班,最早听到的一次海难就是“太平轮”沉没。

大学生模拟法庭观后感一:法庭里,审判长威严地坐在高背椅上,用庄严而又洪亮的声音宣读着判决书,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严肃的气息……

实不相瞒,这是我们学校举办“模拟法庭”的场景。法庭,似乎与小学生遥不可及,小演员们演得有板有眼,让我们看到了法庭的“庐山真面目”。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2)

秦玥飞,31岁。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县贺家乡白云村村官。

大学毕业后,秦玥飞没有选择和同学一样的路,而是选择回到祖国,希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20xx年,他考取了公务员后,到湖南贺家山村走马上任,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都已经学会克服,并且开始为群众作事。他帮助农民改善水利灌溉系统,即使在干旱之年也使农民获得了良好收成;他关注孤寡老人,为他们建立集生活和轻劳动于一体的现代养老院;他关注留守儿童,通过公益组织募集资金为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建立起数字化课堂;并让农村留守儿童乘上了安全宽敞的新校车。

20xx年,他以85%的选票当选为衡山县人大代表,成为了第一个直选出的留学归来的人大代表。20xx年,秦玥飞当选中国最美村官。

20xx年,他创立黑土白云农村合作社,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募集资金,建立电商平台,增加农民收。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3)

2015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观后感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于2月18日落下帷幕,看似平静的一年,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感动故事。他们是最普通的人,因为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宽容和无私奉献,让我们尊敬他们。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是不平凡的。他们不仅做好了,而且达到了极致。

他们的坚持和奉献让我震惊,让我脸红,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观。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不断的坚持,我们的人生也必定不凡。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是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读完,很温暖,就像其他的获奖者一样,他们所传达的是爱。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人,没有人能为另一个人而活,即使是父母、家人、朋友,每一段关系,都需要承受和付出,而且是一种长期的付出。

最让我感动的是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的事迹。我是母亲,是否有勇气做儿子16年“同桌的你”?这份责任,需要多浓厚的爱,需要多强大的责任心。

她的儿子是有多幸福。他们的家庭是富有的,一个家庭,相互之间可以付出如此多的支持与爱,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

”这是陶艳波夫妻共同的信念。责任一词,说起来太容易,做起来太难。现如今社会,有多少父母狠心抛下自己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困境。

陶艳波的事迹需要很多人重新审视责任的重要性。看看你自己。你是不是忙着各种大好前途,而忽略了我应该承担的责任?人生不必轰轰烈烈,不必繁花似锦,因为一切终归回归平淡,平淡的背后是责任,是亲情。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女儿放弃了她所有的一切。这种放弃,如此洒脱,如此决绝。每个人赤身**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给了我们一切,最后让我们自由飞翔。

有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却忘记了已经不能跟我们一同飞翔的父母。朱晓军的选择是如此明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后悔和无奈的重担。有多少人只有在父母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才悔后悔。

究竟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失去了亲人,就像失去了人生中的一盏灯,心中少了一份依靠于归属。家是构成国的瓦,每个家庭幸福,国才会富强文明。

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一个人对家庭负责,就会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所以,当你追求那遥远的梦想时,把梦想的一部分给你的亲戚。因为,亲人并不会永远地陪在自己身边。

养育、照顾我们的亲人,是责任,是义务,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病人负责,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有个任务,翻领上有个晨光。

像一个在自己的位置上反抗的战士,像一个用温暖驱赶绝望的天使。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就是肖卿福。

说到传染性麻风,很多人都很害怕。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江西省唯一的麻风康复村安背村时,他整夜没睡,不敢摸床,蹲在地上直到天亮。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

42年来,他独立诊断、治疗新发、复发麻风患者300余例,实施矫正性康复手术100余例,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

5。2010年,有突出贡献的肖卿福荣获麻风防治领域最高奖马海德奖。只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才能让一生克服对麻风的恐惧,给麻风病人一个希望。

一个人的生命太短,42年已经占了一半。想想你自己,你是否愿意把你的半生献给你的事业和别人的生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肖卿福告诉我们,努力做好一件事就好。这件事并不是大众都愿意去做的。能做好自己的职责,是否就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想做的太多,但不要太多。我们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我们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吗。人的生命,只有自己,才会枯萎;有别人的参与,生命才会多姿多彩。

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为自己而活,从别人身上反映出我们的才华。

感动中国人的评选,在人们浮躁的心中激起了一圈涟漪。它让我思考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应该放弃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去掉浮华的光环,人生的背后是种种的琐碎,因为个人的坚持,在种种琐碎中实现了自己的不平凡。陶艳波用了16年的时间让儿子和同龄人一样优秀,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

朱晓军用了13年的时间让父亲过上更幸福的生活。陇海大院用39年实现一个爱心接力。

十个故事,故事不长,故事也很简单,但每个故事传达出的精神却如此震撼。10年,二十余年,16年……这些数字已经足够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他们的品格因为这些数字,变得如此坚实,可靠。我们整天想着要做这做那,眼光长远,恰恰忘却了自己的周围。我们需要的只是沉下心来,接过那份责任,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

最需要的是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所以当想要敷衍了事时,问一下自己,做好了吗?想要逃避责任的时候,问问自己,有权利选择逃避吗?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4)

有这麽一些人:有一位老人,他是从一段历史中走过来的,有人说,他代表着一个时代,有人说,他是中国科技的帅中之帅,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知道,天上有一颗星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而他自己却说:“我很不敢当。

”;有一对夫妇,他们是教师,然而他们同样是孩子,可是却不能守候在自己年迈的父母身边,去了远方,因为在远方有一群孩子要把他们当做像父母一样的老师;还有一位好医生,我们对好医生的要求是:医术高超、治病救人,而他不仅能治病还能暖心,甚至温暖整个世界……他们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中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那么令我们感动,那么令我们崇敬。然而最令我感动的是这其中的刘伟。WWW.DSbJ1.CoM

刘伟10岁时因触电失去了双臂,但他活了下来,学会了弹钢琴。23岁时,他踏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如果你认为他的故事很简单,那么我就告诉你:你错了。

12岁时,刘伟被推荐到北京残疾人游泳队,开始了游泳训练。刘伟的伤残程度是这里最严重的,他的努里是难以想象的。沉下去,坚强的昂起头,再沉下去,再用力昂起头,他不屈的身体一次次从水里钻出来,与命运顽强的抗争。最后,两年后,刘伟站上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的领奖台。

就在刘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满怀信心备战2008年残奥会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又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在这个原本已经残缺的身体上——他患上了严重的过敏性紫癜,不能再做剧烈运动了,一心想拿奥运会金牌的刘伟不能游泳了,这是他失去双臂后命运给他的又一次致命打击。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他是多么渴望在这个时候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决不放弃的刘伟选择再一次从头开始,再一次向命运挑战。

为了支持儿子的梦想,刘伟的父母借钱买来了钢琴,却因为找不到能教他的钢琴老师,19岁的刘伟无奈开始了自学,从最简单的单音练起,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由于脚的大拇指过于粗大,超过了琴键的宽度,按下去的时候经常会带键,后来想出的办法是将它立起来,然后斜着摁,但是,更大的难题是,由于脚趾很难岔开,连最基本的三和弦音都弹不了。刘伟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况,发现自己只能用三个脚趾,但三个脚趾怎么能达到别人用五个手指的效果呢?他想出的办法是双脚并拢,以速度转换这个八度音阶。那时,他一天要练半个多小时。最后,他的腿抬不起来,脚上起了泡。

用自己设计的指法,刘伟的表演其实有一种模式。一年后,刘伟已经达到了手弹钢琴的水平。

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什么样的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绑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眼睛叹息人生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用脚在钢琴琴键上写字:

相信自己。那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我想我不需要再表达更多的感情了,因为我相信任何读过刘伟故事的人都会被感动,相信他的力量。

我们永远比不上他,因为他不幸,我们所面临的困难直是他不幸面前的一点小魔术。但我们不需要和他比,只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想想自己的时迹,想他一样,冷静思考,我们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渡过难关。

“坚强”这两个字屡屡被人们提到,它是一种美好品质。我们不需要放弃它来开发新的好品质。刘伟的故事告诉我们,它永远不会过时。

76岁的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在新疆无人区守了52年的边境。这对远在新疆索尔布拉克无人区的老夫妇,年轻时就信守了半个世纪对国家的承诺。今年7月份,现代快报制作的h5作品《无人区52载守边人》爆红网络,老魏叔也成了真正的网红。

近日,老魏叔夫妇以他们打动人心的守边故事,入选20xx感动中国全国候选人。在20位全国候选人中,还有一位来自江苏的候选人“寻亲大姐”吕顺芳,也是很多人熟悉的面孔。在此之前,《现代快报》也曾多次报道过陆姐的故事。

入选20xx感动中国全国候选人

76岁的魏德友和妻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退休工人和边防战士。在新疆萨尔布拉克中哈边境无人区,他们帮助边防官兵驻守边境52年。

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一米多;夏季蚊虫猖獗,当地有句俗话“十个蚊子一盘菜”。西面直线8公里,为中哈边境173号界碑。1964年,从部队转业的魏德友主动报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手拿着镐、枪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涯。

两年后,他从山东老家带走了妻子刘景浩。

52年过去,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也是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夫妇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老伴守着家,老魏叔每天沿着边境线放羊、巡边,来来回回十几公里。52年来,他走了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快报制作的h5让老魏叔成为“网红”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5)

当蜡炬变成灰色的眼泪始,它就干了,照耀着世界。蒲公英随风飘落,变成沃土。固然烛炬燃尽,但是烛光精神永不磨灭;固然蒲公英化为一枝秃干,但是下一秒的大地仍然芳香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2013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视频。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师生潸然泪下,心灵震动。

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爱的海洋中,一个个高大的身影展现在我面前。有为了国家事业而无私工作,直到生命终结的林俊德;有为社会、为家人忘我奉献、不求回报的陈斌强;有扶危救困捐献器官的何玥他们自我奉献,换来他人的幸福;他们以感人事迹,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他们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先进事迹感染着我们;他们的庙宇虽然洁白,但光辉的形象总是优雅而充满活力!陈斌强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2007年,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

他用一块蓝布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他开着电动车送母亲去上班。他清楚地记得,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条布带是母亲的爱,母亲带着她自己。长大了,这布带便是自己的深情,自己用它背着母亲。

总有一天,母亲的记忆已经远去,但爱不会。它在孩子们的怀抱中代代相传。所以,不论时间多么紧促,不管工作多么辛劳,自己都要拼尽全力,像小时候母亲无怨无悔的照顾自己一般往照顾她。他对待母亲没有丝毫懈怠,乃至用自己的生命往换取母亲的幸福,他在所不辞。

固然陈斌强知道,在母亲心里,或许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他为什么整日陪伴在自己身旁,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感觉到无穷暖和,一定会感觉到有一个值得依托、信任的人围绕身旁。陈斌强的朴实孝心,催人泪下;他的坚定执着,天地可鉴。他固然没有干大张旗鼓的大事,但是他却具有平凡人没有的精神。

他的孝心感动了中国,他的孝心将永存!童年,单纯的幸福和幸福。然而,12岁的何月却悄悄离开,捐献了自己的器官。

她犹如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对她如此残暴,她却像天使一样翱翔。她来了,却从未离开,用平凡的生命,最后一道闪光,照亮了世界。

年仅12岁的何玥即将小学毕业。然而,他被发现患有恶性程度很高的小脑胶质瘤,并住院接受了第一次手术。2012年9月初,病情忽然复发,二次进院。此时肿瘤已分散至脑部组织。

当她听说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把自己的器官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12年11月17日零点10分,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言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位患重病的患者。使得三位病人康复出院,她如同死亡线上的小天使,为病痛当中的人增加了光明和希看,为恐惧死亡线上的人平增了爱的滋味。

她年轻,但有着伟大的精神;她朝气蓬勃的生活,却埋葬在童年。她的生命闪耀着光辉,照亮了别人的幸福之路;她的精神散发着芬芳,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此时此刻,许多**泪,为眼前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此时此刻,许多人热情洋溢,为心中的勇气和钦佩。

童年对我们来说也许短暂,但对何玥来说却是永恒的。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6)

感动中国2017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76岁的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在新疆无人区守了52年的边境。这对远在新疆萨尔布拉克无人区的老夫妇,用半个世纪的坚韧不拔,兑现了年轻时对国家的承诺。今年7月份,现代快报制作的h5作品《无人区52载守边人》爆红网络,老魏叔也成了真正的网红。

近日,老魏叔夫妇以他们打动人心的守边故事,入选2016感动中国全国候选人。在20位全国候选人中,还有一位来自江苏的候选人“寻亲大姐”吕顺芳,也是很多人熟悉的面孔。在此之前,《现代快报》也曾多次报道过陆姐的故事。

76岁的魏德友和妻子被选为2016年全国候选人。他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退休职工和边防官兵。在新疆萨尔布拉克中哈边境无人区,他们协助边防官兵驻守边境52年。

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一米多;夏季蚊虫猖獗,当地有句俗话“十个蚊子一盘菜”。西面直线8公里,为中哈边境173号界碑。1964年,从部队转业的魏德友主动报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手拿着镐、枪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涯。

两年后,他从山东老家带走了妻子刘景浩。

52年来,昔日的战友们陆续回国,边防官兵们一个接一个地战斗。就连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也搬到了条件较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夫妇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老伴守着家,老魏叔每天沿着边境线放羊、巡边,来来回回十几公里。

52年来,他走了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快报制作的h5让老魏叔成为“网红”

今年7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无人区,走进魏大叔家,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深入采访。7月26日,现代快报推出题为《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h5及全**系列报道,仅单条h5的阅读量已过2000万次,点赞“陪老魏叔一起巡边”人数超过130万次。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

2亿次。h5还被改造成了一个****剪辑,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乌鲁木齐等五个大城市的公公交通地铁、高铁飞机和户外大屏幕上循环**。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也相继报道了老魏叔的故事。

网友们纷纷给老魏叔点赞,并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网红”“这种朴素的坚守才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8月9日,农历七夕,老魏叔的故事和现代快报的报道,还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10月28日,**宣传部在**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魏德友的先进事迹。老魏叔夫妇入选,“众望所归”现代快报制作的有关老魏叔的h5作品在网上热传之后,许多网友在鼻酸落泪的同时,也开始高声呼吁,“老魏叔夫妇应该入选今年的感动中国候选人!

”而近日候选人名单一公布,立即获得网友们大赞,“老魏叔夫妇入选,众望所归!”

对于魏德友夫妇入选今年“感动中国”的全国候选人,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工作人员直言,“他们的入选毫无悬念”。今年下半年以来,专栏组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大量选举故事,其中魏老伯夫妇的故事是最能打动选举委员会的故事之一。

一些推选委员会成员表示,他们有的此前就看到了网上**的现代快报制作的h5作品,或是在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上听到了老魏叔的故事,十分感动、印象深刻。因此,此次魏德友夫妇成为全国候选人,在栏目组看来可谓当之无愧。在央视网的“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页面,记者看到,截至12月9日晚上11时,魏德友夫妇的票数已达到20274票。

成为2016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老魏叔有什么感想吗?12月9日晚上,现代快报记者打通了老魏叔的**,在**的那一头,老魏叔的语气像往常一样平静,“我其实没做什么,”他说,“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

感动中国2017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17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

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

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能做一些感人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他人、为集体、为家庭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13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

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他们创造了如此广阔的精神世界?什么样的机会让他们搬到九州?走进他们,扪心自问,在行动中发现真相。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能做一些感人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他人、为集体、为家庭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7)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篇8)

(一)

申亮亮,29岁,生前系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16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二)

吕顺芳,女,64岁,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官林镇义庄村农民。

吕顺芳小时因家境贫困,年幼的妹妹被忍痛遗弃。为了圆母亲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她四处奔波寻找妹妹,然而直到母亲去世也未能如愿。寻亲路上,吕顺芳发现还有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她暗下决心:“我要帮天下父母寻找他们失散的儿女!”

2000年5月,吕顺芳在家中办起了“寻亲驿站”,先后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4个省区的3000多名寻亲者。为帮人寻亲,吕顺芳辞去工作,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14年来,吕顺芳帮助300多名寻亲者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亲人,使一个个离散多年的家庭破镜重圆,用爱心演绎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寻亲大姐”。

“虽然我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亲那样抱憾,那么多的家庭能够骨肉团圆,我感到付出再多也是值得。”吕顺芳说,“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会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