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荐]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24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

闲暇之际,我们都喜欢走进电影院观看精彩的电影,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想要这种感动长存于心,我们就应该好好写一份观后感。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的快乐。那么你知道观后感的基本格式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1)

作为一部设定在二战时期的电影,《美丽人生》十分注重细节的把控,让观众在观影时没有“出戏”的不适感,以下关于历史的细节更是能够看出剧组的用心:

1、纳粹德国四号项目

为了替国家的战争机器节省资源,希特勒启动了T4计划。残障儿童被秘密地送往一个特殊医院,然后被集中处死。国家甚至通过教育的方式,向人民灌输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影片中出现的三年级题目“一个疯子每天花国家4马克,一个瘸子花4.5马克,一个癫痫病患者花3.5马克,平均每天花4马克。如果这30万病患被消灭,国家能省下多少钱?”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2、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是希特勒的党羽们组织的一次大规模袭击犹太人的事件。就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样,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和犹太人个人财产的破坏活动。而“水晶之夜”标志着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的开始。虽然意大利的犹太人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打砸抢,但是从时间上来说,圭多被关进集中营应该就是水晶之夜之后的事。

3、纳粹集中营

纳粹统治时期,建立了多座集中营来关押和处死犹太人、波兰人等所谓的“劣等人种”。影片中没有过多地描写集中营的生活细节,但是借“洗澡”的名义将老人和小孩骗进毒气室杀死足以体现集中营中的残忍行为。

最后,在新年给大家推荐这样一部非典型贺岁片好像有些不合时宜。我们只是希望在今年这个疫情肆虐的特殊新年里让大家拥有面对困境的坚强与乐观,希望大家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战胜病毒。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顺遂平安、理想依旧。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2)

小的时候,父母总喜欢对我们撒谎。他们会说如果你不听话,会有人把你拐走;如果你不说真话,鼻子就会变长;如果你好好表现,圣诞老人就会在你期望时到达。然而,长大后发现就算自己撒再多的谎,鼻子也不会变长,匹诺曹的故事只是童话。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父亲对孩子说,他们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是参加一场游戏,积满1000分就可以获胜,奖品是坦克,但是不能哭,不能找妈妈,不能吃点心时,我不禁就想到我童年里父母对我撒过的那一个个谎言。他们让我相信童话是真实的,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会被温柔以待,一切不美好都应该笑着去看,即使他们知道这不是真的,即使他们也曾为生活的不美好郁郁寡欢。

这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啊,他们希望我们的童心一尘不染,希望世俗的苦难不要太早降临在我们的身上。电影里的父亲,虽然每天都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受着折磨和虐待,但是每次回去,都假装着开心对孩子说,今天的游戏很好玩。他让这个谎言撒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当自己要被士兵枪决,路遇过儿子藏身的箱子,他没有表现出半份恐惧,只是向儿子眨了眨眼,迈着滑稽的步伐走向死亡的角落,仿佛在说,哈哈,这只是一个游戏。

《美丽人生》是罗伯托·贝尼尼自导自演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有人说这更像一个悲剧。我觉得无论怎样,也许罗伯托·贝尼尼饰演的父亲经受的是悲剧,却把悲剧演成了喜剧。如果结果注定是悲剧的话,那我们是否一定要把过程活得也郁郁寡欢?或许在落幕之前,让悲剧笑着上演是更好的选择。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3)

一提到父母之爱,特别是父爱如山的电影,《Life is beautiful 美丽人生》必被提及。

《美丽人生》是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于1997年12月20日在意大利上映,后风靡全球,历久弥新。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父亲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评选中一举斩获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三项大奖。

首先,电影故事不落俗套,别出心裁。 战争也是电影的主要题材之一,其中不乏《辛特勒的名单》、《血战钢锯岭》这些优秀大片,但《美丽人生》却另辟蹊径,叙事成功,因为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战争片的表现手法,而是用“寓言”的方式写实,明明是悲剧,却传递了更多的喜剧效果。

在剧情完整度上,影片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做了充分铺垫:比如前面儿子深爱坦克,后面才有了父亲利用他对坦克的期盼编织美丽的谎言;前面儿子表现的不爱洗澡,后面这一小点正好救了他的命;前面男女主人公看歌剧,后面男主正是通过咏叹调向女主传达他们还活着的信息……

在电影表现上,导演兼主演罗贝托·贝尼尼发挥了高度的创意,把本已经拍烂的二战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梗点石成金,又利用了卓别林的喜剧效果,既体现了意大利人开朗的民族性,又把故事叙述的生动形象,让观众泪中有笑,笑中含泪。

即使过去了20多年,这部电影的故事依然不失创意,熠熠生辉,甚至可以说,直至今天,还没有哪部战争电影在情感表现方面能出其右。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4)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前半段的故事经常使我捧腹大笑,而后半段却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那伟大的父爱而流泪。父子俩被抓进集中营后,父亲善意地欺骗儿子说这是个游戏,集到1000分就可以看到坦克,但是在最后父亲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而被德军杀害了,而儿子却见到了坦克。

父亲的爱是山,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父亲的爱是难以发觉的,这位父亲也是无形的保护儿子,为了儿子心甘情愿地去送死。父亲都不善于表达爱,但并不是不爱我们,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明显。在面临大困难时,往往都能看出父亲那浓浓的爱。父爱不是生病时的问候,不是失败时的鼓励,不是困难时的帮助,更不是被欺骗后的安慰,而是面对生死攸关的那一刻的选择,是保护孩子不害怕,不受伤的方法。父爱不需要张扬,不需要大肆宣扬,只需要让它沉默下去,不被人轻易发现。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取材于二战期间意大利犹太纳粹集中营,以基度和朵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剧情。

从基度和朵拉谷仓塔楼初次相遇到两人上班路上邂逅,再到基度向朵拉表白爱慕之情,最终朵拉在基度的帮助下巧妙地摆脱鲁道夫的纠缠,基度赢得了朵拉的芳心。朵拉离家出走,两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基度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被纳粹的阴云所笼罩,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基度是犹太后裔,申请开书店就遭到很大的波折。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基度父子。朵拉回家后,看到人去楼空,乱糟糟的场面,明白了发生了什么。

他她没有犹太血统,坚持要求和丈夫,儿子一块儿去了集中营。基度不想让儿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骗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谁最先赢得1000分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做为奖品。乔舒亚的玩具坦克破旧不堪,他多么想要一辆新的坦克,他忍受住了饥饿,恐惧。基度的游戏没有使儿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在纳粹集中营魔鬼般日子里,基度想方设法偷偷通过纳粹的广播,放妻子爱听的音乐,向妻子报平安。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纳粹准备逃走,基度把儿子藏到一个铁皮柜里,告诉他外边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要出来。他准备乘混乱找朵拉,不幸被纳粹发现。经过铁皮箱时,他还迈着大步,意在告诉儿子别动,而自己却死在了纳粹的抢下。

天亮后,纳粹分子逃走了,乔舒亚从铁皮箱里出来,幸免遇难的人,纷纷从牢房里出来。美军的坦克开了过来,乔舒亚异常兴奋,美军士兵将他抱上了坦克。朵拉也幸免躲过磨难,乔舒亚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基度的机智、幽默赢得了朵拉的芳心,两人的爱情经受住了考验。在纳粹集中营里,基度冒着生命危险向朵拉报平安,使朵拉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基度在集中营里每天干着高强度活,身边的人不断地减少,还要冒着被处死的危险照顾儿子,鼓励他坚持做游戏赢得积分,获得奖品。

二战后,集中营痛苦的非人生活使许多在集中营活下来的人回忆往事都非常痛苦,许多人后来患上了忧郁症。基度用游戏的掩盖了这种痛苦,让儿子乔多亚的幼小心灵免受涂炭。伟大的基度,可伶的人,为了儿子宁愿牺牲自己。

影片中主人公有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家庭,基度为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美丽的。片中的儿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有一个风趣的父亲,父亲带给他快乐,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他的人生也将是美丽的。片中的母亲有了一个快乐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丽。人生的美丽也不单指快乐,更强调人生的意义,人生便因意义而美丽。聪明、勇敢和善良的人们都能缔造出美丽的人生。

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根本不能与六七十年前的纳粹集中营中人们的磨难相提并论。想想自己有时,在困难面前低头,与伟大的基度在磨难中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差得实在是太远了。把一切磨难视如草芥,一直保持豁达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的困难,密切观察事物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基度的心理素质可谓超级的好,也许这是天生的,后天的锻炼也是必要的。我天生心理素质不太好,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需要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我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磨难,只有以乐观的心态,坚定意志,昂扬的斗志,才能正确面对困难,才能战胜困难。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5)

前几天在图书馆看到读书协会推荐的《美丽人生》这本书的简介,感觉还不错,就从图书馆借出来了。这本书讲了主人公尼古拉·格雷辛斯基和蒂埃里·布兰德故事,格雷辛斯基是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虽然算不上倒霉鬼,但是一颗心却总是处于不安之中。长久以来,他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早上醒来都会碰到焦虑那个冷漠的魔鬼。布兰德可悲之处在于长了一副非常平庸的面孔,平庸到一无是处的地步,他的生活也非常平凡,没有多少激情,过的是一种非常平常的小日子。

这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在网球场上相遇,一场网球打下来成了气味相投的朋友。而此时从不喝酒的格雷辛斯基端起了装满伏加特的酒杯,两人借着酒气打赌,发誓要改变生活,三年后的此时此刻在这个地方见面。他们想证明四十岁的他们过了一种生活之后还可以过另外一种人的生活。两人分开之后,布兰便去履行诺言,有计划的与自己同居多年的女伴分开,并且接受了整容手术,割断了原来的一切社会关系,做上了自己从小梦寐以求的职业:私家侦tan,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而格雷辛斯基第二天就后悔了,但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从那次之后,他就对酒产生了兴趣,喝酒可以让他变得底气十足,让他有勇气改变上司的决定从而被老总看上当上了部门总管。同时他还发明了啤酒罩并申请了专利。酒不但给了他勇气,也给他带来了爱情。不过因为酗酒成瘾,有钱后又忘乎所以,终被公司解雇。三年之后,两人在约定的地点见面,虽然布兰整容了,但是他的球技还是欺骗了他,终究被格雷辛斯基认出来了。

这部小说反映了在现代社会巨大的压力下,许多人都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想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他。但是即使我们能够改变外貌,但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感情等都是不能改变的。正如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格雷辛斯基最终还是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还是摆脱不了那个焦虑的魔鬼,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比以前更加糟糕。小说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了一种社会冲突,我们可以改变身份,但永远改变不了自我。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6)

在很早的时候,我妈就跟我提起过《美丽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讲过,只是一向没有看过。我十分感激孟教师为我们播放这部电影。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东方似乎必须会有一种个性的意识,就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总是由掌声和鲜花相伴,似乎仅有这样才能为自我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战场上绽放出这样那样的光。

对这样遥远的战争故事,难道不觉得太政治么战争并不是英雄们背负的,战争不是单属于英雄的故事,不单属于士兵的故事。有时候我在那些所谓的战争作品中找不到时代,倒是颇像一部偶像剧。我们对战争的感知会变成这样,是正因什么

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如《希伯利亚理发师》又比如《黑皮书》。战争过于残忍,正因在战争中所仇恨的对方,同样也在战争中所以而清晰得从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枪扣时从手指把麻木传到心底。在战争里,前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恐惧驱使我们忘记一些东西,放下一些东西,比强孩子们忘记纯真。但我们绝对不好放下爱与人道,在战争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能够是最坚固的。

战争面前我们都要受伤,我说战争不仅仅是士兵的故事,它是一场暴风雨,每个人都要淋湿,可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没有被淋湿,正因有另一个人帮他挡住全部的雨点。

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有个美丽的童年,完整的童年,可是战争夺走他们的完整的童话,让他们在灰色背景的世界里完成他一辈子的使命。这不公平,对谁都不公平。所以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父亲,用生命拯救一个孩子的纯真。他的死亡,他的一切行动都在控诉战争带给我们的创伤。这样精神上所带来的创伤,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些伤痕在说:

“不好再有战争!”

在课文中也有这样的话,是《亲爱的爸爸妈妈》里所出现的。

在世博会的墨西哥馆里我记得有说墨西哥的历史,战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它们,它们就永远地消失。”大屏幕上是这样写的。可是欠们所应阅读的,不是憎恶。

在阅读《芦花荡》时,那个分析“老头子将敌人置于死地时萌发出的愉悦情绪”到此刻还使我痛心着。这种仇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战争中需要我们记住的不是英雄们杀敌后的快感,而是告诉我们这些身处在和平土地地上的人们,我们所享受的安逸带来的一切的可贵,和平的可贵,自由的可贵。

战争使我们更爱自我的国家,没错。而东西方战争作品的差异也就在于,在东方文学作品中,我们最终宏扬的是本国的威严,大家是站在各自的国家发扬本国精神。而西方的战争作品里,它年表达出的伦理,人性是不分国界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每个国家在战争中,在平凡人之间,闪耀的“人”的本质。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7)

时隔23年,豆瓣评分9.5的经典电影《美丽人生》重映了。

很多人说,这是2020年必须要看的第一部电影。

以前看《美丽人生》,以为讲的是战争;再后来,觉得是爱情。

如今到了一定年纪,我看到的,全是关于亲情的真相。

在影院重温,笑着笑着不觉眼眶发酸。

曾经不懂影中意,如今才明白,我们都是电影中的那个小孩。

圭多是一个犹太青年,在意大利小镇上,他经营着一家书店,和妻子多拉、儿子约书亚过着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但在约书亚5岁生日这一天,一切都破碎了。

纳粹抓到了圭多和约书亚父子,强行把他们推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

装满犹太人的车厢里,满是恐惧的味道,年幼的约书亚问圭多:“爸爸,我们去哪儿?”

圭多掩饰着焦灼,故作轻松地说:“你不是一直想去旅行吗?爸爸给你一个惊喜。”

到了集中营,约书亚看见的,是一个如棺材一般的屋子,每个人脸上,写满了饥饿、劳累和死亡。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8)

《美丽人生》,一如片名,那和煦温暖的阳光、那充满智慧的幽默、那深深的爱恋与舐犊之情……这些能够得上美丽人生的因素却是发生在战争阴霾之下。残酷的战争为背景使得这一切都那么难能可贵。战争是黑暗的,可主人公的心中有阳光,生活便是美好的,态度便是积极的,心理便是乐观的,画面便是明艳的,情节便是喜剧的。

偶然的邂逅了他的公主;冒充视学官对种族的一番调侃;在叔叔的饭店里左右逢源;和“公主”在雨中漫步,又骑着一匹涂有“犹太马”字样的白马带着公主逃离订婚现场;儿子大了,他对儿子说“犹太人和狗不得入内”与“蟑螂与生番不得入内”其实一样;被纳粹抓走了,妻子毅然决然的说自己也是犹太人,跟着他们到了集中营,而他更是对儿子架构了一场精彩刺激的积分游戏,他从德国军官那儿“翻译”了游戏规则,他偷偷跟儿子通过广播问候他的公主,他给儿子找了一群德国小伙伴,他用餐厅的留声机为远在女营的妻子播放他们曾听过的歌剧;纳粹要撤出集中营了,他对儿子说这是游戏的最后一关,将之藏了起来,他冒着危险寻找妻子而不得,却还对那些素不相识的女犯们嘱咐关心;他被纳粹军官抓住,可在儿子的视线范围内像在表演一样做着夸张的动作,为的是让这个谎圆满下,让儿子生存下……几声枪响,我们知道,基度被杀了,没有血腥,没有绝望,甚至是从容的,像这部片子一直贯穿的那样。

记得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这样的爱,对妻子,对儿子,对整个世界,在死难面前,在战争浩劫面前,是那样伟大,那样触动心灵。

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喜剧片,充斥一些搞笑噱头,让人感觉生活是美好快乐的而已。我甚至一开始还有些讨厌基度,长相平平,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油嘴滑舌,胡说八道。也忽略了战争这个背景。可到后来,竟是笑中带泪,像卓别林的喜剧片一样。

我已经习惯把电影当成娱乐消遣了,加上自身向来开朗,因而为看一部电影而哭的时候很少。但当《美丽人生》到最后响起了一段平静而深情的画外音:“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我父亲赐予我的恩典。”,我便再也忍不住,在电脑前哭了很久。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美丽人生》的这样的悲喜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再拼起来给人看。美好的东西碎了,你固然伤感,但若碎了还能拼起来,虽然不完整,但又是另一番残缺的美;或者说还有拼起来的希望,便在伤感中给人以希望的感动。如同地震中,你对从废墟中顽强求生的人而产生的感动远远大于对早已埋死了的人的。真正感动人心的不是悲剧本身,而是从平凡中升华的伟大。基度是一个平凡的男人,他与多拉的爱情也平平淡淡,没有家族、地位、第三者等等的阻隔,连种族的隔阂在片中都刻画的很淡,自然而然的便结婚生子了,而那场编构的游戏,跟世界大战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但基度时时都保持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充满智慧的幽默,多拉甘愿说自己是犹太人也要跟随着家人受难,基度为了让儿子不受战争的身心摧残而编织的完美谎言,还有一同保持谎言的陌生人……平凡中升华出了人类的永恒主题,生命与爱……

片中几度描写到叔本华的意志控制的哲学。但我想,导演加这些巧合的桥段并不是为了增加噱头,而是这个哲学本身就是整个片子的哲学思考,其意义并不是要说明意志对客观事物的作用,而是意志控制意志的力量。

前阵子才看过一本小说叫《天堂里的小提琴》,讲的是二战末期的德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凯勒尔被突然传唤到了犹太人集中营,集中营的长官命令他在接下的四天里,给几十个当作实验品的犹太人表演四场小提琴独奏,来测试古典音乐是否能够重新唤起这些麻木僵死灵魂里的求生意识。这本小说的英文名称叫thesavior,是说小提琴家是这些麻木的犹太人的救赎者么。或许这样的救赎真的有用(在小说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书中麻木的灵魂与《美丽人生》的灵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已经心死,外界的拯救也无济于事,而《美丽人生》告诉我们真正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因而不论环境怎样只要有个美丽的心灵、美丽的意志,那么人生就是美丽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思想,那何不让它更美丽一点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