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什么是观后感1000字合集

发表时间:2022-12-31

什么是观后感。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这次的观看让自己有诸多领悟,现在不妨相当走心的写一篇优质的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锻炼自己的文笔和分析能力,您觉得写作品的观后感困难吗?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什么是观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什么是观后感【篇1】

刚开始看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时,我感觉这本书的理论非常艰深难懂,一点都看不懂,可能也与我平时很少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有关。但是慢慢地读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等。虽然这本书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传授、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实践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些观点,细想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简直是太少了!高考前我们会背诗,记得各个朝代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记得元素周期表,记得数学公式,记得各个省份的简称,但现在呢,我可以说我已经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一直只是在强迫写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真正意义,很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的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做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到此为止,人的教育才成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帮助个人自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上大学之后,我非常渴望自由,极其反感被逼迫。喜欢上的课我会很认真听,不喜欢的或者没意思的课我不会逃课,但是会在下面玩手机,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学学的是什么?为什么我常常感觉不到学习的热情和意义呢?我想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吧。我渴望自由的学习,我想成为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从别人。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是很多人最终成为盗版,看到别人去考证我们也去考,看到别人参加某个协会我们也去参加,其实有多少人是在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呢。很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从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义的事。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掘,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上大学我学得最认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一项体育运动---轮滑。轮滑是我从小就想学的东西,可一直没有机会,上大学看到有轮滑协会我马上就加入了。在学滑轮的过程我滑倒了无数次,也比别人学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想学的东西,是我喜欢做的事。当学会轮滑后我常常会自己在校园里滑,那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感到开心,那件事也才赋予你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观后感【篇2】

在校本研修期间,我读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的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什么是观后感【篇3】

内容简介:古往今来,财富的获取一直都让人为之着迷。多少人幻想着一夜暴富,又有多少人在穷困潦倒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有些人是穷人,另外一些人却是富人?人们对这个现象做过许多探讨,却始终不得其解。我们相信,走出贫穷,走向富裕是每一个人的心声。把握富裕的节拍,掌握富裕的奥秘,是每一个穷人的希望。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穷与富的思考,从浩如瀚海的资料中选取了穷与富的故事编辑成册,找出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找出穷变富的奥秘。这本《你为什么是穷人》,其案例深入浅出,通过一定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找出穷人为什么穷的根源,提供摆脱贫困的方法,从而改变宿命论对于人们的桎梏,让人们最终实现财富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

你为什么是穷人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古往今来,财富的获取一直都让人为之着迷。多少人幻想着一夜暴富,又有多少人在穷困潦倒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富人奢华的生活,纸醉金迷,困惑的则往往是为什么自己与财富无缘,在艳羡中继续过自己贫困的日子。为什么有些人是穷人,另外一些人却是富人,甚至有些人富可敌国?人们对这个现象做过许多探讨,又从社会学、人类学、遗传学等角度研究,更不会亲身实践却始终不能登堂入室。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古代社会跟现代社会是有差别的。古代社会,人们获取财富更多得益于社会地位。因此,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可以说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就是当时获得财富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获取财富的渠道多种多样,人们不再需要死读经书来获取社会地位和财富。通过勤劳致富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穷人所以没有成为富人,可以归因到很多方面。有的人归因到自己家庭出身不好,而且能找到相仿的例证。身边一些没有读过书,智商也不见得高的人获得了惊人的财富,成为社会名流。相反,一些家庭出身很好的人却一步步成为社会的弃儿,最终一无所有。大浪淘沙,沉浮不定,很多人困惑于财富的不易获取,面对变化多样的人生变得自信全无,一些人甚至陷入了迷信的沼泽,认为一切都是命运,最终成了宿命论的信徒。

你为什么是穷人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 “志当存高远,心当怀天下。”志向就像大海里航行的指路灯,指引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有些人就是没有志向,他们浑浑噩噩混日子。还有一些人常常立志,但他们的喜好总是在变化,目标如同浮漂。不管是不立志还是无长志,都是行不通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变数,唯有志向远大、勇于坚持的人,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成为富有的人。

什么是观后感【篇4】

《为什么是中国》是金一南教授的全新著作,这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书中深刻解读了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了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为什么是中国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不断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在那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国家受尽屈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我们没有被打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我们党的成长就像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从1921年的南湖起锚扬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取得艰苦卓绝的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从百万雄师势如破竹推翻蒋家王朝到新中国成立;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迈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新征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0年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将一个曾经饱受列强欺凌瓜分、遭受深重苦难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二、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激励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陈毅的祖国如有难,汝应做前锋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金一南教授在书中大力歌颂了那些为了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们,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就没有如今的盛世繁华。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为建设更加强大美好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其次,它已经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最后,它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也没有止境。书中列举的案例,都生动形象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境界、新高度。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人惟患无志,人若无志,人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只能在浑浑噩噩中打发日子,这是很可悲的。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及早立下高远之志,并且坚定不移地为之不懈奋斗,成为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什么是观后感【篇5】

从北朝村民的生计,到人名的使用再到传舍使用研究,甚至是《宠》一书,重返人/事关系及其互动一直贯穿着近年来侯老师的研究历程。

大抵我们对于国史的与学习研究,往往局限于在王朝的大事叙述中,局限在在制度的流变中,这就好比用卫星摇感去看湖水,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轮廓及轮廓本身的变化,关注的是静态到静态,在不断的制度变化中寻求一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我们以一个高位往下,作为观察者研究历史,难免充满着“后见之明”与辉格主义的“历史学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忽略了什么?忽略了湖水下水流的运动机制,忽略了水流运动与诸多其他因素结合是如何带来轮廓的。我们忽略的,是动态的不变,忽略了历史语境下的人/事关系,我的理解,其实也就是忽略了活的历史。

历史是人的历史,是实践中的历史。重返人/事关系,探讨有主动性的,活的人在与事的交互中是如何创造历史的,是当下历史研究中的确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在研究思维与范式上最大的启示。

什么是观后感【篇6】

内容简介: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法国作家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我读徐贲的书就有这样被摘掉白内障的感觉。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在许多习焉不察的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从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使我们反省到自己的“盲视区域”。例如,为了证明某种“优越性”,有人手里扬着一份《参考消息》:你看,外国人都......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什么是观后感【篇7】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爱?20xx《开学第一课》让我体会了爱就是分享。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帮助别人分享他的痛苦。学会把自己的快乐和别人分享,这就是爱!

爱是什么?爱就是荣耀。北京天安门的升旗手高红圃每天都要刻苦练习。每天的练习却是为了升旗时那标准的一个动作。每天还要纹丝不动地站上五。六个小时。为了升旗时那个优美的动作,他一遍一遍的举哑铃,直到手都肿了起来才练好那个动作。为了那一个动作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他练成的时候,举起国旗的时候会感到荣耀。这就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承担。有一个学生叫马鹏飞,每天都要照顾双目失明并患有重病的奶奶。他从六岁开始就自己做饭,每个月只有两百多元的生活费。出去了日常生活的费用,还要给奶奶买药。生活艰辛的他却从来没有抱怨,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奶奶。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这就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力量。中国的四川大地震中,有那么多人伸出一双双援助之手。是我们中国人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战胜了挫折。在节目中,李连杰叔叔呼吁我们每个人捐出自己的一元钱,来帮助受灾的群众,虽然一元钱微不足道,但是他汇聚在一起,是不可估计的。这就是爱!

通过这一课,教育我们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爱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一切都会消逝,唯有爱会留下来。

爱是分享,有时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力量。需要我们付出。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感恩,是一种荣耀,也是付出的一种欣慰。

正如20xx《开学第一课》讲述的那样,爱,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它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我们应当把付出多于享受。

什么是观后感【篇8】

这本书应该算是我买的第一本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但是我只是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的比较旧的版本,恰巧看到了讲极限的那一部分,感觉写的非常好,后来网上查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相关内容,才知道,《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是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它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而且爱因斯坦也对这本书作过较高的评价: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

后来下决心买了一本打算读一下,但是有些部分读起来还是有点难理解的,即使这样,我还是推荐大家有时间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因为我觉得里面对于问题的思考过程及解决方法都是很好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也许会对你以后的思维产生有益的影响。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数学的叙述对我印象挺深的,它说:“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

虽然不同的传统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用途和它的崇高价值。作文毫无疑问,一切数学的发展在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地是基于实际的,但是理论一旦在实际的需要中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它自身获得发展的动力,并超越直接实用的局限。”换句话说,数学是美的,是科学思考和行动的基础,是抽象世界和真实的物质世界之间的桥梁。而且不管是学习数学,或是其他的,都不必采取生硬的教条般的态度,而应该是通过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去学习和运用它。

最后借用本书封皮上纽约时报的推荐语作为结尾:毫无疑问,这本书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它应当人手一册,无论是专业人员抑或是愿意做科学思考的任何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