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名人故居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1-09

名人故居观后感6篇。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名人故居观后感6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名人故居观后感【篇1】

初二(2) 沈童语

巴金故居

简介: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所,也是千百万读者眼中的文学圣地。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

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在这座花园洋房里,有巴金晚年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和译作。

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个人经历:巴金故居坐落在一条小路上,通往故居的大门被绿荫覆盖,相当不显眼。一开始我没怎么注意。一扇铁门就足以说明巴金先生的生活非常低调。

进了大门,一栋洋房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处。我向四周环视了一圈,扑面而来的青草香气和各类植物组成的绿色景观令我着迷。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栋副楼组成。我走遍了整个工地。巴金先生住处的外观装饰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在副助楼的墙上,绿色的藤蔓缠绕着,与阳光相配。在这个冬天,它们也交织着一股勃勃生机。在外部,唯一令我驻足许久去观赏的也只有花园了,然而在这花园中,几乎种满了白玉兰,我细细寻找,也未发现一朵名贵的花,虽不珍贵,却在平凡中透露出淡雅。在巴金先生青年时,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宣泄为主要特色,当他来到上海,居住在这个花园洋房里时,已是年过半百,此时的写作风格也正如这花园中的一簇簇白玉兰,创作激情转为平静,在客观写实中慢慢品味过往岁月。

赏花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巴金先生在写作的空余,栽种着花朵,享受着生活的点滴,我也看见了巴金先生在写字台前,映着阳光,握着钢笔,一边回忆着往事,一边书写着他的经历。

淡淡花香传来,驻留在这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了别样的清香…….

也许在这座花园洋房里,这座小小的花园是整座建筑的灵魂,充分体现了巴金先生晚年的性格和情怀。我也幻想着,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有这么一片栽种着白玉兰的花园,闲暇时观赏着花,在闹中取静,不必去理会门外的浮躁,这是种怎样的享受啊。

孙中山故居

简介: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占地25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览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居住的地方。这是当时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侨买来送给孙中山的欧洲乡村小房子。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和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官邸交给人民**,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

博物馆由欧式风格的房屋改建而成,三层八个展区,展览面积7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书法、材料300余件。

个人经历:孙中山先生故居属于现代欧式建筑,外墙为灰色鹅卵石,屋顶为品红鸡心瓦,别具一格,近现典雅之美。

孙中山先生故居有两层: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接待室和一个大型室内阳台。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所处的位置。尽管他遭受了许多挫折,但他并不气馁。他在这里总结革命经验,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书房里,有他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影子。

当我走进书房时,我发现书房的三面有书架,书整齐地放在里面。书房对面有一张桌子,桌上有画笔、墨盒和印刷泥盒,还有孙中山先生常用的放大镜和画板。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坐在写字台前,皱着眉头,为中华**的未来感到担忧;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翻阅着历史和政治文献,他总结着革命经验,继续探索革命道路;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书用毛笔书写将来的革命计划,用放大镜斟字酌句地检查着;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的两鬓渐渐斑白……

孙中山的革命之路在这里又重新启程,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孙中山也却因这里而去世,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北上,他在这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重申了他的“北上宣言”,进一步阐明了他北上谋求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

看着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我不禁佩服孙中山先生敢于为革命牺牲的精神,对他深表敬意。

杜甫草堂

简介:杜甫草堂博物馆位寓成都时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纪念馆始建于1955年,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个人经历:新年我们去了成都,参观了杜甫草堂。

进入场馆,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门两旁的一首诗,我走近细细观赏,上面刻的正是屠夫描写自己草堂的《狂夫》,笔法刚劲有力,更加表现出了诗人的“狂”气和内心的喜悦,抒发了作者即使到了晚年也壮心不已,并且对于居住在此处十分高兴。

迈进大门,一片绿色充斥了我的视线,树丛边小溪中也倒映出高大的树影,河水也泛出新嫩的绿色,一年四季,这里都如新春,四处生机盎然。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小溪旁,向下望去,几条鲤鱼自在地游着,它们身上的鳍一张一合,十分悠闲地在水中游览着,它们就这么摆动着尾巴,一天里在一座座桥下穿过。这样一幅美景,还真令我感到置身古代。

博物馆还根据杜甫诗中所写和明代格局重现了茅屋,墙壁由木头制成,有些墙的内层部分已经裂开,屋顶也是木头做的,但上面铺了层茅草,茅草有些部分已经变枯,发黑,看上去摇摇欲坠,碰一下就要倒塌。进入茅房便是客厅,客厅里摆放着招待客人的床席,两张约有两分米的小板凳摆放在上面,中间夹着一张小桌子,客人就和杜甫盘腿而坐,沏杯茶,谈谈政事或闲聊几句,聊累了,朝门外望去又是一幅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进入另一个房间,这是书房。杜甫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一扇窗户对着桌子。它不仅可以看到光,而且可以简单地观察窗外的树木。你一抬头,写诗的材料就来了?

名人故居观后感【篇2】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爸爸常说的文化重镇——绍兴。爸爸说去“鲁迅故居”玩。

坐大巴可真晕啊!我感觉两眼发白。公共汽车一路摇摇晃晃,就像一个正在跳舞的人。而我只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蟑螂。“谁有水啊”我在心里说。水对,喝茶!喝过茶以后不是可以精神焕发吗我立即从背包里拿出水瓶,喝了满满一大口……哇!效果好像很好!!我的头痛立即消失了,脑袋好像被清洗过一样,轻松自在,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终于下大巴了。我悠闲地转了几圈,一眼就看见“鲁迅故居”了,我奔了进去,马上躺在椅子上睡下。与此同时,妈妈正在找我呢!突然,我像被蛇咬过的人如梦初醒。要知道,我回酒店还要干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呢(暂时不能说出来)。

我们先看了鲁迅的房间。对我最深刻的是厨房和藏书室,那里宽大得不可思议,还有各种各样“新奇”的家具。藏书室里有几个箱子,非常大。里面会不会有财宝呢当然不会。因为写的是藏书室嘛,自然是藏书啦。我仿佛看见自己端正地坐在那里看书,看了一本又一本,都忘记吃饭的时间了。突然,妈妈一声“洋洋”把我从美梦中拉回来。我只好无奈地跟着妈妈向前走,来到了鲁迅上学的教室——三味书屋,在墙壁上看到了关于读书的一个词: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爸爸还给我详细地讲了这“三到”,我在心里默默念道:以后我也要做到这三到,虽然很困难。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宽阔的“百草园”。爸爸告诉我这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能在那么大的花园里玩,也太爽了吧!”我大声叫道。

看完以后,妈妈说绍兴的臭豆腐也很有名,就想买臭豆腐吃。我们也饿了,所以只好花掉一些钱了。

回酒店以后,我喝了几口茶,要知道,我得把睡眠保住啊,让“鲁迅故居”刻在我的脑海里!

名人故居观后感【篇3】

我的故乡泉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浓厚,历代名人辈出。这些先贤在世时大多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些住宅具有很古朴的闽南建筑特色,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爱护。

古往今采,泉山晋水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州儿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雄才英杰。据统计,泉州有历代进士2500多人,文武状元10个。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民族英雄郑成功、大将军施琅等等,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有的出生在泉州、有的生活在泉州、有的安息在泉州。他们住过的老屋、用过的旧物、安息的基地,尽管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残损,但依然存留着名人的气息,述说着名人奋斗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等待着后人去感受、去认知、去解读。

《泉州名人故居》图文并茂,历史信息丰富,忠实地记录了名人足迹和故居现状。读之,可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鉴。名人故居是历史发展的文脉,是前人留下的财富,是精神文明的宝藏,我们必须重视,必须珍爱,必须保护。

看完了《泉州名人故居》,我对于锡兰王子故居是印象最深刻的,锡兰王子故居世家大厝坐落在泉州市区涂门街关岳庙西边,是一座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古大厝。关于这座古厝还有一段很曲折的历史故事,我看得津津有味,如果你也感兴趣,那就赶紧去看看这本书吧!

看完了这本书,我希望家乡的人们都能好好保护这些名人故居,因为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名人故居观后感【篇4】

因仰慕鲁迅大名,所以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鲁迅故居参观。刚下车,门口的鲁迅雕像马上映入到我们的眼帘,给人一种亲切之感。随后,我们从百草园参观到了三味书屋。

一踏进百草园,一口幽深的小井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接着,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呈现在我们眼前,足足有一人多高,石上刻着“百草园”几个淡绿的三个大字。在巨石的后面,有一块正正方方的田地,到处翠色欲流。两旁矗立着几棵苍翠欲滴的参天大树,它们像卫士般守护着百草园,保护着鲁迅小时候快乐的天地。百草园的每一寸土地上,住着一个个“绿色小精灵”,它们陪伴着大树们,我想小时候的鲁迅,那时应该是非常的快乐。在鲁迅小时候,百草园里还出现过“美女蛇”呢!墙角,还有些破损,那是被“小鲁迅”挖的,看着这些景色,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鲁迅在百草园度过的快乐时光,多美妙啊!

我们出了百草园,向西走,不出半里,便到了鲁迅的先生家——“三味书屋”!起初,我听到这个词,还认为是一个书房呢!原来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一踏进此处,忽然觉得安静地出奇,但我又仿佛听到了鲁迅和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抬头看,中间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这四个大字。三五书屋比现在我们的教室要小得多,但它古色古香,木椅、木桌、白墙、黑砖……也别有一番风趣!

我们还来到了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门口还站着一个活灵活现的孔乙己雕像。咸亨酒店里还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孔乙己欠本店九文钱”!看着孔乙己当年的窘态,我们一家三口还体验了咸亨酒店里的食物。

此时,夕阳西下,鲁迅故居旁的酒家,也慢慢点起了通红的灯。夜里,灯光隐隐地闪烁,古色古香的夜晚令人陶醉入迷,流连忘返,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一定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名人故居观后感【篇5】

看了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名人故居观后感【篇6】

参观名人故居

在我的家乡金山张堰,有一座南社纪念馆。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陪我去参观纪念馆,了解了很多。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社团,文学以诗歌为主。协会成立以来,张堰的圣贤们积极参与和领导协会的各项活动。国际著名天文学家高平子、著名画家白蕉、文学家姚石子等都曾在协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其实南社和台湾有着不小的关联。台湾省交通部邮政总局于1988年12月23日印制了“高平子诞生百年纪念”封一枚。高平子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他来自金山县张堰乡秦望村。

**37年(1948)由其子启明接去台湾,任“中史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省气象所技正,“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及天文同好会理事长,“国立**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等职。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陆和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陆与台湾已经“三通”了,曾经海峡两岸的对峙也消除了。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是中华炎黄子孙,就如同高平子和南社的渊源一般。在两岸和平友好、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身为中国人的两岸儿童,应该共同努力,传承两岸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期待吧!孙筱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