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最新电影芳华观后感11篇

发表时间:2023-01-02

电影芳华观后感。

看电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在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将其写成观后感。能将共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观后感存在的意义。观后感如同其字面意思,观看电影后获得的感想和感悟。究竟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呢?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芳华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1】

看完电影,终于也完整地再次看完了这个故事。平平淡淡的剧情,却让我在片尾的时候泪流满面,刘峰最后没有被善待,还好小曼找到了刘峰,刘峰也找到了小曼。

有人说离开影院时,看到了相互搀扶哭得不能自已的老人,这给那段岁月,又增加不少触动人心的东西啊。那些年,是很

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他们”独特的回忆。幸好刘峰遇到了小曼,小曼也遇到了刘峰。一世的老好人,在去世前的“挣扎”,看来最让人心碎。

他把善良给了所有人,所有人还给他的是质疑和批判。红楼里的人呀,一面享受他的好,一面从不停止地质疑他的好。人啊宽以待己严以待人才是常态呀,等到着一个“高大”的人的跌落,借以拔高自己,很

作者要经历怎样的苦难心酸,才能写出这样至善至美、直击人心的作品?

那段岁月里,刘峰的爱与善,最震撼最让人感到心酸。他爱林丁丁爱得深沉。而林丁丁和郝淑雯这样的女子,可以把同情和友好给好人,婚姻的大门却是对好人禁闭的。很残酷、也很现实,不是吗?

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但故事本身就足以拨动心弦。很喜欢很喜欢这个故事,可能几十年后再读它,我会在回忆中,老泪纵横吧。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2】

实在不能算是点评,就是几句读后感罢了,毕竟在我看来,能写书评的应该是那些不说博览群书,但至少也要和作者水平相当的人。虽然孤陋寡闻且文笔不好,但却总喜欢记录下自己的感触。

这是我看严歌苓的第一本书,还是因为电影来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细腻有思想且独具幽默感和一丝骚情(不知道这个词是否合适,原谅我的词穷)的写作风格,我喜欢这种以第三人称讲述自己和他人的故事的方式,会很有代入感,感觉这些故事就是在讲给自己听的,好像自己就坐在“小穗子”面前,听她讲她们那一代人的生活。书里的故事仁者见仁,在看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不同角度的笔记,但对于我来说,并没有过多的感悟,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对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些隐喻。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或许应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点凄凉,有点悲哀,对人,也对那个时代,又好像无论如何,那是青春,那是逝去的永远怀念的年轻,那是一代人的芳华。但从我的角度,总能读出点批判的意味来。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3】

记忆中的芳华应该有朦胧和甜美的气息,严歌苓《芳华》,让我们品出别样的滋味。四个女生,何小曼,林丁丁,郝淑雯,萧惠子,青春懵懂,初涉人生,对爱情渴望,对现实屈从,彼此关心,却又相互叛。

何小曼,亲情缺失,将善良的帮助转化为一世的恩情,她和刘峰没有夫妻之实,却在刘峰生病后一直相守相伴。善良的人,善良的相守,不问曾经的过往,何小曼的心里有种固执的坚持,他是她值得付出一生的人。

林丁丁,现实的世故女生,谈不上坏,总是自私而不愿付出,想着唾手可得的“幸福”。“触摸”事件让刘峰从英雄成为被唾弃的人,改变了刘峰一生的轨迹,林丁丁没有任何的心裂愧疚,依旧心安理得找寻自己的生活。

郝淑雯,高干子女,有种莫名的好胜心和虚荣心作祟,勾引萧穗子的男友,揭发青春少女书信一事,警告林丁丁不要揭发刘峰,自己却成为毁掉刘峰的帮凶。她应该也对刘峰有莫名的好感,不是来自爱情,是虚荣的自尊和未得到的失落。

萧穗子是作者的原型,一直存在于故事中,仿佛又置身于故事外。因为父亲被右派和书信被揭发,萧穗子一度成为大家默认的异类,丰富的想象力让她细腻地猜测曾经的种种往事,善良的本性让她真挚地关心着青春岁月中遗落的伙伴。

没看电影,所以不知道黄轩演的刘峰会是什么样,看剧照,还是觉得不够沧桑。小说看完,觉得最让人心痛的地方就是关于刘峰一生的叙述。善良、总是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好人,因为时代的关系,正常的情愫初开被诬蔑为耍流氓,一生的路径从此改变,被伙伴背弃,被战争背弃,被生活背弃,曾经风光的英雄落魄到社会的最底层,卖书、看门,可无论什么处境,刘峰仍固执地坚守着善良。后来刘峰一直没有和丁丁见面,谁也不知道若干年后他还会不会为当年的事后悔,后来刘峰走了,带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那是独属于青春的印记。

严歌苓的作品总能在恶劣环境中找到美,找到坚持,找到善良,这些品质让人性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4】

万花筒只须稍稍转动一下角度,就会看见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世间的事儿亦如此。

感觉作者严歌苓女士在写此书时,一定是喝了点儿酒,然后在不经意间,从她人生履历的DNA上截取了一段,以其独有的嗅觉,嗅到了如幽谷百合般的芬芳、如死水微澜般的腥味、如六月飞雪般的怨气。她以白描加透视的技法,活生生地勾画出了那个英雄主义、功利主义轮番粉墨登场的年代里,活灵活现的青春躁动、“栩栩如生”的道貌岸然、“顺理成章”的麻醉盲从,维妙维肖的平凡坚守。她用笔的小刀、墨的小剪,把活脱脱的各色人性扒了一个精光,然后用理性的显微镜一处处的瞄、一层层的瞅,她看到了升米恩斗米仇,她看到了抱团取暖,最后用尖锐的钢针,醮着泪水与苦水又把一个个皮囊缝合好呈现给了世人。几位妞儿们,从自豪到自负,从自卑到自艾,从自尊到自怜,一次次地跟着风把血液加热到爆缸,又把热血冷凝到冰点,最后再把冰冷的血块一锤锤地砸碎,最后又全都融化在刘峰这个善良且执拗清水中。

刘峰与沈小曼(姓沈比姓何好吧)曾经一个赤道一个北极,一个曾经万目仰视,一个曾经众口唾弃,中途却都走到了积毁销骨的地步,鬼使神差,后来都成战斗英模,造物弄人,一个残了,一个疯了,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北漂苟延残喘,结局凄凄惨惨,看到这里才明白,作者把原本的喜剧坯子硬生生地撕成了碎片,信手一抛,便并充斥了整个空间,让你无法抵挡。

青春是美的,青春是允许犯错的,只是这青春支取得太过昂贵,昂贵到轻轻一触即摔下神坛万劫不复,昂贵到点水施恩即被绑神龛万念俱灰,到最后还是要抱团取暖,穷究谁辜负了谁已变得毫无意义。刘峰是个平凡的好人,好得那么不真实,总让人期盼他的坏,他平凡得如路人,以至于单独拎出他的每一个好都那么微不足道。

每个人如同路边的一株小草,风吹日晒,雨雪霜露,都有可能成全它,也可以毁灭它,然而它有它的世界,它有它的故事。只要我们蹲下来,侧耳倾听,每一株小草都在唱歌,或窃喜,或凄婉,但无论怎样,它都会坦然面对下一个轮回。

走在大街上,我看见了满街市的繁华,每一个生灵,都是一部回味无穷的小说……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5】

那个时代,美化英雄,呼吁奉献,所有人的自我意识,只要冒出头,就要被唾弃。于是青春期里向来最浓墨重彩的爱与欲望,不允许被正视,也无处表达。当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走到极致,那么所有与之相反的关于的人性的东西就都是一件不体面的事,就好比,刘峰可以被推上神坛成为雷锋,但刘峰不可以从神坛上下来做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

那是时代的悲哀,但芳华的悲哀绝不仅仅来源于时代。对一个人来说,任何的标签都是一种枷锁,当标签的佩戴者做出有违人设的事,为他贴上标签的观众是接受不了的。哪怕观众自己日日“酒肉穿肠过”,但贴着标签的人必须“佛祖心中留”,没人去管那个贴着标签的形象是否完整,活在板上钉钉的人设里,众生皆苦。

刘峰的人设是雷锋,而雷锋不能有爱情,所以他要被审判。那我们呢,我在你那里的人设是什么?你在别人那里的人设又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在做别人的观众,又都在承受着观众给自己立下的人设,被标签禁锢,不得真我。

这段书评是在被分手一周后写的,怕哪天删了朋友圈找不到了,在这儿再发一遍.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早日撕了标签,从人设里解脱。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6】

再读《芳华》(二)

而对于旧红楼的小环境的勾勒,严歌苓则慷慨得多。在她笔下,描绘出了一套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存在着的法则,我们暂且称它为“旧红楼的生存法则“。

法则一:要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法则——

1、旧红楼的强者郝淑雯有位当空军首长的老爹,能让小郝提干当分队长,能轻易把少俊调到老战友师里连队去吃苦。

2、大众女神林丁丁在北京军队大院有位“神通广大”的姨妈,能把林丁丁介绍到成都的一位副司令家作客;在文工团里德高望重的声乐教员王老师又十分器重她,待之如父。

3、“我”——萧惠子的父亲虽然没有那份特权,“但他在北京混入的社会阶层,尽是那种特殊身份的人物”。

法则二:掌握求存技能——

1、会伪“装”,杰出代表人物林丁丁。

“丁丁还有一点,就是天真无知,那么一把岁数,你说阿尔巴尼亚人爱吃山鹰,所以叫山鹰之国,她也会圆眼睛一瞪:“真的呀?”她比我大四岁,可是拉到马路上肯定所有老百姓都会认为她更小。”

“听说‘罗马尼亚以骡子和马著名’,她还会:“真的呀?!”听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上海人发现阿拉斯加——阿拉是家嘛’,她也会:‘是吗?!’你会想:她那不小的一把年岁都在哪里长着呢?等你看见她怎么在两块手表之间倒腾,对她天真幼稚的怀疑就会被驱散。”

2、懂讲人坏话。

“我们孩提时代和青春年代都是讲人坏话的时代。‘讲坏话’被大大地正义话,甚至荣耀化了。”

“但不知谁开了个头,把所有人的坏话都引发了。”

3、学会“假公济私”——该你做的事马虎,对不该你做的事操劳。

“那时候,在我们那伙人里,业务优秀并不给政治进步加分,往往还减分。本分的事做不好没关系,跳群舞溜个边,唱大合唱充个数,都毫不影响你入团入党,只要做忙够了本分之外的事,扫院子喂猪冲厕所,或者“偷偷”把别人的衣服洗干净,“偷偷”给别人的困难老家寄钱,做足这类本分外的事,你就别担心了,你自会出现在组织的视野里,在那视野里越来越近,最后成为特写,定格。”

“她当兵四年,到此刻对于“进步”和“向组织靠拢”的真谛彻底摸透,那就是对该你做的事马虎,对不该你做的事操劳:假如服装员跟团支部提出“何小曼常常帮着服装组补连裤袜”,那可远比舞蹈分队表扬她“何小曼练功积极,演出认真”重要得多。听到后者,团支部会认为,舞蹈队的,练功积极是本职,演出认真理所当然,有什么可表扬的。忙活别人的工作,比如帮服装员补鞋补袜之类,就会捞到分外表扬。”

法则三:要有“人性”——捉弄弱者,背后说强者坏话,乘人不备偷别人东西。

法则四:别成为怪胎、另类。反面代表,刘锋、何小曼和未翻身前的萧惠子。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7】

有关那十年发生的书,陆陆续续我也读了不少。多是有关知青的书,而有关文工团的,除了芳华,便是初中很喜欢的《漂来的狗儿》。我无法站在现在人的立场去批判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一切,也并没有相似的经历让我和狗儿或者小曼产生共鸣。抛开这十年不提,芳华里我印象很深的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们的影响竟然这么深远。沈小曼出生于一个诗人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为了迎合继父,一次又一次地让她受到不平等甚至残酷的待遇。生活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里,小曼是可怜的,自卑的,惶恐的,她的性格和心理都是不健康的(例如黑毛衣事件和胸衣事件)。她会把刘锋的一点点出于公心的善意视若珍宝,她会因为乍然的荣誉和称赞而精神分裂,因为她骨子里已经形成了不如别人,自己什么都配不上的这么一个想法。

我很感激自己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充满爱和关心的家庭里。尽管有矛盾,有阴影,有摩擦,到头来家人(至少妈妈)依然是那个牵挂我,担心我,爱我护我的人。有些事没有办法原谅,那就遗忘它吧,我们都要往前走,走到温暖的阳光下才行。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8】

对刘锋、何小曼的伤害,是禁欲年代的罪,更是人性的原罪。严歌苓写出了伤痕与无奈,虽然笔触比《陆犯焉识》轻。电影改写了太多,P掉了原著中人性的不堪。或者说,严要的是反思,冯要的是对“芳华”的咂摸回味,以向自己的青春谢幕。

喜欢小说的另一个题目《youtouchedme》——你曾触碰我。姑且抛开伤痕文学的特征,尝试从爱情的角度去理解:好人刘峰的一生,是执着地做好人的一生,哪怕不断被受了他的好的人所伤害,直到失去荣誉、失去前程,失去爱情,失去胳膊,失去生命,也改变不了他的好人习性,并且致力于改造他人成为好人(小惠)——在生活中,这样一个好到忘我的男人,应该是女孩们都想推介给好友当老公唯独不想留给自己的那种吧?然而唯一一次被青春的荷尔蒙松绑了道德,破茧成蝶的触碰,使他成为了众人眼里的罪人,批判踩踏的对象,从此,沉沦了一生。

如同塞林格所说,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遗憾刘峰伸出去的手却再也收不回来。那个名叫“林丁丁”的庸俗女人,成了他一生过不去的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便是文艺的爱情。严歌苓借助于萧穗子之口解读为:丁丁才是他的唯一,是他的不归路。我觉得这是个谬误的蛇足,宁愿理解为:被爱情狠狠蛰过的人,从此丧失了爱的能力,如同他那只失去的胳膊:再也无力触碰爱情。

另外,后期的刘峰是活在萧穗子、郝淑雯及何小曼的交叉转述中,使得这一形象苍白飘忽,且大段越俎代庖的心里揣测大概是小说读着最气闷的部分了。

给四颗星吧。不怎么读小说了,追一回热点赶一趟时髦。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9】

《芳华》其实想想如果我身边有这种近乎于完美的人,当你发现他仰慕你已久确实会感觉不自在。

但从前那么光辉的形象,因为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就因为你高大,所以这个行为被扩大化,扩大到以至于毁了一个人,毁了他之前所有的善良。

严歌苓让本应隐藏的“叙述者”身份不断浮现,这种小说写作技巧是十分拙劣的。这些语言使读者反复从沉浸的故事中跳回现实,从而对“叙述者”所述故事产生不信任感。

何小曼这个人物,从出生都是悲惨的,母亲也只会在不得不展现的时候给她关怀,那种虚假的冷漠的,对于小曼却又是温暖的那种爱。

那次女兵们升级对何小曼歧视的内衣事件中,何小曼完全就是一个发泄对象,她们找到了一个转移大家视线的替罪羊,所以她们大声喧嚷出小曼的罪责,不听小曼的无言辩解。(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来作者是以萧穗子的视角来回忆

他的丈夫对于小曼来说就是这冰冷的世界里的一抹希望,现在,希望没了,哀莫大于心死。

林丁丁的不谙世事是伪装,明面上集体攻击一个人,好似大家都是立场相同,可背地里却又互相等着对方露出马脚。

小说以刘峰追悼会结束,一个好人最终也不过三个人纪念,他的事迹确实值得我们铭记,他的精神也像冬青一样留存,可他已然不在,就算是好人也不一定会有好报,生不逢时。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10】

严歌苓用试图轻松的笔调,来写这个不经意中处处充满沧桑悲凉的故事。看了电影,再来看小说,没有眼泪,有的只是边边角角的伤感。小说里面小曼和刘峰的故事线索更加完整,也更加悲剧[撇嘴]

无限善良的人注定不能被善待,不管在哪个年代[心碎]敏感的拖油瓶小曼,就是小时候被父母吵架冷战而吓得战战兢兢的我们[心碎][心碎]庆幸小曼能够遇见刘峰,否则也许一个更悲剧的故事会发生在她身上[心碎][心碎]

电影里面有句台词,求里面没有。野战医院里,小萍照顾那个小兵,小兵问你有没有男朋友,小萍最后回答,我配不上他,他比雷锋还好,他也在前线。看到这句台词,又让我回想起数年前的那个故事。

电影把小曼改成了小萍,放弃了母亲这条线,可能更想表达乱世浮萍的意思。影片一开始就是小萍出现在大雨里,还好,结尾给了我们一个晴天[太阳][爱心][太阳][太阳][太阳]

电影芳华观后感【篇11】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看完文字,才意识到自己完全沦陷了。

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坐着发呆也在想。我想想明白什么呢?刘峰的纯粹?他浮沉升落不羁的一生抑或是他隐藏在沉浮之后不悲不喜的豁达?还是他在别人眼里不染一丝烟火色,需要像“雷锋”一样端坐在神的庙堂里的孤寂?还是何小曼那低到尘埃里又在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命运,还是最后他们俩能相依为命的温情?直到,看了电影《芳华》首映,我想我想明白了心里最终的疑问“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到底有多大关系?”

时代,可以是一首手风琴上流淌的歌;可以是美丽的身体和柔软的舞蹈鞋尖触碰出的优美;可以是吹响战争的号角,也可以是一场悲绝的欢饮之后的别离,甚至只是一张可口可乐的广告。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散落在这些时代印记里我们的青春的模样和热情,我们或明或暗的情愫和悲喜,或者久别重逢后难掩的失落和无语。大幕一拉开,这个舞台就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属于每一个的我们。时代的变化像幕布一样,或黑或白,或明或暗,我们在这样明暗黑白的光影里演绎自己的印迹。

一个人,如刘峰。一个活得纯粹,纯粹得非常彻底的“雷又峰”。年年“模范标兵”,超乎寻常的心灵手巧,热心肠,有着能自觉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人格零瑕疵。我甚至一度怀疑,这世间可曾有这样的人,当看到黄轩真诚纯净的眼神,我是相信的。他活着,他被需要着,他被神化着,没有一丝的烟火气息。他总是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任何需要帮助和安慰的时间和地点。甚至连一米六九的个头、圆脸、单眼皮,都貌似活雷锋。他人生的转折点就在于他作为一个正常男性爱慕心的表白。林丁丁的一句“救命”彻底毁了他,他的心死了。然后,天翻地覆,世界瞬间变暗了。他被诱导审讯,他纯洁的灵魂领空被猥亵、被强奸,被玷污。他彻底死了,死了心,也死了人。从云端一坠到深渊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从此,他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得到处奔波,颠沛流离。雷锋的形象轰然倒塌,他接受处分下放伐木连。中越战争爆发,他冲上战场,差点丢了命;失去胳膊的时候,他一心求死。死了就能成为大家口里互相传诵的英雄,英雄的事迹就会被谱成曲,填上词,最后被一个叫林丁丁的女歌唱家演唱,每演唱一次,就会想起他一次,这就足够。这个人物最鲜活的一点就在此,不论在云端还是在渊底,他都是忠于自己的心,忠于自己内心最隐秘也最正常的人性。这让我很欣慰。他没有因为被“英雄”而失去自己。最动人的是,他始终做着他认为对的事,帮扶失足女子,劝她重回善良。千辛万苦去越南找寻最难忘战友的归宿。这些他一直默默在做……无限的敬意给他。

一个人,如何小曼。生命卑微地让人心疼。从来没有被善待过。他的父亲被打成右派,进而被嫌弃,他不忍含垢活着,自杀了。文人的精神世界终究是简单极端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屈辱。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小曼就如风雨中飘摇的断枝,没了自己。为了得到妈妈的拥抱,她硬生生把自己冻得发烧。她从没得到过温暖和养分,身体上是,精神上也是。她还是含着希望到部队文工团的,可她没想到,更深更浓的孤独正在等待她。她没有被善待,毫无存在感。处处被嫌弃被孤立被排挤被放弃。看着屏幕上她凄楚的深情,胸口好憋屈,长长出一口气都不能缓解心里的压抑和沉重。她的灵魂早已伤痕累累,孤立无望中刘峰站了出来,愿意托举她,触碰她。这对一片荒芜的小曼来说,该是多火亮的一道光啊!当刘峰被下放,她对这个冷漠的集体彻底寒了心,失望了。一次上台演A的机会彻底毁了她。她从内心里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可装高烧被发现之后她也被发配到野战医院,她的苦笑告诉我们,她那刻是释然的,她盼望这个结局,因为这样就可以远离放弃她的集体,她也放弃了这样的集体。在战场上,她因为背着一名战士走了好久,一下子成了英雄,成了带着大红花到处宣传动人事迹的英雄。满街的标语让她感到害怕,她害怕被集体的眼光注目,她觉得自己不配英雄的称号,就如同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刘峰一样。然后,她疯了。英雄的称号太大了,让一直卑微不自知的她难以承受无法面对……无限的怜爱给她。

一群人,如文工团。亮丽又恣睢的青春模样,在明媚和平的早晨,唱着多美好的歌谣。只愿时光永远停留在这样的光阴里,只愿芬芳年华永远停留在这样的历史舞台。然而,无论多优美的青春,都敌不过时代的变迁,敌不过时间的冲刷。一曲《梦驼铃》中,声嘶力竭的发问“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因为我们的使命完成了”。高歌到高潮一瞬间空气安静,一切的一切都戛然而止,使命完成了,就得解散了,就得各奔前程了。一切都消失了,就好像没存在过一样。一群人在时代里消失了,因为使命完成了。无限的唏嘘给他们。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到底有多大关系?

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又张扬个性的时代,时光也刚刚好。既然时代待我们不薄,我们又该还时代一个怎样精彩的自己呢?

芳华留不住,因为它从来都不曾谢幕。

无限的敬意给《芳华》,给共和国的英雄们!

20xx/12/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