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推荐]一步之遥观后感1000字

发表时间:2023-01-06

一步之遥观后感。

每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后感有具体的格式。写观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写一份观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读书笔记吧为大家呈上一步之遥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1

一步之遥观后感-一步之遥影评

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所讲所述到底和啥一步之遥?

这部电影呈现的满篇荒诞不经揭示了一个通过所谓革命而暴发的集团最后千疮百孔结局的必然。

洗白是主线因为起家就很龌龊,倾轧和崩溃从搭不上去月亮(宇宙)的征途不管是否只有一步之遥开始,水到渠成地坠落成一幕幕悲剧收场!终究其因是信仰和操守的天生匮乏,于是演绎出人间异像,害人害己…无休无止!不论你多么有钱有势有女人,你还是个没有灵魂的魔鬼因为这一切都是只有魔鬼才能制造的幻像!选美会暗讽了所有发生在这片灾难之邦的所有globle事件(从奥运到…),这一切都在为他们的不干不净(从出身到疯狂抢虐来的脏钱(newmoney)洗白,且不惜搭上这个3000多年礼仪及文明之邦的一切包括人命!

是的,你不抗争你不挣脱,

你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遥!

你离掉下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只有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2

姜文是个率性的人,他的电影也很率性,很多人为此喜欢他及他的电影。《一步之遥》刚开场,我很疑惑地暗自问道:姜文难道是要拍一部模仿《教父》的影片吗?影片的第一场戏,几乎完全是对《教父》第一部开场的照搬和模仿,姜文的造型和扮相也有几分酷似马龙白兰度,只不过台词内容不一样,但求帮助的实质一样;《教父》中白兰度抱着一只猫,而姜文抱着一只兔子。但电影后面展开的情节与第一场的戏有点脱节,这场戏似乎可以不要,显得多余和累赘。但我立即意识到,这就是姜文的率性,他才不管这些,只要他自己喜欢就行。在姜文以前的电影中,他曾模仿过《美国往事》,也曾模仿过海明威。这部电影看到结尾,明显不合逻辑的戏拍的有声有色,他就这么率性,你爱看不看。

电影内容是民国时上海发生的一件真事,姜文做了改编。男主人公叫马走日(象棋术语),舒淇饰演的完颜英在电影中很早就死了,人们怀疑是马走日杀了完颜英。女主人公武六爱上了马走日,一心要救他,最终没救成,马走日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子弹打中。电影《一步之遥》用了很多技术手段,3D、动画、默片、好莱坞歌舞、对口相声等,搭不搭,不管它,姜文拍得很嗨。所谓率性就是照着自己心里的想法,由着自己的喜欢,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掩饰,不伪装。电影里的台词也说:最讨厌撒谎。

全片内容不多说了,我的三言两语评价,主要针对马走日和武六。两人相爱了,洪荒饰演武六的母亲,母女俩讨论了很多男人与女人、婚姻与爱情的关系;武六一往情深地要救马走日,全社会都与她作对;马走日劝武六不要那么死心眼,为他这么个杀人犯,不值,武六不听;马走日对这场爱情虽然向往但没有信心,最后他告诉观众,他不在了,希望大家继续帮助武六,照顾好武六。在电影中有此必要吗?马走日与武六的关系,与电影前半部马走日与完颜英的关系完全不同。如果说前面是玩世不恭,后面确实是认真的。所以,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马走日和武六的爱情,是说姜文自己。而武六的饰演者也的确就是姜文现实中的妻子周韵。

《一步之遥》仿佛在电影的故事中插入了一个私人的隐喻,把姜文夫妇自己的爱情放到了电影中,这也许是人们觉得看不懂的原因。因为,它既是一部给大众的电影,也是一部姜文给自己或者给他妻子拍的私人电影、个人电影。两个故事的语言系统不能完全对接,有时就需要用隐晦来抹平接缝。把它当成两个故事,也许就不那么费解了。

那么,影片所表现的姜文夫妇自己的爱情故事想说明什么?我认为,马走日与武六的爱情戏仿佛是一个预言,是姜文率性的大实话:他们美好的爱情中,存在着矛盾,而且可能正在艰难地调整。对照周韵以前在媒体采访时同样率性的某些表述,结合这部电影的夫妻对手戏,影片似乎隐含了一个双方坦然的判断:如果未来两人发生婚变,可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对不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去判断。我的这个感觉是否能解释为何这部电影叫做《一步之遥》?当然,这可能只是姜文夫妇的理智判断,未必会成为现实,毕竟,夫妻爱情对手戏还是真挚的,就好比有人为防离婚订了婚前协议,未必就一定会离婚。但真要走到哪一步,也会很坦然,也会时刻怀念曾经的拥有。当然,这也可能是只是我的乌鸦嘴。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3

这实在是一部很混乱的电影,确切地说,是一部需要大脑频繁运转、思考的烧脑电影,一篇简单的影评不足以承载电影厚重的内容,年龄的局限和生活的阅历让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简单谈谈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谈谈我认知里的演员姜文和导演姜文。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姜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演员脸,他的气质有些粗犷,神情也总是带着点玩世不恭,他用一个个电影角色证明了自己的才华:《有话好好说》《寻枪》《天地英雄》《绿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最为影迷所熟知的《红高粱》。

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员来说,隐藏在角色之下演绎别人的生活已经不能让他满足,于是有了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70年代,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一群孩子混乱、激情、放肆甚至有些忧伤的青春。就像每个画家都会为自己画自画像,每个小说家都会把自己的经历放进笔下的人物中一样,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写实与回忆,影片中对年少时朦胧青涩的情感处理得生动、细致,少年的率真与青春的气息从头至尾都溢满整部电影。这部带着对青春的感悟和情怀的电影为姜文收获赞誉无数,也让他从演员姜文成功转身为导演姜文。

在电影中加入幽默元素,反映社会现实是姜文擅长的,《鬼子来了》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片中姜文对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和奴性真实而略带夸张地展现了出来,这部迎刃而上、完全区别于同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影片,确立了姜文在影坛上独特的地位。

有影迷这样评价姜文,陈凯歌书生意气、张艺谋农夫悲怆、冯小刚市井流习,唯有他是居高临下的贵胄英华。混迹于天子脚下的皇城,在部队子弟中穿梭,或许他应该像他神情中的那抹玩世不恭一样,恣意游戏于这个世界,然而他却怀揣着悲天悯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并执着在自己的光影世界里毫不吝啬的描绘着。

20xx年,姜文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上映,这部偏意识流的电影让许多影迷大呼看不懂,四段不同的故事,多种叙事手法,充斥着肆意荒诞,极具魔幻色彩,在获奖无数的同时也争议颇多。20xx年,一部《让子弹飞》让姜文票房口碑双丰收。

影迷对他才华的肯定让他四年磨一剑的新作《一步之遥》备受期待,但是这一次,既没有文艺片的口碑,亦没有商业片的票房,冰火两重天的评论,让《一步之遥》在好与坏之间一步之遥。其实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姜文饰演的马走日一手操办的花国大选让舒淇饰演的完颜英在上海滩一举成名,而完颜英在与马走日的朝夕相处间,意外地爱上了他,但是在感情上不含糊其辞的马走日拒绝了完颜英,完颜英沉浸悲伤意外死亡,马走日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伴随着马走日的逃亡,各方势力粉墨登场,各自角力,上演了一出冷漠荒诞的闹剧。

影片中有媲美好莱坞歌舞片的恢宏场面,除去舒淇的普通话配音偶尔让人出戏外,主演们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即使这样,对于生活阅历还不甚丰富的我们来讲,用140分钟听姜文讲述这个看似简单的复杂故事,确实有些过于繁赘。许多中途退场的观众埋怨姜文怎么就不能好好讲故事,过于花哨的形势冲淡了故事本身,但故事本就不是姜文刻画的重点,他要拼凑的是情怀。武七无耻的洗钱阴谋、娱乐狂欢的真实内幕、项飞田为仕途恩将仇报、王天王作为政治家专用文艺工作者的丑恶嘴脸,或许我们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境遇,但社会本就是这样,不只有碧海蓝天,也会有污秽脏浊。他的英雄主义情怀,让他悲悯于社会中每个人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阴暗面。但电影就是电影,即使是主观意识过强的导演,也需要用许多个场景来构筑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不必过多地去解读每一个镜头的意义。

有的人波澜不惊地讲述故事,有的人声势浩荡地构筑场面,而姜文,他不动声色地拼凑情怀。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4

近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导戴锦华教授说《一步之遥》领先国产电影片水平十年。同感,进口美国大片的震憾场面炫酷特效和国内那些浅薄的文艺作品就快把我们的国人白痴化了,很多人己不会思考了。我把我的观后感重新整理了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读懂这部优秀作品。这是一部很有深度很有内涵很牛的作品。虽说上映时被删了很多情节,但总体感觉并未对影片造成太大影响,叙事基本流畅,主题思想表达的也比较充分。影片通过对做人有底线的马走日(去求武大帅救自己,却为了救向飞田放弃了机会,说明其善良;本可以让武六帮忙,却碍于面子终未张口,说明其有自尊;躲避了两年却为了制止别人侮辱完颜英挺身而出说明其有情义等等)和做人无底线的向飞田(为达目的可以毫无廉耻,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升官甚至可以滥杀无辜,不但不知恩图报反倒恩将仇报,而且觉得天经地义的真小人)这两个人不同命运的刻画,突显了在人性堕落丛林法则盛行(武大帅夫妇各自的择偶逻辑为典型代表)的真小人的社会当中,一个有底线的人想独善其身也许都不可能,而一个无底线的人往往却可以飞蝗腾达的残酷现实。整部作品表达了姜文对人性对人生对社会的诸多思考,如马走日操办的花国选举和王天王恶搞完颜英之死却大受追捧等剧情就道出了大众的趣味通常是很低俗的,心态是容易扭曲的,所以是很容易被忽悠的等;许多对白与台词也很耐人寻味,如开头和结尾马走日说的大清往事,就暗讽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不过就是毫无内在的暴发户而矣等。影片结尾还留了个玄念,让观众帮忙打听武六的情况,实际是把选择权交给观众,武六这样的人如果活着说明社会还有希望,武六如果也死了说明这个社会彻底没希望了,告诫观众我们距离真小人社会只有一步之遥。总之姜文是想通过这部作品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认知传达给观众,但在功利的浮躁的社会当中又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听他诉说呢!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5

一步之遥观后感:成也萧何-影评范文

昨天看了最近恶评如潮的《一步之遥》。电影开始的时候,十分钟内我已经骂了好几遍这是什么狗屁玩意儿。在坚持看了40分钟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也不算很差。回想我刚开始的那种厌恶情绪,首先是认为民国哪里是这个鸟样子?。这部穿着民国时期人物服装的电影,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形象上,完全与历史中的民国,八杆子打不着。这种穿着民国服装,但是根本与民国历史毫无关系的电影,观众如果一开始不那么投入地认为这是民国故事,其实后面就不难看了。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上海,而是类似哥谭市这样一个虚构的地点(蝙蝠侠电影中的哥谭市其实就是虚拟的纽约市)。时间也不是民国,而是不知道哪个奇怪的时间。那么,整个电影的荒谬性则显著地被降低了好几个档次。所以,片头开始那些华丽的广场大腿舞,人物那些时髦夸张的词语;在这种虚拟场景中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电影当然不是讲历史;所以,这些夸张离奇的场景如果抛开了民国上海这样的时代背景,再看看整部电影在故事描述和人物塑造上的表现,则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部对很多部电影的平庸模仿。我在看完电影之后,还看了一段崔永元在《东方眼》节目里对姜文的采访。姜文煞有其事地说,给舒琪用京味普通话配音是为了还原历史中那些清末逃到上海的北京贵族的气质。并且他在看了崔永元展示的民国时期电影《阎瑞生》的连环画剧照说,他选择电影中汽车为左侧司机驾驶位是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我认为,这些都是瞎扯淡。他根本就没准备表现什么历史,也更不介意是否还原历史。历史和其他的电影元素,在姜文的手里就是他用来任意揉捏的橡皮泥而已。但是,我觉得这也算是歪打正着。电影本来就不必是历史教育片。所以,是否与历史相似,有多少历史真实,其实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部电影《绣春刀》,被一些人吹捧如何还原了历史中锦衣卫所用的兵器。即使如此,这部《绣春刀》仍然是一部烂片。姜文抛开这种历史包袱,并不是他有意要违背历史真实。从《东方眼》的采访中可以看到,其实他还是很在乎历史中的一些元素的。只是,他眼中的历史并不是人们已经知道的民国上海的历史;而是他认为在他的电影中民国上海就是这样的历史。无论是历史,还是电影故事,都是为了他要塑造一个姜文导演的电影而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电影里自由自在地表现。所以,这部电影和其他姜文导演的电影类似。故事、配角等等的电影元素都是次要的。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姜文(不是马走日)在演电影。因此,整部电影的人物表现,除了葛优和王志文两人之外,其他的配角全都是面目模糊。整部电影一以贯之的是姜文的自娱自乐。

现代电影的表演形式之一,逐渐脱离了要如何讲清楚一个故事的习惯。这样的电影,越来越成为导演的一种情绪化表达。这样的电影,一般在各种独立电影中比较常见,在所谓的大片中就不多见。因为这种抛弃故事完整性,抛弃人物性格刻画,仅仅是表现导演情绪的作品,不仅仅不符合一般观众的观看习惯;而且也未必会引起多少观众的共鸣。没有共鸣的情绪表现,则对观众来说毫无意义。商业大片往往为了市场,所以不会采纳这样应者了了的电影。比较奇葩的是,姜文可能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可以用大片投资来拍摄独立电影的人。

我不讨论作为演员的姜文,仅仅说说作为导演的姜文。我看过的姜文导演的几部电影《鬼子来了》,《让子弹飞》,都算不得是多么好的电影。从一般的电影故事描述和人物性格刻画来说,这两部电影都只是一般水平。但是,这些电影的声名鹊起,却令人如雷贯耳。尤其是《鬼子来了》,由于成为禁片,更是被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由得令人问一句谁在吹捧?,他们为什么叫好?。我看到的是各个影评人,或者著名文人,还有一些文青小资们在叫好。我觉得这些叫好声,不是因为电影拍摄得有多好,而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可以从政治和文化上带有颠覆解读的内容被人叫好。《鬼子来了》中对愚昧人民和人性化的日本人的描写,颠覆了传统文艺作品中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和愚蠢凶残日本鬼子的形象。《让子弹飞》中,土匪带领人民造反,更是被各种影评人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寓言解读。大体上来说,在文化舆论中造成一种风气:如果你看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不觉得如何深刻,必然是你比较蠢的缘故。

《一步之遥》中,缺乏的正是这种被影评人可以拿来意淫的政治和文化颠覆内容。因为这个电影的故事,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无法被意淫成各种反社会、反文化传统的内容。甚至相反,电影的核心元素就是一个为爱赴死的故事。之所以最后变成一部荒诞片,我觉得是姜文并不擅长这种带有点儿女情长的细节表现。于是,电影中姜文、舒琪、周韵都是用各种居高临下恶狠狠的态度来表达爱。这两个女人就是姜文的女性替身而已。

没有了可以被影评人和文化人用来意淫的内容之后,人们看到的舆论就是那些非影评人,非文化人的普通观众的不解、愤怒和鄙夷。对姜文电影的这些不解、愤怒和鄙夷,以前就有,只是它们或者被忽略了,或者被淹没了,或者被羞于表达。如今在影评人和文化人无法意淫式表扬的情况下,这些负面声音被微博微信这样的言论渠道传播出来。

整体来说,《一步之遥》虽然算不得多么好的电影,但是也算是大制作的独立电影。场面华丽,想象力还可以,表演生硬,故事干涩。这就是姜文电影的风格正常发挥的结果。喜欢姜文,喜欢姜文的性格和他的情绪的人,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一如既往地泛滥着姜文的荷尔蒙。

姜文的导演名声,是因为那些赏识他的影评人、文化人。当这些人缺位的时候,姜导演的成功就不存在了。这算是成也萧何,败因萧何不在家。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6

今天看了一步之遥,说实话,感觉不错,电影很好看,也许我没有真正理解其真意,那就简单谈几点短见,仅做观影之感,绝无广告之嫌。

电影刚开场,颇有教父开头的感觉,我真心以为,这是演一个教父传奇的一生呢,不过,事实证明,我显然想错了。其实,在我的理解,这部电影是一场新与旧的斗争,是一场去做还是不去做的真问题,也是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真探讨。影片一开始,文章演的武七就给姜文提出一个要求,要把他的钱洗旧了,其本质就是想让他以及他的家族,在时代变革中,如何能从一个暴发户,变成真贵族,不止有钱,还要真的受人尊重。

其实,姜文在戏里面提到他对老佛爷的话,我以为是这部戏的主旨,也就是这部戏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的关系,也是面子和里子的差别。也就是时代的变革,其本质是思想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粉饰太平,佯装盛世。

姜文饰演的男主角,遗憾没有赶上老佛爷说的真正要给人们内心把辫子铰了,就迎来了时代的`巨变。武六的父亲这种旧式军阀乱世中捞了大权。为粉饰新贵族,提高自己合法性,武六就必须把钱变旧,当然,他们也想变相捞钱。这期间就不乏口号与主义式的呼喊,舒淇饰演的角色,就是对这种伪装出来的太平的美好的呼声所沉溺,然而终究不能实现,她的结局,唯有死亡。姜文饰演的马走日是清醒的,所以他没有答应娶舒淇,也没有和她一起疯狂,但是,不是他真正给了舒淇***,而他也只能为此痛哭流涕。武六和葛优饰演的项飞田狼狈为奸,为什么狼狈为奸,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趁机捞钱,并弄死一切曾经真正了解他们的卑鄙的并且清醒的人。姜文演的马走日本来愿意相信有新的世界,于是他给舒淇编织了梦想,导致她的执着而死,他清醒了,所以,他就是众矢之的。影片出现的赛二爷,连姜文自己都不知道她从哪里冒出来的,说明在时代变化中,多少滥竽充数,多少经不起考验。而所谓民主科学,在民心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时,也只能漆黑一片。

假到真时真亦假,姜文饰演的马走日,没有杀舒淇,但却在各种势力勾结下,万众都以为他是凶手,必欲除之而后快。葛优饰演的项飞田,马走日救过他的命,也看过他所有的猥琐相和了解他的坏事史,所以,项为不断洗白,必除之,且靠不断弄死和他相似的曾经知道他过去的人而扶摇直上。二人的名字也颇具寓意,马走日,他走的是正路,象走田,但葛优偏叫项飞田,为什么,因为他有的是偏门,飞得远,但浮华而不是正路。影片的结局是马走日死了,被各种坏势力联合绞杀,就连周韵这一个后来顿悟的新青年,也没能救得了他,其实,在我心里,他应该自杀而死,因为自杀是高贵的反抗,是不可夺去的生命尊严。不过,姜文让他死,让他死在了众势力的联合下,他不断要说出真相,敌人那么强大,而他只有一个人在战斗,各种枪子只有在他真正要说出真相那一刻打中。

是啊,一步之遥可是一步的差距真的非常大,那是内心思想的变革外表粉饰太平,旧瓶换新酒的巨大差距!旧式人物何其有势力,因为他可以从脱了衣服换套衣装就变成了新一代的领导者。可是,他骨子里离进步又何止一步之遥呢!

一步之遥观后感 篇7

我曾是姜文忠实的粉丝,从其个人形象到影视作品,都特别喜欢。

然而,当我在争论声中走进电*,硬着头皮看完了他的新作《一步之遥》,却不能不说:这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罕见的糟粕之作。我很不理解,那么为大众喜爱的姜文,怎么能为中国影迷呈现如此荒诞、如此晦涩的作品?我调动我所有的智慧想弄懂这部电影,却怎么也整不懂:不是人们经常会遇见的一两个情节没有看懂,而是大部分情节,是主题思想没有看懂。难怪在放映过程中,不仅有人睡觉,更有人索性离开了正在放映的《一步之遥》。这在姜文作品的历,好像未曾有过。

姜文及其团队,对此有解释说:是因为有人不了解故事背景。我认为,并不完全是这个缘由。不了解背景的人也是人,也应该有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你天马行空,不通人情地为所欲为,当然会让大家感到莫名其妙、不可理解。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众多批评,姜文居然在元旦的“东方眼”(上海东方卫视新开辟的一个节目)上说:“《一步之遥》是一部‘完美’作品。”这不是向批评者宣战,又是什么?我记得很多颇有成就的影视导演,在受到各种赞美的时候,经常强调的是:影视艺术,是遗憾的艺术。无论我们做过多少努力,过后来看,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

文艺作品应当是为了大众和服务大众的。如果你拍的电影,只是给自己和自己那个小圈子看,应该说无论怎样拍,别人都无权干涉。可是,你如果是为了公映,那就不能不考虑大众,不能不考虑主要阶层的人民的需要。鲁迅先生针对哪些哗众取宠、晦涩难懂的作品,曾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鲁迅全集》第七卷第579页.《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

不错,无论多好的作品,也不会人人赞美,人人拥护。但需要强调的是,要区分清楚:是大多数人在批评还是少数人在批评?

这应当是衡量一部作品的基本标准。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中国的和世界的大文豪、创作家和批评家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福哉祸哉!”

猜你喜欢